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围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预防机制、准备机制、响应机制和恢复机制四个阶段展开论述,构建具有实践性和特色化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期对我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完善和运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心理危机干预; 救助机制; 应急预案;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four stages of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prevention mechanism, preparation mechanism, response mechanism and recovery mechanism, and builds a practical and characteristic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operation of China's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Keywor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rescue mechanism; emergency plan;
1 、构建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救助机制的必要性
关于心理危机的含义目前由很多种理解,Brad和Elison认为心理危机是一种对应激事件的主观反应。Albert Roberts认为心理危机是由于经历重大危险事件或情景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失衡。总而言之,当个体产生心理危机时,就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帮助其恢复到灾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否则就可能发生当事人精神崩溃、自杀等严重后果。
(1)有效的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救助机制是心理疏导的调节器。突发事件的威胁性、紧迫性、震撼性和后果不确定性,是造成个体心理应激的根本原因。学者Lima等人在哥伦比亚的Armero地区发生火山爆发后7个月对受灾者进行心理评估,发现56%的人仍处于悲伤之中。当个体产生心理危机时,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是非常必要的。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有效的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是被救助者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可以加速心理重建和避免长期问题的发生。
(2)有效的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救助机制是恢复经济的加速器。受生活保障、就业保障、社会保障等诸多个体生存发展境遇因素的影响,很多心理问题源于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生活问题和实际问题。心理危机干预需要与解决实际问题、思想工作、医疗救助、日常生活相结合。同样的,及时进行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能够使得群众重新拾得对生活的积极心态,能够加速群众对于自己物质生活的重建,让群众在灾后能够更加快速的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投身于在后经济回复的建设中去。
(3)有效的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救助机制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器。灾后恢复重建,意味着让物理环境、社会经济和人都达到灾害发生前的状态,或提升到更好的状态,它是考验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体现社会安全的一道基本防线。在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成立了灾难心理援助机构。德国联邦技术救援署在全国设立了668个救援点,可以随时调遣专业的心理学志愿者开展应急心理救援。英国在各地设立的紧急规划机构也负责开展心理救援。在政府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中,保障群众的是生活水平和心理健康状态,群能够增加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 、我国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救助机制存在问题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且每一阶段是构筑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因此,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相互关联,形成了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的循环过程。我国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救助机制起步较晚,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所涉及到的组织机构、队伍建设、应急预案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干预机制。
(1)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预防机制人才深度未挖掘。《灾后心理危机研究5.12汶川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调查报告》一书中提出,我国基本上没有对不同的受灾群体进行比较研究,以及分析不同受灾程度受灾者的心理危机状态。没有分层次的心理危机干预预防预案;缺乏针对不同群体建立的危机干预专家队伍、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队伍、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救援人员和心理危机干预自愿者队伍。精神卫生知识的缺乏和病耻感使得人们不愿意寻求精神卫生服务,亲历者或间接暴露于灾难事件下的群众在茫然和惊慌失措中更不知道如何获取精神卫生服务,这就需要多阶段、分层次的专业团队对受灾群众进行长期保障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2)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准备机制标准化范式未成形。在灾难发生的短期内,群众往往处于恐慌的心理状态,需要快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目前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和处理流程,很多也只是停留在纸面和文件上,这就造成了灾害发生中应急工作的被动局面。同时,心理干预工作没有形成一个合力,不利于干预效果的有效产生。在灾后现场,常常出现的情况是政府的救援工作与心理危机干预团队没有配合,自行其是,反而给整体的救援工作增加了负担。
(3)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响应机制本土化机构未建设。汶川地震后,在灾区的100多支心理援助队伍中,只有小部分由卫生部门或教育部门或科研院所派出,缺乏统筹兼顾的统一指挥,缺乏当地的管理部门进行现场协调是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工作者们的普遍感受。由于各地区目前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站,导致在灾害真正发生时,及时有较多的增援力量,也无法及时的得到调配,在心理危机干预重要的干预初期,浪费了关键时机,降低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成效。
