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据 2017 年最新的消费市场研究报告可知,中国的经济总量在 2017 年年末超过 82 万亿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得到快速增长,国内通过一系列关于消费层次与消费方式的具体特点,进行一步步更新换代,使得居民消费市场环境更加广阔与丰富.同时,国内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得到飞跃性的发展,以往传统的消费金融业务也在进行着联合创新,国内金融市场出现了一种以互联网与物联技术为媒介的全新的消费模式.首先得益于政府政策对于新兴产业的支持,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在国内迅速发展,其次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创新,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我国居民生活中提供了相关的便利.基于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平台也从中衍生出类似于"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苏宁金融"等等产品,同时还应当看到,"分期乐","趣分期"等等基于分期购物平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也占据了相当数值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传统银行金融业务也自发的与互联网公司结合,推出"E 秒贷"与"手机秒贷"等互联网消金产品,对消金市场引起激烈竞争的同时也推动了国内消金市场的繁荣发展.
那么企业在不断拓展业务的同时验发现,如何吸引用户并使之转化为用户粘性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如何不断对用户的利好以达到培养用户忠诚并最终转化为持续使用意愿的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的关键.在梳理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立了期望确认模型理论为基础,结合品牌忠诚理论在模型中引入产品知识变量,构建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文章在创新点的设计上采取了实验法对其中两个变量进行了相关性验证,通过情景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进行设计,选取适量合适被试进行实验,为下文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做好铺垫,从而对整体的结构模型提供可靠性,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户的感知有用性通过在使用过程中的品牌忠诚以及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持续使用意愿产生显着影响,且产品知识在用户对两个中介变量的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根据文章的研究结论我们可以看到,实现互联网消费金融校园化的正常发展,不仅寄希望于服务提供商能够根据校园市场的特点进行优化升级,调整企业的产业布局,以校园市场为跳板为国内更大的消费市场提供经验.还要与社会焦点事件相结合,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向着合理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为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持续使用意愿,校园学生群体
Abstract
We can see some significant message which by the newest customer market-ingresearch in 2017, China's total economic volume exceeded 82 trillion yuan at the endof 2017, and jumped into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With the rapid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per capita income of Chinese residents has beenincreased, and the domestic consumption market environment has been developedrapidly through a series of step-by-step upgrading on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consumption level and consumption mode.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rapiddevelopment of big data and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netof things in China, and the joint innova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consumer financebusiness in the past, a new consumption mode with the Internet and the Internet ofthings technology as the medium appears in the domestic market. First of all, thanksto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for emerging industries, the Internet consumerfinance model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China, and secondly, thanks to th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Internet, Internet consumer finance has providedrelevant facilities in the life of Chinese residents. E-commerce based on thedevelopment of the platform has also developed similar to the "Ant Finance ","JingDong white bar "," Su Ning Finance" and other products, but also should see that"Fenqile "," Interested by stages " and other Internet consumer finance based onphased shopping platforms also occupied a considerable market share, while thetraditio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business spontaneously combined with Internetcompanies to launch "E fast loan" and "Mobile fast loan" and other Internetelimination products, which caused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domestic market. Theformer simple drainage to expand the user group or attract users and other means havenot been the focus of competition in the current market, how to attract users and turnthem into user stickiness became a key factor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enterprises, through continuous good to users to achieve the cultivation of user loyaltyand eventually into the continued use of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increasinglybecome the key to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we establish the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theory as the basis, combine the brand loyalty theory to introducethe product knowledge variable in the model, construct the influence factor model ofthe Internet consumer finance user's willingness to use continuously, collect the databy issuing the questionnaire and carry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nd scenariosimulation experiments are designed to enhanc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ariables toprovide reliability for the overall structural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ceivedusefulness of user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illingness of Internet consumerfinancial platform to continue using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brand loyaltyand user satisfa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se. and product knowledge plays a regulatoryrole in the process of user's influence on two intermediary variables.
From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normal developmentof Internet consumer finance campus can be realized, hoping that the serviceproviders can optimize and upgrad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mpusmarket, adjust the industrial layout of enterprises, and take the campus market as thespringboard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larger domestic consumer market. At thesame time, it also combines with social focus events, which makes Internet consumerfinance develop continuously in the direction of reasonable and healthy, and providesmore and better services for the public.
