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保健学论文 >

全球化下传统保健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及解决方法

来源:中医药管理杂志 作者:王恩龙,王宾
发布于:2021-04-17 共3889字

  摘    要: 文章以全球化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传统保健体育文化为研究重点,在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保健体育文化发展所面临困境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保持传统保健体育的民族特色,加大传统保健体育的民间推广,推进传统保健体育的“雅俗共赏”,注重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保护,重视传统保健体育的文化传承,为新时代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全球化; 传统保健体育; 发展策略; 文化传承;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医药院校的特色课程[1]。有学者提出:文化安全是传统保健体育文化发展道路上必须逾越的一道障碍,也是提升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竞争力必须攻克的一道难关,这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第一步[2]。传统保健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在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探讨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的发展。

  1、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保健体育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体育市场几乎已被西方体育所占据。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为宗旨的奥运会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影响着每一个国家。以竞技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体育统领着世界体育发展的主流,它伴随着西方先进的经济实力与科学技术的扩张,在世界范围内极其迅猛地传播开来[3],现在是绝大多数国家在国内开展的主流体育项目。如今的奥林匹克运动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与运动”“竞赛与锦标”,而成为全世界最为成功的具有世界性、先进性的文化大餐。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民族体育项目多达977项,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西方竞技体育所代表的体育文化已严重冲击我国的传统保健体育文化,使大部分传统保健体育处于被遗弃和灭绝的边缘,同时传统保健体育最核心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的被淡化。传统保健体育是我们历代产生并流传下来的蕴含着我国传统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和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的体育活动。如何摆正传统保健体育的位置、改变人们的传统体育思想观、更快更好地发展传统保健体育文化,已成为新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球化下传统保健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及解决方法
 

  2、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2.1、 保持传统保健体育的民族特色

  在全球化背景下,胡维艰教授指出:“不同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最终将纳入到整个世界性体育体系之中,这是中国传统体育的必然趋势”。王岗教授指出:“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应该建立一种有别于西方体育、奥林匹克运动超市的新的体育超市———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超市”[4]。传统保健体育作为一种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特征的文化形态,并且在其文化整体特征的背后彰显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出的核心价值观。所以说传统保健体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因为它是在传统的思想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在其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几乎全部地吸吮了中华文化所有的精髓。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融合就如同我国各民族的大融合一样,56个不同特色的民族相互交融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但每个民族确都独具特色,保存了他们原有的风俗文化。全球化就是不同的国家在构建“地球村”,我们国家更要保存我们原有的根,所特有的文化,传统保健体育是历史文化载体更不能失去本色。如果在全球化的今天,丧失了它们原本的特色,那它也就不是民族传统体育了。

  2.2、 加大传统保健体育的民间推广

  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生存和生活实践中,它根植于民间是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现代体育主要是竞技体育,然而竞技体育是少数人的体育活动,大多数人还是在日常生活闲暇时间进行活动。广大人民群众才是民间体育活动的主体,传统保健体育活动产生与民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符合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目前广场舞在中国广泛流传,广场舞是操化的舞蹈,深受中国各阶层的喜爱。然而中国也存在这多类似于广场舞的传统保健体育项目,诸如地秧歌、象帽舞等是老少皆宜独具特色,并且这些传统保健体育项目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才在全国大型舞台上进行过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在广大群众间推广传统保健体育项目是十分必要的。

  2.3 、推进传统保健体育的“雅俗共赏”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事物想要独善其身,都必将被时代所淘汰。胡小明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走向民族的融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产生于民间,但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将有高层次的引领,传统保健体育亦是如此。所以要实现“雅俗共赏”,能根植于民间又能登大雅之堂。2014年“昌黎地秧歌”登上了“我看你有戏”的舞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让更多人所熟知,对它的传播有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15年由陈道明、侯佩岑、范明、王纪言四位担任导师的传统文化节目《传承者》在北京卫视播出,诸多的传统项目可以走上舞台,让世人熟知。在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有的人认为要原汁原味的保留传统将它呈现到世人面前,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向前发展唐诗宋词的年代已经不在,只有顺应潮流才能不被淘汰,这是发展的眼光我们应该理解。可我们为什么不能两条腿同时走路呢?在保留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传统保健体育的代表中华武术在传承传统武术的同时发展竞技武术,积极推进武术进奥运打造中国体育的名牌。如象帽舞在保留原本质朴的形象动作上进行发展,融入武术、舞蹈动作是它更具表演性,让更多的年轻人现代人所喜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2.4、 注重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保护

  近十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保健体育,得到了大量资金和社会资源,但恰恰纳入到名录中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就濒危性而言,受众更少面临濒危的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其实是最容易失传的,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5]。当前传统保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纳入目录的项目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部分真正亟待需要保护的遗产名录尚处于濒危状态,加强濒危遗产传统保健体育名录的保护工作才是重点。鼓励各市各县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强筛选工作,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去挖掘、收集全国濒危的遗产名录,使这些濒危的传统保健体育得到优先保护。

  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动态保护,关键在于传承。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以人为载体的,保护传统保健体育的关键环节就是加强对各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6]。在旧时代,很多传统保健体育有“传子不传女”“不立文字、口传身授”等习惯,使其传承之路越走越窄。事实证明,只要保护好这些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人,传统保健体育就不会消失。只要激励这些传承人,他们就会不断进取,也会越发精益。只要鼓励这些传统保健体育的传承人继续招徒授业,传统保健体育就会后继有人,绵延不绝。传承人是传统保健体育“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与主体。发挥传承人的自主作用,需要传承人、习练者的共同参与。政府可以通过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方式,充分调动传统保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调动其传承的自觉意识。

  2.5、 重视传统保健体育的文化传承

  传统保健体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得不到保护和传承就会遗失,我们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传统保健体育“高于体育、属于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在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古典哲学、传统伦理、宗教艺术、美学军事等都给了传统保健体育以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在人体运动中的表现和载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方民族文化的光彩。所以,对于传统保健体育的认识,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停留在一种体育运动层面,而是要理解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文化含义。正是蕴含于传统保健体育的传统文化,为传统保健体育增添了更灿烂的色彩,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灿烂瑰宝,因而保护传统保健体育一定要注重传统保健体育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传承。

  3、 结语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正确对待它的发展,要将它正确的定位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而又不被历史淹没。在西方体育全球化的文化语境重新整合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中,它给传统保健体育文化增添了新的动力,同时也给予深层的挑战,对于传统保健体育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发展传承而言,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同承担起保护与传承的职责,让传统保健体育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广大。

  参考文献

  [1]王宾,徐仰才,吴志坤.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武术拳操校本开发的教学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6):164-167.
  [2]秦海龙,王宾,陆松廷,等.文化安全视域下传统保健体育文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22):43-56.
  [3]王岗,吴松.中国武术发展的当代抉择:“求同”乎?“求异”乎[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39.
  [4]王岗.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1-4.
  [5]范铜钢,虞定海.传统武术传承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7-31.
  [6]牛爱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问题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52-55.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原文出处:王恩龙,王宾.“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23):204-20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保健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