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经济学论文 >

近10年关于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研究文献综述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5-03-16 共10827字
论文摘要

  基于目前我国体育设施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不高的现实状况,体育设施建设布局乃至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就成为当前贯彻实施体育设施惠及广大群众,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同步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由之路。从文献研究的视角分析我国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研究状况,是研究我国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前提和基础,是总结和推理我国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经验和规律的依据与支撑。同时也为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创新研究提供了平台。在 CNKI 中通过对“体育设施”进行篇名检索发现,期刊论文有 456 篇,文献的时间跨度从 1984 年至今;博硕士论文有 48 篇,时间跨度从 2005 年至今。关于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研究的文献可分为政策法规、理论与方法、投资与融资、城市规划与发展等类别。通过对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文献的研究,旨在提炼出文献研究的特征与规律,最终为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创新研究提供依据与平台。

  1 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政策法规研究文献的分析

  较早的研究文献是非常珍贵的,一方面可以为该研究领域树立具有方向性的标志,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探索提供富有理论价值的基础依据。张剑研究表明,1995 年我国第一部颁布实施的《体育法》中对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提出了具有法律意义的规定,要求将《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1986 体计基字 559 号)作为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国家规范,要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与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的规范相互一致,并要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纳入到城市居住小区的建设规划当中去。随后,各省也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1]。这充分表明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第一次被纳入到国家法制轨道,国家对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和建设原则的要求。可以说,我国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是有法可依的。

  以《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1986 体计基字 559 号)作为调研居住小区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标准,表明《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是至今为止国家沿用的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国家规范之一[2]。《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1986 体计基字 559 号)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994)是目前我国城市居住小区颁布实施的政府法规文件,前者中的指标内容需要完善以适应城市的发展,后者中的有关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内容要求需要进一步细化与落实。用地定额指标和项目设置的选择是落实城市居住小区体育设施建设立法程序中重要而具体的逻辑步骤。在以《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为依据确定城市居住小区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基础上,确定体现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项目来建设布局体育设施[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地方政策法规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发挥着指导与监督的作用。目前,这些政策法规在立法与执法环节存在着不足,亟待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需要[4]。有关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政策法规存在着内容过时、执行效力缺失、实践操作难度大、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5]。可见,健全与完善相关法规是城市居住区体育设施建设的保障条件[6]。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褚波等研究表明,目前作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规范的标准有《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标准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技术要求》[7]。

  2002 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成立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设施建设和标准办公室(简称体建办),是我国专门研究和管理体育设施标准问题的行政主管部门。2005 年国家体建办制定并出台了《体育设施标准》。该《标准》涉及各类体育设施及器材行业相关标准,对于实践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这是我国体育设施标准化的开端,意味着体育设施建设走上了规范化道路。体育设施标准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我国体育设施标准化研究存在着指导与应用体育设施标准化研究工作的政策与方法缺失、现有体育设施标准内容不足、体育设施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运动项目配套设施标准不全面等问题[8]。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设施标准化是体育设施建设的基础,是体育设施建设的规范之一,是保证体育设施建设质量的前提,是提高体育设施建设技术水平的动力[9]。

  我国体育设施政策法规的演进经历了由国家层面向公民层面,由重竞技向竞技和群体并重,由重建设向重管理转化的发展历程[10]。总的说来,当前,我国有关的政策法规在指导与规范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政策法规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政策法规内容过时、内容不全面等,这些政策法规尚未全面反映出政府的要求以及公民的需要,对建设布局实践缺乏针对性的指导。由此可见,现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只有通过“接地气”(主要指反映公民需求、惠及公民之意)式的修改与完善,同时,加大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最终才能促进最大化地发挥体育设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城市体育设施建设投资研究文献的分析。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设施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体育行政部门负责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在体育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的现实背景下,体育彩票收益金和社会投资等其他融资方式的缺位,造成我国体育设施投入不足、建设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11]。

  这表明,体育设施建设的投资呈现出单一化的模式。因此,依靠社会力量,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走体育设施建设社会化道路是改变投资模式单一化的有效方式[12]

