古代文学硕士论文第六篇:明杂剧"涉梦戏"研究
中文摘要
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之中孕育出了独特的 文明形态,中国的古代杂剧更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明代杂剧数量庞大,其中"涉梦戏" 在明杂剧中有四分之一强的比例,较为著名的有《吕翁三化邯郸店》《关云长大破蚩尤》 《认金梳孤儿寻母》等.
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之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意象,明代的杂剧作家借助于梦这一元素丰 富了杂剧的表现力以及思想内涵,更给读者营造了美轮美奂的观赏体验.明杂剧"涉梦 戏"对于梦这一意象地运用较为灵活,或用以推动剧情,或用以揭示心理,或用以深化 主题.本文将针对明杂剧"涉梦戏"展开研究.
明代国力强盛,但又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尚奇审美" 情趣和市民娱乐化的出现,同时在佛、道教宗教文化的影响下,明代"涉梦戏"应运而 生.根据梦的成因之不同,明杂剧"涉梦戏"可分为托梦、预兆梦、因思成梦、祈梦. 托梦包括神灵托梦和鬼魂托梦;预兆梦包括预示故事情节、预示人物身世、预示姻缘; 因思成梦包括思乡之思和男女之思.从"涉梦戏"中"涉梦情节"的结构程式化特点来 看,楔子、第一折的"涉梦情节"不仅可以为事件展开确定方向,同时有些也为人物出 场设置了悬念;第二、三折中"涉梦情节"为控制全剧事件走向、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 提供了作用;而末一折中"涉梦情节"有点明深化主题的价值.同时"涉梦情节"不仅 可以利用梦中人物的语言、心理、细节刻画人物性格、折射故事主题,而且借此表达自 己的内心世界,阐释人生觉悟.明杂剧"涉梦戏"不仅继承了元杂剧"涉梦戏"的基本 类型,同时在元杂剧基础上有所发展,一些索要情节和解梦情节开始出现,在创作形式、 涉梦内容、梦境设置上都有较大的改变,同时要求自由解放、摆脱束缚的意识更加强烈. 就影响而言,不仅拓宽了明杂剧自身的创作内容,并且也直接影响到明传奇的创作,同 时戏曲结构的布局也更加灵活,在清代也有大量优秀的涉梦作品涌现,如《人兽关》《意 中人》等,同时出现了大量女性写梦作者,心理描写上也更加细腻完善.
关键词:明杂剧,"涉梦戏",明清戏曲
Abstract
As an ancient country with thousands of years of civilization, China has developed a unique civilization in the lo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Chinese ancient zaju is the quint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Ming dynasty,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operas and a wide variety of genres, among which dream plays accounted for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combing. Among them, the most famous ones are "xu zhen zhen ba zhai fei sheng zaju", "guan yun chang da bo chi you", "identification of gold comb orphans looking for their mothers" and so on.
Dream is an important image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e writers of zaju in the Ming dynasty enriched the expressive force a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zaju with the help of dream, and also created a magnificent viewing experience for readers. "Dream drama" in the Ming dynasty zaju has a quarter of the proportion. Ming dynasty drama "dream drama" is also more flexible in the use of the image of the dream, or to promote the plot, or to reveal the psychological, or to deepen the theme.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dream drama of Ming dynasty.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national strength was strong, but there was a serious social crisis. With the rise of the civic class, the "smart aesthetic" and the entertainment of the citizens appear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eligious culture of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Ming Dynasty's "dream-seeking drama" It came into being.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auses of dreams, the drama "Dream of Dreams" can be divided into dreams, dreams, dreams, dreams. The dream includes the dreams of the gods and the dreams of the ghosts; the dreams of the dreams include the prediction of the plot of the future, the foreboding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indication of marriage; the dreams of thinking include the thoughts of homesickness and the thoughts of men and women. Judging from the stylized features of the "Dream of Dreams" in the "Dream of Dreams", the "dream-related plot" of the wedge and the first fold can not only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the event, but also set suspense for the appearance of the character; The "dream-related plot"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folds provides a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trend of the whole drama and forming a complete storyline; and the last fold is a bit of a deeper and deeper theme. At the same time, the "dream-related plot" can not only use the language, psychology, and detail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dream to portray the character's character, but also reflect the theme of the story, thereby expressing their inner world and explaining the attitude and consciousness of life. The Ming Dynasty drama "Dream of Dreams" not only inherits the basic types of Yuan Zaju's "Dream of Dreams", but also develops on the basis of Yuan Zaju. Some of the demand plots and dream plots begin to appear, in the form of creation, dream content, and dreams. There are big changes in the settings,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free liberation and freedom from restraint is more intense. In terms of influence, it not only broadens the creative content of Ming Zaju, but also directly affects the creation of Ming Dynasty legend. At the same time, the layout of the opera structure is more flexible. In the Qing Dynasty, there are also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dream-related works, such as "The Beast Guan, "Italian", etc., at the same time there have been a large number of female writers,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s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are more delicate and perfect.
