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保健学论文 >

关于体质的论文(精选论文6篇)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11-24 共13897字

  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文中是关于体质的论文分享,供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体质的论文第一篇:理气健脾化痰法对痰湿体质患者Hcy、UA近远期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理气健脾化痰法中药代茶饮对痰湿体质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中医医院门诊收治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高尿酸血症(HUA)的痰湿体质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苯溴马隆片50 mg+叶酸片0.8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给予理气健脾化痰法中药代茶饮。经治2月,观察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结果:两组近期有效率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相当(P> 0.05);两组患者血清Hcy、UA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复发率低,且无副作用。结论:理气健脾化痰中药代茶饮可以降低Hcy、UA水平,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理气健脾化痰法;痰湿体质;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高尿酸血症(HUA)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研究发现,痰湿体质患者多伴有该症[1,2,3]。正常人空腹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含量为5~15μmol/L,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被称之为HHcy,现代医学通过补充叶酸降低其水平。在正常嘌呤摄入状态下,非同日2次肾功能检查,其中绝经后女性和男性空腹尿酸水平>420μmol/L、非绝经期女性空腹尿酸水平>360μmol/L被定义为HUA[4],现代医学给予口服叶酸片、苯溴马隆片治疗,效果确切,但停药后容易反复。本文应用理气健脾化痰法对痰湿体质HHcy、HUA患者进行干预治疗,观察理气健脾化痰中药代茶饮对Hcy、UA的近远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中医医院门诊收治的HHcy、HUA的痰湿体质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观察过程中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治疗组中46例中,男24例,女性22例;年龄33~80岁,平均(63.12±12.89)岁;伴有高血压病者23例,糖尿病者31例,冠心病者16例。对照组47例中,男23例,女24例;年龄32~79岁,平均(62.92±12.76)岁;伴有高血压病者22例,糖尿病者30例,冠心病者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王琦教授《中医体质学》,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痰湿体质诊断标准:(1)头重如裹,口中黏腻;(2)纳谷不馨,食后腹胀;(3)肢体困乏,大便黏滞;(4)脉濡或滑,舌胖苔腻。符合其中3条(其中第4条必备)即为痰湿体质。Hcy≥15μmo1/L,男性和绝经后女性UA>420μmo1/L,非绝经期女性>360μmo1/L。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年龄31~80岁;(3)表述能力强,依从性较好;(4)同意纳入本次研究,且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备案。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痛风急性发作者;(3)已服用降尿酸药和叶酸片者;(4)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机能减退,慢性肾病者;(5)妊娠及哺乳期妇女;(6)严重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叶酸片(北京麦迪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 11020317) 0.8 mg,苯溴马隆片(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商品名:尔同舒,国药准字H 20040348) 50 mg,每日1次,口服。

  2.2 治疗组

  给予理气健脾化痰法,选用中药代茶饮治疗。药物组成:陈皮6 g,玫瑰花6 g,泽泻6 g,红曲6 g。水煎,每日至少饮2000 m L。

  两组疗程均为2月,疗程结束,评定近期疗效;停药6月后,评定远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血清Hcy和UA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远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疗效标准

  近期疗效:以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Hcy、UA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降幅≥80%为治愈;症状、体征有所好转,Hcy、UA有所降低,30%≤较治疗前降幅<80%为有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Hcy、UA虽有下降但较治前降幅不足30%或者升高为无效。

  远期疗效:针对痊愈者进行评价。以停药后无异常症状、体征,第6个月复查Hcy、UA指标正常者为长期缓解;停药后3月≤异常症状、体征出现时间<6月,复查Hcy、UA指标异常为中期缓解;停药后1月≤异常症状、体征出现时间<3月,复查Hcy、UA指标异常为短期缓解;停药后1个月内出现异常症状、体征,复查Hcy、UA化验指标异常者为复发。