  有关研究表明,多元化投资将是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投资结构的趋势[13]。2008 年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的建设中政府投资额占 58%,社会投资占 42%。市场经济条件和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使得体育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模式成为重要的选择。民间资本是多元化投资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产品理论和项目区分理论是民间资本投资体育设施建设的理论支撑。民间资本投资体育设施建设能够拓宽投资渠道、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改善投资效益、提高服务效能。因此,民间资本投资体育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民间资本投资模式以公私合作为主要特征,存在着多种形式[14]。

  BOT 模式(主要含义为建设——经营——转让)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一种创新模式。20 世纪 80 年代最早在土耳其被运用。BOT 模式改变了以政府为体育设施项目投资主体的传统模式,该模式主要特点是:政府与具有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职能的项目公司签订建设合同,体育设施项目建成后由项目公司开展经营以获取投资成本,合同期满后移交给政府[15]。我国社区体育设施投资主体表现为二元化状况[16]。政府既扮演投资方又扮演经营方是不利于体育场馆的运营。随着体育场馆供给重要性的提升,体育场馆的投资应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实现多种模式共存的体育场馆建设格局[17]。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体育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6]。体育设施建设投资状况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投资方的关注。体育场馆由政府投资建设、经营亏损、政府补贴的现状也必将受到革新。PFI 是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新型融资方式。主要由政府按照项目建设规划,选定由出资方、建设方、经营方等组成项目事业主体。项目事业主体在合同期内负责项目的开发、建设、经营[18]。BOT 模式也是高校体育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种可行方式。高校的 BOT 模式是指学校提供土地使用权与以提供资金的私人投资者合作共同建设体育设施,体育设施所用权归属学校,体育设施建成后由私人投资者开展经营以获取投资成本,兼顾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合同期满后移交给校方[19]。公私合营的融资模式(简称 PPP 模式)是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多方合作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有效地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不仅可以为政府减轻巨大的财政负担,而且使政府回避体育场馆的经营,以此提高场馆运营的效率[20]。

  ABS 是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新模式,是将缺乏流动性的公共体育设施项目资产转变为可以销售和流通的金融证券的过程,政府与金融、投资、建设、经营等相关机构共同完成体育设施项目的建设[21]。

  体育设施建设投资文献中,无论是 BOT 投资模式,还是 PFI 投资模式或 PPP 投资模式或 ABS 投资模式等,都表明体育设施建设投资是多元化主体的模式结构。在体育设施建设投资模式发展的过程中,投资主体发生了变化,由政府唯一投资主体逐步发展为由社会力量组成的多种投资组合体,政府身份由原来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转变为完全起着主导作用的项目参与方。从表 1 可以看出,2012 年我国新建体育场地其他渠道的投资比例上升为 39.45%。由于各投资主体的加入,项目各方必须遵守责任、权力及利益按照投资水平进行分担与分配的规则,在这种背景下,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拍脑门”式的主观违科学模式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将是寻求能够发挥体育设施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建设布局模式。