(4)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恢复机制法律体系未细化。有关心理救助的法规比较原始、笼统,显得零散、不够系统,管理制度和法律体系缺少可操作性。张勤等通过设计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了解到能坚持一到三年持续救助服务的只有11.9%,而心理救助服务中得不到持续经费支持的占64.3%。在业内人士看来,人财物的缺乏,使后续心理救助只能依靠项目形式来支撑。缺乏法律体系和规范的管理制度,使得事后救助效果巩固环节薄弱。
3、 完善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救助机制
(1)深挖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预防机制层次化人才队伍。首先要成立在突发性灾后发生后能够及时响应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针对突发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特点,必须分层次地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储备库,包括具有高水平的危机干预专家队伍、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队伍、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救援人员和心理危机干预自愿者队伍。专家队伍和咨询师队伍属于专业力量,应该按照不同层次、类别、任务建立专业队伍,以保证突发事件后能够及时有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救援人员和自愿者属于辅助力量,对于顺利实施救援、保护救援人员战斗力和心理危机干预持续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塑造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准备机制标准化范式。首先,保证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及时到达现场,并保障专家组成员的安全。由专家组预先进行团体心理安抚,及时发现最严重的急性心理反应。其次,根据不同群众的心理创伤程度及不同受灾群体,分派到相应的专家组中。专家组根据具体心理危机程度,提出相应的应急对策和预案。让掌握基本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技能的志愿者进行普通心理辅导。对于心理创伤程度较高、情绪状态较差的严重心理危机个体,交由专家进行后续心理援助,并依据个人情况决定是否能够进行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最后,应对因抢险救灾导致出现替代性心理创伤的军人、消防人员、警察、医疗人员等提供及时的心理服务。在心理援助人员进行救助时,需要派遣资历较高的督导在旁进行干预,以保证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性和工作人员的战斗力。
(3)创建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响应机制本土化特色机构。远水救不了近火,在灾难发生后的恢复期。最能够帮助到灾后群众的是当地的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具有区域特色化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成为了重中之重。首先应有能够支撑起心理危机干预机构的物资;其次培养对本地情况较为了解的专业心理救援班子,以为长期心理咨询做好铺垫。对当地高校、医院、社区干部进行渗透式教育,开展规范化、定期性的专业讲座,旨在使群众能够及时识别心理情绪状态,而对于异常状况及时寻求帮助。
(4)规范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恢复机制法律体系。我国已出台的灾害法律法规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精神卫生法》等,但是借鉴先进国家经验,还需要继续出台具有预见性与针对性的心理危机法律体系。对灾后群众心理危机救援多涉及到的人员、设备、财务等作出具有实践性的详细解释。根据灾难的发生地点、程度、产生的后果等,明晰在处理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事宜中的岗位、职责、人员调配、协调指挥等具体事项,做到有的放矢的安排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救助机制图如图1。
图1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1]沃建中.灾后心理危机研究5.12汶川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调查报告[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12-16.
[2]陶新华,吴薇莉.中日灾后心理援助案例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35-38.
[3]张勤,俞红霞,李翎枝.重大风险救灾中的志愿服务心理救助能力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07):128-133.
[4]聂玉秀,王瑾,李丹阳,庞芳芳,周逸群,钱铭怡.灾难心理援助中临床心理工作者胜任力认知与实践的访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09):666-671.
[5]王赣闽,肖文涛.自然灾害灾后重建的地方政府行为探析——以福建省闽清县“7·9”特大洪灾灾后恢复重建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12):27-33.
[6]陈玉梅,陈珊珊.自媒体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高教探索,2017(08):112-116.
[7]赵振华.学校突发事件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7(12):68-70.
[8]张勤,李加佳.风险灾难中的志愿服务心理救助能力研究[J].学习论坛,2018(09):47-52.
[9] 张勤,俞红霞,李翎枝.重大风险救灾中的志愿服务心理救助能力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07):128-133.
[10]杨雪岭,胡全喜,赵静波,赵久波,张小远.个体心理危机征兆预警工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04):484-489.
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取得了重要进展。农村扶贫政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及贫困人口救助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是中国现阶段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也存在诸多问题与不利...
贫困生的心理救助从来就是学生资助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来自农村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的贫困以及调节不当,导致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从而产生自我认识偏差、自卑焦虑、人际交往困难等心理困扰。考虑到大学生特有的心理行为特点,在对贫困学生的救...
社会救助制度是一项事关扶贫减贫的重要制度安排,它能有效发挥兜底保障的功能,有助于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存权利,维护社会稳定。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