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

商业文化论文(精选6篇范文)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06-30 共781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在历史长河中,每一座城市的 商业活动总是与该城市的生命相始终。毫无疑义,当我们强调城市中的行政,宗教,居所,陵墓等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商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文中是商业文化论文6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商业文化论文第一篇: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空间特征对游客停驻活动的作用机理研究---杭州清河坊实证

  摘要:研究以杭州清河坊为实证对象,采用问卷、行为驻记法获取游客停驻活动信息,实地测量客体要素数据,解析商业街区空间特征对游客停驻活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各要素均对游客活动产生影响,如,通过调整地块中的文化景观面积在15~40m2范围中时,更能够有效引发商业停驻活动。研究实证结论有助于为传统空间的再塑造提供参考。

  Abstract:Taking Hangzhou Qinghefang as an empirical object, the paper uses questionnaires and behavioral resident methods to obtain information on visitors' parking activities, measures the object element data on the spot, and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mercial blocks on tourists' parking activities.The paper finds that all index has influence on visitors' behaviors. For instance, by adjusting the area of cultural landscape to 15~40 m2, the commercial halting behaviors can be triggered more efficiently. Research empirical conclusions can help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shaping of traditional spaces.

  1 研究背景

  旅游发展新阶段的到来使得城镇居民的文化体验需求日益高涨。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凭借其独有的古建筑空间氛围,在行业发展中兴起,各地对其空间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传统设计的“重物轻人”忽略了主体使用者的感受,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空间氛围逐渐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其“体验式”的新需求。因此,众多学者基于主体活动这一要点,展开了对传统街区空间结构程式更新方法的研究。

  一些学者聚焦于游客的步行活动与商业街空间界面的关联性研究。如徐磊青以上海市南京西路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街道空间界面中各个变量对步行活动的影响关系,为高品质的商业街规划设计提供线索与经验[1]。王灿在上海五角场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微观视角揭示空间环境对个体活动的影响,如不同的平面形态和客流动线、出入口的分布等,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模拟实现商业综合体的空间优化[2]。

  上述聚焦于空间客体要素的量化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与效用。文章以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为实证对象,从空间氛围维度入手,分析街区空间要素特征对游客停驻活动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助于建立功能复合的传统文化空间与游客停驻活动的相互作用模式,并对其他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程式更新提供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地块选择

  清河坊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位于杭州上城区,拥有无可替代的杭州皇城历史文化、古城风貌景观和业态丰富的传统商业店铺。研究区域为清河坊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核心地段,东起中河高架打铜巷,西至吴山广场华光路(图1-1)。研究以街区的自然肌理与道路网为地块划分依据,共分出34个自然地块(图1-2)。

  2.2 调查内容

  2.2.1 空间客体要素

  空间氛围维度的各项要素聚焦于地块中的户外空间,包含以下要素:(1)有效通行宽度:游客可通行部分的平均宽度;(2)出入口宽度:街段中进出店铺经营区域的通道宽度;(3)文化景观面积:地块中店铺的招牌、广告、标识等面积之和;(4)花车分布规模:地块中街段上的花车数量与街段长度之比;(5)服务设施规模:花坛座椅、公共休憩凉亭等公共设施的占地面积;(6)绿化景观规模:街道上的绿化景观的垂直投影面积。

  2.2.2 游客停驻活动

  包括游客游玩轨迹图及发生停驻活动的行为性质、地点、时间、持续时长等数据。将停驻活动分为社会观望(A1)、社会驻足(A2)、商业观望(A3)、商业驻足(A4)四类,总停驻活动人数之和为A0,并以自由通行人数(A5)为参照,总人数为A。即A0=A1+A2+A3+A4,A=A0+A5。

  各类活动定义如下:(1)社会观望A1:指人们在行走过程中由于非商业性内容产生的明显的观看行为;(2)社会驻足A2:指人们行走过程中发生的非商业性停留,如等人、休息、抽烟等;(3)商业观望A3:指人们对商品或者商业信息产生兴趣而停留,并对其进一步观察、询问交谈;(4)商业驻足A4:指人们对商品发生兴趣,并最终和商家完成交易;(5)自由通行A5:指人们并未被商业或非商业性信息吸引而进行直接通行的行为。

 

  由于不同地块的总人流量差异会影响停驻活动的产生数量,故建立活动密度指标ρn,即每一类停驻活动的人数除以统计得的总人数:ρn=An/A,(n=1,2,3,4)。使得数据可以进行同等比较分析。

  2.3 研究程序

  (1)游客停驻活动调查。(1)以问卷调研与行为注记为主要方式获取游客活动数据,共发放问卷574份,有效问卷425份,有效率达74.0%。(2)在街区典型节点处设定视频观察点,每一小时取样记录5min,每个观察点合计取样40min,统计游客活动数据。

