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具备一定的台内挑打能力 虽然王励勤具备一定的反手台内拧拉技术,但其拧拉动作小导致回球速度慢、旋转性不强,故王励勤的接发球方式主要是以搓、摆短等为主。虽然王励勤接发球主要以控制为主,但其也具备一定的台内挑打能力和晃撇能力。由于王励勤身高臂长加之手感好,王励勤在接发球或处理台内短球时能挑打出高质量的回球。利用挑打回球的突击性结合较强的相持能力,王励勤塑造了一条极具战略价值的台内挑打结合正手进攻的技术链条,因此台内挑打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王励勤在接发球环节的不足。王励勤台内挑打得分统计如表1所列。
2.1.4 比赛具有较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虽然王励勤在凶狠度上不及张继科、樊振东等选手,但其比赛却具有极大美学欣赏价值。不管比赛结果如何,王励勤的每场比赛都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与享受,让观众久久回味。在乒乓球比赛中,最让观众振奋的莫过于选手远台正手高质量的弧圈对拉,而这也是乒乓球技术中最难以驾驭的技术。作为实力派选手,王励勤具有超一流的中远台正手弧圈相持能力,而这也是王励勤常用的战术,将比赛尽可能推入到中远台的正手相持。由于王励勤正手技术动作优美,球性纯正且不乏力量速度,故王励勤在相持中力量一板强于一板,极具压迫性。此外高大的身材使王励勤具有顾台面积大、动作能量节省化等特点。在身材上,欧洲选手普遍高大,但对于大多数亚洲尤其是中国选手身材普遍较欧洲选手矮小,而王励勤身材的出众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心中中国选手的形象,同时王励勤较高的颜值对提高比赛的美学价值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2.1.5 中国乒乓球队的精神旗帜和精神标杆 如果技术实力的雄厚是王励勤引领那个时代乒乓球发展的主要力量,那么憨厚、沉稳、永不放弃的性格则是进一步促使王励勤成功的推力。王励勤比赛时属于慢热型,在许多比赛中的第一局发挥平平,但王励勤懂得及时调整,往往在后面的比赛中具有出色的表现。但王励勤更让人值得学习的精神是赛场上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由于这种不放弃的精神使得王励勤在许多大赛中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实现大逆转,其中最经典的代表是2007年萨格勒布世乒赛与马琳决赛。决赛中,马琳大局3比1领先,且第5局7比2领先,但此时王励勤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调整心态与打法,在形势极为不利情况下顶住巨大的压力逆转赢下第五局,后面的比赛王励勤则越战越勇,连扳三局,最终以4∶3赢得比赛。这也成为一代人难以忘记的经典,令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因此在中国乒乓球队王励勤是不折不扣的精神标杆和精神旗帜。
乒乓球比赛是技术和心理的双重较量,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选手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尤其是在落后的情况下。而王励勤在此方面表现极好,这也为其多次落后的情况下实现逆转奠定了基础[3].
2.2 王励勤技术体系中的缺陷与不足。
2.2.1缺乏娴熟的台内反手拧拉技术 王皓属直板选手,但其打法却是典型的横板打法体系[4-5].而王励勤虽属于横板选手,但其打法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直板打法体系,即发球后依靠正手强攻得分。在反手台内拧拉尚未流行的时代,横板选手依靠强势的正手,在发球后强攻或正手多板相持是主流的打法,王励勤便是其中最杰出、最典型的代表。但当张继科、马龙等人将反手台内拧拉当作一项主流技术用于接发球时,王励勤技术打法遭到了较大的冲击。由于对手在接发球时使用拧拉这一技术,完全破坏了王励勤发球后强攻的战术打法,对此王励勤只能采取反手相持或被动的正手反拉。由于在勤、皓、琳三足鼎力时,缺少对正手反拉拧拉球技术的特殊强化,因此在面对对手强势台内拧拉时,王励勤的正手反拉显得有些无力,以致于在张继科、马龙等小将脱颖而出后,王励勤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在接发球时王励勤也不尽然是传统的搓、撇、点等手段,还包括正手挑打、反手翻挑及小动作的反手拧拉。