KEYWORDS: Ming Zaju, "Dream-related Drama", Ming and Qing operas
目 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I
绪论................................................................................................................................................................. 1
一、研究缘起........................................................................................................................................ 1
二、研究现状........................................................................................................................................ 3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 9
四、研究价值........................................................................................................................................ 9
第一章 明杂剧中"涉梦戏"出现的原因............................................................................11
第一节 社会因素................................................................................................................................11
第二节 文化因素................................................................................................................................16
第三节 作家自身因素...................................................................................................................... 24
第二章 明杂剧"涉梦戏"分类................................................................................................. 29
第一节 托梦.........................................................................................................................................29
第二节 预兆梦.................................................................................................................................... 34
第三节 因思成梦................................................................................................................................42
第四节 祈梦.........................................................................................................................................44
第三章 明杂剧"涉梦戏" 中"涉梦情节"的结构程式化................................... 47
第一节 楔子、第一折中"涉梦情节"...................................................................................... 49
第二节 第二、三折中"涉梦情节"...........................................................................................52
第三节 末一折中"涉梦情节"....................................................................................................55
第四章 明杂剧"涉梦戏" 中"涉梦情节"的作用................................................... 57
第一节 刻画人物性格...................................................................................................................... 57
第二节 深化作品主题...................................................................................................................... 61
第三节 表达作者内心世界............................................................................................................. 63
第五章 明杂剧"涉梦戏"对于元杂剧"涉梦戏"的继承发展........................... 65
第一节 涉梦类型................................................................................................................................65
第二节 涉梦情节................................................................................................................................67
第三节 创作技巧................................................................................................................................70
第四节 思想意识................................................................................................................................73
第六章 明杂剧"涉梦戏"对明清戏曲的影响.................................................................75
第一节 对明代戏曲的影响............................................................................................................. 75
第二节 对清代戏曲的影响............................................................................................................. 76
结 语.................................................................................................................................................... 81
参考文献.................................................................................................................................................... 83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87
致 谢.................................................................................................................................................... 89
绪论
一、研究缘起
明杂剧是对金、元以来北杂剧的承续,开启了清代杂剧发展之先声,在杂剧发展史 上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转折点.在宋金时期,杂剧就迎来了自己的发展高潮,而 经过元朝的快速发展,杂剧不仅在形式上日益趋于成熟,且一度成为中国戏剧艺术的主 流形态.明杂剧就是在继承元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就体裁上而言,明杂剧受到宋杂剧演出分为四段的影响,采取一本四折的形式,而 与此同时,还加入了两个"楔子".另外,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明杂剧是由宾白、唱词、 科介三者构成的,三者交相配合,表现形式非常灵活.
明杂剧在发展的过程之中,逐渐摆脱草根创作的形态,不断地吸引官僚贵族参与到 创造过程之中,明杂剧的衰落也和当权者的矛盾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明朝的开国 皇帝朱元璋一方面注重杂剧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又担忧杂剧会"惑乱人心",所以他 通过设立钟鼓司、教坊司等官方机构,来负责明杂剧的创作,以抵消明杂剧在民间的影 响力.这对于明杂剧的精致化发展有着一定的价值.但是,明杂剧随着明传奇的不断兴 起,而逐渐呈现衰落趋势.与一般的文化传播方向不同之处在于,明杂剧的衰落并不是 精英文化向平民文化退化的过程,而是这一在元代极为普及的平民文化不断走进社会上 层,从而造成了创作的日益狭隘化,最终失去了其艺术活力.
尽管明杂剧这种艺术形式已经消匿在其他戏剧形态之中,但在其创作的巅峰时期, 也曾有涌现出一大批作品.这些作品尽管风格不同,题材迥异,却也不乏名家名篇."涉 梦戏"主要指剧中情节涉及到"梦境"或者是有梦境描写的剧作.纵观全部的明杂剧之 中,"涉梦戏"有四分之一强的比例,而且在很多明杂剧之中,梦这一意象在剧中还承 担着推动剧情、展现人物性格以及表明作品主题的作用.
从题材上来看,明杂剧"涉梦戏"主要可以分为历史剧、公案剧、神仙剧以及爱情 剧和其他.所谓的历史剧,主要是以历史故事为依托,进行舞台化的演绎,典型的有英 雄传奇之类的剧目;所谓的公案剧,主要是指公差办案、诉讼审理、平冤决狱的故事; 所谓的爱情剧,顾名思义就是描绘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而所谓的神仙剧,是指涉及鬼神题材的作品.除了上述几种题材之外,也有一些剧目较为特殊,所以被归为其他这一 类型之中.