Key words :Internet consumer finance Continuance intention CampusStuden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1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3
第三节 研究方法..................................................4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5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6
第一节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概念......................................6
第二节 校园市场常见的互联网消费金融..............................9
一、电商平台的消费金融模式 ...............................................9
二、分期购物平台的消费金融模式 ..........................................11
第三节 相关理论与模型...........................................11
一、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 ................................................12
二、品牌忠诚度理论 ......................................................13
三、产品知识 ............................................................15
第四节 文献评述.................................................16
第三章 模型构建与实验设计 ............................. 18
第一节 模型构建.................................................18
第二节 研究变量定义.............................................19
一、感知有用性 ..........................................................19
二、产品知识 ............................................................20
三、满意度 ..............................................................20
四、品牌忠诚 ............................................................20
五、持续使用意愿 ........................................................20
第三节 实验设计.................................................21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数据收集 ............................. 23
第一节 研究假设.................................................23
一、感知有用与满意度 ....................................................23
二、感知有用与品牌忠诚 ..................................................23
三、满意度与持续使用意愿 ................................................24
四、品牌忠诚与持续使用意愿 ..............................................25
五、产品知识水平的调节作用 ..............................................25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26
第三节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27
第五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28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28
第二节 信度与效度分析...........................................31
第三节 相关分析.................................................34
第四节 回归分析.................................................37
第五节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41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42
第一节 研究结论.................................................42
第二节 启示与建议...............................................43
一、提升校园用户的消金有用性 ............................................43
二、进一步优化校园营销的方式方法 ........................................44
三、扩展消费场景,服务大学生生活 ........................................45
四、树立危机意识,正确合理使用 ..........................................45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46
参考文献 ............................................. 48
附录................................................. 53
致谢................................................. 5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57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国家互联网开发战略的规划与实施,体现出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随之出台了相关文件与指导政策,以对该产业发展提供引导与发展建议.2015 年 7 月,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加速推动互联网消金产品的出现与渗透.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消费金融,并通过相关政策辅助企业开发新型产品来丰富与刺激消费金融市场,及时出台法律法规对于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与规范.在 2016 年年初,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对消费金融进行了阐述,同时鼓励传统金融机构要加快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要进行规范和监督.此文件的颁布意味着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元年(2016)就由此开始.
近几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加持的背景下,在电商平台引导的消费金融与分期购物等新兴消金模式的出现后,通过对用户群体的信用程度与物流发展的把控,除去以往的房产与购车类等大型消费信贷以外的消费信贷产生了巨大的增长速度与规模,落实在真实消费场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更具有发展潜力与突出性.消费金融场景正在趋向多样化,从一方面讲,根据《中国消费趋势报告--三大新兴力量引领消费新经济》的报告指出,个体用户在电商平台进行网络购物产生的消费数额总量为 4.3%,在 2010 年的发展环境下是个较为贫瘠的数字;这个数据截止到 2016 年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参与网上消费的用户较之 2010 年上涨了 300%之多,且消费金额总量达到了 3.9 亿,线上消费市场引来了第一波消费狂潮.根据这个文件的表述与统计,个体消费者的消费总额将会持续上涨,并以每季度 7%的速率继续走高,最终这个数值会占据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 1/3,在online 的消费场景之中,电商平台的消费金融运营模式是提供产品提前支付并为消费者发送货物,这一部分的消费者群体主要是年青一代的消费主力军,他们往往更加喜爱先享受后付费的消费体验.说完线上的消费场景,对于线下消费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几乎涵盖了线下消费的全部形式,种类多样但本质没有变化,其中尤以"住、行"为主要消费方向,多个场景下用户的消费规模不断增长与扩大,形成不可小觑的潜在消费模式.
作为开拓校园消费金融市场的先行者,其专注于为大学生网络分期购物的"分期乐"平台在 2013 年 8 月上线,仅仅一年的时间就收到了来自 Bertelsmann和京东等数家着名风投机构的多轮注资.在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2014年国内开始涌现了大量的校园分期购物平台,各大电商品台也相继开始了互联网消金业务在校园市场中的布局.经过了几年的摸索与野蛮扩大的时期之后,2016年伊始,校园互联网消金模式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直到现如今一直保持过渡发展的阶段.校园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出现,不仅仅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国内发展迅速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的产生与发展大大满足了当今大学生的消费信贷需求,同时也是对传统消费金融无法进入校园消费市场的填补手段,从而使得消费金融业务更好地服务于体量较大的学生群体.