  论文摘要

  3 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文献的分析

  原北京体育学院的张尚权先生撰写的论文《提高我国体育设施建设和使用的经济效果》是国内较早的关于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文献资料。该研究认为,构建体育设施体系是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前提。体育设施布局是指体育设施在一定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是富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体育设施体系由体育设施相关要素组成(如规模、装备、结构、数量、布局);接近服务对象、交通便利、相对集中、服务竞技体育是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所遵循的原则;建立由各种类型群众性体育设施和竞技性体育设施组成的“体育设施网”是未来我国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趋势。张尚权先生在随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指出:“体育设施网”是各个地区和各个系统的体育设施以一定形式组成的统一体[22]。经分析发现,该研究结果尚停留在体育设施领域本身的概括性描述上,没有提出构建体育设施网的技术路线和理论方法。但是,在20 世纪 80 年代初,体育设施建设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布局的原则要求与“体育设施网”的构想对我国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深入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体育设施网”构建思想的首次提出不仅标示着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研究进入了宏观考量的阶段,而且揭示了体育设施建设布局与城市规划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与城市规划和发展之间相互辩证关联。首先,城市体育设施的建设布局促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胡宝哲等对第 12 届亚洲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与广岛市城市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借助第 12 届亚运会的举办,广岛市通过“新交通体系”的构建逐步形成了城市 4 个副中心(城市东部的广岛车站、宇品出岛冲地区、城市西部的西部商工中心以及西部丘陵地区)的格局[23]。2004 年为承办亚运会,广州建设布局的体育场馆完善了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的“北优、南拓、东进、西联”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同时促动了“广佛都市圈”的形成[24]。重视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要与城市规划与发展相适应。大型运动会体育场馆设施要从城市经济、人口分布、区位等级、交通设施、地理环境等方面与城市规划相适应,以发挥推动改造与发展城市的作用[25]。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对于改善城市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26]。这些研究成果充分阐释了体育设施的建设布局对城市规划的促动作用,揭示了体育设施的建设布局可以优化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其次,城市规划与发展制约着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因为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是城市规划与发展总体框架下的组成部分之一。换言之,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必须要依据城市规划与发展来进行。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规划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体育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要与城市发展定位保持高度一致。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规模和布局关联性很强,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是确定体育设施建设数量的前提,城市空间布局和人口分布是确定体育设施布局与类型的依据。同时,选址是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城市布局的关键问题,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的选址要依据城市规划进行,与城市发展相互一致[27]。马英从城市观念的视角出发,提出以创造空间特点和创造空间交融来实现城市公共空间对大型娱乐体育设施建设的要求[28]。城市群体育设施建设布局要超越各自城市本身的发展,按照城市群体系的分工要求,从城市群整体发展战略出发统筹安排各个城市体育设施的建设布局[29]。

  通过对体育设施建设布局与城市规划和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明确得出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与发展的结论,换言之,城市规划与发展是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依据。为了科学合理地对城市各项用地及其建设进行统一安排和控制,通常以规划编制的形式来执行城市规划。体育设施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作为一种城市新的规划设计类型,对其进行编制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必然选择,也是体育设施规划规范化的最终诉求[30]。体育设施的规划编制是将体育设施规划变为现实的关键程序,在体育设施专项规划设计过程中,主要包括编制依据、编制指导思想与任务、编制原则、编制内容等部分;其中编制内容是在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现状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制定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配置体系和配置标准,并构建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模式[31]
。城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中的配置体系是由市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体育设施组成,由此构建形成城市体育设施网络体系[32]。

  蒋蓉等则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体系分为市级公共体育设施、区级公共体育设施、片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和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等 4 级[33]。居住区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分为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 3 个层次,各层次配置标准依据各级居住区人口数量要求和《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1986),制定各级居住区体育设施建设的人均面积和项目内容,并以各级体育设施有效服务半径为标准进行科学选址与定位[34]。第 5 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表明: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 1.03 m2/人。这一数据被体育学术界称为“国家标准”。人均场地面积也由此被认定为衡量体育设施建设布局配置体系的重要指标,这一“国家标准”也就成为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配置标准(见表 2)。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模式分为集中式、分散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式 3 种[27]。奥运会大型体育场馆设施规划布局呈现出从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螺旋上升的演变规律,大型综合运动会体育设施布局要体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空间特征,通常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相对集中为主”的空间布局模式[25]。

  论文摘要

  在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到了体育设施用地规划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关于体育设施用地规划中体育设施选址或者是体育设施区位选择以及体育设施的建设规模是非常重要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3)明确指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在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过程中,把城市人口数量及其分布状况和环境条件状况等作为体育设施建设规模的考虑因素,将体育设施的选址和交通可达性等作为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影响因素,同时,建议选址在城市外延区域建设布局体育设施,以此拉动城市的发展[34]。北京奥运场馆的空间布局表现为一个主中心三个分中心,其区位分布状况则呈现出集中在北四环、西四环和五环沿线,城市南部区体育场馆零覆盖的特征[35]。体育场馆选址布局时把体育人口数量、地理条件、交通状况、投资规模以及场馆的辐射范围等作为影响因子[36]。该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影响因子的确定缺乏实证调研。

  中心地理论是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区位选择的理论支撑。中心地理论的最佳功能区位理论和服务区位理论能够实现公共体育设施选址的效率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以及供求关系原则[37]。地理信息系统(简称 GIS)已经被有效地应用于体育设施建设选址当中[38]。采用配置模型(LA 模式)研究方法,结合体育设施能力服务、体育人口、设施地理位置以及通达能力的影响指标,构建体育设施服务辐射能力模型,再利用 GIS 对空间地理数据及相关数据的可视化表达技术,得出体育设施服务辐射范围的拟合区域,最终完成体育设施区位的选择与确定。可见,GIS 与 LA 模式的结合不仅可以对新建体育设施区位进行选择,科学合理地规划其空间布局;而且可以对已建体育设施进行评估分析,以便更好优化其空间结构配置[39]。

