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管理学论文 >

青少年运动员兴奋剂使用危害、成因与应对措施

来源:四川体育科学 作者:王茹
发布于:2020-01-14 共4882字

  摘    要: 兴奋剂伴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进入公众的视野并逐渐渗透进青少年体育运动中,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认知的塑造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现今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中兴奋剂问题的现状,阐述了青少年使用兴奋剂的原因及危害,并希望能够通过加强青少年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完善反兴奋剂法律法规,加大兴奋剂处罚力度,加大科技投入,降低兴奋剂检测成本等多种途径达到杜绝青少年使用兴奋剂的目的。

  关键词: 青少年; 兴奋剂; 竞技体育; 宣传教育;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doping has entered the public's vision and gradually penetrated into youth sports,which has a ba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the shaping of cognition of youth. In this article,through analyzing the youth doping in sports in our country the status quo,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auses and harms of teenagers using stimulants,and hope to strengthen the anti-doping propaganda education,perfect the anti-doping regulations,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stimulant abuse punishment,increase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duce the doping testing cost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way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event teenagers using stimulants.

  Keyword: Youth; Doping; Competitive sports; Propaganda education;

  一百多年来,以奥运会为标志的竞技体育高速发展,但在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的动人乐章中,也伴随着一些不和谐音符,部分运动员为在短期内提高运动成绩铤而走险使用兴奋剂,1964年第18届东京奥运会开始针对部分项目运动员进行兴奋剂检查,世界反兴奋剂序幕就此拉开。近年来,在世界各国的努力下,虽然兴奋剂的使用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不可否认的是兴奋剂的渗透仍在继续,并且更为危险的是正在由成年人向青少年蔓延。青少年作为国家、民族的希望和竞技体育重要后备人才,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青少年年龄的特殊性和心智的不成熟也决定了其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认知。因此,青少年反兴奋剂工作不可或缺。

  1、 兴奋剂的定义

  兴奋剂英文表述为“Dope”,意指“供比赛马匹使用的一种鸦片麻醉混合剂”,目前我们研究的兴奋剂,是国际体育组织明确规定的禁止使用物质和禁止使用方法的统称。在所有的比赛场上,运动员接触使用兴奋剂的主因并无区别,都是期望通过兴奋剂创造超出本身能力的成绩。1999年2月,世界反兴奋剂大会对使用兴奋剂的不当行为予以清楚确切的界定,它包括两层含义:(1)凡是违反奥林匹克反兴奋剂条例,使用了条例上列明的违禁药物或方法,都应被视为使用了兴奋剂;(2)条例上没有作具体规定的,但是只要运动员使用的药物或者采取的方法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损害,或者同时又可以提高比赛成绩,也应被视为使用了兴奋剂[1]。
 

青少年运动员兴奋剂使用危害、成因与应对措施
 

  2、 青少年兴奋剂使用现状

  基于目前的条件限制,我国兴奋剂检查主要是围绕已经注册的运动员展开的,特别是针对优秀运动员。而我国青少年的数量极其庞大,想要做到兴奋剂检查全覆盖难度巨大,所以绝大部分青少年不会接受到兴奋剂检查和教育,这直接造成部分青少年为快速提高运动成绩产生侥幸心理,甚至对于使用兴奋剂有恃无恐。从目前已经曝光的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青少年兴奋剂使用问题极其严峻。如2002-2004年期间,北京体育大学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对14个省市的4500余名专业运动员和非专业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非专业青少年中承认使用过兴奋剂的数量远远大于专业运动员,而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在升学体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2]。2012年,在上海进行的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赛内检查中,来自山东的一名学生A瓶尿样呈司坦唑醇阳性,中学生运动会上首例兴奋剂事件就此出现。在此之后青少年使用兴奋剂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2017年5月,中国反兴奋剂中心根据举报查处了原山东兖州体校教练员孙庆河长期对参加高校体育特长生招生考试的运动员组织使用兴奋剂的严重违法事件,涉案的10位运动员有6位未成年人,随着“兴奋剂走入校园”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公布的违规结果名单上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中学生运动员,甚至未成年运动员的处罚结果[3]。这些事件不仅反映出我国青少年中存在服用兴奋剂的现象,更折射出了青少年的教练员在管理和教育中存在着缺失,部分教练员对兴奋剂基本知识一知半解,有些教练员甚至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反兴奋剂知识培训,更不要说针对青少年制定相应的反兴奋剂措施,更有甚者为达到教学目标在明知兴奋剂危害的情况下仍指使青少年故意使用兴奋剂提高运动成绩。

