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理论论文 >

30年来中国体育教学方法研究进程

来源:体育研究与教育 作者:樊临虎
发布于:2017-05-17 共12230字

  摘 要: 通过对 30 年来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特点及发展阶段性分析,将其历程分为缓慢复苏阶段、独立探索阶段与全面深化阶段。研究领域涉及体育教学方法的意义和作用,体育教学方法的内涵、本质、分类、体系构建,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国外体育教学方法的引进与比较研究等方面。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取得以下进展: 教学心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体育教学方法研究; 体育教学方法研究趋向教法与学法并重; 体育教学方法研究手段方法趋向综合运用; 重视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造与创新相结合; 更加注重本土化方法理论体系建构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 体育教学方法; 研究; 进展。

  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体育教学的基本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自人类出现体育教育以来,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体育教学理论也进入了系统化发展阶段,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随着研究的日趋深入,体育教学方法内涵不断丰富,体系更加完善,已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体系,但对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一直缺少比较系统的总结与反思。据此,笔者回顾 30 年来中国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历程,梳理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反思存在的问题,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1 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历程。

  通过对 30 年来我国教学方法研究的特点和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可将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研究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1 引入复苏阶段( 1981 ~ 1990 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首先全盘引进并广泛采用前苏联的体育教学方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引进并广泛介绍国外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大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1]

  建国初期,鉴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全面引进前苏联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主要包括语言讲解法、动作示范法、完整练习法、分解练习法及纠正错误动作等方法。这种体育教学方法体系是以传授知识、动作技能、技术为目的的,是以凯洛夫主智主义教育学说为理论基础,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到1970 年代末期为扭转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良的实际情况,特别是1979 年由教育部、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联合在扬州召开全国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以后,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广泛推行循环练习法,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章数量较多,循环练习法在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1980 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一方面是基于研究者对体育教学方法现状的认识和思考,另一方面是缘于研究者对域外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引进和吸收。1983 年《四川体育科学》刊发了邓壮的《一种新颖的体育教学方法---想象·模仿表现法》一文。该论文借鉴了国外体育教学的经验,在其他学科各种教学法的启发下,设计了想象·摹仿表现性教学法,并在部分学校进行了尝试性实验。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各种手段,使儿童们能够把从前参加过的活动和观察过的事物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再现出来,并以儿童们自己的想象形式进行摹仿,教师从中诱导、组织而形成各种运动动作”.[2]

  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智能具有良好的作用,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兴起;1987 年方传宝编译介绍了美国学者丹尼尔、安海姆等的“均衡发展的体育教学方法”.该体育教学方法包括体育活动和游戏的方法、动作教育的方法、健康教学的方法、感觉---运动的教学方法。同一时期,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中增加了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情操陶冶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引入了国外的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微型教学法等,我国又创造出情境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念动”练习法等。

  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正确应用是实现体育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条件,学者开始关注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于长镇 1988 年在《辽宁体育科技》发表《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及其发展趋势》一文,分析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教学方法,如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目的的“能动教学法”; 以加强个别对待为主的“运动处方教学法”; 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的“定向教学方法”; 以提高情感与兴趣活动为目的的“情境教学法”等,并指出了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趋势[3].

  1988 年俞诚士对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发展途径、评价标准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体育教学方法目前尚处于缓慢发展阶段,未来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的主要途径依次是: 改革、创新和引进,立足国内的改革和创新应优先受到重视; 评价体育教学方法效果的主要标准是有效性、整体性、针对性和合理性[4]; 吴锦毅、张子沙根据组织理论的观点提出: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作为一个“独立组织”,能够依据自身构架因素实现自组织规一化、层次化、系统化[5],将体育教学方法划分为教法、学法、练法、育法及综合等五个方法子序列,对初步建立起体育教学方法体系提出了思考,在体育教学方法相对完整体系构建方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无论从微观上开展教学方法的分类研究,或是从宏观上调控教法改革的发展走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国内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尚处于复苏阶段。随着我国学术研究环境得到改善,在翻译引进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中国化的探索,但是,由于刚刚从单一的苏联模式中走出来,共存型模式占主导地位,引进的多自己研究的少,解释性的多反思性的少。正如有学者所认为的“现有体育教学方法理论的混浊与泛力,却使人倍感担忧,改革的良好势头正受到理论肤浅、方向盲目的局限。”[5]说明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从“经验型”逐步向“理性型”方向演进。

  1. 2 独立探索阶段( 1991 ~ 2000 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围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方法体系,同时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也为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以1996 年我国学者刘绍曾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表的《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1]一文为标志,研究者开始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深入探索。综观这一阶段的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理论问题的探究。这一时期,研究者通过分析体育教学方法研究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质、作用、系统结构,主张从教学方法一般原理和具体教学方法两个层面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张洪潭 1996 年发表在《体育与科学》上的两篇文章《重论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方法的沉思》具有代表性。

  他在明确教学方法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体育教学方法是由体育教师主导的传习运动技术的完整程序,提出体育教学三维方法体系[6]; 邰崇禧、汪康乐等从系统论视角揭示了体育教学方法完整系统由五个密切相关的子系统组成,即体育教学思维方法系统、体育一般教学方法系统、体育各项目教学方法系统、各技术动作教学方法系统、各技术细节教学方法系统。他们认为“掌握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是显示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7].

  此后,一些研究者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赵立、韩桂凤对体育教学方法研究中的基本概念、系统结构、特点及相互关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发现式教学、快乐体育教学、小集团教学等并不是什么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教学理论中新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移植和实践[8].这意味着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研究已开始从描述性总结向理论性探索发展。

  第二,重视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研究。在应用心理学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两个部分: ( 1) 研究体育教学过程学生心理变化、学习心理类型及体育教学方法调节作用。1993 年《吉林体育学院学报》刊发了程云峰、李金珠的论文《用意识---信息理论看体育教学的教法》。该文通过分析体育教学的实质、形式与意识信息的联系,在理论上解决”启发式“和”注入式“教法的地位和实际选择问题[9]; ( 2)从认知心理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广泛运用表象法、诱导式等心理学方法。王淑华( 1997) 提出从培养思维能力入手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把智力活动与体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抽象思维、想象思维和操作思维的能力,将感知、思维与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10]; 管泽义( 1998) 对电化教学与表象训练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将电化教学与表象训练相结合,以弥补两者各自的不足,放大两者各自的优势,学生不仅能做到想练结合,而且” 想“的正确,”练“的有针对性,从而产生了”1 + 1 > 2“的系统整体效果[11]; 于立贤、刘新宇等从运动技能学视角,探讨了诱导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樊临虎. 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研究30年:历程与进展[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01):1-7+114+11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