但长期以来,明杂剧受明传奇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学者的广泛重视,当前的学术 文献对于明杂剧的研究本身就较为稀薄,遑论"涉梦戏"的研究.本文在研究过程之中, 将选取以下明杂剧"涉梦戏"作品,作品和基本内容如下:
二、研究现状
明杂剧作为流行于明代的一种戏剧形式,主要由两种戏剧样式构成,一是由元杂剧 发展而来的明杂剧,一是由南曲戏文发展而来的明传奇.也就是说,明杂剧与元代的杂 剧有着直接性的亲缘关系.明杂剧在其发展过程之中,不仅继承前朝的创作风格,同时 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尽管明杂剧剧目繁多,但是总体来看可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迎合政治主流思想而产生的杂剧品种.明朝建立之后,开始进一步加强对文 艺的干预,元代那种自由的创作风气在明杂剧这里有所收敛,此一时期的明杂剧出现了 很多歌功颂德的作品.比如,《奉天命三保下西洋》[1]这类作品虽然写前朝故事,但对 政治阿附态度表露无遗.第二,是受道家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杂剧品种.明朝建立 之后,对于士人的思想控制日趋加强,很多底层的士人以及政治失败的官僚,开始寄情 于杂剧,并且在创作思想上开始摆脱官方的儒学思想体系,因此多倾向于寻仙问道的内 容,较为典型的有《十八学士登瀛洲》[2].第三,随着宋明理学逐渐在社会上渗透,一 些旨在弘宣教化的节义道德的明代杂剧开始登上舞台,较为典型的有《认金梳孤儿寻母》 [3],这类杂剧虽然没有露骨地歌颂封建皇权,但是却对以儒家为纲常的伦理体系进行了辩护.第四类是水浒剧,《水浒》一书成书于明代,但是其形成过程也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集合了多种民间杂剧逐渐形成的,水浒故事在明杂剧之中也有可观的比例.
在上述诸多类型的明杂剧之中,"涉梦戏"又是明杂剧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所谓"涉梦戏",就是剧目之中与梦元素有关的杂剧.本文在正式撰写之前,通过互联网手段对明杂剧的"涉梦戏"学术文献进行了搜索整理.
从国内的学术视野来看,对于明杂剧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前的学术研究.该阶段的学术研究主要是以文献整理、版本考证为主.在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逐渐兴起,明清小说的价值逐渐受到认可,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杂剧不为学术界所重视,甚至明杂剧之名尚未形成.而从上世纪的20年代开始,一些有眼光的学术大家已经开始着手整理搜集明杂剧的相关书籍.比如,在郑振铎先生的积极努力下,《孤本元明杂剧》的手抄本影印版得以问世,1937年初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了明杂剧选,大量明杂剧被从民间挖掘出来.这一阶段的工作,对于明代杂剧保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明杂剧出版相伴随的是一些版本厘定工作的开展,此间专题性长文《明代的南杂剧》得以发表,对于明杂剧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47年宋瑞南《元明杂剧袄甲缠帕考》[1]问世,标志着明杂剧不再被简单地视为一种文学现象得到研究,更被从舞台演出的范畴得到重视.通过这一阶段的学术工作,让人们得以对明杂剧的发展有大致的脉络认识.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学术研究.建国之后,随着国家的日趋稳定,明杂剧的研究紧锣密鼓地展开.但是这一时期的关注点依然是对作品的发掘整理上.如罗锦堂《明代剧作家考略》[2]、陈万鼐的《六十年代明杂剧的发现》[3]等一批作品得以先后问世.值得注意的是,此一阶段的研究也波及国外,如美国、苏联的一些学者都开始重视对明杂剧的翻译引进.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之后至今,国内对于明杂剧的研究进入高潮时期,而研究的角度也变得日趋多元.有从宏观角度对明杂剧进行概括性研究的,如曾永义、徐子方对杂剧这一概念的厘定方面的努力;有从舞台和剧本两个角度对明杂剧的创作形式和表演形式的研究,如江巨荣《明代演出状况的考察》的一文,结合现有资料,分析了明杂剧的演出形式;有对明杂剧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的,如曾永义就通过大量的文献搜集整理, 得出"明代前后期杂剧所经历的由市民化而贵族化,再由贵族化而文人化这两次重大转 变也决定了这两个时期杂剧创作的不同面貌,由此可以顺水推舟地解决明杂剧的分期等 问题"的结论.[1]
除此之外,专门针对于个别作家展开的作品论述,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开展.通过 大量学者的参与努力,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为当前的学术界构建了一个关于明杂剧完整 的学术拼图,让广大读者对于明杂剧有了更为细微的认识.