据统计显示,2018 年,中国"95 后"学生群体消费金融使用量超过 1 万亿人次,约占 2018 年消费金融总规模的四分之一.中国"95 后"学生群体已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中间力量,消费能力日益提升.其中,"95 后"学生群体由于消费基数大、成长环境负担少、接受多元内容能力强及消费习惯独特等四个方面迅速崛起.截止 2017 年,"95 后"学生群体消费金额增长迅猛,同比增长 72.3%,增幅达 70 后两倍之多.因此,做为新一代的消费主力军,对其消费行为的研究就日益成为消费市场的讨论对象.
通过研究分析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发展概况,行业前景及客户群进行分析,着重探究当代大学生对该平台产品的使用意愿及影响其持续使用的各类因素.此研究能为大学生消费信贷市场提供一手的调研数据,为此分支行业的参与者和未来可能的竞争者都能提供一份有力的数据资料.另外这份研究也对目前众多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营销方向及品牌建设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得到一个粗略的大学生用户群体画像,也能够对平台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帮助其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好进一步的发展规划,使之能够为学生群体提供一些真正切合实际需求和帮助其更为了解各类校园互联网金融产品,能够帮助其正确合理地看待这些金融服务,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消费或信贷选择.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绪论.本章分析了期望确认理论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几种与当代大学生息息相关变量与持续使用意愿与行为的逻辑意义,并归纳整理整篇文章的脉络,以起到引领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在分析我国消费金融的定义与发展状况的同时,将研究背景具体到大学校园中,把调查对象更加具体化.并梳理了感知有用、满意度、品牌忠诚、产品知识与持续使用意愿的相关关系,并分析了该模型所涉及的其他理论,归纳总结相关文献,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章 在梳理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模型.将大背景具体到校园当中,研究大学生对消费金融的使用意愿.在此基础上,加入新的研究变量,该领域在用户感知等变量的研究文献较多,且感知易用性对于学生群体来讲意义并不是很大,感知风险在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中的研究较为完善,因此本文只选取感知有用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在中介变量的选择上引入品牌忠诚度同样也是为了更加贴合校园市场中出现的"追星"现象.产品知识在网络借贷的研究中未得到广发的验证与解析,因此,本文将产品知识为调节变量在进行研究.并且选取品牌忠诚与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加入到模型中,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完整性
第四章 变量定义与实验设计.然后依据前人的相关研究,提出变量的定义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研究问题对各变量之间进行研究假设;与此同时,在研究设计中利用实验法来初步验证其中两个变量的关系,为下文的实证研究提供实践基础.设计问卷进行数据收集,为实证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第五章 实证分析.首先对收集到的收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制定 Excel 表格对数据进行整理.使用数据统计工具 SPSS 22.0 对所取得的数据结果进行处理分析以对研究假设进行一一验证,主要包括实验数据的信效度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本章根据研究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并结合以往文献中的主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合理化正常化地进入校园市场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其次分析和总结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局限性与不足加以说明,为今后更好的剖析研究主题打下基础.最后希望能够通过本次研究找到新的创新点与启发.
第三节 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文献分析法:对于文献的梳理阅读与理解向来都是从事学术研究人员的必要方法之一,研究新领域的新现象与新发现离不开对以往文献的严谨与认真的态度.因此,本文通过学习以往互联网消费金融相关的科研论文、期刊以及报纸等资料,整理和归纳出了本次研究所需要的理论与观点,同时结合最新的研究方法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进行全方位的整理与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正确的指导方法.
(二)问卷调查法:本文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向云南财经大学的在校学生(MBA教务中心、财经大学各院研究生代表,以及本科大学生)发放问卷,通过纸质与网络调查的方式搜集有效数据.问卷的测量题项通过预试、分析、修改和再试等四个流程,并且对所有调查对象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与处理,通过交谈来解决他们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实验法: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实验过程,选择适当的被试.通过访谈以及问答的方式进行以检验本研究的理论假设和模型.实验前通过访谈划分小组,之后开始正式实验.本实验以获取的第一手实验数据为基础,探索网贷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对消费金融平台使用行为的关系.
