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和空气、水一样是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为因素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也日益加重,土壤成为许多有害废弃物处理和容纳的场所。土壤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对赖以生存的人类和动植物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1 土壤污染的概念
土壤污染是指由于人为活动,蓄意或者无意间将有害物质带入至土壤环境中,其数量和速度远远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作用,导致有害物质在土壤环境中逐渐积累,致使这些成分明显高于原含量,引起土壤质量恶化、正常功能失调,甚至某些功能丧失的现象[1,2].但从环境科学角度来看,由于人类自身活动而产生的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施加到土壤中,当人类向土壤中施加污染物的速率大于土壤自身净化能力时,自然界中广义的动态平衡状态失衡,导致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不断累积,土壤本身正常的净化能力遭到破坏。同时,土壤中污染物会不断释放、迁移和转化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大气和水体的二次污染,进一步通过食物链的累积作用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此过程称之为土壤污染。因此,土壤污染应该同时满足如下三个要素:一是人类将大量污染物施加至土壤中,二是土壤净化功能失调,并进一步对空气和水体造成二次污染,三是污染物数量超过土壤污染临界值[2,3].
2 土壤污染过程
土壤作为构成环境的有效组分,构筑了自然坏境中无机界、有机界和生物界相互循环。土壤环境污染不同于大气和水体污染那样容易显现,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物质逐渐向土壤内部渗透,且不断转移、累积和变化,进而改变土壤的自身属性,如化学组成、物质结构、物理性质和生化功能。与此同时,土壤自身也向外在环境体系传输物质和释放能量,逐渐改变外在环境体系的物理状态、化学性质和生化功能。通常而言,这两个过程之间维持着有效的动态平衡,土壤环境不会出现污染这种失衡状态。然而,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量污染物质,被不断排放至土壤中,且污染物的数量和排放速度远远大于土壤本身的净化能力时,土壤环境将失衡,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进一步富集,最终导致土壤体系功能丧失、质量下降、结构破坏、微生物菌群失调、和土壤酶活性减小等[4].
3 土壤污染的特点
土壤作为复杂的气液固三相共存体系,污染特征不明显,不像大气与水体污染易于观察。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与土壤相结合,部分有害物质可被土壤生物分解或吸收。当土壤中有害物质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迁移至农作物,进而通过食物链而损害人类健康,但此时,土壤本身仍然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这使得土壤污染危害更具有隐蔽性,以致污染危害持续发展。土壤环境污染的潜在危害具有如下特征:
3.1 隐蔽性或潜伏性。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特征明显,比较直观和易于观察,土壤污染则不同。土壤污染需要通过粮食、蔬菜、水果或牧草等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改变,或摄食受污染农作物的人或动物的健康情况才能反映出来。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往往通过对土壤样品分析化验和对农作物重金属的残留进行检验才能确定。
3.2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土壤一旦受到污染,修复及其困难,特别是重金属离子富集造成的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性,土壤中有机化学物的污染难以有效降解或者需要较长的降解时间。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层大部分残留于土壤耕层,很少向下层移动。由于土壤中存在着有机胶体、无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交替,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和螯合能力,限制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
3.3 间接危害性。土壤体系对污染物会产生富集效应,即土壤内部环境对污染物产生吸附效应和固定过程,例如植物的吸收作用和枝叶的残落,导致污染物再次富集于土壤体系内。大多数无机物污染物,尤其是重金属离子和微量元素,都易与土壤中有机质或矿质发生化学作用相结合,因而长期存在于土壤体系内部。
3.4 难治理性。通常状况下,大气和水体受到外界污染,一旦切断污染源,在稀释和自净作用下,大气和水体中的污染物可逐步降解或消除,污染状况也可能会改善,但累积于土壤体系中的难降解物质难以通过稀释效应和自净过程来缓解,土壤污染现象一旦发生,简单地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难以消除,只有通过置换、淋洗土壤等技术手段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其他治理技术成效甚微。因此,土壤污染的治理过程具有成本高、治理周期长等特点。
针对我国土壤污染日趋严重的现象,土壤污染的防治过程必须采取“以防为主”的政策,不仅对已经污染的土壤采取有效的修复技术,而且需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措施与环境管理。积极提高公众对土壤的环保意识,开展广泛国际合作,逐步建立我国土壤环境安全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天杰。 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王文兴,童莉,海热提。 土壤污染物来源及前沿问题。 生态环境,2005, 14 (1): 1-5.
[3]夏立江,王洪康。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高翔云,汤志云,李建和,等。 国内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江苏环境科技,2006, 19 (2): 52-55.
[5]赵炳梓,张佳宝。 病毒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 土壤学报,2006,43 (2): 306-313.
蔬菜大棚种植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环节,发挥着向居民供应新鲜、安全蔬菜的重要作用,但在有些地方由于大棚土壤的多年不规范、不科学使用,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直接影响着蔬菜品质、产量和食品安全。土壤污染是外来污染物在土壤中长期累积的结果,土壤污...
硫是植物生态系统中的必要元素,它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品质优劣起着重要作用[1].目前硫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继氧、磷和钾后的第4位植物生长必要元素[2-3].但过量的硫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硫的分析成为重要的常规分析和监控项目之一[3].土壤中硫的测定一般...
引言大地,是孕育着生命的奇迹,而真正支撑这一奇迹的非土壤莫属。在自然界中,大气、水、生物圏的循环都离不开土壤圈,它在有机界和无机界中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所谓土壤污染就是人们在日常中因为各种原因而造成的对土地的恶性改变,使其在纯净度上发生...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改造进程的加快,一些工矿企业逐渐从市区向外搬迁。搬迁后的土地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重金属污染就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不加治理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环境修复的研究热点之...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药年产量(按有效成分100%计)近50万t,加工制剂超过100万t,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由于我国农药使用技术落后、施用者科技水平不高,造成农药长期不合理地使用和滥用[1]...
锰及其化合物钢铁、有色冶金、电子技术、化学化工、食品卫生、生命科学、军事技术、航天科技等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锰生产主要以电解工艺为主,其中湖南省锰资源居全国第2位,多年来锰矿开采量及锰制品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地球上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土壤是物质分解者(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的栖息场所,是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从环境污染的观点看,土壤既是污染的场所,也是缓和及减少污染的场所[1].当土壤中...
我国的农耕文明起源久远,延续至今。农村及其土地是养育我国人民,促进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
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为3.7108t,其中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9108t,高于城市垃圾产生量。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生活垃圾的处置仍以填埋为主,但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卫生填埋率较低,生活垃圾常直接填坑或裸卸堆放。垃圾渗滤液是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遗留下大量的工业污染场地,特别是小规模的作坊式冶炼厂关停后未得到治理的场地,已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污染。通过筛选出可靠实用的原位固化/稳定化联合阻隔防渗技术,以及覆土绿化的综合修复对策,实现了原有场地的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