  中医证候评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进行中医症状量化分级,轻度计1分,中度计2分,重度计3分。(1)头重如裹、口中黏腻:头重如戴帽而紧,眩晕欲仆,不能站立,口苦口中异味,痰涎壅盛者为重度;微觉头沉,头晕眼花,时作时止,口微黏腻欲漱者为轻度;症状介于轻度及重度之间者为中度。(2)纳谷不馨,食后腹胀:持续脘闷腹胀者为重度;食后脘闷腹胀,2 h内自行缓解,症状介于轻度及重度之间者为中度;食后脘闷腹胀,半小时内自行缓解,食欲较差,食量减少低于1/3者为轻度。(3)肢体困乏,大便黏滞:困重明显,不欲活动,大便黏腻者为重度;稍觉困重,不影响活动者为轻度;病情介于轻度及重度之间者为中度。(4)脉滑或濡,舌苔厚腻:脉滑数,苔厚腻者为重度;脉濡,苔白微腻者为轻度;病情介于轻度及重度之间者为中度。

  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监测患者肝、肾功能,服药期间每周定期随访,并观察记录有无药物过敏、恶心、腹泻、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8.2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见表1~表4。

  表1 两组HHcy、HUA痰湿体质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比较例(%)  

1.png 

  注:*P=0.0899。

  表2 两组HHcy、HUA痰湿体质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y、UA变化情况μmol/L

1.png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

  表3 两组HHcy、HUA痰湿体质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1.png 

  表4 两组HHcy、HUA痰湿体质患者远期临床疗效比较例(%)  

1.png  

  注:*P=0.0429。

  3.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未见肝功能、肾功能异常,对照组有5例患者出现恶心、腹泻,3例皮肤瘙痒,治疗组患者无不适感受。

  4 讨论

  《泰定养生主论》云:“父母俱有痰疾,我禀此疾,则与生俱生也。”[7]指出了痰湿体质与生俱来,与先天禀赋关系密切。《杂病源流犀烛》云:“由于脾胃寒湿生痰,或饮啖过度,好食酒面猪脂,以致脾气不利,壅滞为痰。”[8]指出后天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也会形成痰湿体质。有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的中医属性为湿[8]。因此改善痰湿体质,对于HHcy和HUA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且湿性黏滞,张仲景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笔者认为,改善痰湿体质,遣药组方首先要以暖药为主,凉药为辅,其次应当从调整脾胃升降入手,补气健脾,化湿消滞。

  本次研究选用的理气健脾化痰法中药代茶饮由陈皮、泽泻、玫瑰花、红曲组成。其中,陈皮性温,味辛、苦,归脾肺经,有燥湿理气、健脾化痰之功,主治纳呆食少,腹满吐泻,痰多咳嗽。泽泻味甘、淡,性寒,入肾、膀胱经,有利水、渗湿、泄热之功。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脾经,有行气解郁、和血散瘀之功。红曲味甘,性微温,有健脾活血、消食化瘀之功,主治饮食积滞,脘腹胀满,跌打损伤,赤白下痢,妇人产后恶露不尽等。

  代茶饮药仅四味,但其中寒温相配,久服不至于寒凉伤胃;血不利则为水,故化湿中兼有化瘀;全方顾护中焦脾胃,以理气健脾为根本,兼有化湿逐瘀、解毒消痰之功。

  针对HHcy,本研究选用叶酸片0.8 mg/d来控制血清Hcy。针对HUA,研究显示[10],苯溴马隆在治疗HUA方面与别嘌呤醇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少,因此本研究选用50 mg/d苯溴马隆片进行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痰湿体质HHcy和HUA患者,采用理气健脾化痰法中药代茶饮,其近期疗效、Hcy、UA改善情况与单用西药的对照组相当,但在远期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参考文献

  [1]李海昌,温成平,谢志军。痰湿体质与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探讨[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4):841-842.

  [2]姚海强,李玲孺,王济,等。从痰湿体质角度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防治[J] .环球中医药,2016,9(6):715-717.

  [3]杨敏春,张伟娟,李蒙智,等 。534例高脂血症体检者中医体质分布及合并高尿酸血症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4):984-988.