  (2)地块空间要素采集。对地块进行实地数据测量,同时结合地图软件、城市街景地图影像,采集地块客体数据。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文章将地块空间要素与游客停驻活动数据转译并录入表格,利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主客体之间的显着性,得出存在关联性的客体数据,再通过分析散点图进一步解读其内在的关联性。

  3.1 人流分布

  整理调研所得游客活动轨迹数据,绘制活动分布热力图(图2)。

  (1)活动总量的分布中,河坊街发生的游客停驻活动最多,南宋御街次之,大井巷位居第三,其余里弄支巷则少有游客停驻的记录。而在河坊街与南宋御街十字路口处,活动产生总量达到最大。此外,在胡庆余堂的沿街白墙处出现了断点,但断点处的活动数仍高于其余的支弄巷道。

  (2)商业观望和驻足活动的分布情况与活动总量类似,但商业驻足活动密度明显低于驻足活动,且胡庆余堂断点较商业观望明显加大。

  (3)社会观望和驻足活动较之商业活动在南宋御街的活动量明显增多,活动分布在两街交汇处出现最大点。其中社会观望在河坊街的活动量高于社会驻足,社会驻足在南宋御街的活动量在四类活动中达到最高。

  3.2 相关分析

  通过SPSS的散点图发现有效通行宽度、服务设施规模在地块的分布上呈现一定的分段趋势,故将二者调整为分类变量,其余四者仍为连续性变量。将空间要素数据作为自变量,与游客活动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显着性较强的变量

  文化景观面积与商业观望通过了显着性检验。在15~40m2时两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超出此范围其能引发的驻足活动则较为有限。结合现场分析,各类文化景观很好地营造了街巷的氛围感与文化感,带给游客别致的视觉体验与空间感受。但过多的设置会使得空间略显拥挤与杂乱,易使人感到审美疲劳;过少的设置则未能有效发挥其效用。此外,散点图在10m2左右时波动较大,说明在与其他因素共同参与的影响下其对游客停驻活动的影响或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出入口宽度、花车分布规模分别与商业驻足显着性较强。以出入口宽度举例,当出入口总宽度在5~35m之间时,游客商业驻足活动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且在5~13m之间提升较为明显。结合现场分析,当出入口宽度达到5m时,地块中的店铺初具规模并且店铺数量增多,为商业活动产生提供条件。

  (2)显着性中等的变量

  有效通行宽度与商业观望为中等显着。散点图显示多数样本数值集中在8m,对应的观望活动波动明显,因此参考意义不大。

  绿化景观规模与社会驻足中等显着。当绿化景观规模在80~350m2时引发的社会驻足活动较多;大于350m2时,驻足人数又有下降趋势。

  服务设施规模与社会观望、社会驻足、商业观望中等显着。结合散点图,当其规模在16m2以上时,游客的停驻活动呈增加趋势。以南宋御街为例,地块中恰当的座椅设施为疲惫的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息之处,恢复体力的消费者可以继续发生商业性活动。但其散点图波动性较强,推测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影响该类活动的发生。

  结语

  研究团队以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为实证对象,获取空间要素和游客活动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散点图揭示不同空间要素对游客停驻活动的作用,归纳如下:有效通行宽度、出入口宽度、文化景观面积、花车分布规模对两类商业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服务设施规模、绿化景观规模则对两类社会活动具有较为显着作用。

  

  综上,研究提出对街区的优化设计如下:

  (1)调整地块中商铺的文化景观面积,面积不宜过小,在15~40m2时可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此外,打银、打糕等特色展示型的功能商铺往往能较好地引发各类活动的产生,可与地块文化景观面积结合考虑,合理配置。

  (2)为一些绿化景观较少的地块增设植物景观,宜设置于街巷拐角等有放大的广场空间之处(如B2地块的西北角处利用率不是高的开放空间),可更有效地引发游客社会性活动的产生。

  (3)调整各类休闲服务设施的布置,可适当增大其规模但不宜对沿街商铺产生过多的遮挡与阻碍,可更好地提升游客各类活动的产生。可适当减少阻碍较大的地块中的服务设施,将其移设至服务设施规模过小的地块之中,如大井巷的沿街。也可对总体活动的产生提高较多。

  文章从游客停驻活动视角切入,选取清河坊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空间要素展开实证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游客停驻活动十分复杂,研究中的活动分类并不足以概括全部;再者,本地块空间要素的统计也不足以阐明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所有的空间要素特征。文章仅希望能为清河坊街区空间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徐磊青,康琦.商业街的空间与界面特征对步行者停留活动的影响一-以 上海市南京西路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3):104-111.