总体上来看,国内外对于明杂剧的研究呈现由浅入深、由粗至精的趋势.但是在肯 定当前国内学术界的成绩的同时,也不能避讳学者在研究之中呈现出来的不足.首先, 明杂剧的研究声量远不如元杂剧的研究声量伟大,更难称为显学,从当前流行的明杂剧 书籍还是沿袭影印版就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其次,明杂剧的研究近几十年来虽然屡有 进展,但总体上来看,研究基础尚较为薄弱,可以说依然停留在草创阶段.比如,本文 所研究的明杂剧"涉梦戏"在目前上呈现空白状态.
笔者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了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外尚未出现明杂剧"涉梦戏" 的专题性研究,但与此接近的学术文献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梦与古代戏剧之间的关系研究.李蕊的《梦与戏-中国经典戏曲文本中梦 意象的美学探究》一文中指出,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梦文学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梦意象作为中国意象史上独特审美意蕴的类别,在文学作品中产生,使得梦文学因为梦 意象的存在而拥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于梦文学的研究并不少见,但主 要集中在几个热门领域,而对于梦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价值的研究仍然稀缺.在我 国传统戏曲中,剧目中带有梦意象的不在少数,达到了元、明、清戏曲剧目的一半,而 梦在戏曲中不论是情节构思、心理描写、以及暗示人物命运结局、抑或是展现虚实相生 的表现方法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说随着戏曲的发展,梦意象也开 始日趋成熟.这篇文章对于当前研究现状给予一定的介绍,并且根据梦的文本化和戏曲 发展史的脉络整理归纳出一个"梦的系统",通过与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运用社会学、 文化学、美学、叙事学等学科的观点和方法,探究中国古代戏曲中梦意象的特点和内涵, 挖掘在梦文学中"梦戏"的美学价值.[2]此外,邹强的《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 研究》一文,尝试利用从美学的方法与视角,对于中国古代文本中的梦意象进行史论结合的解读,尤其是那些经典的梦意象,希望能够了解我国梦文学中梦意象发展史以及其 整体的文学流变,同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富有代表性的梦意象进行个案分析,以求从 这些梦意象上探寻先人智慧留下的痕迹以及随着历史的流逝,我国古代审美风尚的变迁, 从而探寻这些梦意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审美文化的影响和意义.[1]王美花的《中 国古代戏曲中梦意象的文化解读》一文指出,在古代戏曲中有大量作品涉及梦象、梦境 描写,特别是在戏曲作品中的梦意象,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对于戏曲作品无论是刻画形 象、表达内心上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内涵丰富、意蕴十足的梦意象为我国 戏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根据不完全统计,仅元明清三代的梦戏作品就高达二百余 种.文章将传统的意象概念引入戏曲作品,从而对中国戏曲作品中梦戏出现的梦意象进 行文化解读,作者试图借鉴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观点方法,同时利用 文献分析等方法,深层次探讨了梦幻与戏曲联系在一起的缘由,并对梦意象的概念进行 了界定,并且深入探究了梦意象的类型、艺术功能以及深层意蕴等[2].
第二,对元曲"涉梦戏"的研究.李伟的《梦泽三秋日 传奇一片心--元杂剧涉 梦戏研究》一文指出,元代入道隐逸之风盛行,受此影响,在元杂剧十八部度脱戏中, 就有十三部涉及涉梦戏.而在这些涉梦戏中也表明度脱之难,借此间接反映了当时虽然 道教盛行,但是并未获得广大百姓的认可,而这些文人志士利用梦境来寄托理想,寻求 精神上的慰藉.元杂剧涉梦戏更加注重戏剧剧本的美感享受.元杂剧涉梦戏多利用梦境 来折射社会现实,可谓是虚中有实,幻中映真,剧作者利用梦境来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 中可欲不可求的欲望,在普通百姓中间寻找认同感,特别是对于神仙世界深信不疑的人, 让人们寻求心灵上的寄托.在这些涉梦戏中都将对于生命的关爱,对于亲情伦理的认同, 对于社会中除恶扬善的夸赞,抑或是感天动地的亲情爱情、生死攸关时挺身相助的侠情, 以死相托的友情等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在度脱梦中还表现了神人度脱脱离苦海,摆脱世 俗困扰,也暗含了当时的文人心态.元杂剧涉梦戏语言的基本特点是本色当行、雅俗共 赏.[3]查月贞的《元杂剧"涉梦戏"研究》一文,以元杂剧剧本为依托,同时参考各种 校正与注释著作,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来谈,以求更加准确地理解涉 梦戏的深层含义,同时利用了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观点并且采用分析法、归纳法 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寻找元杂剧涉梦戏的与众不同之处,同时将这些置于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纵向研究对于之后戏曲发展带来的影响,对元杂剧涉梦戏在中国传统戏曲史上 的地位做出正确的价值评判,以便指导戏曲实践,弘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吸取精华,去 其糟粕.