  3、 青少年使用兴奋剂的危害

  3.1、 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青少年时期正是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时期,人的身体会经历婴儿期后第二次生长高峰,是人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服用兴奋剂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会导致青少年身体的异常发育,凡是药物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副作用,兴奋剂自然也不例外,服用兴奋剂会造成器官的过早发育或不完全发育,成年女性男性化,男子过早秃顶,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患糖尿病,心脏病等,长期服用兴奋剂还容易产生药物依赖,严重损害人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对身体造成终身的损害,影响使用者的一生。另一方面使用兴奋剂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青少年时期本身就是塑造人格的时期,年龄偏小,思想观念还不成熟,各方面的认知亟待完善,在这个时期使用兴奋剂会使得青少年对成功产生侥幸的心理,养成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不良习气,对于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产生恶劣的影响。

  3.2、 产生不好的政治影响

  众所周知,兴奋剂问题早已上升到了政治高度。2018年平昌冬奥会,因“系统性操纵反兴奋剂工作”,俄罗斯被国际奥委会禁止以代表团形式参赛,符合条件的、历史清白的运动员只能以“来自俄罗斯的奥林匹克运动员”名义参赛,这次事件对俄罗斯的国家形象造成了极其不好的影响。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反兴奋剂工作,倡导纯洁体育,坚决打击滥用兴奋剂的行为,对兴奋剂“零容忍”,始终如一地坚持“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三严方针[4]。因此,一旦发生青少年兴奋剂丑闻,必然将会对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国家形象产生影响。

  4、 青少年使用兴奋剂的原因

  4.1、 反兴奋剂教育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偏差

  兴奋剂在中国体育运动中出现的时间不长,渗透进青少年中也是近些年的事。青少年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学习和训练中,学校教育中也并不存在反兴奋剂教育。虽然《反兴奋剂条例》[5]规定要加强反兴奋剂教育,但对于开展对象、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预期效果等并没有做明确的解释,之后颁布的《反兴奋剂管理办法》[6]虽然对青少年反兴奋剂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明确了针对青少年开展反兴奋剂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但缺乏对青少年心理年龄特征的考量,青少年接受效果欠佳。所以多数青少年并不了解其对人身体造成的严重危害,对于兴奋剂缺乏抵制的意识和自觉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使用兴奋剂。同时在应试教育的教育环境下家庭教育的偏差,让部分青少年利益观出现偏差,“唯成绩至上”的家庭教育观念,使得青少年坚信只要在体育升学考试中达到标准取得好成绩,就可以鲤鱼跃龙门,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为了达到目的,个别青少年便不惜铤而走险,选择使用兴奋剂这条捷径来强化自身的竞技水平。

  4.2、 检测成本高,处罚力度小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兴奋剂检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兴奋剂检测技术仍需完善,为了逃避检查,新型兴奋剂的研发也在不断进行当中,而兴奋剂检测的“滞后性”决定了检测永远要慢研发一步,只有发现了新的违规行为后才会将其列入禁用清单,所以技术上无法将新型兴奋剂扼杀在摇篮中。同时新型兴奋剂的出现也不断在对我国反兴奋剂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反兴奋剂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目前我国在这个领域的投入十分有限,高昂的科研费用和检测费用使得我国暂时无法实现兴奋剂检测的普遍化。所以针对我国数量庞大的青少年,现行的兴奋剂检查无法对所有青少年做到全覆盖,同时在我国保护青少年的相关立法中反兴奋剂教育相关内容并不完善,没有从法律上明确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反兴奋剂责任和义务[7],《反兴奋剂管理办法》也只是从宏观的角度对青少年反兴奋剂工作进行了概括,没有针对青少年使用兴奋剂这类行为明确的制止措施和惩罚条款。在这种大环境下,部分青少年就产生了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认为服用兴奋剂并不会被发现和处罚。