  体育设施建设布局要依据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同时,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可以完善与优化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城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的制定与实施就是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指导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城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就是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在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中心地理论是体育设施建设布局过程中区位确定的核心理论,GIS 成为实现体育设施区位可视化的有力研究工具。

  4 城市体育设施布局理论与方法研究文献的分析

  杨春荣指出,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存在布局不合理、交通通达性差等问题,研究建议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理论研究[40]。可见,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乡镇体育设施大部分建设布局在学校,规模较大的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大型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在城市延伸区域[41]。城市居民居住区体育设施配套设施存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题的住宅区、以健身会所为特色的住宅区、以生态环境为优势的住宅区、以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为背景的住宅区 4 种模式,并以大型体育中心、体育公园、学校体育设施以及居民个体健身设施为辅助利用的形式[42]。从土地属性来划分,体育设施用地分为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一类是市级、区县级、街道级体育中心;另一类是社区体育设施。该研究进一步指出: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状况要好于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状况[43]。

  上述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出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空间结构的特征,但是,尚未阐释空间结构内在的原理与方法,使得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研究缺乏理论支撑。因此,该领域的研究仍停留在感性认知的水平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讨。

  伴随着群众体育社会化与经济化进程的加快,相关理论开始逐渐渗透到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研究领域。体育工艺作为一门专业性的新学科,已经广泛地被应用到体育设施的建设当中,使得体育设施的建设达到体育项目特征要求,符合体育运动要求[44]。运用生活圈理论,确定生活圈的服务辐射面和可达半径的影响因素,按照日常生活圈、周末生活圈、节假日生活圈三种城市生活模式分别进行了体育设施的建设布局[45]。上海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运用了生活圈理论[46]。

  依据系统思想、建筑策划学等理论,功能复合化是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趋向,通过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与设计模式的研发,整合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的选址、规模、内容,达到集服务竞技比赛与兼顾赛后社区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建设目的[47]。可以看出,体育场馆集比赛、娱乐、商业为一体的功能复合化是体育设施的发展趋势,是体育设施社会化与经济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实践过程中,从周边设施、服务对象、使用负荷、需求变化、复合质量五个方面来把握体育场馆建设的功能复合化[48]。

  周伟峰等从城市发展的理论视角研究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以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为支撑,提出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必须统筹发展的战略;以人文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体育设施建设与自然环境选择和地理环境保护之间相互融合的必要性,阐述体育设施建设个性化特征的重要性[49]。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人的“需求-满足-再需求-再满足”的发展过程出发,阐述了体育设施的需求是人的心理需求作用下产生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是人们生理需求满足后,逐步产生自我价值及社会认可等方面的更高级需求的表现[50]。空间分异被运用于研究城市社会空间领域,尤其专注于城市公共服务领域体育文化空间的研究。区位论是指向体育设施所占据的场所和空间的理论,体育设施区位的选择也就是体育设施的选址通常情况下是遵循“福利最大化原则”[51]。交通导向开发模式(简称 TOD 开发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复合功能性的社区建设中,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王智勇等树立了关联城市开放空间、结合城市交通系统、融合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理念,提出聚集化、网络化、交通指向化、公共空间邻近化体育设施建设布局要求,确定 “社区级环绕区级+市级分散”和“社区级环绕区级、市级+市级顺沿发展轴”两种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模式[52]。以低碳化理论为依据,通过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构建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结合可达性等指标形成“炼-住”接近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模式[53]。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 GIS)可以作为体育设施信息空间管理决策的有效工具[54],GIS 是经济地理学经典的研究方法之一。

