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救助论文 >

城市贫困家庭子女课余时间需求及救助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04 共1578字
论文摘要

  儿童因其幼小,不得不依靠亲人和社会的扶持.当家庭陷入贫困时,儿童因教育、医疗、信息来源等权利受到剥夺而陷入贫困的泥潭不可自拔.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对于贫困儿童这一弱小和弱势的群体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社会救助更侧重救助对象物质生活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必须依靠儿童青少年自身反贫困能力的提升.对贫困儿童发展性需求的满足成为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突破口.

  2013年4月,笔者参与了成都市锦江区"城市贫困人员群体现状及接受社会组织服务状况及需求调查",接触到大量贫困人员,在访谈过程中,当问及当前最忧虑的事情时,大部分有孩子的贫困人员把回答重心落在了孩子课余时间利用状况:没人陪伴,娱乐形式单一.

  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为了获得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一手资料,笔者于2013年7月对锦江区15名贫困儿童进行了结构式访谈.统计显示,73%的孩子在完成作业后大部分课余时间用于看电视或玩电脑(打游戏),很少用于特长培训或开展其他素质提升型活动.当问及"最喜欢学校开展的什么活动"时,大部分孩子的回答是"运动会";而当笔者继续追问时,部分孩子会难为情地回答"其他的不会".贫困家庭子女在完成作业后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但家庭的贫困不能为其支付额外的发展性消费,导致课余时间在打发中度过,个人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经统计分析,城市贫困家庭子女课余时间需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娱乐性需求,陪伴需求以及自我管理需求.

  一、娱乐性需求

  对访谈对象课余时间利用状况统计显示,除用于完成作业,访谈对象大部分时间用于看电视和上网.其中用于看电视的占了40%,上网(打游戏)占33%.而当问及"这样的周末开心吗",70%的访谈对象摇头和不知怎么回答.由此可见,大部分孩子的课余时间都在看电视和上网(打游戏)中打发,而孩子自身对其课余时间的利用状况不满意,觉得无聊.笔者进一步追问,怎样玩才开心时,大部分孩子却不知道怎样回答.而当笔者列举其他娱乐方式时,大多数孩子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和向往.城市贫困儿童对于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的娱乐活动需求明显,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孩子的娱乐性需求受到抑制.

  二、陪伴需求

  此处的陪伴包含两个方面:同辈群体的陪伴和亲人的陪伴.对访谈内容"家里面的人忙吗"这一项的统计显示,75%的孩子都表示出父母忙或长期不在家;而部分认为父母不忙的孩子,也表示父母较少陪伴.对于贫困家庭子女来说,父母的陪伴是很少的.在对孩子活动范围的统计中,70%的孩子的课余时间主要在家里度过,其陪伴对象大多限于祖父母,到社区找小伙伴玩耍的情况较少.在调研中,笔者发现,住一个院落的孩子表现出互不认识的情况.笔者也欣喜地发现:当孩子们聚在一起时,调研现场聊天声,欢笑声响成一片.城市贫困儿童对于家庭、同辈群体的陪伴需求明显,但由于居住格局、家长教育意识落后等原因,城市贫困儿童心理孤独,缺少陪伴.

  三、自我管理需求

  大部分孩子用"耍"来形容自己的课余时间利用状况,而当问道具体做了什么,部分孩子吞吞吐吐回答不上.例如,一个孩子更是用"浑浑噩噩"一词来形容自己的课余时间利用状况.还有部分孩子更是出现深夜"赶作业"的情况.受经济状况影响,贫困家庭子女利用周末上补习班和才艺班的情况极少,除了完成假期作业,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提升贫困家庭子女时间规划等自我管理能力对于丰富其课余生活,提升其综合能力尤为重要.

  除了以上需求,本团队还发现贫困家庭子女存在被关注、正确的自我认知需求、表达能力提升等需求.

  开展以发展性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救助活动,探索长期性对接服务模式,在充实课余时间的同时,培育广泛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对于城市贫困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彭华民.需要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0(05).

  [2]秦睿,乔东平.儿童贫困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4).

  [3]孙莹.贫困的传递与遏制--城市低保家庭第二代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张时飞,唐钧.中国的贫困儿童:概念与规模[J].河海大学学报.2009(0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救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