(四)统计与定量分析:本文对于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理念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并利用图表等形式展现诗句的可视性与透明性.根据研究假设对相关数据运用 SPSS22.0 等数据统计工具进行解析,从而为文章的假设检验提供较为可靠的实证依据.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国内发展起步较晚,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也仅仅在发展机制与规模,信贷风险等相关领域,而持续使用意愿在近几年的时间才引起关注.而互联网消费金融校园化可以说是比较崭新的领域,本研究从学生用户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索学生用户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本研究在期望确认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创造性的引入品牌忠诚与产品知识等变量,构建了学生用户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理论研究上做出了进一步改进.
(2)本研究将产品知识的相关理论进行提取与梳理,引入其作为调节变量,从而研究并验证了产品知识在感知有用与中介变量之间的调节作用.
(3)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使用情景模拟实验的方式,为巩固变量之间的有效性与相关性,为研究假设提出实践依据.同时在实证分析方面运用 SPSS 22.0等数据工具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检验与加强,为研究假设的验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部分内容省略,详细全文见文末附件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建立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持续使用意愿模型的过程中,借鉴了诸多成熟理论,包括期望确认模型、品牌忠诚理论以及产品只是研究的有相关领域等等,利用实证分析的方式与原理对该模型以及相关假设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挖掘与检验.通过各类相关理论与模型,对模型中各类变量存在的相关影响共提出了 5 类假设信息且全部假设均通过统计分析与验证得到数据支持,因此,本研究的结论如下文所示:
第一,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度与品牌忠诚两个中介变量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本研究在对其书籍、期刊以及电子资源中发现,感知有用性会在各类模型使用中对用户的使用意向与体验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用户来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崛起,带来了新的购物与消费体验,学生用户在接受新鲜事物与新技术的态度上具有极大地兴趣,因次,在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当中,用户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度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恰恰说明了学生用户的群体特征.由此可以得知,在各类平台的发展与改革的措施或政策当中,扩展更多或更新颖的提前消费和分期方式,灵活地使用自身平台的优势创造对学生用户群体吸引力,有力于在校园市场中占据更多的份额,从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第二,在本研究中还设计到第二个中介变量--品牌忠诚,也可以理解为对品牌的认可程度.通过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得知,同样使得感知有用性对品牌忠诚存在正向显着影响.品牌忠诚作为在用户使用意愿的研究中存在着比较重要的影响,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作为终端 APP 当中的应用过程中,增强品牌忠诚的影响同时可以影响用户的选择,从另一种角度上说可以更加证明用户对与该平台的依赖性与态度.本研究选取品牌忠诚的基础,不仅仅是基于以往文献的研究,另外,在智能化服务普及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手机 App 来加深用户对企业的信任与选择,从而成为一种新型的竞争模式.将以往物质商品的优势,通过品牌忠诚来体现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越来越被当今时代所认可.学生用户心智较社会群体单纯,他们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使用处于更加直接的目的,因此,更易在使用中获得满足感,并且加深对于品台品牌的认可程度.
第三,关于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本文利用两个中介变量来验证在用户感知有用性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由假设检验中得知,满意度与品牌忠诚对与持续使用意愿呈现显着正向影响.满意度与品牌忠诚的双重正向影响对于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使得模型的可靠性更加坚固.对学生用户来说,产品的好坏对于他们的选择是深远的影响,学生群体用户对于产品的持续性使用意愿基于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平台所提供的产品属于客观因素,这类客观因素在平台上展示出来的方式与新颖性,可靠性,实用性会对用户感知有用性造成积极影响,由持续使用意愿转化到持续使用行为上离不开企业各方面的努力.因此,企业在注重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重视校园市场的特殊性,尽可能多甚至大的优惠政策与方案可能会更加引起学生群体用户的青睐.