[1]《略谈元杂剧中梦的作用》中具体阐述了梦境对于元杂剧的作用,列举了很 多例子以为论证梦境具有提示剧情发展、推动故事情节、预示下文发展等作用,为后世 "涉梦戏"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2]《元杂剧中的梦意象及其文化解读》从梦、魂的视 角出发,对于涉梦戏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同时分析了元杂剧梦意象,从而挖 掘出这些意象所蕴含的不为人知的感情,同时结合当时的现实社会背景,揭示这些梦意 象中更为深层次的意义,认为其拥有"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戏剧主题、 宣泄作家情感、寄托作家理想以及表达人生思考"等功能[3].《浅谈元杂剧"神仙道化 剧"中"度脱梦"之梦幻》主要围绕元杂剧"涉梦戏"中具体的涉梦类型"神仙道化剧" 中的度脱梦进行研究分析,解释在神仙道化剧中"度脱梦"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内容.[4] 《试论元杂剧中"梦境"的基本类型和艺术功用》一文中具体分析了元杂剧"涉梦戏" 的基本类型,同时阐述了元杂剧"涉梦戏"中"涉梦情节"的基本功用[5].
第三,对明传奇的"涉梦戏"的研究.首先从宗教方面对于明传奇"涉梦戏"的研 究.《梦幻思维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渗透》中曾提到"在梦幻思维、宗教思维和审美思 维之间,有一条不可分割的血缘纽带.梦幻思维是宗教思维的胚胎而宗教性的梦幻思维 直接启迪了审美思维."利用梦的特性分析梦与宗教的共同点,得出"梦境和宗教境界 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现实的感受"的结论.[6]《讨论元明神仙道化剧的宗教意蕴》描述 了元明神仙道化剧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叹人生虚无、人生犹如梦境,度化成仙也成为神仙 道话剧的的重要内容,"引诱、劝导都不奏效后,神仙们或是让红尘痴迷者承受不虞之 灾难,令其于灾难面前感悟人生的无常,或是因势利导将红尘痴迷者引入梦中,令其在 梦幻中满足各种世俗欲望,并在逆境中醒来,使得红尘痴迷者在梦幻与现实的对比面前 顿悟人生如梦."[7]其次,对涉梦戏分类分析明传奇"涉梦戏".《论古典戏曲中的梦 境描写》将梦境分为灵验梦、虚幻类两类,其中又有婚恋戏、公案戏、度脱戏等.与元 杂剧涉梦戏对比,明清时期婚恋戏较多,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压抑的婚姻制度,在其中不仅有对于当时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顺从,而且其中又透露出对于爱情的 渴望.[1]对于汤显祖"临川四梦"的研究.当今对于"临川四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 个方面:将汤显祖美学思想集中一个"情"字进行探讨,早期把"情"当作一种哲学观 念,《中国戏曲通史》认为汤显祖的"情"的理念与程朱理学相违背,在晚明时期,"情" 更是文人志士思想上的寄托[2];《汤显祖之"情"的哲学》提出汤显祖所提倡的情"是 人与生俱来的自然之情,这种自然之情是至善至美的".[3]就"临川四梦"内容的挖掘, "《牡丹亭》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 神"[4]"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5]汤显祖利用"以虚写实"批判当时社 会现实,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同时,研究者多角度的剖析"临川四梦",《论"临川 四梦"的讽世意义》,其文章认为"临川四梦"的讽刺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批判了当 时的社会官场、政治礼教,同时揭露了当时的人性[6];《浅析"临川四梦"中的文化底 蕴》通过文化来谈"临川四梦",认为前两篇主要的重点放在用"情"反"理";后两 篇则体现了佛教、道家、儒家文化.[7]
乔静《明传奇中涉梦戏研究》一文指出,梦在明传奇涉梦戏中起着一个不可或缺的 作用.在剧作中,运用梦境对于人物形象塑造更加全面,将人物内心世界更加真实地展 示出来.在涉梦戏中,梦境不仅推动故事情节,同时丰富剧作的内容,并且通过对于梦 境的描述,展现更加真实的现实世界,对于作品主题的挖掘具有一定意义.除此之外, 利用梦境的隐秘特性,抒发了内心深处更加隐秘的感情,以此来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与 抱负.明传奇涉梦戏利用引梦入戏虚拟真实世界,与现实世界交相辉映,构成了一个虚 实相生的艺术世界;同时,剧作家通过梦境描写,增加了戏剧作品的神秘色彩,在舞台 表演中,这种神秘性就表现为"陌生化",而这恰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心理,而且随着 梦境的出现,无论是舞蹈动作、服饰等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增加了舞台的艺术效果,在 涉梦戏中剧作家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展示了理想主义美学风格.[8]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明杂剧"涉梦戏"的研究尚处于空白.但关于梦与艺术之间的 关系理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建立.而另一方面,学术界当前对元杂剧"涉梦戏"的研究以及对明传奇"涉梦戏"的研究,尽管较为稀少,却可以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定 的参考.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
