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微观经济学论文 >

推进国企经济快速发展的几点思考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08-12 共4274字
论文摘要

  随着全球化市场的推进,对于中国而言,扮演“领头羊”的国有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越来越剧烈。以2013年世界企业500强为标杆,86家上榜企业中,有45家归属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比上年增加2家;有10家归属财政部监管的中央企业,与上年持平;有24家地方国企进入2013年世界企业500强,比上年增加12家。可见,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引导了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

  然而,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优势行业主要分布于采矿与原油生产、金属产品、工程与建筑等传统高能耗领域,在信息技术服务、娱乐传媒业和零售等第三产业与美国存在较大的差距,若要扩大行业覆盖面和产业集中度,国有企业肩负巨大的责任。同时,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一直处于经济改革的核心位置,因此,如何加强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是当务之急。

  1 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1 社会主义企业
  首先,国有企业本质既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也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决定的。我国正处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不仅是市场的主体,而且牢牢把握我国国民经济命脉。尽管近年来,国有及国家控(参)股企业比重有所下降,但丝毫不会动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然后,究其企业的社会属性,我国国有企业比起其他所有制企业需要担当更多特殊的社会责任。除了需履行经济、法律、政治的社会义务,还需担当道德、慈善和科学发展的责任,挑起塑造国民精神、自创国家品牌和引领民营资本健康发展的重担。同时,我国国企也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执行者,国家及地方政府为其指明方向,并且通过产业政策、创新政策及优惠政策等支持相关领域国企的发展,在必要的时候,政府为陷入财务风险的国有企业拨款支援。

  最后,我国国有企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为个体或利益集团所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决策优势保证了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保证其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因而,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核心地位。

  1.2 支柱型企业
  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不仅是行业发展的领导者,而且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上发挥着支柱性作用。国企在建立和完善国民体系、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上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因而在国内,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在国际上,中央国有企业与跨国公司竞争与合作,是我国实现国际化战略的主力军。

  1.2.1 国有企业是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
  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由于国家政府的支持和国企自身拥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我国才能够安然度过国际金融危机,渐渐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正因为具备中坚力量的国有企业在一些产业中与跨国公司竞争和合作,才使得重要产业不被外国企业垄断。

  1.2.2 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质量
  具备国家资本和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企业因为相关政策支持,技术装备技术水平高,分布于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此类国有企业能够率先实现集约化、集团化和跨国经营,以产业规模和素质优势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

  1.2.3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国有企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遵纪守法,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在维护职工权益、社会救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作表率,在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1.2.4 实行按劳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资本论中谈到,分配形式是由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公有制经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因此,在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内部更要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防止员工之间收入差距悬殊。

  2 加快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

  2.1 深化产权界定
  在宏观经济表现出的资本回报率下降及政府债务风险攀升的背景下,制造业产能过剩与国有经济布局相对失衡,以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代表的中上游行业产能利用率在70%的低位上,而中西部地方国有企业集中在类似产业上,东部沿海省份国有资产又分布广泛,缺乏集中度。此外,2008年以来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出现显着下滑,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而地方政府由于债务扩张对国企的硬性税收等指令性干预力度加强,造成恶性循环。如此的经济环境恶化,加上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因为认识不一、利益冲突、体制问题和法律不完善等原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继续产权深化明晰是国有企业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策略。

  2.1.1 集中优势,退出劣势
  结合不同行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盈利差异,以及国有企业产值的行业集中度,国有企业在上游能源开采及消耗、金属矿开采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有相对优势,而民营企业盈利颇丰的相对集中在信息技术服务、设备制造等中下游制造业等。国有资本在市场化竞争较强的领域应进一步稀释国有股权,减少一股独大的现象,甚至选择退出。在自然垄断性较强的领域通过并购重组加大集中度,改善产业结构。

  比如水、气等公共事业、金融服务业、设备制造业、化工等大部分中游行业及商贸零售等领域,民营企业的经营效率要显着好于国企。伴随着打破垄断,国退民进,会大幅提升行业效率。而在行业中拥有一定自然垄断属性的国有企业应集中力量提升主业控制力,加强与国际接轨的交流,提升核心创新力与竞争力,比如在能源与有色金属矿的资源行业,如何引进技术人才和设备提高勘探和开采效率,尽可能建立国家资源的独立性。

