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幸福观探析

来源:大众文艺 作者:贾义君
发布于:2020-08-11 共3944字

  摘    要: 幸福对于人类来说,是永恒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幸福观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五福”幸福观、儒家幸福观、道家幸福观、佛教幸福观等。文章对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幸福观进行了分析,并对新时代中国人应该如何树立幸福观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幸福观; 思想;

  幸福观是人们关于幸福的态度和看法,不同时代会产生不同的幸福观。从古到今,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比如,2011年“两会”提出“幸福中国”的概念,2012年中国大街小巷都在讲“你幸福吗?”,可见“幸福”是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主题,也是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针对幸福的问题,历史上很多思想流派都有过思考,并进行了不同阐述。笔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的各种幸福观的源流进行梳理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出“幸福观”的内核,这为我们实施幸福教育,创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五福”幸福观

  针对幸福问题,《尚书·洪范》是最早进行论述的,“向用五福,威用六极”思想就是其中的理论[1]。所说的“五福”指的是寿、富、康宁、好德、终命。而其中的“六极”思想与“五福”对立,指的是凶短折、疾、相忧、贫、恶、弱。能够看得出来,五福指的事情是阳光美好的,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而六级指的都是不好的事情,都是让人害怕和心生畏惧的事情。这种“五福”幸福观思想有下面两个特点:一是对幸福进行了综合性的定义,进行个体幸福情况判断的标准就是长寿、富贵、健康安宁、尊崇美德、享尽天年这五项幸福要素;二是对其论述包含了相对论思想,关于“福”和“极”实施了同时思考,针对幸福和不幸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相应结论。“五福”“六极”给人们的幸福观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的诸子百家根据其理论思想进行了自然、人生、人的价值等深刻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特色的幸福观,对其后的儒家、道家、佛教的幸福观思想影响深远。

  二、儒家幸福观

  儒家是古代时期影响比较大的学派,“仁”“义”等思想是其中心道德观,其幸福观以道德为核心,是内因外因同时作用而获得的良好结果。人们总说要长寿、富贵、命数等,这些幸福因素在儒家思想中是外部因素,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2]。德性是人幸福的内部因素,是能够利用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修养来进行改变的,因此,这是每个人要得到真正幸福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幸福的基础。儒家对幸福的看法,不是独立概念,是和德性相联系并进行共同形成的,体现了人的内心美好。所以,在儒家思想中,幸福观实质就是幸福生活,也就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在论语当中的“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就体现了儒家德性主义的幸福观。儒家思想中,不但推崇个人幸福观,还重视社会及群体幸福,同时认为社会及群体幸福更重要,对这个思想观念的全面展示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幸福观中,认为个人的幸福和德性要重视格物、正心、致知、诚意,要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断进行个人人格的完善,进而获得“内圣”之道,并以此为基础,要把天下放在心上,以天下为己任,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思想境界,提倡和追求“众乐”,考虑的是全天下人的大众幸福,也就是幸福的至高境界。比如,人们都很熟悉的《孟子·梁惠王下》中的语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孟子·尽心上》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都是对这种思想的阐释。

  三、道家幸福观

  道家思想和儒家不同,其主张的幸福观主要是道法自然、天性无为。其观点是合于自然、遵从天性、清静无为。道家思想中,推崇一切都回归自然,世间万物要达到其自然状态,也就达到了它的最好状态。人们的幸福也要自然,这与功名利禄、德性思想等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顺天性,合乎自然,与“道”相符,那么,就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天乐”中的语句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如《庄子·天道》中的“夫明白于天地之道者,此谓之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并且,在道家幸福观的理论中,也体现了很浓的辩证色彩,所说的幸福,和不幸相对立,同时也有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老子·第五十八章》所写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就是这种关系。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要对福祸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理解。祸福是可以进行转化的,所以,人们要考虑追求幸福的方法和途径,面对不幸不能消极,想办法转化。道家思想是“寡欲”“无为”。“寡欲”并不否定人的需求和欲望,要其对欲望进行改变,进行降低。面对达穷贵贱、生死寿夭等人生百态时,要保持淡泊的态度,进而让自己经常保持满足感和幸福状态,也就是经常说的“知足常乐”,《老子·第四十六章》所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幸福观探析
 