  [4]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中国肾脏疾病高尿酸血症诊治的实践指南(2017版)[J] .中华医学杂志, 2017.97(25):1927-1936 .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73.

  [7]王佳.泰定养生主论[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3.157.

  [8]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250。

  [9]柳鹏飞.加味二陈汤对稳定型心绞痛(痰浊内阻)伴高Hcy血症的临床观察[D]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27 .

  [10]邵莉,魏丽.苯溴马隆与别嘌呤醇治疗原发性痛风高尿酸血症疗效与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2,12(6):722-726.

  关于体质的论文第二篇:肥胖与中医体质相关研究进展

  摘要:近几十年来,肥胖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采取有效的手段干预肥胖显得尤为重要。多研究表明肥胖与中医体质有着紧密的关联,本文将从古籍中肥胖与体质的相关论述、肥胖人群的体质分布特点、不同体质肥胖人群的相关指标研究、对肥胖人群进行调体干预的成效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对肥胖与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肥胖;中医体质;研究进展;痰湿质;气虚质;调体;经验总结;

  Abstract:In recent decades, obesity has become 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take effective means of intervention of obesity.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link between obesity and TCM constitution is closely.In this paper, from the ancient books and the relevant expositions of constitution in obesity,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itution in population of obesity, different constitution related index of the obesity research,intervention of obesity results were reviewed, which includes such aspects as to obesity and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TCM constitution,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组织体积和(或)脂肪细胞数目增加所导致的体重增长,或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异常增高,在局部沉积过多脂肪[1]。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革和变化。肥胖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五大危险因素[2]。2016年《柳叶刀医学周刊》的数据显示[3],中国肥胖人数多达9000万。而糖尿病只是人们关注的肥胖常见后果之一,肥胖还可引起肺功能、内分泌功能受损,可造成肝胆疾患、皮肤疾患、骨关节病,肥胖者还易受外伤、静脉曲张、易形成腹外疝、易诱发老年痴呆等[4]。肥胖不仅可造成生理层面的不良健康结局,还可对人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5],引起肥胖人群相关病耻感从而造成社会隔离、心理痛苦焦虑、抑郁等。由此可见,肥胖作为现代社会的“文明病”,日益令人担忧,采取有效的手段干预肥胖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学认为,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6]。王琦教授通过大样本调查将体质分为九种[7]: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并提出了体病相关论[8],认为体质类型对某种病因或疾病有倾向性,形成了某些疾病发生的背景或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体质与肥胖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献已近千余篇,多研究表明肥胖与中医体质有着紧密的关联,成为了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将从古籍中肥胖与体质的相关论述、肥胖人群的体质分布特点、不同体质肥胖人群的相关指标研究、对肥胖人群进行调体干预的成效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对肥胖与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古籍中肥胖与体质的相关论述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多处肥胖与体质的相关论述,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有关于体质分型和肥胖的记载,确立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形态,再以五色和五声进行区分,将体质分为“二十五人”,其中对土形人描述为“圆面”、“大头”、“大腹”、“多肉”等,与今天所说的肥胖十分形似,对土形人“敦敦然”的性格描述符合当今形体肥胖痰湿人群温和敦厚的个性特点[8]。而《内经》中“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与“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等对于肥胖人饮食特征的描述也符合如今痰湿人群喜食肥甘厚味的特点。此外,《灵枢·逆顺肥瘦》把人分为五种,即肥人、瘦人、常人、壮士和婴儿,每种都有不同的针刺要点,《灵枢·卫气失常》中又根据皮肉气血之区别将肥胖人分为“膏者”、“肉者”和“脂者”三型。其他古代医籍中也有不少体现肥胖者体质特点的论述,如宋代《仁斋直指方》中记载:“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说明了肥胖人气虚导致了寒湿滋生,朱丹溪提出“肥白人多痰湿”与“肥白之人,沉困怠情是气虚”的观点。清代陈修园认为“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惟是痰湿颇多”,可见肥胖者的体质类型多偏于痰湿和气虚。

