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特点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久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适应是个人通过作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
而发展是指个体的成长和才能品质在时间上所发生的积极变化。为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综合要求,美国提出要为学生的成长设置四类课程(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向上的动机和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 ,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第一类,日本、德国、韩国、泰国等也都纷纷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到了重要位置。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许多高校从思想认识、师资水平到必要的条件还难以适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处理好与德育,健康教育等关系,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课程化、医学化、德育化。大学阶段是人心理健康建设的关键时期,对重新塑造自我,改善心理适应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提起体育与心理健康,我们并不陌生,有人说身体没病就是健康,有人说精力充沛,体魄强健就是健康。《辞海》上注释“健康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力健壮并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这些说法都说出民健康的原始含义---生理健康,都忽视了心理健康。可以说,现代人的健康与否是由心理决定的。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下了一个新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 1) 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 ( 2) 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 ( 3) 恰当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 ( 4)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 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情良好; ( 6) 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 7)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 8)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作用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个体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的。人必须通过各种活动( 包括身体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 来促进机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发展个体心理活动能力与个性。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是人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它使人的能力、才干、意志、智慧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实现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发展。
体育运动正是以人自身的身体运动来满足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一种社会活动。高校体育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活动,来促使大学生增强体质,为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身心健康,使他们精力充沛地学习与生活,对其终身健康产生影响。
在高校体育活动中,教师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引导,能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并能有效的调节大学生情绪,使大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态,消除紧张情绪。同时,每天坚持参加一小时以上体育活动,能使学生身心愉快,自信心加强,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
从高校体育的特点与功能来分析,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一) 高校体育能有效促进学生和智力能力发展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有助于对事物做出正确迅速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协调作用,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改善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
( 二) 高校体育能提高大学生德性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不但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体育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紧密相关。当代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不良心理现象,如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体育是一项竞争性和合作性都很强的运动,活动中需要密切配合,能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等优良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
( 三) 高校体育能净化大学生的情感,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身体运动能改善自我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情操。体育活动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能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条件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够很好地胜任体育锻炼,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运动兴趣。体育运动能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宣泄,使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缓和,从而消除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心理健康。
( 四) 高校体育有助于发展大学生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能锻炼大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性。独立性就是个性,它是以遗传倾向很强的气质为中心,并在社会条件与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个性就是人体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具体表现在兴趣、爱好、才能、气质、性格等方面。各种体育活动对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有很大的作用。实践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豁达大方。社会性指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社会适应性,是把以自己为中心的态度和行为转化为社会的态度和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大学生越来越缺乏适应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趋向冷漠。体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强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可以发展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通过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有利于消除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同时,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自身、家庭和群体的健康。
( 五) 高校体育能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
高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竞技抗争的形式吸引着大学生参与,在体育活动与运动竞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竞争与奋发向上的精神。包括在一般的体育游戏中,也充满着你追我赶、争强斗胜的竞争。大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可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因此,高校体育是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由于抗争激烈,集体配合性强,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机能、技术和心理能力,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默契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取得好成效。因此,通过这类体育活动可有效培养大学生与人协作共事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 六) 高校体育能培养进取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这一过程要求大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体育活动的激烈与艰辛,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能磨练人的意志。从事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疲劳、受伤等,能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并能有效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 七) 高校体育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其心理紧张
青年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习和来自多方的压力,普遍感到厌倦和压抑,易于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了心理疾病。体育运动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学习、生活紧张。临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和太极拳等中低强度的有氧体育活动,对治疗抑郁症效能十分明显,能减轻症状,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有积极作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在可以降低个体心理压力的因素中,有两个因素最为突出: 即社会支持和身体锻炼。而参加体育锻炼,就增加了社会交往,从而易于获得社会支持。
四、结论
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能有效调节大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心理压力,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它在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挥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羲。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2006( 27) .
[2]徐志刚,刘盎。 论体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体育文化导刊,2003( 4) .
[3]刘彦。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 1) .
[4]鲁俊华。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赤峰学院学报,2008( 1)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6]盛祖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7]李祥,梁俊雄。 学校健康教育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决定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这门课程中包含了体育运动学、生理学、医学、保健等多方面的知识,很多任课教师受到专业限制,往往只掌握了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
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 对于构建和谐社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现如今,雾霾天气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地区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处理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
本文通过乐动体育教学模式和传统传授式教学模式对高中生体质健康影响进行比较,客观分析两种教学模式对高中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效果,为乐动体育的实施与推广提供参考。...
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与持续推进能够满足学生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生理需要与放松身心, 愉悦精神的心理需要。学生参与大学体育运动的人数越多, 频率越高, 相对应地就是体育伤害风险发生的概率就越大。...
现代科技对体育的影响与推进--文瑾不同运动干预减肥效果的差异性研究--邱伯聪从社会学角度透视西亚国家田径在亚运会中的崛起--宋骞板鞋运动对心脏机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张泽林我国确立体育强国地位的标志与差距阐释--邓晓东东亚运动会更名及其启示--肖...
自卑心理(Sel-fabasement)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性格上的欠缺,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自卑心理是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亚健康状况,个别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跳马夫舞是流传于江苏如东地区的一种以男子群舞为形式的民间舞蹈,源自古代祭祀歌舞,以其雄浑刚健之特点体现了沿海民众敬畏自然而又自强不息的精神。2011年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拓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渠道,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
综观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情况却可以发现,受课时所限绝大多数高校每周仅安排了1~2节体育课。而要想仅仅依靠每周1~2次的体育课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发展学生的健康素养,显然是不现实的。...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全民健身健美运动在我国新兴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相约结伴,自觉自愿地走进健身会所,健美运动逐渐倍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也成为大学生运动活动中的一个主流运动项目。然而,运动损伤却成为了健美运动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