第四,关于产品知识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基于学生群体用户自身产品知识的不足,以及社会素质尚不够健全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发掘,引入产品知识变量来对感知有用性与满意度之间产生调节作用.并通过情景模拟实验的方式来巩固次变量在模型中的可靠性,研究结论也显示在该变量在感知有用性与满意度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在以往的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发现,其实该变量对于用户感知与品牌忠诚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是非常显着,因此,本研究舍弃了对品牌忠诚的调节作用.由此也经过实证分析的角度,证明了产品知识在感知有用性在满意度的中介效用下对持续使用意愿过程中,受到产品知识的影响,加固了本研究模型的解释程度.
第二节 启示与建议
根据本研究的各项研究结论来看,以学生群体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持续使用意愿为核心,以及以往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大致分为 3 个层面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从而保证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校园市场中得到健康与长足的发展.
一、提升校园用户的消金有用性
提升有用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有针对性的去解决学生群体短期的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消费场景;产品设计方面可以从新颖、创新性等方面入手,从而使得学生与用户达到对与品牌的认可.基于本研究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校园市场中的调查,其提供者(消金企业)首先要对校园市场进行全面和细致的调查,在获取相关消费需求的基础之上,实现平台的创新性建设与产品研发,从而迅速地打入校园市场.
一方面,有效地产品宣传与利率优惠力度可以在校园市场中较为迅速地进入;另一方面,定期对用户进行反馈可以使得学生用户更加清晰直白地了解产品知识,更利于产品的持续使用.因此,对于一电商平台为主导的消金企业来说,建立合理规范化地产品使用流程,清晰地使用方式可以更快的利用已有资源优势建立属于自己的忠诚用户;对于各分期平台与所属中小企业来说,充分展现产品的价格优势与公开透明的还款机制可以使得用户群体对于产品选择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提升产品的多样性与多类型消费场景也会在用户心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产品的设计、组合创新以及消费金融方案的创新设计中,现有的可视化服务仍然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差距.各类服务提供商应当在产品设计、直观感受体验与人性化信息反馈等方面提升平台产品的有用性,利用多样化的视频与音乐服务效果来加深用户对产品的了解与感受,同时利用合理有趣的方式将各类产品知识进行宣传与引导,在最易出现问题的利率与还款流程领域基于补贴与宽松,尽可能的根据学生群体的行为特征进行改良.由于学生群体的用户粘性较为突出,会形成一定规模的口碑传播,则会加快企业的发展规模与市场份额的占领.
二、进一步优化校园营销的方式方法
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进校园,实质上是消金服务在校园中的实景化应用.要重视消金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增加学生群体的前期教育,是实现互联网消金服务在校园中合理将抗发展的优秀起点.学校方面也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发挥校园服务角色的功能,积极向校园群体宣传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基本理念与相关知识,在推广产品的同时也要提前对校园用户适度消费与恶意透支等方面进行防范与教育,降低风险,实现繁荣发展.
经过对比可以发现,在统计数据的研究分析中,校园学生群体对于电商平台的消金模式的青睐程度较高,电商平台有着雄厚的资金优势与大数据得风险控制手段,因此,对于分期平台来说,或许对于其商品分期的形式并非失去了校园市
场,用户在品牌忠诚与风控方面的依赖性更高,大学校园与其说是比较封闭的市场,更不如说是社会市场的雏形.校园群体做出新时代的主人,其往往追求时尚与独特性,因此对于线上销售场景更适用于学生群体.其中个体对于周围人的影响也是校园市场的一大特点,故企业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关注分享行为在营销中的重要性.校园内的各类活动与人流大的基建设施对与企业来说也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在传播时也应尽量进行口碑营销,清晰明了的产品透明度与共享优惠行为同时也会使得学生群体对于可能产生的相关风险问题进行一定思考,从而避免危险的情况发生.
三、扩展消费场景,服务大学生生活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校园化,校园市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产品立足于校园,为学生用户在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提供了多姿多彩的服务.金融仍然作为消费金融的本质,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拉动消费,扩大交易份额,并从中占据终端市场.因此注重消费场景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是当今互联网企业金融业务中的重中之重,要与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多沟通,要与学生用户建立粘性关系,从而真正的了解校园市场的产品需求,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用户的行为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措施政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扩展更大更全面的消费场景也成为更加重要的措施之一,当代年青一代喜爱旅游喜爱远足喜爱一切新鲜事物,消费场景的丰富会使得消费金融提供商能够更快的抓住市场痛点,提升自身竞争强点.