  [2]王灿,王德,朱玮,等基于消费者行为模拟的商业综合体空间优化策略[J].南方建筑, 2020(02):01-09

  商业文化论文第二篇:文化定位下的高端商业街区特点及其文脉表达矛盾性分析

  摘要:商业街区是大众生活娱乐空间的一部分。文章归纳了成都太古里、武汉楚河汉街等文化定位下高端商业步行街区空间正义缺失、符号化、文脉意境表达不足的特点,进而对其与文脉表达矛盾性进行分析,剖析出商业国际化需求和文脉表达中本土特色以及场所感营造之间的矛盾。注重消费层次的建构与空间公平性结合,将功能有机组织促进文化内涵的再延续,是良好商业街区氛围形成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商业街区;文化定位;文脉表达;场所感;

  Abstract:Commercial street is a part of public life and entertainment spa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under the cultural themes of Taiguli, Chuhe Han street, etc., and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ack of spatial justice, symboliz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context, and then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high-end commer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demand and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ense of place in the context expression.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consumption level construction and space fairness, and promote the continua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by functional organic organization.

  引言

  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政治交流、经济合作等机会,而对于文化而言从某些角度来看是具有破坏性的。文化的趋同导致世界扁平化,可识别性走向追求表面形式的符号化,这会造成人们场所感的丧失[1]。商业街区给城市地域文化的表达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成都太古里、武汉楚河汉街、天津和平路等皆是以文化主题定义的特色街区,是将高端商业步行街与城市文脉相结合的大胆尝试。本文以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步行街为例,展开对商业街区文脉表达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1 城市文脉

  1.1 城市历史文化背景

  城市因其独有的发展渊源形成该地域的地方特色,随着城市的发展,各个城市将其文脉与当今的城市定位和功能需求相结合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商业街不仅仅是经济场所,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乃天府之国,西南腹地,七朝更替给成都留下了太多的历史印记;武汉地理风貌得天独厚,受中原文化、码头文化以及长江文化的影响,历史延续赋予武汉更多的文化内涵,正是对五湖四海文化信息的包容,也造就了之后武汉殖民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2];而天津是北方有名的大商埠,运河、海河交汇在此地,留下了“三会海口”的美誉。

  1.2 城市文脉对商业街区文化定位的影响

  虽然三个商业街区都将国际顶尖的品牌、超前的商业模式引入其中,但依托成都的“恬淡闲适”、武汉的“多元交融”、天津的“开放包容”,都塑造了代表城市名片的美好形象。蜀国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已演变成如今成都人民慢调生活的城市特点,成都太古里地处大慈寺片区,是成都地域文化的核心之一。荆楚文化被普遍认为是武汉的土着文化,楚国地处江汉汇流、洞庭扬波、千湖之地、百溪之域[3],所以楚文化中对水尤为崇拜[4]。万达集团借国家“六湖连通水网治理工程”中连通东湖和沙湖而形成的“楚河”为契机,塑造武汉中央文化区东西向的“楚河”文化;而天津的和平路,始于日法租界交界地带,以后发展中,劝业场、商场等重要建筑在此地汇聚,形成如今中国最长的商业街,也因此整条步行街独具异域风格。由于地理位置为天津中心区,它的繁华有赖于先天的优势。

  2 文化定位下的高端商业街区特点

  2.1 空间正义缺失

  空间正义缺失体现在空间的绅士化和单一化。太古里和汉街都汇集上百家国际潮牌,将国内丰富的商业类型,以及国外高端文化项目汇集在步行空间中,让步行街内容饱满却又独具风格。但从本质上看,此类空间实际上只针对中高层消费人群,这种高端业态的选择无疑是对特定人群的划分和吸引,并不利于空间公平性的构建。此外,和平路的业态分布具有自发性,所以业态重复、内容单一。和平路全长约1.2km,超出适宜步行尺度。纵观整条街区,游人休息停留的场所极少,单一的空间塑造无疑是对消费以外社会活动的淘汰。

  2.2 符号化

  “符号化”具体表现在品牌的堆砌和标志性建筑的形式。太古里将世界级文化项目引入,将成都本土文化重塑,而事实上由于自身的文化没能得到深入的回归和表达,使其失去了物质层次的识别性以及文化深层次上对场所精神的诠释,但国际化的品牌符号冲淡了本土的文化特色;步行街对建筑和城市设计的要求是要贡献一种它处所没有的美学特征,在外观上强化该场所的符号特点,从而进一步在消费者心理上形成独特的场所体验。

  2.3 文脉意境表达不足

  场所意境与人的共情是场所精神的极致表达,与人的思想、情感发生反应产生互动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储存记忆。商业步行街汇集了人文精神要素,构成地域文化深层次的精髓。万达集团致力于传承荆楚文化,而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5]为建设意义的表现形式中,与当地文脉延续所表达的并不相同。太古里与大慈寺仅有一墙之隔,对于历史的保护与文脉的延续更有考究。但是,在整体的“里巷”空间中,运用了很多格栅元素,大量建筑以宽大的玻璃幕墙将传统与现代设计结合,这种处理手法的重复运用缺失了古寺赋予的历史韵味。

