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

弘扬和培育学生武术精神融入武术教学

来源:未知 作者:4号编辑
发布于:2014-07-01 共3294字


论文摘要
  学校武术教育为武术的传承、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了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人文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学校武术教育作为秉承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存在的诸多问题令人深思。为此把武术教育作为学校传承武术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既能保障武术文化传承的整体性,又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门人才服务于社会,是高校武术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本文将弘扬和培育学生武术精神融入武术教学中,旨在把武术教育作为当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1 武术的教学价值

  武术教学是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知识,同时使身心获得全面发展并形成特定理念的动态过程[1].武术教学作为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最有效的载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特点和价值取向。“需要”是武术教学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正是因为武术教学的特殊性和独特功能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价值需要,从而使武术教学在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武术教学的本身就是系统传授技能和武德教育的过程,能使学生从身心、技能和道德人格等方面得到全面教育的塑造。教与学是师生双向的活动过程。“教”者与“学”者的行为和思想展示,对武术教学本身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2].武术教学从传统的师徒关系,到现代武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虽说称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其实质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都是在“师”的指导下对武技的认识和互动的实践过程,以武技内容和传统武术文化为育人的核心。武术教学价值具有鲜明的特点,是以满足学生主体需求为目的。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授,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动态教学过程中,既感到武术教学的灵活多变和严谨,又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意志更强,品质更坚。同时在武术文化的学习中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武术教学对教师而言是自身价值的体现,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欣慰。

  对学生而言是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也是情感体验、智力发展、品质培养的过程。这种德艺兼修,“技学有进、修身有为”注重武德修养为先导的教育观念,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文化的传承和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 武术精神的内涵

  武术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深受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精忠报国”“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尊老爱幼”等诸多世人所崇尚的传统美德和思想观念,形成了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思想观念是蕴藏在武术文化深层的武术精神。武术精神是武术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象征着华夏民族,同时也象征着饱育儒、道、释思想的东方文化[3].武术精神是一种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品格,其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

  2.1 个人和武德修养的认同

  由此产生的“武之为道,品为上,德为先”等,表现为个人的品行与社会道德联系,“德艺双修”是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磨砺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将内在的修炼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完善自我。“德艺双修”是人们所崇尚和普遍认同的,没有认同,就不可能形成共识,认同一旦消失,中华武术也就不可能延续至今。

  2.2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集体的道德观念

    即武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文化思想、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表现为“匡扶正义”、“见义勇为”“和睦相处”和“以武会友”等。而美德和价值观念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结晶。

  2.3 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线,爱国主义精神与国家强盛密不可分。武术中所崇尚的“爱国、修身、正义、助人”是尚武精神的具体体现,不仅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尚武精神更是一种民族的精神。

  随着人们对武术精神理解的提升,武术精神不仅体现在习武者的品德方面,而是上升到武术传统文化的层面上,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武术精神。武术精神是指从事武术运动中的个人、群体和武术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和价值取向,是武术文化中核心的内容,达到“天人合一”的真、善、美境域,以便把握其规律,不断发展创造,用以指导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动员和团结的力量。

  3 武术教学与武术精神教育的融合发展

  武术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精神品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具有其他文化不可取代的品质[4].

  3.1 武术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温力教授在《武术与武术文化》一书中指出:“梁启超所推崇的尚武术精神应该说是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崇尚勇武为特征的中国传统的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是一种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成员都应具备的崇高的社会公德----这种精神和态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崛起和振兴所必需的。”

  纵观中国武术的发展史,许多文武双全、技艺高超,或者普通习武者在长期的历练中,受到传统文化和尚武术精神的影响,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民族兴亡和国家安危之时,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的高尚品质和动人事迹, 教育和激励着每位中国人。因此,重视武术教学,并将尚武精神融入教学的实践之中,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尚武精神的感悟和解读,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内化成激励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学生的品质和修养在学习中得以升华,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3.2 武术教学能磨练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念,是推动民族发展和富强的巨大动力。武术历经千年,传承着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深刻体现。武术历来注重技艺的“炉火纯青”,追求精湛技艺是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是习武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与严寒、酷暑斗争的过程;是不懈追求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内练精神气、外练筋骨皮”精益求精、勤学苦练的过程;更是勇于拼搏和意志品质磨练的过程,这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在武术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习练过程中体悟到技术上的点滴进步离不开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更是长年累月刻苦磨砺的结果,从而使学生在生活实践和成长的道路上,养成胜不骄败不馁、吃苦耐劳、果敢顽强的精神。只有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3 武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塑造健全的人格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一种文化事业,已成为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育人环节[5].中国武术从内容、形式和所崇尚的习武理念都彰显出中华民族的的优良品质。

  由古至今,武术教学一直把“礼”“德”作为习练武术的格言,倍受推崇。“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被视为武术传承不变的铁律和指导思想,要求习武者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不为名利,乐于助人。

  武术中的“礼”代表着一种思想,有明确的要求和规矩,从武术本质角度看,它是武术延续至今良性循环的微妙而关键的连接环节。“德”是行为准则、规范。尽管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人们对社会文明程度的期盼越来越高,我们更应崇尚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是社会所倡导的。把高尚的品格融入武技之中,以崇德尚仁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 有着深刻的社会价值。习练武术不仅是“体悟”的过程,也是武术传统文化“领悟”的过程,更是品行修养不断提升的过程,通过武术技能的学习和文化的熏陶,使学生的人格在学习中不断得以升华,更加珍惜生命,崇尚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塑造立身正直、善恶分明等优良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健康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武术教学价值是多元的,既能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又能使学生在教学的实践中学习掌握武术知识和技能,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塑造健康的人格。因此,重视武术文化的传承是塑造当代学生立身正直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武术文化整体传承的需要。武术教学与武术精神教育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磨练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塑造健全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三真,价值论略解武术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42.
  [2]孙建芳,简论武术“教”与“学”的人文价值[J].体音美教学,2009,7.
  [3][4]李岳兵,浅析传统武术精神对提升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8,8.
  [5]栗胜夫,武术在服务国策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科学,2005,1.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