  当前,建设布局城市体育设施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社会效益,更重要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这就要求体育设施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合理性,提高城市体育设施的使用率。这就使得引入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成为时代的一种诉求。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是“中心地理论”运用于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理论范式[55]。这一文献是较早将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运用到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研究中且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中心地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中关于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理论。“中心地理论”对于体育设施的等级划分和布局模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56]。北京市朝阳区拥有 2008年北京奥运会 37.84%的比赛场馆,并且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北京城市传统规划“中轴线”向北延伸的地标性的建筑,朝阳区由此成为北京市体育设施的“中心地”(见表 3)。“中心地理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国外城市建设,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场馆的选址、区位设置以及空间结构的规划已经得以验证。

 论文摘要

  “点-轴”理论是研究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论,隶属于经济地理学范畴。依据渐进扩散规律,体育竞赛表演业区域布局按照把两个中心点(城市)连接起来形成发展轴的模式,围绕发展轴进一步通过连接两个次中心点(城市)形成二级发展轴。最终进而构成体育竞赛表演业的“点-轴”发展模式。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是体育竞赛表演业机制组成的重要方面,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同样遵循“点-轴”理论[57]。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理论与方法的文献主要归纳为城市规划方面、城市发展方面、城市功能一体化方面、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与城市区位选择方面等。所涉及的学科集中体现为经济学与地理学等。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结合成为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体育设施属于体育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必定归属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围。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注定是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研究的理论支撑。雷晓琴论文《基于点轴网理论的区域城乡旅游互动模式研究》恰巧给本研究带来了启示和思维定式,论文中“点轴网”是指中心地理论、点-轴系统理论和网络开发理论的统称[58]。中心地理论、点-轴系统理论和网络开发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理论,运用点轴网理论研究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可能是较为科学与客观的研究方向。今后,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研究可能就要结束较为混沌的研究状态,将开启理论化的研究模式。

  5 结语

  文献研究获取的信息与启示对于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不但可以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且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原创性。当前我国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研究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倾向。第一,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有关政策法规需要变革与完善,“有法可依”与“有法不依”之间的现实冲撞更需重视与解决。第二,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城市体育设施建设投资结构模式的发展趋势,改革政府管理体制,精简政府管理职能是今后体育设施建设的必由之路,使社会各个投资主体实现“投有所得”应成为政府的关注。第三,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及区位选择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发展的要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是按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要求进行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的制定过程中蕴含着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构思模式。第四,寻求经济与社会理论的支撑是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刚性需求”,经济地理学的“点轴网”理论或许是这种需求之下的正确选择。在对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研究文献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将是本研究后续的目标与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剑.中外体育法比较:体育经费、体育设施部分[J]. 中国体育科技,1995,31(11):7-8.
  [2]韩会君,肖谋文,王菁.广州市新建居住小区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1):17-21.
  [3]赵克,郑旭旭,兰自力,等.城建居民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立法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4)5-7.
  [4]徐卫华,黄雪琳,赵克. 厦门市城市居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相关法规实效性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4):16-19.
  [5]庄永达,陆亨伯.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立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7):9-11.
  [6]许月云,许红峰,叶健芬,等.福州市新建居住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需求趋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42-44.
  [7]褚波,李刚,刘海鹏.《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技术要求》标准介绍[J].中国标准化,2007,(4):55-57.
  [8]王卫东,彭立业,刘海鹏,等.体育设施标准化体系的研究[J].中国标准化,2006,(7):24-26.
  [9]刘海鹏.体育设施标准对运动员安全、环境安全的贡献[J].中国标准化,2007,(10):15-18.
  [10]孙成林,王强,王健.新中国体育设施政策演进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4):385-391.
  [11]李晓宇.对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投资问题的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75-77,81.
  [12]章苗英.关于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若干问题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1,23(4):14-16.
  [13]赵轶龙,杨枭.政府投资大型体育场(馆)的效益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6):20-23.
  [14]刘英.我国体育场馆设施的民间资本投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10(2):186-188.
  [15]王刚.关于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中引入 BOT 投资方式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3):24-26.
  [16]王乔君.城市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规划的构想[J].体育科学,2004,24(2):4-5.
  [17]喻小红,朱翔,朱佩娟.公共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056-1058.
  [18]邓波.公共体育设施推行 PFI 融资模式的 SWOT 分析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4):40-43.
  [19]黄瑶,管清佩,周在霞.高校体育设施建设运用 BOT 模式可行性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21-23.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