  现代学者刘艳骄[9]把古代医家对肥胖者痰湿体质的论述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分析,从肥胖者的脉象与体型、病理特征、肥胖痰湿者的行为表现到兼有的证候类型,可在多位古代医家的医籍中找到相关出处,说明古人虽未形成成体系的理论框架,但对肥胖与体质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丰富了现代肥胖与中医体质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内涵。

  2肥胖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2.1不同国籍肥胖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

  为了把中医体质相关理论应用到肥胖的防治中,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不断有学者进行肥胖与中医体质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10,11,12],然而,由于样本选择的数量小、范围局限及研究人员对体质判定标准的理解程度不一致等原因,初始并未形成统一的研究结论,更缺乏大样本大范围的横断面研究。直到2010年,朱燕波等[13]对我国9省市的成年人进行了随机抽样体质调查,共18 805例,调查结论为痰湿体质与气虚体质是超重和肥胖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同时此结论也与前文中我国古代医家的学术思想相吻合。随着肥胖的病程演变[14],体质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有兼夹,除了气虚痰湿相互兼夹外,气虚质还常兼夹阳虚和气郁质,痰湿质还常兼夹湿热和血瘀质。

  而目前针对非中国籍人群的研究本身就相对较少,涉及到肥胖的则更是寥寥无几。井慧如[15]对美加籍高加索人进行了体质调查,其中100例肥胖者的体质以平和质最多(42%),痰湿质和气虚质次之(均为16%)。林玥坤等[16]在巴黎招募了140例法籍单纯性肥胖者,调查认为气郁质、阴虚质和气虚质为主要偏颇体质。李炳旼[17]对300例韩国人进行了中医体质流调,结果表明不同的BMI类别的中医体质分布无差异(BMI即身体质量指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人体肥胖和健康程度的重要标准)。这些研究虽存在样本数少等不足之处,但一定程度上说明各国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可能造成了肥胖人群的体质在种族间存在差异性。由此可见,中医体质量表的应用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涉及到肥胖这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的跨国体质研究更应得到重视。可喜的是,目前王琦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已开发出多种外文版体质量表,有利于中医体质学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

  2.2不同性别肥胖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

  不同的性别有其独特的体质特征[8],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脏腑活动本就偏弱,又有经、带、胎、产、乳的生理特点,所以具有血不足而气有余、多愁善感等体质特点。而男性精力较为旺盛,具有气多阳旺的体质特点。基于此,肥胖人群的体质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是否也存在差异?研究表明[13],546例男性肥胖中,占比最多的前三位体质为平和质(31.68%)、痰湿质(22.34%)、气虚质(16.30%),346例女性肥胖中,占比最多的前三位体质为平和质(24.86%)、气虚质(17.92%)、痰湿质(13.01%)。李彦妮等[18]分析发现“男性”这一因素对痰湿质和气虚质BMI的增加起正向作用,对痰湿质影响更大。这些研究结果基本符合如上所述的男女体质特点。

  2.3不同年龄肥胖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

  经检索,目前尚无关于儿童肥胖人群的中医体质流行病学研究。儿童脾胃功能娇弱,加之不良饮食结构的影响,肥胖儿童并不少见。中国首个《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19],到2030年,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国儿童将被检出超重和肥胖。而关于老年肥胖人群的体质研究也极少,江虹[20]对240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其BMI≥25)调查发现,占比最多的前三位体质类型为痰湿质(36.3%)、气虚质(29.2%)、阴虚质(22.9%)。“痰湿胖”和“气虚胖”最多的结果虽与肥胖的体质理论相吻合,但该研究缺少无代谢指标异常的研究对象,并不能代表老年肥胖人群这个整体,所以结果存在一定偏倚。黄沁等[21]对广州某社区的1054名老年人调查发现,该社区的肥胖和超重老年人的体质倾向有痰湿、湿热、气虚质三种,湿热体质倾向的出现说明广州潮湿闷热的自然环境对人体体质产生了一定影响。王俊明[22]对145例40-80岁的中老年肥胖者研究发现,平和质(40.7%)、阳虚质(16.6%)、血瘀质(11.0%)人数最多,该研究样本小且混杂了中年群体。因此,如能进行儿童肥胖和老年肥胖的大样本体质类型调查研究,将有助于对这些特殊群体肥胖的早防早治。至于中青年人群各年龄段的肥胖体质特点,洪欣等[23]对1000例肥胖者调查发现,30-39岁、40-49岁、50-59岁的肥胖人群分别以平和质、痰湿质、气虚质为主,然而该研究局限于玉溪地区,且各年龄段肥胖者例数相差较大,所以不具有代表性。