未来的互联网市场将会为学生群体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服务于大学生活不仅可以让在校园市场中抢得先机,而且对于企业来说也能够在试验大市场环境之前进行小范围试点,使企业在投放产品方面得到反馈保证.学校作为学生用户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象牙塔",往往起到规范与引导作用,大学生在校园中能够率先体验到社会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对于他们塑造良好的消费意识与防范意识都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树立危机意识,正确合理使用
近年来,校园不良网贷事件频频发生,除了各互联网消费金融提供商存在"利率陷阱"、"套路贷"以及"擦边球"等不正常行为,使得学生群体在使用过程中面对着各式各样的未知危险.同时,学生群体由于心智不够成熟,社会经验较差以及相关金融知识与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导致出现很多令人十分惋惜的结局.
现阶段的政府相关部门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出现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地进行不断探索,因此相应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市场上充斥着的不良商家也会对学生群体的合法权益造成侵犯.因此,为了保护学生群体在消费市场中的妊娠以及财产安全,各高校部门要承担起必要的责任,要针对学生用户的心理行为特点进行强化教育与引导,要重点关注每个学生的消费心理是否健康.可以设置班主任负责制来保证学生的金融知识教育与社会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消费观,必须让他们认识的理性消费的必要性.
只有这样,一方面,我们才能够在源头上遏制校园市场的不良风气,切实的保护学生群体的个人利益,同时也能使加强学校迅速高效的行政能力.杜绝恶性借贷、杜绝低劣质企业进校园,是我们每一位教育从业者应该尽到的义务与职责.另一方面,校园市场环境的健康也会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以优质负责的企业为榜样,建立健全良好的信用借贷机制与风险管控,才能使得消费金融经济更好地为百姓幸福感的提高服务.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虽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各假设条件进行了验证,但文章同样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问题.
首先,本研究在各类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做了一定的研究,但鉴于自身对于文献与理论的认识程度不足,也存在一定的主观判断性,因此,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就会出现一些不够严谨的问题,之后会用过自己更多的学习与梳理,多多积累经验与教训,不断地实践来减少理论方面的不足.
其次,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方式采取的是调查问卷,因此,样本数据的数量可能囿于人力与资源的不足可能不足与表现完整的群体特征.在本研究的假设设计当中,也存在着一些包括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提取的数据不够有说服力,使得研究结果出现一定程度的不理想状况.
最后,对于实验设计中使用的访谈法没有进行严格细致的理论支撑,仅仅通过以往文献中对于预实验的介绍方法进行了改编与删改,可能存在着一些逻辑点尚不够严谨的情况,这一点需要在之后的学习中尽量积累一些成熟的理论来进行实验.实验环境不够科学性也是本次实验设计中的一个缺点,对照组要与实验组进行反复测试才能具有较好的可靠性,由于样本量的缺少可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互联网消费金融校园化目前仍具有相当大地潜力与市场,还有很多值得深究的角度与问题,基于本研究来说,首先,本文只采取感知有用性进行模型的构建可能说服力不够,学者们可以深入的丰富用户感知的维度,包括感知互补性等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另外本研究对于地域特色等因素并未加入讨论中,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上可以增加相应的维度进行深度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杨胜刚 , 谢亦农 . 金融发展理论的新进展 : 金融约束论述评 [J]. 经济科学,1999(02):92-97.
[2]王江,廖理,张金宝.消费金融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10,45(S1):5-29.
[3]廖理,张学勇.首届中国消费金融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10,45(S1):153-160.
[4]靳少华.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模式、瓶颈及对策--与传统消费金融的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2018(22):151-153.
[5]黄小强.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界定、发展现状及建议[J].武汉金融,2015(10):39-41.
[6]叶湘榕.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新趋势分析[J].征信,2015,33(06):73-77.
[7]唐源, 陈一 君,彭 静.电 商时代 下互 联网消 费金融 发展新 模式[J].商业 经济研究,2018(24):143-145.
[8]冯金辉. 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
[9]关轶偲.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新趋势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7(35):176.
[10]曾汭.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商论,2018(34):3-4.
[11]刘玉.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现状和趋势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24):95-97.
[12]王会娟,廖理.中国 P2P 网络借贷平台信用认证机制研究--来自"人人贷"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4(04):136-147.