  5、 建议和对策

  5.1、 加强反兴奋剂教育,自觉抵制使用兴奋剂

  针对青少年开展反兴奋剂宣传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学习和认识兴奋剂的构成和危害,使得青少年自觉抵制使用兴奋剂,杜绝使用兴奋剂的现象发生。所以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深青少年及其家人对兴奋剂危害的了解,使其深刻认识到兴奋剂“百害而无一利”,增强他们自身抵制兴奋剂的意识和能力。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设计编制符合青少年接受习惯的宣传教育教材,增强青少年对于反兴奋剂知识的兴趣,加深青少年对于反兴奋剂知识的理解,同时针对教练员组织反兴奋剂培训,增强教练员反兴奋剂责任担当意识和制定反兴奋剂措施的能力。扩大反兴奋剂宣传教育的范围的对象,逐步覆盖到已退役的青少年,甚至是积极参与社区体育的大众。丰富反兴奋剂宣传教育的内容,既重视身心健康教育、常识教育,又包含道德和法制教育,通过反兴奋剂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深刻认识到兴奋剂的危害和使用兴奋剂的严重后果,明确使用兴奋剂不仅违背体育道德还是一种触犯法律的行为。

  5.2、 完善反兴奋剂法律法规,加大兴奋剂处罚力度

  自1989年我国体育界正式提出针对兴奋剂问题的三严方针以来,我国体育主管部门对兴奋剂问题立场鲜明,陆续制定了三十多项法规性文件,但兴奋剂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杜绝,究其根源,不难看出处罚力度较轻是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必须加大兴奋剂处罚力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法律中明确规定,对于教唆、提供、指使、劝诱、蒙骗运动员或未成年人使用兴奋剂的情节严重者要动用刑法。[7]在我国《反兴奋剂条例》中,虽然也有类似的规定,但可涉及相应刑法的罪名、量刑原则、民法中的民事赔偿标准都没有细化,所以,为了最大限度的遏制兴奋剂渗透进入青少年的生活中,必须通过完善反兴奋剂法律法规,加强对于教练员的监管和惩罚力度,惩治销售违禁药物的商贩,规范和整顿市场,利用法律规定的强制性手段减少兴奋剂使用的现象,将青少年接受反兴奋剂教育作为一种刚性要求增加至法律条款中,通过教育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服用兴奋剂将会触犯国家的法律,是绝对错误的行为,更好的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5.3、 加大科技投入,降低兴奋剂检测成本

  受经费因素的制约,兴奋剂高昂的检测成本使得我国在兴奋剂检测的相对数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主要是基于我国庞大的体育参与人口,这也间接造成了运动员抱着侥幸心理冒险使用兴奋剂,所以,我国应该加大反兴奋剂相关科技的投入,积极加强国际交流,结合我国的生物化学科研机构的力量推动我国检测技术的发展,通过改进检测的方式方法达到降低检测成本的目的,提高检测的效率和质量,增强检测的覆盖面。[9]

  参考文献

  [1]杜立群.我国体育兴奋剂监管的博弈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06):65.
  [2] 新华网.斩断伸向校园的兴奋剂“黑手”[EB/OL].http://sports.china.com/zh_cn/sportsnews/other/more/11025742/12481765.html.
  [3] http://www.sport.gov.cn/n318/n10475/n14375/c838185/content.html; http://www.sohu.com/a/221079173_503725.
  [4]梁乐颖.奥林匹克运动中兴奋剂问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
  [5] 国务院.反兴奋剂条例[Z].2004.
  [6] 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管理办法[Z].2014.
  [7]刘礼国,徐烨.我国现行反兴奋剂法律的刑事分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1,29(04):19~22.
  [8]李海燕,丁彩霞.反兴奋剂中几个法律问题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77~80.
  [9]曲建康,尹霓.世界反兴奋剂的现状与进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01):80~82.

作者单位:四川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原文出处:王茹.青少年体育运动中兴奋剂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9,38(06):87-8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