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物理论文 > 物理教学论文 >

清末牛顿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作用(4)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04 共6487字
  五、牛顿学说在晚清的传播
  
  19 世纪中叶以后, 牛顿学说才传入到中国,到了晚清,西方科学翻译着作大量出现,牛顿的天文学、力学及数学等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1859 年,是牛顿的物理学、天文学、数学比较全面、集中地传播到中国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刊行了 3本和牛顿相关的译着,这 3本书原来都是欧美的科普着作或大学低年级的教科书。
  
  一是李善兰和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 ~1905)将《力学基础》翻译成《重学》。《重学》第一版只有十七卷,后增补成二十卷,附圆锥曲线说三卷。前七卷介绍静力学,卷八至卷十七介绍动力学,卷十八至卷二十介绍流体力学。《重学》第一次把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介绍到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李善兰在译《重学》之前请教艾约瑟“何谓重学?”艾约瑟答曰:“几何者,度量之学也;重学者,权衡之学也。昔我西国,以权衡之学制器,以度量之学考天;今之制器考天,皆用重学也。故重学不可不知也。”
  
  二是李善兰和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 ~1887)合译的《谈天》,主要讲述牛顿的万有引力概念及其定律。李善兰在《谈天》自序中指出,托勒密的学说和天地运动“不能尽合”,“刻白尔(开普勒)求其故,则知五星与月之道皆为椭圆。其法行面积与时恒有比例也。然俱仅知当然而未知所以然。奈端求其故,则以为皆重学之理也。”接着李善兰又叙述了牛顿怎样以“摄力”解释和计算天体的运动,还断言:牛顿的运动定律“定论如山,不可移矣”.李善兰《谈天》出版的 1859 年,可以说是中国人宇宙观发生根本转变的标志性的一年。《谈天》出版后,在中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该书前后重印了 13 次,之后又以活字印刷。
  
  三是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代微积拾级》,由上海墨海书局出版。主要介绍了牛顿的微积分计算方法,为中国实现了一次现代数学启蒙。《代微积拾级》的作者是美国数学家罗密士(Elias Loomis,1811 ~1889),是美国大学的初级微积分教科书。《代微积拾级》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于汉语微积分名词的确立,并进而影响中国人有关微积分的数学思考。可惜的是,囿于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束缚,《代微积拾级》在数学符号上没有和西方接轨,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微积分在中国的普及。
  
  1858 至1860 年,李善兰、傅兰雅(John Fryer,1839 ~1928)、伟烈亚力还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部分内容译为《奈端数理》。1882 年,李善兰将译稿交予华蘅芳校订。1897 年,华蘅芳将译稿交给了梁启超,后来译稿丢失了,没有公开出版。这是科学文化史上的一件大憾事。1859 年后,奈端和其学说逐渐在中国流传开来。1890 年王韬在《西国天学源流》、1895 年严复在《原强》、1897 年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中等都提到奈端或其学说。
  
  六、苹果落地的故事来到中国
  
  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科学家逸事,莫过于苹果落地的故事;最广为人知的科学家名言,莫过于牛顿的“贝壳”.诸如《科海拾贝》之类的图书,表明了牛顿在中国的深刻影响力。中国人习惯在牛年言吉,多用“牛”表达祝福。画家黄永玉先生把牛顿也归于“牛”的行列,甚至以万有引力为背景,创作了生肖画。
  
  1891 年,苹果落地的故事由时任京师同文馆(北大前身)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 ~1916)传播到中国。丁韪良的《格物入门》和《西学考略》在普及牛顿学说方面比较成功。丁韪良在《西学考略》中第一次用中文叙述了这个故事。可见,该故事在中国传播了120 多年了。这棵使牛顿领悟到万有引力定律的苹果树也因牛顿而声名鹊起,被视为科学探索精神的象征,受到世人的尊崇。虽然,那棵苹果树已被证实在1820年被暴风雨刮倒,但当初的那棵苹果树被刮倒后重新生根发芽,已持续生长了300多年。
  
  肖像画:万有引力姓牛
  
  2009年,让牛顿产生灵感的苹果树的枝条还漂洋过海来到天津,嫁接种植到天津大学,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棵直接引进的牛顿苹果树。为了保证苹果树的血统,天津大学与伍尔斯索普庄园签署了一份《英格兰伍尔斯索普庄园“牛顿苹果树”枝条捐赠协议》。希望移植的“牛顿苹果枝条”能给中国带来灵气,希望牛顿的科学精神能激励中国的“牛顿”早日出现。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物理学史论文
返回: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