  2.4不同职业肥胖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

  目前针对不同职业肥胖人群的中医体质调查也较少,主要涉及到学生和教师这两类人群。张楚铭[24]对900例肥胖大学生进行了体质调查,发现以气虚、痰湿、阳虚、湿热体质多见,与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遗传等影响因素有关。毕月萍等[25]调查的中学生中,肥胖学生以平和、特禀、阴虚体质多见,这可能与中学生学业压力大、常熬夜、生活节奏快等因素有关。万生芳等[26]分析了高校教师的体质类型,结果显示超重和肥胖教师中,痰湿、阳虚、气虚体质者较多。

  2.5不同合并疾病肥胖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

  多位学者对肥胖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冠心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痛风病等的人群分别进行了有关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孙玉洁[27]对35例肥胖型PCOS患者进行了中医体质类型的分析,阳虚质者占比最大,其次为痰湿质、气虚质者。张丽[28]对BMI≥24的110例PCOS患者调查发现,痰湿质者最多,其次为气虚质、阳虚质者。李慧等[29]研究了240例肥胖冠心病患者的体质类型,结果显示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最多。袁方[30]对430例高血压肥胖者的体质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偏颇体质类型依次为痰湿质(22.56%)、阴虚质(14.65%)、阳虚质(12.56%)。王琦等[31]调查的218例肥胖高血压患者的偏颇体质前三位是痰湿质(24.77%)、气虚质(19.72%)、阴虚质(12.39%)。向先玉等[32]研究结果显示,358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中,气虚质最多,占63.1%,其次为痰湿质(20.1%)与阴虚质(4.3%)。叶玲等[33]发现125例COPD患者中,痰湿质、湿热质与BMI呈正相关性。陈淑娇等[34]以腹围>85cm作为入选标准研究了130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99例痛风病的男性患者,前三位的偏颇体质分别为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从整体而言,以上研究基本符合前文已提到的“痰湿质和气虚质是肥胖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这一学术观点,而不同合并疾病的肥胖人群有其不同的偏颇体质分布特点,体现出偏颇体质对于疾病的易感性,相关研究结果对从调理偏颇体质入手防治疾病可起到积极作用。

1.png

  3不同体质肥胖人群的相关指标研究

  通过检索发现,对于不同体质肥胖人群的相关指标研究,以王琦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进行的研究最多,主要涉及到痰湿质肥胖和非痰湿质肥胖之间的微观指标比较,涉及到糖、脂、能量代谢、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基因表达谱、炎症因子、胰岛素抵抗等多方面指标,以下进行详细综述。

  1995年,苏庆民[35]研究发现,与非痰湿质肥胖人群相比,痰湿质肥胖人群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极低密度胆固醇(VLDL-C)、血糖、胰岛素水平显着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亚组分、Na+-K+-ATP酶活性降低,说明这类人群糖脂代谢紊乱,能量代谢水平低。王琦[36]研究发现,痰湿质肥胖者的一些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指标如全血粘度的低切率 、异形管袢、管袢周围渗出出血、血液流态异常等高于非痰湿肥胖者,为“痰可挟瘀”、“痰可致瘀”的中医学术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