明杂剧上承金、元杂剧,上启明清戏曲,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对后世有所影响.通 过对明杂剧"涉梦戏"深入阅读,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及社会学理论和艺术创作理论, 研究明杂剧"涉梦戏".探析明杂剧"涉梦戏"的产生原因,无论是从社会、文化抑或 自身而言,明杂剧并不是孤立产生的,是由一定的背景所孕育的,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以梦的成因对明杂剧"涉梦戏"进行分类,可以对明杂剧"涉梦戏"中梦意象的应用有 一个基础的了解,加深对于明杂剧"涉梦戏"的认识.同时从艺术创作的形式主义的角 度来探析明杂剧"涉梦戏"中"涉梦情节"的结构程式化运用方式,根据明杂剧"涉梦 戏"中"涉梦情节"所在的具体位置对"涉梦戏"进行探究,以达到对于明杂剧"涉梦 戏"的整体认识.文中围绕人物、剧情、主题三个角度,分析梦意象在明杂剧"涉梦戏" 之中所起到的作用,探究"涉梦情节"对于具体人物、情节、主题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作 用.明代杂剧在前代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探析明杂剧"涉梦戏"对于元杂剧"涉梦戏" 的继承发展,同时横向和纵向分析明杂剧"涉梦戏"对明代、清代戏曲的启发,对于我 国戏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中国文学中梦意象的意味更加深厚,对推动中国 戏曲长足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研究过程之中将采用文献综述法以及归纳总结法.文献综述法是通过互联网 渠道,来搜集整理明杂剧"涉梦戏"的剧本,以供自己深入阅读;另一方面将搜集整理 可利用的学术研究文献资料,为本文的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归纳总结法是基于自 己对于明杂剧"涉梦戏"的深入阅读,来归纳总结这些作品梦意象的运用方式以及运用 技巧,抽绎其客观规律.
四、研究价值
本文的研究将基本以下方面的价值:
首先,本文的研究将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通过上文对相关学术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不难看出,当前对于明杂剧"涉梦戏"的研究几乎呈现空白状态,本文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学术空白,为明杂剧中不可或缺的一类"涉梦戏"正名,以望推动明杂剧研究更加全面完善.
其次,本文的研究将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艺术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而借助于明杂剧的涉梦戏研究,我们也可以理解当时的生活状态,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当时文人的心态,对当时社会有个整体的把握,并且将此与当前的社会相对照,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现象有所省思,在反思中发展.
同时,本文的研究将具备一定的实践价值.明杂剧"涉梦戏"尽管在艺术质量上表现为参差不齐的现象,但也必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本文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对明杂剧"涉梦戏"进行研究,分析其艺术创作内涵以及艺术创作技巧,或可为当前的文艺创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推动当前国内文艺创作的繁荣.无论对于当代还是现代而言,明杂剧"涉梦戏"利用"梦境"的手法表现内心、表达对于当时传统礼教的不满、崇尚自由、追求公平正义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部分内容省略,详细全文见文末附件
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戏剧发展传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用于宗教祭祀的傩戏,在宋元时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日益扩大,杂剧开始在社会上流行.明杂剧是明代人对前人的创作经验反复提炼与吸收的结果,而"涉梦戏"更是明杂剧之中的一朵"奇葩".
梦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而梦之所以能够引发古今以来全人类的好奇,是因为梦这一生理现象能够摆脱现实因素的干预,自由地营造各种内容以及各种形式的梦境.正是因为梦的这一形态,对人类艺术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产生了启发,明杂剧"涉梦戏"就是典型的反映.明杂剧"涉梦戏"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写梦传统,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元杂剧中"涉梦戏"的创作内容和创作技巧.本文首先分析了明杂剧"涉梦戏"形成源流,然后对明杂剧"涉梦戏"之中的梦进行了分类,同时探究了这些明杂剧"涉梦戏"中"涉梦情节"的结构程式化以及这些梦境所起到的作用,然后又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分析明杂剧"涉梦戏"对元杂剧的继承发展以及对明清两代戏曲的影响.
