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

近代南开中学部体育概况与特色(2)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5-08-24 共4474字

  
  4 结语

  4.1 注重体育运动的自动精神,这是南开中学部体育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对当今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启示

  民国初期,教育界兴起一股“自动主义”.“自动主义以儿童为中心,所有学校的课程及操作,全由儿童自发活动,教师只处于辅导的地位。由儿童自发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可以开发他们的自我表现,可以增高他们的学习兴趣。”[25]南开中学部在课外体育活动上完全贯彻了这一“自动主义”,“就拿体育活动来说吧……当时 (1912 至 1919 年 ),南开和清华的体育都普及……稍有不同者,清华多少带有强迫性,而在南开基本上是自由参加。”[26]这对于当下中学体育教学是很重要的启示,即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及体育运动的自发与自动精神,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增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其童子军教育的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教育救国、体育救国的时代背景相契合,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童子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童子军训练的目的不仅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操作以强身健体,其更重要的是陈立夫所说的“从行动及经验当中,熏陶高尚的德行……养成团体生活的善良习惯,激发救国的精神、大同的思想……在社会做以为服务公众优良有用的人才,在国家做一位忠诚勇敢干练的国民。”[27]在此目的下的童子军教育为日后抗日战争童子军的参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各学校的童子军和大专学生一起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募捐,到医院慰问、护理受伤官兵,有的到前线送慰劳品,救护受伤将士。”[28]1943 年,“重庆北温泉风景区的山上举办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童子军夏令营,参加的男女童子军有四五十人,南开中学的学生最多。”[29]由此,南开中学部注重童子军训练的一贯传统可见一斑。

  4.3 培养了一批优秀体育人才,为当时中国的贫弱体育增光添彩,加强了旧中国与国际体育的交流

  在世界外交史上有一句名言“弱国无外交”,中国的近代外交史是一部充满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屈辱史。政治稳定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30],“旧中国的外交如此,旧中国体育的对外交流自然是悲剧与无奈的。”然而“南开特别重视体育,爱好体育蔚然成风。数十年来,出了许多优秀运动员。”[32]他们积极参加参加远东运动会,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 1915 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郭毓彬获得两枚金牌,这是中国人在国际比赛中首次获得金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是对旧中国体育对外交流悲剧的一个有力回击。同时“远东运动会是中国参加的第一项国际性体育赛事,参加远东运动会是中国体育融入世界体育大家庭跨出的重大一步。”在 1913-1919 年间的 4 届远东运动会中,每届都有南开中学部运动员代表中国参赛,在加强旧中国与国际体育的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二·上)[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25.
  [2][11][13][21][32]天津市南开中学。天津市南开中学建校九十周年纪念专刊(1904-1994)[M].天津:天津市南开中学出版社,1994:9,61,27.
  [3][4][5][6][7][9][10][12][15][16][17][19][20][24]南开中学部编。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一览[G].民国史料丛刊(1112),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15-18,147-149.
  [8][14][26]天津市南开中学编。天津市南开中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1,16.
  [18]王文俊等选编。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1919--1949)[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547.
  [22]丁亚金。张伯苓体育思想的现代意识[J],中国轻工教育,2008(3):4.
  [23]史全生主编。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290.
  [25]陈青之。中国教育史[G].民国丛书(一)48,上海:上海书店,1989:210.
  [27]陈立夫。充实中国童子军教育的新生命[M].会长副会长及各届理事长监事长对童子军教育之言论,上海:中国童子军总会,1945:121.
  [ 28 ] [ 29 ] 李养义 . 中国童子军教育始末 [ G ] . 中华文史资料文库(17),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979,981.
  [30]穆树云。体育救国--一个时代的声音[J].体育文化导刊,2014(5):180.
  [31]李相如。全民健身研究新视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82.
  [33]郝斌。中外体育交流与北京奥运会[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32.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中国近代史论文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返回:体育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