[13]杜晨旭,王钊朋,涂桂平,彭银财.浅析透支性网络信贷消费平台在大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以"蚂蚁花呗"为例[J].市场周刊,2018(10):153-154.
[14] 殷国鹏 , 杨 波 .SNS 用 户 持 续 行 为 的 理 论 模 型 及 实 证 研 究 [J]. 信 息 系 统 学报,2010,4(01):53-64.
[15] 陈 瑶 , 邵 培 基 . 信 息 系 统 持 续 使 用 的 实 证 研 究 综 述 [J]. 管 理 学 家 ( 学 术版),2010(04):59-69.
[16]汪新民.金融知识在 P2P 网络借贷中的作用--来自宁夏银川市居民金融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2):15-22.
[17] 秦 敏, 黄丽 华. 员工 IT 使 用行 为及 其能 力提 升的 演化 模式 探讨 [J].情报杂志,2010,(08):192-196+202.
[18]张月莉, 王方华, 过聚荣. 复杂购买行为模式下的品牌忠诚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6):34-38.
[19]张红明,刘 超,冯文红,等.基于整合型科技接受与使用模型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5(6):59-74.
[20]LI KYOUNG. 基 于 UTAUT 模 型的 移 动旅 游 APP 用 户 接受 行 为研 究 [D].厦门大学,2014:67-68.
[21] 金玉芳 , 董 大 海 , 张海松 . 消 费 者 产 品 知 识 对 其 激 活 域 的 影 响 研 究 [J]. 预 测,2007,26(1):12-20.
[22]Raju P.S.,Reilly Michael D.. Product familiarity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strategie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J]. ,1980,8(2).
[23]李丽,吴秋兵.大学生数字鸿沟及其对网络政治参与影响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3,12(02):73-75.
[24]张剑,王浩成,刘佳.时间压力与创造性人格对员工创造性绩效影响的情景模拟实验研究[J].管理学报,2013,10(09):1330-1337.
[25]王 莉.基于UTAUT模型的3G业务用户接受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2009.
[26]代宝,刘业政.基于期望确认模型、社会临场感和心流体验的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03):19-23.
[27]林徐. 泛生活类移动直播平台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8.
[28]鞠书婷,刘凡钰, 李忠霞.大学生 网贷消费和金融 素养调查[J].合 作经济与科技,2019,(08):47-49.
[29] 李 慧 , 夏 天 添 , 钱 芳 . 产 品 知 识 水 平 、 犹 豫 不 决 与 购 买 后 悔 [J]. 企业经济,2018,37(09):141-146.证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2):15-22.
[30]侯海军.个人用户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31]汪旭晖,郭一凡.平台型电商声誉对平台卖家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顾客关系质量的研究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11):124-131.
[32]钟奇霖.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新型消费方式的盈利模式探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4):190-191.
[33]包旭阳. 互联网零售消费金融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34]韩齐飞.供需视角下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解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7(08):56-61.
[35]史乾坤.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比较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8.
[36]俞雯霞.论我国消费金融的细分场景与风控发展--以齿科市场的消费场景为例[J].纳 税,2019,13(09):185.
[37]熊姿."蚂蚁花呗":互联网金融影响下的大学生日常生活[J].营销界,2019(08):58-60.
[38] 韩 啸. 整合 技术 接受 模型 的荟 萃分 析: 基于 国内 10 年 研究 文献 [J].情报杂志,2017,36(08):150-155+174.
[39]杨晓华.我国住房消费金融体系的发展取向[J].北方经贸,2000(06):38-39.
[40] 巫伟晨 . 美 国 消 费 信 贷 市 场 对 我 国 消 费 金 融 公 司 发 展 的 启 示 [J]. 企业导报,2009(10):112.
[41]孙影霞. 电商平台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采纳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
[42]商文江,刘帆.消费金融法律监管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9,21(01):103-113.
[43]陈建斌,张媛媛.基于 UTAUT 模型之 UGC 对大学生旅游决策倾向影响研究[J].旅游研究,2019,11(02):11-29.
[44] 马 亮 . 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何以可能 : 一项方法学回顾 [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04):13-23+126.
[45]杨野. 电商平台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7.
[46] 李春霖 .消 费 金 融对 居 民 消费 理 念 的影 响 - -以 京 东 白条 为 例 [J].现代商业,2017,(31):33-34.