本文认为,明杂剧"涉梦戏"尽管在创作质量上存在着良莠不齐、质量不一的情况,但是很多梦境除了展现人物心理、推动剧情发展之外,对于作品的主题揭示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杂剧"涉梦戏"之中的梦,也是在特殊时代曲折的反映现实、反映当时人们的普遍诉求的一种手段,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隐晦表达带来了便利.明杂剧"涉梦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元杂剧的承袭,以及对清代戏曲的启发,同时更在于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戏剧、散文、小说的发展,甚至对于塑造社会意识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在本文之前,关于明杂剧"涉梦戏"的专门学术研究几乎呈现空白状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改变这一学术现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推动学术界对于这一艺术遗珠的重视,同时也能够给当前的文艺创作者带来一定的启迪.
当然,本文在研究过程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明杂剧的忽视,当前明杂剧尚未正式得以出版,笔者所参考的书籍都是手抄古籍的影印版本,由于年代久远,这些书籍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字迹不清、文字孑误、甚至页面缺失的情况,而且,在流传过程之中,存在着同一杂剧作品内容明显不同的情况.这无疑给笔者的阅读和引用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难.
其次,明杂剧"涉梦戏"乃至于整个"涉梦戏"的学术研究,都尚较为薄弱,对于这一学术课题的研究思路尚未形成,所以笔者在本文的创作过程之中,缺乏相关的有力的理论指导.
本文认为,该话题的未来研究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对明杂剧的版本厘定工作.截至目前,我们所能够接触到的明杂剧依然是基于手抄古籍影印而成的,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术界人士将开始充分重视明杂剧的价值,并且将推动其得以正式地刊行.
第二,对明杂剧研究理论的建构工作.明杂剧的研究方法、研究理论至今尚未形成,但相信未来随着广大学者对其价值认知的加深,相关的理论一定能够得到完备地构建.
最后,希望通过对明杂剧"涉梦戏"能够加深当前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以及对于文艺发展规律的认知.
致谢
当在88页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意味着我即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更意味着我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也将告一段落.时光荏苒,回首这三年时光的点点滴滴,一切历历在目.从开始踏入学校的兴奋迷惘,到后来一步步踏入知识殿堂的喜悦,期间感慨万分.从最初论文选题的迷茫,到后来一步步将论文完善到定稿,期间更是充满了酸甜苦辣,让人百感交集.3年的学术成长,7万字的学位论文,在这其中,除了个人的努力和拼搏外,更离不开领导、老师、师兄、亲人的理解、鼓励和支持.在即将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之际,我愿将最衷心的感谢和最真诚的祝福献给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人.
我最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延保全教授.延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且诲人不倦,其做人、做事、做学问都是我学习的楷模.从开题到初稿完成,论文撰写的每一个环节,延老师都倾注了大量心血.遇到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难题,延老师总是能给我指明方向,为我打开新的思路.延老师宽容豁达、治学严谨以及他对于学术的执着,都是我人生的典范.不仅如此,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我更能感受到"身正为范"的力量,领悟到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延老师对于学术的热情专注、对于工作的认真负责,成为今后工作生活中的榜样,鼓励我在人生道路上砥砺前行.
其次,要感谢给我们授课的各位老师,白建忠老师、赵继红老师、郭庆财老师、李奎老师等等,正是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加系统、更加深刻的了解,扩宽了专业知识,指引我在学术道路上前行,为随后的论文写作积累了很多经验.
同时想要感谢我的师兄,在自己论文一筹莫展之时,师兄耐心地提供见解以及意见,以便更好地完成论文,同时常常给我们推荐一些相关书目阅读,给我极大的鼓励,是我学术中的榜样.师兄对学术的专注认真,对师弟师妹无微不至照顾,也在时刻提醒着我要更加努力奋进.与此同时要感谢我的父母、同学和舍友们,在我撰写论文期间不断给我鼓励和动力,每当心情郁闷之时,总能给我很好的宽慰,在论文遇到困难之时,告诫我别灰心,努力寻求突破口.父母和舍友的无私付出也成为了完成学业和论文的不竭动力.
最后,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的各位老师.
参考文献
学术著作
[1]欧阳予倩《予倩论剧》,广州泰山书店1931年版.
[2](明)王思任《十错认春灯谜记序》,商务印书馆影印版1955年版.
[3]《十三经注疏(四)?周礼注疏》,中华书局出版社1957年版.
[4](元)钟嗣成著《录鬼簿》,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年版.
