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

传统和谐文化的当代意义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09 共2796字
  题目

        ***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概念,是在整个核心价值观中最具传统文化根源的一个思想。和谐意和睦、友好、调和;谐,由“言”和“皆”组合,原意“大家同时发音”.因此,和谐就是和睦、协调。它作为一种国家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包含了四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四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和谐”对社会的发展有着较强的时代价值。
  
  一、和谐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辩证唯物的哲学思想。“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古代医学家把人体看成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
  
  人体生病就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阴阳失衡,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情况。中医治病就是帮助病人调节阴阳。阴阳蕴藏在身体的每一器官,肾有肾阴肾阳,肝有肝阴肝阳,心有心阴心阳,脾有脾阴脾阳,肺有肺阴肺阳,胃有胃阴胃阳……身体每一个器官的阴阳必须保持平衡,一旦哪一个器官的阴阳失调,哪一个器官就会出现疾病。中医治病就是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手段调理阴阳。只有阴阳平衡了,人体才能健康。如果阴弱于阳,就会生内热,而阳弱于阴,人体就会偏寒。寒则温之,热则寒之。
  
  现代人们心血管病年轻化,各种疑难杂症频发,各种富贵病和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一方面是环境污染严重,食品、水、空气受到污染,营养过剩,运动不足;另一方面是人们物质欲望越来越强,贪婪、焦虑、浮躁、心情差,过度劳累。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养成好习惯、保持好心情,合理膳食、动静结合。时常保持阴阳基本平衡状态,必将拥有健康人生。
  
  二、和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信条。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人,就是人类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共同遵守同样的规律。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意思是“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十分虔诚,在家中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神位,在大门外供奉土地神,在山上供奉有山神,等等,建房要看风水,树不乱砍,山不乱挖,把自然界山川河流看作是人体骨骼与血液的延伸,尊称为龙脉。这些行为在我们看来是迷信,但能反映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今天我们提出的生态文明就是基于这一理念。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王里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卞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扩大森林、湖泊、湿地而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
  
  和谐有利于社会稳定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礼,周礼,代表制度、法制、管理、治理;和,和平、和谐。意思就是治理国家最高的目标和根本方法就是和谐稳定。
  
  《中庸》“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齐焉”.中庸思想的精髓就是做什么事情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既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都要有个适度。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适用成分,已深入到中国社会每一个儿素当中,成为构成社会与文化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环境的成员,都无法摆脱中庸之道的影响,它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甚至你的人生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在看到积极方而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展现出来,社会矛盾不仅没有得到消除,有的矛盾还日益突出。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呢?中庸之道,它作为一种方法论,其精髓就在于平衡协调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事务协调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卞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按照“民卞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而。要多为人民谋利益,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高质量就业,全而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逐步缩小城乡矛盾,积极化解两极分化,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确保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确保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乡村和谐、县市和谐、省区和谐、民族和谐、政党和谐、社会各阶层和谐,成就社会和谐稳定、国泰民安的目标。
  
  四、和谐有利于世界和平
  
  《中庸》“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齐焉”.这种爱好和平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性格,使其成为一个卞张和平、和善、和解的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巨大凝聚力,形成了“不惹事也不怕事”民族气节。
  
  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互相尊重领土卞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后来在措辞上做了修改,改为:互相尊重卞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基本原则不仅成为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而且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2014年6月28日,***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工称霸、穷兵默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卜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日_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返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