  3 高端商业街区文脉表达矛盾性分析

  高端消费的诉求让精英消费观念下的城市设计更加追求国际性和超时空感受。面对文脉传承的历史使命感和对高端消费人群心理迎合的双重要求,使得地域性街道空间更多停留在外形的模仿,缺少了一些本土化建筑和高端商业功能需求的相互汲取。

 

  3.1 多元文化融合与文脉表达中本土特色的矛盾

  荆楚文化被普遍认为是武汉的土着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文化混杂而南方唯有楚独领风骚。楚河汉街以世界闻名为目标,强化以文化为核心的初衷和目的。纵观整个街区,汉街东段外形酷似中国红灯笼的建筑“汉秀”剧场(图1),飞檐翘角、灰瓦盖面,庄重中透着秀逸的汉街大戏台是传统文脉继承和发扬的代表作。汉街大戏台尚可表现楚文化中以台榭为主、高台重檐为典型的外观特征,两座颇具时尚感的现代化建筑更是文化符号国际化的一次大胆尝试。但从整体上看,步行街为民国时期风格,街头家具和商家招牌的欧式风格点缀使得整个街区西式文化意味更浓,与这些本土文化点缀之间有喧宾夺主之意。

  3.2 高端商业利益追逐与文脉表达中场所感营造的矛盾

  太古里为新中式风格,将成都的青瓦屋顶抽象化,构成低密度的现代步行街区,又由于此处地处大慈寺片区,文化交融和现代创新汇聚于此,因此各区域的文脉表达应该有独属于该地域的场所意境。然而高端品牌的盲目追逐和引入,使基于文脉传承的商铺被弱化和忽视,整个街区产生趋同性,抑或是炫彩夺目、鱼龙混杂,加之文化广场机械性布置,都是资本快周转运作机制下副作用的表现。项目的开发过于注重消费和利润本身,对文脉表达过于简单化。

  4 城市文脉与商业街区结合的规划探讨

  将历史文脉与商业功能相契合本质是文化和经济制衡的过程,这是所有商业街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成都太古里、武汉楚河汉街以及天津和平路虽然有不足,但也有相互借鉴的意义与价值。不得不说,三者对当代商业街的解读有着很多创新和大胆尝试的元素。通过前文关于文化定位下暴露的不足,我们应辩证看待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和演变,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4.1 消费层次的建构与空间公平性结合

  商业街的发展是以满足利益需求为前提,而事实上商业街的活力提升与文化传承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国际化不免带来高端文化产品和模式,但对于商业街的可持续来看,不同消费观念的人群都可以得到满足是文化包容、商业运营的最佳效果;而文化的多元融合亦可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汇聚,带来更多发展的可能,楚河汉街即融入了跨越时代和地域的文化符号,只是在建筑形式的把握和街区整体的形态过渡中,应注意把握度量和平衡,但这种尝试是值得推广的。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步行街的空间组织具有推动公平性的社会责任。从基础设施的布局、绿化植被的构建以及步行空间的起承转合,都以人本尺度为重要设计原则,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游人需要,促进良好街区空间的产生。

  4.2 功能有机组织与文化内涵的再延续

  文化的扁平化和符号化是由于缺乏真正意义的历史遗产造成的,天津和平路就是传统商业街经过历史洗礼沉淀而成的,因此它的商业价值不会影响文化的表达,很多游人置身于此仅为领略民国风貌特色,体验异国风情,这是文化赋予商业的更多意义(图2)。而大量的商业街缺乏历史依托,事实上,文脉给予场所的性格也可以塑造良好的文化空间。太古里的“快里”和“慢里”的理念,既可以将成都人的生活态度赋予此处,也将商业功能依托理念组织起来。武汉的楚河汉街也是将水文化同商业功能有机结合,形成了很好的沿河景观。商业功能结合地域特点,让形式和功能有了更深层的解读,也是对文脉的尊重和延续。

  结语

  从发展的角度看,文化商业步行街区从来都是充满着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的场所,本文通过三个商业街案例对比分析,对文化定位下的高端商业街区特点进行归纳,分析文脉表达中存在的矛盾性。值得思考的是,传统的历史空间未必比现存的商业空间具有更高程度的“社会融合度”。注重消费层次的建构与空间公平性结合,将功能有机组织促进文化内涵的再延续,是基于历史文脉对场所精神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好的商业街区氛围形成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杨震,徐苗.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J].城市规划学刊,2011(03):87-95.

  [2]胡志强,段德忠,曾菊新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商业文化街区建设研究一-以武汉市楚河汉街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2):116-121.

  [3]白淼武汉当代地域建筑特征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7.

  [4]覃文柯武汉商业步行街地域性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