[47]Ratchford B T. The Economics of Consumer Knowledge[J]. Journal of ConsumerResearch,2001, 27(4):397-411.
[48]Schmidt J B, Spreng R A. A proposed model of external consumer informationsearch[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6, 24(3):246-256.
[49]Chang,&Chiao-Chen.2013.Examining users' intention to continue using socialnetwork games:a flow experience perpective.Telematics andInformaTICS,30(4).311-321.
[50]Venkatesh V,Morris,M,G.Why do not men ever stop to ask fordirections?Gender ,social influence,and their role in 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usage behavior[J].MIS Quarterly,2000,24(1):115-139.
[51]Blackwell, Miniard & Engel. Consumer Behavior. Fort Worth, Dryden, 1995.
[52]Beatty S. E. & S. M. Smith. External Search Effort: An Investigation AcrossSeveralProduct Categories [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7, 14 (June), 83-95.
[53]Srinivasan R N .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Returns to Search[J]. MarketingScience,1993, 12(1):73-87.
[54]Punj & Srinivasan. Influence of Expertise and Purchase Experience on theFormation of Evoked Sets, 1989.
[55]Cotte J, Coulter R A, Moore M. Enhancing or disrupting guilt: the role of adcredibility andperceived manipulative int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58(3):361-368.
[56]Brucks M. The Effects of Product Class Knowledge on Information SearchBehavior[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5, 12(1):1-16.
[57]Jacoby J, Chestnut R. Brand Loyalty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J]. JournalofMarketing Research, 1978, 15(15).
[58]Rundle-Thiele S, Bennett R. A comparison of loyalty approaches.[C]WorldMarketing Congress.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3:432-435.
[59]Day G. S. A Two-Dimensional Concept of Brand Loyalty[M]// Mathematical ModelsinMarketin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976:89-89.
[60]Copeland M. T. The Relation of Consumer's Buying Habits to MarketingMethod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23, 1(3):282-289.
[61]Tucker W T. The Development of Brand Loyalty[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64,1(3):32-35.
[62]Mcconnell J. D. Effect of pricing on perception of produce quality[J]. Journalof AppliedPsychology, 1968, 52(4):331.
[63]Mien Ratoe Samma. Model of East Nusa Tenggara Traditional Games as a LearningMedia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C]. Global Research &Development Services.Proceedings of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Teaching,Education and Learning(ICTEL).Global Research & DevelopmentServices:Global Research & Development Service,2015:69-70.
[64] Dick A. S., Basu K. Customer loyalty: Toward an integrated conceptualframework[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4, 22(2):99-113.
[65]Al-Shafi S,Weerakkody V.Factors affecting e-government a-doption in thestateof Qatar[C].European and M editerranean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10:1-23.
[66]Alawadhi S,Morris A.The use of the UTAUT model in the a-doption of e-governmentservices in Kuw ait[C].Proceedings ofthe 41st Haw 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System Sciences,2008: 1-11.
[67]P.H. Cheney,P.I. Mann,D.L. Amoroso. Organizational factors affecting thesuccess of end-user computing.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Systems ,1986(1):65-80.
[68]Bhattacherjee,A."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An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MIS Quarterly(25: 3), 2001b, pp. 351-370.
[69]Hayashi , A,Chen.C,.Ryan,T.,&Wu,J.2004.The role of social presence andmoderating role of computer self efficacy in predicting the continuance usage ofe-learning system.Jon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 education.15(2):139-154.
[70]Anol Bhattacherje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antecedents of electroniccommerce service continuance[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1,32(2).
[71]Oliver R L. A cognitive model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decisions[C]//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0: 460-469.
[72]P.Y.K. Chau.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ceptance ofCASE by systems developers.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1996:269-280.
[73]Davis,F.D.,Bagozzi,R.P.&Warshaw,P.R.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technology:a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ManagementScience,1989,35(8):982-1003.
[74]Rogers E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4th ed.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95.
[75]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Decision Processes,1985,50(2):179-211.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移动购物行业呈现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快的特 点,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阿里巴巴集团首先携旗下网购零售平台手机淘宝 APP 以及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进军移动购物领域,这是中国移动购物行业 的标志性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