但王励勤的反手拧拉只是小动作、小范围的拧,其回球更多的只是将球拧起来以破坏对方的强拉,因此王励勤的反手拧拉只是现代反手台内拧拉的一个雏形,而不具有现代反手拧拉接发球的进攻性,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王励勤已经意识到反手拧拉接发球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未将其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去认知,因此无娴熟的台内拧拉技术是王励勤技术体系中最大的短板,同时也是限制王励勤技术进一步提高的最大瓶颈。而与之同时代的王皓之所以能在王励勤、马琳技术急速下滑的时期仍保持着较高的竞技水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反手拧拉技术的使用,无论在技术的先进性或是技术的质量上王皓与张继科、马龙相比都不逊色,同时这也说明了技术的创新与先进是选手竞技水平得益保持和提高的重要支撑。
应该说王励勤仅是在不改变传统横板打法基础上延续和优化前人的横板技术,而未像张继科、樊振东等人升级横板打法,因此王励勤的技术较前人不具有突破性及战略意义上的高度,更多是一种技术上的量变,而非质变。从王励勤称霸世界乒坛到张继科获得大满贯仅相距几年的时间,但二者技术打法却有着迥然的差异,这充分表明了现代乒乓球技术发展之快。另外从王励勤横板打法时代的终结到现代横板打法出世,不仅意味着一代选手在国际乒坛的淡出,更是横板技术的一次历史意义的跨越,它充分证明了中国选手对推动乒乓球技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展现了中国选手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历史肯定。
2.2.2 发球质量不高 与小将张继科、樊振东的发球相比,王励勤的发球无论在发球方式或是球的质量上都有着一定的不足。首先在发球方式上,王励勤主要以正手的半高抛为主,缺少其他正手发球方式和反手发球技术的配合[6].单一的发球方式难以对对手造成实质的威胁,所以王励勤在发球环节不易取得优势。其次发球的变化不足,主要表现为发球的节奏变化少、速度慢、落点较为单一。费亮[7]通过对王励勤的技战术特点研究后,得出王励勤发球落点比较单一,主要以台内中路为主[7].王励勤发球主要以发短球为主,这种发球方式可留给对手充分的时间去应对。在横板台内反手拧拉尚未成为主流的技术应用于接发球时,选手发球质量的不足虽不能为选手赢得上手机会,但也不至于给对手留下进攻的机会。但在当下台内拧拉技术成为主流的接发球方式后,发球质量的不高尤其是发球落点变化不足会对发球方造成较大的不利,使发球方陷入被动的不利局面和影响后续技术的发挥。在小将的冲击下王励勤的技术实力下滑的原因是发球质量不足,导致对手的强势拧拉,以致于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
虽然王励勤的技术结构体系不如王皓、张继科等人完善,但王励勤突出的特长却有效弥补了反手技术的不足,这是积木理论视角下运动员运动能力界定的典型代表。
3 结语。
虽然王励勤未能如愿获得大满贯,但其职业生涯也充满着传奇色彩。王励勤曾多次获得含金量最高的世锦赛男子单打冠军,所以他的运动员职业生涯是较为成功的。在王励勤的技术体系中,打法不随波逐流,超一流的正手弧圈、无与伦比的多板相持能力和赛场上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今后的选手借鉴。但不可否认,王励勤反手技术上的不足成为了进一步发展的技术瓶颈,或许在与国外选手的交锋中技术的缺陷并不能阻碍他在比赛中取胜。但这种技术上的瑕疵在队内选手的交锋中却可能会被扩大,因此对于今后的横板选手,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技术体系,以便铸就更为强大的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林。第48届世乒赛王励勤正手反拉弧圈球技战术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6):112-114.
[2]张掏淘,王文成。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王励勤、张怡宁台内挑打技术运用的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96-98.
[3]颜维宝,高守清,彭恩嘉。乒乓球运动员生气情绪的产生与控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4):88-91.
[4]朱欢,费加明。审视与思考:中西方乒乓球技术发展理念之比较[J].宜春学院学报,2014,36(6):118-120.
[5]朱欢,周慧敏,费加明。台内反手拧拉及我国乒坛名将拧拉特点之比较[J].蚌埠学院学报,2014,3(5):172-175,120.
[6]邵晓春。第48届世乒赛男单决赛王励勤前三板技战术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75-77.
[7]费亮。对三名世界优秀男子横拍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