  21世纪以来,基因组学飞速发展,王琦[37]把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肥胖与体质的研究中,结果表明与非痰湿质肥胖人相比,痰湿质肥胖人有115个差异表达探针组,为“痰湿胖”和“非痰湿胖”的差异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水平的依据。而后,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相关领域。李玲孺[38,39]和杨玲玲[40]研究显示,与肥胖非痰湿质组比较,肥胖痰湿质组的胰岛素抵抗程度、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高,超氧化物歧化酶低,提示肥胖对于痰湿质人群体内痰湿凝聚的状态、代谢的紊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郑璐玉等[41]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了炎症因子,结果虽没有统计学意义,但痰湿肥胖者炎症因子的水平均升高表明痰湿体质本身可能会加速炎症进程,从而成为代谢性疾病的“土壤”。岳子敬[42]对肥胖人群中的痰湿质、气虚质、痰湿挟瘀质做了代谢组学比较研究,发现了各组的潜在标记物及含量变化趋势,认为各组人群在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以及神经递质、脏腑的功能改变等方面具有个体差异,一定程度上为肥胖的这三种体质分类提供了代谢组学依据。

  4从调理偏颇体质入手防治肥胖的成效

  4.1调体治疗肥胖的中医经验总结

  王琦教授作为中医体质学创始人,对于调体治疗肥胖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经验[43,44]。基于前文所述朱燕波等[13]的流调数据,提示在临床中应该注意气虚和痰湿的调理。王琦教授临床常以“化痰祛湿”和“益气健运”为法配伍应用,取得良好效果。他认为,对于痰湿质肥胖,要逐层分消,自拟“化痰祛湿方”临床有效,药物组成有昆布、橘红、莱菔子、荷叶、生山楂、生薏仁。而对于痰湿挟瘀质肥胖,则要活血消瘀,加用蒲黄、五灵脂、姜黄、熟大黄等。对于气虚质肥胖,则要避免一味祛邪攻伐伤其正气,应采用“加法”补足正气使脾胃健运,从而增强机体自身运化痰饮水湿的能力,自拟“益气健运方”临床有效,药物组成有山药、莲子、茯苓、陈皮、黄精、白扁豆、肉桂、大枣、甘草。可以说,王琦教授治疗肥胖的经验丰富和完善了“体质可分”、“体质可调”、“体病相关”[8]的临床意义和内涵。而随着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从调理偏颇体质入手治疗疾病的理念也深入人心。有不少中医专家、学者如李鸣镝[45]、艾炳蔚[46]、王莉[47]等将“辨体-辨病-辨证”的三辨诊疗思想应用于肥胖的用药与针灸选穴中,疗效颇佳。

  4.2中(成)药调体干预肥胖的临床观察

  钱彦方[48]进行了“轻健胶囊”干预40例痰湿质肥胖的临床观察,减肥有效率和痰湿质症状改善率分别达到75%和90%,并降低了血脂和皮下脂肪厚度。宋昊翀等[49]进行了干预痰湿质肥胖的临床研究,益气健运汤化裁结合针灸治疗为治疗组,对照组仅针灸治疗,每组各24例,8周后治疗组体质积分、体重、BMI等显着比治疗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小,总有效率高。王鑫[50]用“王琦痰湿调体方”颗粒剂干预了30例痰湿质者,虽然受试者并不全是肥胖状态,但干预后腹部的肥满以及痰湿体质转化分、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等均有改善,提示该方对腹型肥胖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除了以上王琦教授科研团队进行的临床观察,也有其他学者进行了中药调体减肥的研究。如袁朵[51]用“糖消汤”联合生活方式干预了痰湿质超重/肥胖的糖耐量减低患者,偏颇体质、糖耐量减低、血脂紊乱等改善情况均优于仅用生活方式干预组。谭锦萍等[52]选用单味药荷叶干预痰湿质肥胖合并高脂血症者8周,结果显示,患者相关生化指标改善优于空白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但缺乏关于三组患者偏颇体质改善情况的研究。王玉等[53]使用温清法(黄连、葫芦巴)治疗痰湿质兼阳虚质或还有湿热倾向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干预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8例3个月,结果显示黄连和葫芦巴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作用可能与氧化应激指标的下降有关。

