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学科发展的进步,近十年来对近代体育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体育科学研究内部,而是由原来的研究体育现象学到研究体育本质学,由纯体育史的研究到与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各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等。各种新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为近代体育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也迎来了更多的挑战。
1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体育研究的内容
1.1 体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活动
近年来,学界倾向于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体育学研究相结合,从而促进体育史学相关研究的进行。因此,对重大运动会的举行和重大体育事件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2004 年,廖建林在《求索》上发表《社会变迁与近代体育的发展-对旧中国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历史考察》,对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运动会”进行考察,充分地探讨了此届运动会对于近代体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并分析了社会变迁与近代体育的关系。崔乐泉于 2007 年发表的《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2008 年李琪的硕士论文《远东运动会与近代中国》以及 2009 年柯火炎发表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研究(1924-1949 年)》,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盛会及奥林匹克等运动事件以及相关体育组织进行了细致介绍。
1.2 体育教育
近代体育的发展基本上是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而相应进行的,近十年来,许多学者开始从体育教育这一视角入手,将近代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来研究。李静在 2004 年发表的《清代末期我国近代体育学校的发展状况》和王华倬的《我国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课程发展概况-兼论中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分别对近代体育学校和体育体制做了概括性研究。而张永广的《基督教学校与近代中国体育教育》以及江珊珊、黄瑾发表的《1941-1944 年的民国学校体育视导制度的内容及启示初探》则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针对性研究。2005 年,傅砚农、吴丽华发表《“军国民思潮”主导学校体育的社会背景研究》,对清末时兴起的“军国民思潮”在学校体育当中的主导作用进行阐述,同年,冯玉龙发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分析了自鸦片战争到 1949年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在学校体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2007 年,夏雪芹发表《浅析学校体育与终生体育之有机结合》,提出实现与终生体育相结合的目标是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1.3 体育思想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传统体育思想使得近代体育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持一致,并继承了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特色。1993 年,汤志庆发表《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略论》,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总结了传统体育思想的三方面基础,即“天人合一”的天人观、道德至上的价值观和辩证思想。2003 年,仲鹏飞的《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传统思想及其现代转化》和胡健的《论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的内容与特征》,分别讨论了传统体育思想的内容和特征,并强调了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2004 年,唐桂黔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和徐明魁、李瑜的《论庄子的体育思想》分析了古代传统思想对体育思想和体育教育思想的作用。刘婌颖的《基于儒学的中国体育礼仪文化传播模式研究》以及杨军的《浅析程朱理学对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的影响》等文章,皆以传统思想文化为基础,分析了传统思想文化对体育思想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另一方面,西方体育思想对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转变和发展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1993 年,刘雪松发表《论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的来源》,将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溯源于马克思主义体育观。
同年,王俊奇出版《中国近代二十家体育思想论稿》一书,对 20 位近代人物的体育思想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做了比较具体的分析。1999 年,徐元民《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体育思想之传播》一书以详实的史料、缜密的描述和全面的概括,充分展示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发展的全貌,成为台北体育史学界体育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同时,部分学者追寻了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的发展行踪,如乔克勤的《中国体育思想史》、李建军的《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寻踪》、周登嵩的《学校体育学》、任利军的《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及演变》等分别从历史发展演变、阶段划分、学校体育历史沿革与变迁等角度探究了近代体育思想的渊源。
2001 年,闻昊、熊辉、朱积建等发表《触摸中国近代体育跳动的脉搏-评徐元民的 <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体育思想之传播 >》,从论述对象、行文思路、史料收集等方面充分肯定该书对大陆有关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作用。
同时,对有关重要人物及人物思想的研究也进行迅速,所涉人物极多,如左宗棠、曾国藩、严复、梁启超、黄兴、蔡元培、张伯苓、吴蕴瑞等,以近代主要人物的体育思想为研究对象充实了体育思想研究的内容。
