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经济学论文 >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筹资困境与策略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07-29 共3903字
论文摘要

  农村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受资金投入的困扰,而不能正常地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以至于影响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宏观层面上,这放缓了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从微观的层面上,它影响 6 亿农民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尽管近年来国家通过“雪炭工程”、“体育三下乡”和“农民健身工程”,使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放有所改善,但与庞大的农村人口相比依然是杯水车薪,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体育的荒漠化现象。

  1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现有筹资模式

  1.1 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模式

  在市场经济时代,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仍然是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主流。但是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中央财政已不再是核心的筹资来源。有资料统计,从 2005-2010 年,我国共投入 118.3 亿元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其中,中央资金 12.4 亿元,地方财政资金 60.6 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45.3 亿元。从中可以看出,地方财政的投入是核心的资金来源,中央政府在有选择地承担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筹资责任。已经基本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多层政府共同筹资模式,扩大了地方政府的筹资规模和筹资范围。

  1.2 社会力量协办模式

  改革开放 30 年来,在农村依靠社会力量协办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虽然还没有形成规模,但确是现阶段农村体育发展重要资金来源。其方式之一: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扩大公共体育的渲染效应,提升农村体育战略地位,培植农村体育消费市场,运用市场准入机制吸引企业捐助修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方式之二:通过建立完善的体育服务网络,提升农村居民健身意识,扩大农村体育人口数量,吸引农民企业家回乡为家乡人民谋福利。方式之三:鼓励民间组织自发参与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出资兴建体育场地、购买体育设施、提供体育服务等。

  1.3 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模式

  根据国家体育彩票现行的管理办法,彩票公益金主要用于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以下范围的开支。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是农村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系统工程,是保障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都要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有资料记载,从 1993 年到现在,我国每年从发行的体育彩票中提取的公益金数量逐年增加。截至到 2004 年底,国家体育总局提取 10 亿元人民币,用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这部分资金占体育彩票公益金集中使用部分的 60%。其中对 33 个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雪炭工程 141 个。2006 年正式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到 2010 年初,全国已投入 50 多亿元,在广大农村地区建成公共体育设施 20 多万个。该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体育环境,完善了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为新农村的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曙光。

  2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筹资困境

  2.1 政府财政投入有限,规模覆盖率低

  政府的财政拨款是现阶段农村公共体育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长期处于废损或者荒芜状态,需要修善、改进和新建的公共体育场所非常多。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 2003 年 12 月 31 日,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 850080 个,其中乡(镇)村的体育场地仅有 66446 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8.18%。这一数据显然与我国农村人口比例极不协调。10 年过去了,这一局面有所改观,但是在 2009 年公布的《关于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场地投入,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政府投入农村乡镇的体育场地设施资金为 1.27 亿,当年农村人口数 6.8938 亿,人均投入的体育发展资金仅 0.21 元,这一数字与农民的健身需求差距甚大。并且农村受村屯分散的影响,资金也只能投向相对集中的密集村屯,有相当一部分村屯覆盖不到。

  2.2 地方财政能力差别巨大,资金投入均衡率低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不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量差别也非常大。这种差别直接影响对当地的公共体育设施支持力度和开展程度。在富裕的农村,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当地的公共体育设施的修建,公共体育服务的改善,当地的农村居民也会享有相应公共体育服务。而在经济欠发达老少边穷地区,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难以保障的前提下,精神生活的追求就显得微不足道。当地政府无力拿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来投资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中。这使得居民的健身需求与热情得不到满足,应该享有的公共体育服务权益得不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热情,直接阻碍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2.3 筹资渠道指向单一,社会参与率低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在筹资过程中,主流渠道在不同层面上单一指向了各级政府。然而,各级政府受财政总收入的影响,资金投放总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来自社会层面上的赞助和捐赠以及企业和私人的投资,便是政府投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很好补充。然而,这部分社会力量没有得到很好地引导和启发,进而其参与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也缺乏足够的热情。究其原因:其一,主要是各级政府在融资方式、税收减免以及土地使用权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受挫。其二,就是公共体育的组织行为缺失,群众集合式参与热情得不到满足,规模性体育参与行为不能形成,社会力量筹资的氛围得不到提升。其三,现有的农村公共体育资源没有很好地发挥其扩散效应,也没有带动农村体育消费市场良性运转,进而也不能吸引体育产业集团投入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3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筹资策略

  3.1 有效的利用转移支付政策平衡地区性差异

  为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2012 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优先投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在分税制的基本框架之下,由于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导致它们之间的财政收入能力差异很大。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富裕与贫困等地区间的税收差异显着。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要求,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各地区间的财政平衡,并有目的的向农村倾斜。设立专用资金账户在财政资金再分配过程中提供快速、便捷服务。这实际上也解决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通知中提出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的要求。与此同时,加强资金监管力度,开展定期审计工作,防止专用资金挪为它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2 用优惠政策吸引体育产业进军农村体育市场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是农村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直接场所,它可以间接的带来体育消费的产生,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实现资金回流并产生经济利益的一个重要渠道。现阶段,农村体育消费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论是消费的规模还是消费的总量还都很低,不能达到吸引体育产业主动进军农村市场的效果。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农村体育消费热潮必将悄然而至。
  农村体育设施的完善是体育消费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体育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有效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捐赠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个人或者企业,根据资金投入的规模对他所经营其它业务进行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也可以根据企业的信贷规模分层次的实行低息、无息或者贴息等资助性信贷优惠政策;也可以借鉴公共文化事业的优惠做法,对资助的资金实行税前列支的方法,鼓励有资历的体育产业集团参与到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中来,通过农村居民的参与行为拉动农村体育市场的消费,实现企业的利益回收。从而,引导和推动农村公共体育事业健康、持续、稳步的向前发展。

  3.3 扩大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地方财政筹资能力

  乡镇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核心力量,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光靠国家财政补贴和社会的捐助是不够的,地方政府的财力投入才是关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 2006 年 1 月1 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也就是全面解除农业税,农村地方财政资金收入相对减少。在国家财政拨款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扩大农村财政收入就必须发展地方经济。

  3.4 动员当地农民“以工代筹”,实现劳务注资

  受传统观念与新思想的撞击,许多农民生活在矛盾之中,一方面要攒钱养老,扩大农业再生产;另一方面,面对精神生活的诱惑,参与体育健身提升生命质量成了许多新型农民追求的目标。面对家乡简陋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多数农民有想法把它建设好,但又不愿意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捐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以工代筹的支助方式。
  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筹集来的资金在使用时,除了用于材料支出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用于劳务支出。农民通过自己的义务劳动,把劳务支出这部分资金节省下来,继续支持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就间接的实现了另一种筹资—劳务筹资。劳务筹资是人们以无偿的劳务支出方式实现资金支持的一种新的筹资方式,它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体育建设资金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王辉.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2(1):40-43+47.
  [2] 骆秉全,孙文.多元化筹集农村体育经费问题研究[J].体育科学, 2007(4):31-38.
  [3] 王明立,周云涛,任保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体育与科学, 2010(4):18-23.
  [4]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简明资料[M].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 2004.
  [5] 李详,周武.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农村人口流动与迁移角度[J].山东体育科技,2012(4):30-35.
  [6] 国家统计局.《中国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