  4.3非药物调体干预肥胖的临床观察

  多种多样的非药物调体手段也对肥胖偏颇体质的改善起了一定作用,如健康管理、保健品、药膳、针刺、推拿、督灸等。孟祥坤等[54]基于痰湿质、气虚质、痰湿挟瘀质对肥胖人群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综合干预,包括健康管理和针对性的食品保健品,且样本总数一千余人,结果食品保健品和健康管理对受试者的干预结果最好,可进行推广和实验室指标及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黄昕红等[55]用健脾利湿的针推法干预痰湿质肥胖患者8周,疗效明显优于单独的针刺组、推拿组和中药组。沈月等[56]用药膳结合有氧运动的方式治疗超重/肥胖的痰湿质者,效果良好。其他如微信刮痧结合运动[57]、督灸[58]、阴阳调理灸结合电针[59]、针灸[60]等调理肥胖痰湿体质人群均有效。李威廷[61]用温针灸调理阳虚质肥胖效果显着。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中(成)药还是非药物调体减肥,目前的研究多针对于痰湿体质人群,对于其他体质的肥胖者关注较少。且大部分研究样本量偏小,纳入研究对象时肥胖判定标准不一,又仅局限于某个地区,研究结果或缺乏干预前后痰湿体质量表得分的对比,或缺乏对于微观指标的检测、内在机理的深入实验探究,有待日后设计肥胖调体课题时进行完善。

  5小结

  综上所述,肥胖的公共卫生问题亟待解决,中医体质学无疑将成为防治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关键所在。本文系统整理了关于肥胖与中医体质研究的古代理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指标、调体成效等多方面研究进展,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为日后相关科研方案的设计、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2016年版) [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6 ,8(9):525-540.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port Global Health Risks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elected major risks[J].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9, (2) :89.

  [3] Trends in adult body-mass index in 200 countries from 1975 to 2014: a pooled analysis of 1698 population-based measurement studies with 19 2 millionparticipants[J]. Lancet, 2016,387(10026)-:1377-1396.

  [4]吴琳.肥胖相关危害因素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14(7):787-788.

  [5]王传翠,赖金玲,钱珊珊.肥胖人群相关病耻感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8,32(13):2001-2005.

  [6]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4) : 1-8.

  [7]王琦,朱燕波.中国-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一- 基 于全国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7-12.

  [8]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86-289.

  [9]刘艳骄,王琦.历代医家对肥胖人痰湿体质的认识[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2(6):43-45.

  [10]刘艳骄.肥胖人痰湿体质与糖尿病(消渴病)脑卒中(中风病)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 1992.

  [11]王琦,骆斌肥胖人痰湿型体质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上) [J]江苏中医,1995(4):42-44.

  [12]钱岳晟,龚艳春,李华,等.肥胖的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 ,31(1):61-63.

  [13]朱燕波,王琦,吴承玉等.18805例中国成年人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和肥胖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08(11):1023-1028.

  [14]朱丽冰,王济,李玲孺,等.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中医兼夹体质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1):161-165.

  [15]井慧如.英文版中医体质量表开发与美加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6]林玥坤,陶枫,徐杰等.140例法籍肥胖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及主要体质类型的肥胖表型特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9):3008-3011.

  [17]李炳皎.韩文版中医体质量表开发与韩国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18]李彦妮,朱燕波,虞晓含,等.气虚体质和痰湿体质人群体重指数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 ,36(6):428-431.[万方链接]

  [19]马冠生中国儿童肥胖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20]江虹老年代谢综合征中医体质分型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21]黄沁,赵晓山,孙世宁,等.广州市某社区老年人超重和肥胖与中医体质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10):1208-1212.

  [22]王俊明.北京中老年超重肥胖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及其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23]洪欣,景明,孙红丽,等.玉溪地区肥胖人群的中医体质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 ,34(19):107-109.111.

  [24]张楚铭.某师范院校900名肥胖大学生中医体质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2018,32(5):351-353.

  [25]月萍,杨宏杰中学生体重指数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6,38(6):51-54.

  [26]万生芳,李应东.高校教师体重指数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分析与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30(1):85-87.

  [27]孙玉洁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28]张丽.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患者中医体质特点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8):51-52.