  同时,诸如像电解铝这样相对饱和的衰退行业,国有资产增量调整可能无效,关键在于推动存量资产的内部压缩,向优势企业和产业转移。其可以通过剥离盈利较差的资产,加强向上游集中的资产重组方向,存量整合产能过剩行业内的国有企业资产。

  2.1.2 分区分类管理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国有资产规模分布不均,因此根据不同区域市场经济和法律法规等发展程度,不同地方国企应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东部沿海地区国有资产规模大而相对分散,可以通过国有资本集中到核心优势产业。例如在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经济发展较成规模,法规相对完善,以及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对成熟,可以适当加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加快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运营。此外,地方政府可重组国有资本产权,改革管理体制模式。根据本地区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数量、规模和行业分布统筹考虑恰当的国有资本管理模式,探索整体上市、进入产权交易市场、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增强国有资本流动性的多种方式,并建立推动组织、法律、政策等方面国有资本调整的保障措施,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然而,像在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由于2008年快速扩张而导致现在压力比较大,国有资产恶化比较严重,从而激发了地方政府层面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动机。地方政府对相对有效率且行业集中度有一定提升空间或者是具备跨地域整合能力的国有企业,愿意出售其优质资产,加大并购与债务重组,从而减弱地方政府干预力度,避免地方之间的过度竞争。如湖北、河南、云南、贵州等地区。

  2.2 深化改革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推进国有企业的公民化治理能够建立起国有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反之,上层建筑会影响生产关系,从而对生产力产生作用。为了推进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国家相关机构应该建立国有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或法规,并督促实行,而不是停留在被动要求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层面。

  从改革开放以来审视国有企业的治理模式,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更多地采用规范的股权治理模式,不论分散还是集中,其实都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势。

  由于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激励与约束机制并不完善,经理层在获取的显现契约报酬和声望不如自己的期望收入时,就会容易滥用职权,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寻租,在职过度消费并营造关系网。因此,在国有企业建立公民化治理的核心是要求国有企业既要对投资者负责,也要对与企业存在上下游关系的供应商、企业内部的劳动者及外部的消费者负责。在现有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中,与股东代表大会合并设立职工代表大会,共同选举、任命与监督董事会。把股东和企业员工纳入到治理权的统配范畴,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权交给职工董事、独立董事、外部监事以及独立审计机构来行使,这样可以相对减少劳资矛盾,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的利益。

  2.3 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这些年来,国有企业按照《公司法》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制度,从机制上应当可以满足市场化的要求,但其并没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因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理顺,政府仍然通过各种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不仅如此,由于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存在,国有企业在投融资、红利分配等方面的最终决定权交由国资委或相关职能部门。由于政府给予国企较多的政策性负担和社会责任,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其不能合理评估国企实际运营绩效。同时,在企业内部,国有企业的监事会成员与董事长是上下级关系,削弱了监督力度,并且其职能与独立董事的有重叠,会出现责任推诿等现象,减低监督效率。

  如果可以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模式,通过其作为一家国有独资公司,沟通政府与国有企业间的关系,真正实现政资政企分开,即资产资本化、企业市场化,政治性质部门化。政府不再直接参与具体的微观事务,利用资本表达政府的意见,参与企业的决策,并且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及资本运行效率。

  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取得的真实成效,不仅只是国有资本退出多少的问题,而是要减少项目审批、税收、罚款及政策多种制约,精简此类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推进。因此,除了银行、电力早已变成公司或和行政部门分开,其他行业也可参考铁道部这样的做法,尤其是负债率较高仅依靠政府信用支持贷款的国企,尽早分开,尽早少让纳税人承担更大的债务。

  3 结语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主体,为了加强与一流跨国公司的合作与竞争,在保持自身社会主义及支柱型特征的前提下,应结合不同产业和地区,集中发展优势产业,退出相对劣势行业,跨地区存量整合过剩产业中的国有资产,推进公司并购与重组;建立国有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发挥好企业的特殊性质,有助于经济发展;实现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将行政审批制度、项目审查制度、金融财税制度等与国企改革同步推进,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崛起的“领头羊”——基于历史和国际两个视角的分析[J].红旗文稿,2012(19).
  [2] 王韧,房雷.国企改革:进与退的结构性机会[N].证券时报,2013-10-28(A08).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微观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