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健康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8年在其宪章中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心理健康简单来说就是指正常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它主要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而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的、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及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的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2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隐患
现代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评测标准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一是要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二是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能对自身做出合理的适当的评价;三是生活目标切合实际;四是不脱离现实环境;五是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是善于从经验中学习;七是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八是可以适度地发泄自我情绪和控制自我情绪;九是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十是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通过以上十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人们的健康隐患日益严重,其中心理健康隐患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 1 自信心缺失
自信心是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地、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当一个人拥有自信心之后,原本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但当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时,人们往往会容易处于一种自卑状态,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总会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这种自卑的心理严重影响了自我情绪,无法开心、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压抑自我。
2 . 2 人际关系紧张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起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主要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又称“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现代社会过度的压力和竞争,使一部分人变得猜疑善妒,神经敏感。这部分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无法与人正常交往,常常会把别人无意中的话,或者不相干的动作当做是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变得喜怒无常,情绪难以自控。而且他们还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好,别人比自己强。当别人比自己好,比自己强的时候,总会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还会选择用打击、中伤等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2 . 3 意志品质微弱
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独立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坚韧性)。意志品质微弱的人,(1)易受暗示性或者独断性。这两类人都是缺乏对事物自觉的、正确的认识,不分是非曲直,遵循盲目的倾向。其中易受暗示性的人,行动缺乏主见,没有自信心,易受别人左右,改变自己的决定。而独断性的人则是盲目自信,拒绝他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一意孤行,固执己见。(2)意志薄弱,或者优柔寡断或者草率决定。其中优柔寡断的人遇事犹豫不决、患得患失、顾虑重重。在认识上分不清轻重缓急,思想斗争时间长,即使执行决定也往往是三心二意。而草率的人则恰恰相反,通常在没有辨明是非之前,就不负责任地作出决断,凭一时冲动,不考虑主、客观条件和后果。(3)任性或怯懦。其中任性的人自我约束力差,不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行,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常常被情绪所支配。而怯懦的人胆小怕事,遇到困难或突发情况往往会惊慌失措、畏缩不前。(4)顽固执拗或见异思迁。其中顽固执拗的人对自己的行动不作理性评价,执迷不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见异思迁的人则是行为缺乏坚定性,易发生动摇,随意改变目标和行动方向,终生庸庸无为。
3 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人们通过体育锻炼,不仅仅是在活动身体,同时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这就是体育教育。目前,大家一致认为要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都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学者和普通人也渐渐的认识到了体育教育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心理、社会、生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使得心理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得到有效促进。心理环境可以通过体育教育建立的广阔丰富,心理环境的改善主要是通过体育项目的选择,氛围的改变,对手的变化。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对教学课程进行调控,可以使得学员有意识的进入心理健康培养的过程。在体育锻炼中要使得学员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就应该把体育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来消除心理疾病,改善和提高心理水平。
4 如何运用体育教育促进心理健康
4 . 1 通过体育教育, 克服恐惧心理, 培养心理承受力, 增强自信心现代社会虽然人们可以通过医疗监督、心理咨询、思想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提高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与此不同,体育教育是融游戏、竞赛、艺术和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它能直接带来愉悦感,能降低紧张和不安的情绪,维持心情平衡,帮助人们勇于面对困难,克服自卑、恐惧心理,促进心理健康。因此说,体育教育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拥有其独特,不可替代的方法和手段。比如,一部分学员因其自身的心理缺陷,对单杠、双杠等体育锻炼形式充满恐惧感,甚至因此放弃了一些体能素质培训机会。而如果此时体育教师多给予关心,耐心指导,寓教于乐,坚持快乐、积极、健康的体育教育原则,在快乐中锻炼,在锻炼中获取快乐,使学员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造宽松环境,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体育锻炼。那么便能使学员通过体育锻炼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产生心理愉悦感,增强自信心。
4 . 2 通过体育活动氛围, 提高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 融洽人际关系丁肇教授是着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他曾经指出:“人类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就是人类的心理适应,所以人际关系失调是造成人类心理病态的主要原因。”良好的交往和沟通能力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精神缩影就是体育精神,而体育活动其实就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人们的成功与失败、群体与个体等种种体验都可以在体育活动获得。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活动使学员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塑造人格、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而且,体育活动增加了人际交往和沟通协作的机会,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和谐的氛围,让人的心理得以调节与放松,通过体育活动产生人际交往的愉悦感。而且通过一些多人参加的体育活动,比如体育游戏及各项球类活动,是以集体协作为主,需要大家之间互相合作、帮助、交流,因而通过这些体育活动,便培养了团结协作与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了沟通交流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融洽了人际关系。
4 . 3 通过体育教学, 促进智力开发, 提升意志品质智力是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和判断等。体育教学过程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和集体协作为一体,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和判断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可以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提高。因为不论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强、自制、刻苦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员意志品质的培养。比如中长跑教学,由于它的过程艰苦加上形式比较的单调和枯燥,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对其产生畏惧。但是,从心理健康角度来分析,最能磨练学员的意志和毅力的一项体育运动就是中长跑,并且会使得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提高,吃苦耐劳的品德得到培养。
此外,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意志品质的培养,还需应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选择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一般来说,针对孤僻、不善交往的学员,应选择融入性较强的集体项目;针对缺乏信心的学员,应选择简单易做的项目;针对自负的学生,应选择难度大、动作复杂的技巧性项目;针对胆怯的学员,应选择具有勇气,挑战自我的项目;针对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的学员,应选择反应时间短,须快速、果断的项目;针对急躁、易怒的学员,应选择平和的项目;针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应选择较激烈的项目。而且,体育教学在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时,学员可以从中体验生命的价值,锻炼他们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自律性,勇敢果断和坚毅顽强的品质,公平竞争与创造创新的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左刚。利用高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四川体育科学,2006(4)。
[2] 祁海辉。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23(2)。
[3] 刘易斯。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3(16)。
与一般同龄人相比,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竞争,有研究表明,10%~30%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53.7%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亚健康状态[2]。作为一个特殊专业群体,医学生由于课业紧张、学习压力大、业余生活相对单调,更容易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特点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久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