  四、佛教幸福观

  佛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要求人们向善,不争[3]。提倡人们要远离不幸,要摆脱痛苦,进而获得幸福。佛教教义中体现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根”,痛苦是人必须经历的。《杂阿含经》提出了“八苦”。需要修行,做好事,形成好思想,进而脱离苦海而获得幸福。最终达到“常乐我净”的涅盘境界。“涅盘”是人能够达到完全自由的精神状态,是和当下完全不同的、非常优越的生命场景。获得涅盘让人离苦得乐,获得了永恒的幸福,得到了超然的境界。在我国的佛教思想中,提倡人们要追求涅盘,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另外,佛教幸福观包含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思想,把每个人的富贵、长寿等各种人生的事情都列为业报,其思想是善恶有报,在人世中生活,要为来世积累福报,让来生获得美满幸福,那么,在今生必须进行积德行善,远离邪恶。这里所体现的幸福观实质是与道德观相相统一。积德行善,进行修行,这是得到幸福的方法和途径。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很相近,佛教的修行有所谓的大乘和小乘之分。修小乘是个人行为,是获得自度,是个人脱离苦海,获得幸福。而修大乘是在自己脱离苦海的同时进行度他,是要让众生都脱离苦海,获得幸福。可以看出,佛教的幸福观不只是进行自我解脱,还要帮助其他人,让众生都获得幸福。

  五、世俗幸福观

  这是中国传统幸福观中,最贴合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的幸福观,可称为世俗幸福观。它的核心要义是重视生命的价值和家族的兴旺。这种幸福观一方面是将幸福和生命价值联系起来。各种民间活动以祈寿祝幸福,以“寿”护佑自身,追求幸福;另一方面是将个人幸福和家庭兴旺联系起来。民间追求的幸福是人丁兴旺,子孙绕堂;讲究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功名,而是要家族兴旺发达,民间有“五子登科”“带子上朝”等说法,重视家族官爵世袭,延续家族的繁荣。

  六、中国传统幸福观当代价值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改革进程不断加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飞速,使得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并且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与发展速度相反的则是人们的幸福感反而降低了。当下一部分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甚至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做出了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并且当下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拜金主义以及个人享乐主义在逐渐蔓延与扩张。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当下人们还是将追求幸福作为生活努力目标,但是她们却将幸福的定义定做为财富,导致盲目追求财富的同时忘却淡化了亲情、友情以及爱情还有诚实、信誉等待来的幸福感,异化了幸福的概念,并将物质作为幸福的代名词,因此对中国传统幸福观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还能更好地体现出中国传统幸福观当代价值。

  比如坚持儒家“道德满足”传统幸福观,抛弃物质拜金主义幸福观。所谓的拜金主义指的是,对金钱有了痴迷且能够为了金钱而不顾一切,认为只有金钱才具有最高价值,并且盲目认为什么事情都要屈服于金钱之下,并将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当然想要过上富裕的生活是人们生活追求的目标,并且为了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为此积极努力也是正确且符合道德理论的,正常渠道通过努力去获取金钱并不是金钱主义,而盲目的、失去原则底线的则是拜金主义。拜金主义的横行导致社会人情淡漠且物欲横流,甚至社会风气沦丧败坏,这种错误的观念影响了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因此想要有效毁灭这种拜金主义,体现人性本善良,就可以从儒家的“道德满足”幸福观着手。儒家幸福观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拜金主义顽疾,并且儒家幸福观是以道义作为衡量人们是否幸福和快乐的标准,在利益关系的处理上也同样以道义作为利益获取正确与否的标准,儒家幸福观认为只有符合道义的事情或是利益,才是能够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情以及让人感到幸福的利益,因此当代社会中儒家幸福观价值主要体现在金钱的取之有道,以及道德满足能够带给人更加幸福的满足。

  再比如道家“天人合一”幸福观,遵循道家幸福观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为“天人合一”幸福观思想理论主要是生态伦理观念的重要思想支撑比,比如“仁民爱物”“返璞归真”以及“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这其中都涵盖着生态伦理观念,且道家传统幸福观是将“自由逍遥”作为实现幸福保持幸福的根本,并且道家还倡导自然无为,返璞归真,反对将自然事物以及一切自然通过人为进行改造,正确的认识自然规律,一定程度上道家幸福观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并也为保护环境做出了贡献,价值意义重大。

  “幸福”对于我们来说既容易又不易,因为幸福是多样且脆弱的,也正是因此幸福才是我们生活当中最难以琢磨的问题,以往人们将“功名富贵与长生久视还有知性自足”定义为幸福概念,并且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以及生理结构,并支配与规范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因此本文对传统幸福观进行分析主要是希望能够让幸福变得不那么功利且能够让幸福更加容易一些,且能够有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七、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幸福,从古到今,人们都在孜孜追求,幸福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长久历史锤炼而留存下来的瑰宝,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幸福观思想如今仍对我们的幸福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新时代,笔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幸福思想都浓缩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当中,我们应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树立起自己的幸福观。

  参考文献

  [1] 王恩锋.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幸福感的启示[J].企业文化旬刊,2018,000(009):243-244.
  [2]吴晶,葛鲁嘉,何思彤.幸福感研究的本土化--浅谈道家幸福观[J].心理学探新,2019(5):411-415.
  [3]黄敏.建设美丽中国视域下公众生态幸福观培育研究[D].2019.

作者单位:齐文化研究院
原文出处:贾义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分析[J].大众文艺,2020(13):235-23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返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