[5]无名氏《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6]无名氏《十八学士登瀛洲》,《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7]无名氏《认金梳孤儿寻母》,《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8]无名氏《十样锦诸葛论功》,《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9]无名氏《八大王开诏救忠臣》,《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0]无名氏《杨六郎调兵破天阵》,《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1]无名氏《善知识苦海回头》,《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2]无名氏《吕翁三化邯郸梦》,《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3]无名氏《长安城四马投唐》,《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4]无名氏《广成子祝贺齐天寿》,《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5]无名氏《许真人拔宅飞升》,《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6]无名氏《王文秀渭塘奇遇记》,《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7]无名氏《黄眉翁赐福上延年》,《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8]无名氏《时真人四圣锁白猿》,《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9]无名氏《关云长大破蚩尤》,《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0](明)李贽《藏书?德业儒臣后论》,中华书局1959年版.
[21](明)胡广孝《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22]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23]隋树森《全元戏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
[24](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25](明)李贽《焚书?继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6](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李宏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7]钱南扬《汉上宦文存》,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28](明)沈榜《宛署杂记?日字?宣谕》,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9](清)李渔《李笠翁曲话》,湖南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0]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1]隋树森《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32](晋)王嘉《拾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33](明)余继登《典故纪文》,中华书局1981年版.
[34]张庚、郭汉成《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35]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
[36]吴江市档案局编《吴江县志》,广陵书社1986年版.
[37](清)王先谦、刘武《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版.
[38]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
[40]王季思《全元戏曲?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41]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2](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3]刘方元、刘松来、唐满先《十三经直解》,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4]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5]荣格《荣格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46]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7](明)李贽《焚书?读律肤说(卷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8]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9]卡夫?古斯塔夫?荣格《未发现的自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50]庄周《庄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
[51]傅璇琮、蒋寅总、郭英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2]万晴川《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元)高明《琵琶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54]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5]罗伊·索伦泰《悖论简史--哲学和心灵的迷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6](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57](清)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8](清)李渔《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9](明)叶绍袁《午梦堂集》,中华书局2015年版.
[60](清)洪昇《长生殿》》,知识出版社2015年版.
[61](晋)郭璞《山海经笺疏》,中国致公出版社2016年版.
[62]《山海经》,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年版.
[63]罗锦堂《明代剧作家考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期刊论文
[1]宋瑞南《元明杂剧袄甲缠帕考》,《俗文学》(甲),1947年第47期.
[2]陈万鼐《六十年代明杂剧的发现》,《图书季刊》,1971年第7期.
[3]赵景深、李平、江巨荣《明代演出状况的考察》,《戏剧艺术》,1979年第3-4期.
[4]谢谦《梦的神话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四川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
[5]傅正谷《梦,不同文学创作轨迹的一个交汇点》,《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
[6]傅正谷《中国古代梦幻主义文学"主潮"论》,《社科辑刊》,1992年第4期.
[7]周晓琳《试论中国古代作家的梦幻体验》,《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8]林荣芹《中国戏曲创作多梦的心理透视》,《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9]刘水云《浅谈元杂剧"神仙道化剧"中"度脱梦"之梦幻》,《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0]任树民《明朝初期对喇嘛教的整顿》,《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0年第4期.
[11]李叔平《论<邯郸记>和<南柯记>中"梦"的作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2]查月贞、叶树发《元杂剧涉梦戏初探》,《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3]卫俪《元杂剧中魂梦现象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4]肖宝江《梦幻思维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渗透》,《电影评介》,2006年第9期.
[15]王国章《略谈元杂剧中梦的作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6]田刚健《试论元杂剧中"梦境"的基本类型和艺术功用》,《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7]孙冬梅《戏与梦同--浅论元杂剧中的涉梦戏》,《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8]王慧、何峰《梦境在关汉卿涉梦戏中的作用》,《文学教育》(下),2008第7期.
[19]吴光正《讨论元明神仙道化剧的宗教意蕴》,《长江学术》,2008年第1期.
[20]郑莉、邹代兰《浅谈明宫廷演剧机构--钟鼓司和教坊司》,《四川戏剧》,2008年第1期.
[21]陈才训《论中国古典戏曲梦境描写的审美功能》,《兰州学刊》,2009第11期.
[22]李伟《梦里动静两相宜--元杂剧涉梦戏梦景小议》,《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3]吴淑钿《元杂剧中的梦醒抒怀情节》,《文化遗产》,2014年第3期.
学位论文
[1]杨柳《汤显祖之"情"的哲学》,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2]单隽《浅析"临川四梦"中的文化底蕴》,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3]黄三平《论"临川四梦"的讽世意义》,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4]邹强《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5]查月贞《元杂剧"涉梦戏"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6]庄清华《论古典戏曲中的梦境描写》,厦门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7]查月贞《元杂剧"涉梦戏"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8]王美花《中国古代戏曲中梦意象的文化解读》,山西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9]乔静《明传奇中涉梦戏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0]李伟《梦泽三秋日传奇一片心--元杂剧涉梦戏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1]李蕊《梦与戏-中国经典戏曲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探究》,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