1.4 特殊体育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近代学制尤其是女子学堂学制的正式成立,女子体育重新得到发展。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国内就开始了关于女子体育的相关研究。1999 年,陈晴发表的《中国近代女子体育与妇女解放》,2004 年卢兵发表的《对我国女子体育文化兴衰流变的历史考察》以及郎净2009 年发表的《辛亥革命时期妇女报刊 < 女子世界 > 中女性体育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过程。此外,还有女子体育教育、女子体育思想等更为细化的研究成果出现,如孙庆彬、朱波涌、陈规宁等的《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思想价值观的嬗变》,刘小明、刘娣娥等的《析我国近代以来女子体育教学从“化大众”到“大众化”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许多文章开始研究藏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和习俗。阎劲于 2006 年发表的《试论藏族传统体育形成及特征》一文对藏族传统体育形成的要素及特点进行探析,揭示了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的规律。高娃于 2009 年发表的《蒙古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研究》,指出了社会化和科学化是蒙古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措施,产业化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国际化则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
1.5 体育新闻传播
自 1909 年第一本体育期刊出现以后,大量体育期刊、杂志开始盛行,并成为宣传强身与强国之关系以及体育技术培养等思想的新型刊物。关于体育期刊的研究早已开始,且颇具成果。1990年韩锡曾发表文章《我国近代最早的体育刊物不是 < 体育研究会刊 >》,将中国体育报刊出现的时间划至 1909 年。赵林发表的《我国近代最早的体育刊物-< 体育界 >》则研究了最早的体育刊物《体育界》的办刊宗旨和思想。其后朱萍华于 1998年在《中国近代体育报刊考》一文中以《体育界》作为中国近代体育报刊的开端,对清末民初到解放前所出版的部分体育期刊进行了简单介绍。近十年来关于体育期刊的相关研究介绍更加深入,2005 年赵蕴、黄玉舫的《中国早期体育报刊》对体育刊物本身做了更为全面的介绍。朱姝于 2010年发表的《晚清民初体育期刊的肇始与发源-以 < 体育界 > 及 < 体育杂志 > 为例》一文以《体育界》及《体育杂志》为例,对体育期刊的传播机制进行探讨,不再将研究的重点局限在体育刊物本身,而是扩大其研究的内涵和涉及的范围。
近年来在体育期刊研究的领域内,研究视野已经不止停留在期刊本身,而是与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相挂钩,加深了研究的含义和广度。
2 近十年来关于近代体育研究的方法
2.1 引入区域史的研究方法
近代体育的概况是由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构成的,区域性研究也成为与社会学、历史学相结合形势下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针对某一区域进行研究,突出地方体育发展的特色,是区域史研究方法在近代体育研究应用中的主体效能。
闫洁、高会军的《试析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特性》,张婷婷的《近代体育思想的转变与发展(1918-1920 年)-以湖南为个案的考察》,张艳霞的《近代体育在山东的传播》,于海娟的《苏州近代体育发展史研究》,常永志的《20 世纪早期的天津体育运动会》等文章,对各地体育发展的状况进行回溯,探讨各地体育的发展特色以及在不同时段所具有的特点。尤其是孙利霞的《清末明初成都近代体育的传播》一文,详细论述了近代体育在成都由出现到普及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代体育在成都传播的阶段和特点,充分显示了进行区域史研究的优势-既可显示区域特点,又与全国局势紧密联系。
2.2 引入比较研究的方法
近代西方体育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进行的:一种以西方传教士和西方体育人士为载体,另一种则由中国留学生群体进行传播。西方传教士通过传教以及一些教会学校进行体育文化传播,中国留学生则通过思想宣传,结合国内背景唤起民众自觉意识,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也是近年来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方法。
李艳的《中美两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以及王磊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文化理念比较研究》等文章都以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对象,分析了中西方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比较了二者在不同文化积淀上所发展的体育现状的不同,突出了东方与西方文化背景的决定性影响。另外,高海艳的硕士论文《论中西体育哲学差异》一文可以作为近年来关于中西体育比较研究论述中的代表性文章,该文从中西方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论述中西方体育的差异,通过对其哲学差异的比较分析了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互补的文化融合观念,以促进中西方体育的共同发展。
2.3 引入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近年来关于近代体育的研究借鉴了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将研究的对象放在体育实态以及近代体育如何演进的过程上,不但注重描述近代体育现状,也不忽略近代体育的变迁,同时注重揭示社会问题和社会真相。
南京师范大学史学硕士开云发表的《中国全运会述评(1910-2001 年)》和华东师范大学史学博士胡玉姣发表的《上海精武体育会体育现代化研究(1910-1937 年)》分别以全运会和精武体育会为对象,关注其现实的演进过程,描述了其发展的基本状况,并试图反映近代体育发展的实况和其不断演变的特质。
2.4 引入新闻史的研究方法
近年来,从事近代体育研究的人士将目光投入到各种关于体育报道的新闻载体上,尤其是对相关报刊的研究可谓层出不穷。民国以来知名报纸、期刊如《大公报》、《申报》等成为近代体育研究的重要材料,这些报纸办刊时间长、信息丰富、社会影响非常大,对近代体育的相关报道也非常详尽。同时,研究这些报刊的变迁反映了近代体育的发展变化过程。王荷英的《< 申报 > 中的上海近代体育研究(1872-1919 年)》、冯玉龙的《< 大公报 > 与近代中国体育研究》以及刘涛的《抗日战争时期 < 新华日报 > 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影响》等文章对近代体育的相关发展做了分析论述。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近代体育反映的不仅仅是体育概念范围内的本质现象,而且更大范围地联系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学科的相关知识都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这一研究领域,大大扩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视野,极大地丰富了近代体育的内涵、功能和价值。然而,近代体育的相关研究仍有不到之处,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
3.1 比较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近代体育研究范围迅速扩大化的趋势下,比较研究的方法虽然已经得到应用,但仍存在比较的主体对象固定化、片面化、泛化等问题。如凌平、卢芬发表的《中西近现代体育发展过程的比较研究》,于文谦、牛静发表的《中美休闲体育的比较研究》等文章,虽然分别对中外体育的内容、思想以及发展过程等进行了对比研究,但是其总体上还是横向上的以中西为主体的泛化比较,纵向上的传统与现代的比较研究显得十分单薄。中国体育发展进程的今昔对比研究不仅对体育研究有很大的增益,同时也是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2 缺少窄而深的研究