  [29]李慧,安冬青,谢晓柳,等.超重/肥胖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8):94-95.

  [30]袁方.超重/肥胖相关高血压疾病中医体质特点及多胺调节米色脂肪生物合成机制初探[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

  [31]王琦朱燕波吴玉娥,等肥胖、超重与正常体质量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8):676-679.

  [32]向先玉,钱建强.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特点与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关系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6):91-92.

  [33]叶玲,林小妹. COPD患者中医体质与肥胖、血凝、血脂、吸烟指数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4):48-50.

  [34]陈淑娇,李灿东.男性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及与肥胖关系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174-3177.

  [35]苏庆民,王琦.肥胖人痰湿型体质血脂、血糖、胰岛素及红细胞Na~+- -K~ + - -ATP酶活性的检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2):39-41.

  [36]王琦,叶加农肥胖人痰湿型体质的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5(1):52-54.

  [37]王琦,龚海洋,高京宏肥胖人痰湿体质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特征研究[J].中医杂志,2006, 47(11):851-853,858.

  [38]玲孺.痰湿体质与肥胖亚型的相关性及其易发代谢综合征的氧化应激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9]李玲孺.王济姚海强,等肥胖痰湿体质与肥胖非痰湿体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NO相关指标比较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6,36(9):875-879.

  [40]杨玲玲,王琦,王济等肥胖痰湿体质、非痰湿体质与代谢综合征人群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数的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4).763-765.

  [41]郑璐玉,杨玲玲,李玲孺,等.液相芯片技术检测痰湿体质人群TNF-a、IL-6、 CRP及MCP-1的表达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7):920-923.

  [42]岳子敬.肥胖人群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代谢组学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43]杨玲玲,王琦,倪诚,等.第一讲关于治疗肥胖病案的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2,11(1);:7-13.

  [44]杨玲玲,倪诚,李英帅,等.王琦治疗肥胖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21):1811-1813.

  [45]艾玉珍.肥胖患者相关指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李鸣镝主任治疗经验总结[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46]高扬,张瑞,余丽.艾炳蔚教授结合中医体质治疗单纯性肥胖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76-78.

  [47]龚茜,王莉,侯天舒.王莉教授从体质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撷菁[J].四川中医,2019,37(2):15-18.

  [48]钱彦方,王琦.轻健胶囊改善单纯性肥胖痰湿体质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93(04):232-234+196.

  [49]宋昊翀,段好阳,郭刚,等.益气健运汤加减结合针灸治疗痰湿体质肥胖症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6,39(5):54-56,61.

  [50]王鑫“王琦痰湿调体方"干预痰湿体质效果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51]袁朵糖消汤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痰湿体质超重、肥胖IGT患者的临床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52]谭锦萍,张海艇,倪建新等.荷叶对痰湿型体质高脂血症伴肥胖影响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6)-:12-13.

  [53]珏,唐琳,徐春莉等.温清法辨体质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3):145-147.

  [54]孟祥坤,杨宜婷,阳益德,等.基于体质分型肥胖人群健康管理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 18(8):192-196.

  [55]黄昕红,王东岩,孙忠人健脾利湿针推法对痰湿体质量化积分及肥胖指标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8)1164-1166.

  [56]沈月,王益平,冯莉,等.三豆苡苓药膳结合有氧运动治疗超重肥胖痰湿体质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6, 12(20):87-90.

  [57]好旦,周建平,吴小燕等.循经刮痧与微信运动用于痰湿体质单纯性肥胖人群的干预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8,33(21):36-38,92.

  [58]谢光霞.督灸纠正痰湿体质肥胖者体质偏颇及对血脂、TNF- a影响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9,34(16):2525-2528.

  [59]王丽.阴阳调理灸结合电针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痰湿体质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

  [60]王芹,高锋,姚敏.针灸治疗痰湿体质单纯性肥胖的疗效观察[C].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一2019中国针灸学 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2019:897-901.

  [61]李威廷.温针灸治疗阳虚体质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保健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