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从文化建设层面来看,应当立足于实际情况,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进行多层次、有目的的评价,以文化机构的视角,对现阶段我国的群众文化价值,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我国的群众文化进行价值探索。
一、群众文化的主导地位价值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社会文化从建筑结构方面看,属于上层建筑,是经济、政治的直接反映,一个社会在某个时期的主导文化,一定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现实支配的。而群众基础为上层建筑提供了文化的沃土,长期以来,我国的主导文化就是群众文化。在现阶段的国内社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综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变化之后,在我国产生的社会主义同构心理,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展的结果,从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都是群众文化的基本价值观,这是支撑现代社会政治大厦的基石,更是将多元化价值观、多民族文化实现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
从这个角度来说,群众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并且在衍生精英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推动文化产业方面,有着无法估量的动力作用,是我国现代文化发展的的基石与源泉。
二、群众文化衍生精英文化的价值
在文化层面一直有着群众文化、精英文化的区别。群众文化具有极强的普及能力,而精英文化具有更高层次的艺术性。前者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的公民;后者集中在少数知识分子中,是时代精英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方向。一直以来两种文化层次就有着互相交融、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给我党的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大方向,他认为,文艺普及的行为与活动,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具体需求为主,在指导、推进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工作者们也要向他们学习,从群众生活中,汲取养分。
对于现代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来说,这个理论是基础价值观,是现代文艺工作者仍然要坚持的文艺路线基本点,从群众文化中寻找适合的土壤,将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否则,单凭理论研究,脱离了群众实际、生活实际,得到的研究结果,也带着过分苍白的外形,建立起来的文艺理论也属于海市蜃楼。当前的文化建设中,作为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我们要从群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着手,进行群众文化的拔高、提升,将精英文化根植于群众文化当中,给社会主义现代的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群众后盾,群众文化是精英文化的基础、源泉,是一切社会主义文化活动的本原归属。
三、群众文化对文化产业动态调整的导向价值
一直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都有着两个层面的区分,一是文化事业建设;二是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事业因其公益性,提供主体一直是国家政府;而文化产业则是市场经济中,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果,以社会效益为目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现代化文化产业,重要的前提就是有完善的文化市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文化产业市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市场,是需要依靠群众来消费文化、鉴赏艺术。所以说,群众的文化艺术消费能力,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市场经济环节中,最重要的步骤。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一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这种现象随着国际市场的介入,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升级与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用动态的发展眼光来看待问题,尤其是进行文化艺术的普及教育中,要根据群众文化的具体层次,不断地调节普及方式,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群众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随着国际文化价值观的进入,我国的民俗文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地位。从我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就可以看出,现代社会对于具有独特民俗文化风情的群众文化类型,有着极高的关注程度,虽然在我国学术界,对于民俗文化的定义尚且存在争议,但是对于现代文化机构来说,注重与保护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是当务之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基本要求。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条款,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12月,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明确的范围界定: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在这里,我们理解的"文化空间",指的应该是举办文化展览,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这是各级的文化机构,应该为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色彩的群众文化,提供的硬件服务基础。
结语:
现阶段的文化机构,应当承担起社会文化组织、传播、推广的责任,将国家文化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相关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文化产业的推动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建立起与群众文化息息相关的研究体系,为下一阶段的群众文化研究,开拓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祁庆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在于"活态传承"--由"徽州词祭"引发的一点思考[J].三峡学院学报,2009,(2)。
[2]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3]胡守勇。文化建设: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J].云南社会科学,2009,(1)。
在新的时期,我国的群众文化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广泛传播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这种文化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大众所需要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他是我国群众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也是我国群众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我国当代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群众文化是我国...
大运河世界遗产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三条河流,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8个省市27个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处遗址点,河道总长1011 km.河南段是大运河与中西部的衔接,是向西的延伸。...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保护、发展遇到了诸多问题,形势己经十分严峻。那些依靠ii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如民歌、民俗等。北大考占博学院教授孙华先生说:一个地方想发展,想受到别人的尊重,就应该保持...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玉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玉为载体, 反映了国人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艺术审美, 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 迄今已经成为中华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征之一。...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出了璀璨的历史和辉煌的事迹,在世界文明的范围内影响深远。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我国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对民族繁衍和生存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
青年不仅仅拘束于语言文字等简单的交流形式,越来越多的青年利用非语言、文字的形式来进行自身情感的表达,追逐个性、喜欢另类的心理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非语言符号表达形式的青年亚文化产生。...
第一篇关于群众文化论文:《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摘要:群众文化属于社会性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还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无论是儒家思想、道家文化还是佛教文化, 都对书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直至现在, 书法作为我国瑰丽的文化珍宝, 富含丰厚的文化底蕴, 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群众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就目前发展体系而言,群众文化在整个文化发展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群众文化受到各个领域的极力关注。在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今天,必须关注群众文化的发展,从群众文化的整体出发,深入研究,推进文化深入发展。群...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不同,它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依托,互联网为搭建载体,把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作为手段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