对于近代体育史上的体育思想以及具体体育活动的研究已经开展并相当成熟,但是各个角度的微观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如在报刊史研究方面,还需要继续搜集和整理大量的史料。从群体观念出发研究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建立、体制等对近代学校体育研究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目前该研究仍停留在表面上,对其与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关联性研究还很不足。另外,在区域史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广州、天津、上海等地区,应从全国范围着眼,选择更多的地区来进行细致的研究。
3.3 社会史研究还没有落到实处
将“社会史与中国近代体育史研究的结合,把中国近代体育置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大背景中,运用社会史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阐释近代体育形成、发展、演变的社会原因及其社会地位、影响,促使人们全面认识近代社会中的体育”是我们研究近代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点,但是相关的社会史研究方法还只是停留在对具体活动的表面认识上,与现实结合的不是很紧密。例如对全运会的研究,虽然相关论文不少,但是基本都是围绕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的,描述性话语研究较多,而深层次的人文关怀较少,注重展现研究对象的实态,却相对地忽略了问题本身的内涵。
4 小结
中国近代体育的相关研究不但反映了中国体育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程。20 世纪 80 年代体育史的研究重心在于古代和近代体育的研究,90 年代则偏重于当代,而新世纪的重心应该从“寻根史学”和“反思史学”转变到“参与史学”.如何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的领域、方法、路径,如何解决近代体育研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达到新世纪体育史研究的要求,成为我们当前亟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郭希汾,著。中国体育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1.
[2] 晋隆岗,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体育史研究综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25(1):19-21.
[3] 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39.
[4] 谭华。20年来我国的体育史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7,23(2):1-5.
[5] 郑言。民族传统体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体育科学, 1987(1)。
[6]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三联书店, 1955:1.
[7] 易剑东。社会学与中国近代体育史研究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6(2)。
[8] 郎净,孟钟捷。20世纪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再反思-兼论21世纪体育史研究的发展方向[J].体育文化导刊, 2005(2):33.
新中国是相对于旧中国而言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种习惯称谓,它象征着崭新的精神面貌,凸显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代表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全新形象。新中国成立之初,即接受了苏联的体育援助。这是一种主动的战略行为,也是中国谋求独立自主、自力...
重视体育是南开中学的一以贯之的基本宗旨,南开学校自成立以来,即以重视体育为国人倡。[1]作为彼时学校体育发展的先锋,南开中学部的体育发展可谓有声有色,南开中学虽是一个中学校,其体育队在校际比赛时永远是参加大学组而不是参加中学组[2],为自己赢得了...
近代学制颁布前,虽然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中时有学校体育活动的记载,但一直鲜有关于体育教师的具体记录。体育教师以一个群体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始于1904年近代学制的颁布和实施。癸卯学制确立了体操科为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后,近代体育课程得以在各级学...
中国属于科学的继发型国家,科学在中国经历了传入、接受和整合的过程.与此相类似,中国体育科学也经历了学习、移植西方体育科学的历史阶段,逐步形成了现代体育科学体系,最终完成由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的转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许多群体如外国传教士、军人...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们国家的高等体育院校特别是成都体院,在体育史方面有着较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除了国内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也有着比较系统的研究。目前,国内对体育史发展及交流活动已初步形成了规模。一、中国体育史研究的起源背景...
1、前言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有关于体育史的研究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大约启蒙于古代希腊奥运会时期,但作为一门具有独特思维和研究方法的体育史学学科,则是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二战以后,北美和英德等国家史学研究者开始涉足体育思想...
古代希腊所创造的奥林匹克竞技赛会是现代奥运会的前身,是超越国家的体育大会,其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体育原有的功能,形成为具有政治、经济、社交各种文化因素的国际活动。以希腊古奥运会所衍生的奥林匹克文化、奥林匹克精神,对当时及以后的欧洲文明起到了...
本研究以韩国传统拔河申遗引发的起源之争为切入点, 呈现了我国体育史学界存在的“厚西薄东”现象, 分析了成因, 陈明了加强汉字文化圈体育史研究的必要性。...
弓箭从诞生就与人类生存、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1]。当下,沉寂近半个世纪的传统弓运动再次兴起,全国赛事及活动不断,受到海内外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和参与。2018年少林禅弓全国性射箭比赛的举办,成为中国弓箭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复兴的标志。...
打擂活动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民间颇具影响。许多史书和小说中都有关于古代打擂活动的描写,如《梦梁录》记载临安城中护国寺南的高峰露台是天下英雄相竞争交的地方,当时泰安东岳庙会的打擂活动更是远近闻名。古代打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