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当代困境消解的路径与思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17 共10766字

  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以及受到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每个国家和族群都面临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我国由于发展中长期以来经济本位发展,忽视文化建设,原有的地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在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上形成碎片化现象。面对现代化困境,人们开始呼唤人文回归,重新认知我国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蕴含着一定族群的文化心理累积,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但是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这些文化传统损失惨重,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衰退或消亡。基于此,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民族心理印记,应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有必要以探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困境为切入点,挖掘困境产生的根源,探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当代困境消解的路径与思路。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困境

  1.1群体认同困境:群体年龄结构断裂与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当代中国,随着不断的现代化、全球化进程,大量的族群发生变化,族群年龄结构发生断层或者发生族群群体解散。在我国农村,这种群体解散与人口城镇方向流动的现象非常普遍,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于族群群体解散,致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出现传承上的文化断层。处在文化断层时代的当代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往往比较模糊,尤其是青年们逐渐远离这些文化传统,更多地沉浸在现代化浪潮所带来的西方文明,造成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也陷入困境。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镇的文化冲突中,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失去传承人或者失去传承的文化氛围。族群自身的当代困境---城镇化分散流动与族群的年龄结构断层,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步履维艰。全球化进程既让人们感觉到私人空间及精神家园的缺失,又对私人空间与精神家园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关注度逐渐增加的原因[2].正是这个原因,人们逐渐正视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的普遍存在。

  1.2生态结构变迁困境:现代化与生态保护的悖论

  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经济主导的功利倾向换来了经济飞速发展,也换来了难以修复的生态破坏。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结构的变迁也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存在一般需要多个族群或者村落共同支撑,如许多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民俗基础是青年婚恋与嫁娶,这就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在不同族群之间展开。由于地理生态上的破坏,许多族群被迫离开或解散,而采用其他的沟通与活动方式[3].现代化现象在中国已经延伸到新疆、云南、广西、内蒙古等最边远的地区,高楼、铁路、工业不断改变着原有的生态环境,赛马失去了草原,抛绣球失去了“土楼”,高脚马失去了山林……即使再改造、创新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生态环境的丧失,物质基础的改变,也就失去了最原初的意味与内涵。

  1.3文化心理困境:文化堕距与观念重构

  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在1923年出版的《社会变迁》一书中首先提出“文化堕距”,他认为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往往是很快的,而制度与观念等部分的变化则较慢,这种迟延产生的差距即文化堕距[4].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物质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在吃、穿、住、行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物质文化,出现了显着的“文化惰距”现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人们习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因素的改变,逐渐失去生存的文化心理空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心理层面的困境属于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适应问题,文化堕距的现实存在,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表现。大量年轻的乡村青年进城务工后,对故土的情怀与认同弱化比较明显,再回到农村时,他们表现出对农村习俗与传统文化的抗拒与逃避。节庆期间,民族传统体育参与的人群处于老龄化与少儿化,青壮年断层明显。我国城镇化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也意味着城乡的人口流动还将继续,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体与受众在观念上将面临着重构的困境。

  1.4文化传播困境: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弱势

  近代以来,随着体操、田径、球类、游泳等西方体育项目的大量引入,并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

  这些项目,竞技性和娱乐性强,传播也较快,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主要内容[5].直到今天,在学校与社会上这些西方体育项目仍然是开展的主体,甚至在我国偏远的山村小学也是如此。

  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开展与传播则处于尴尬弱势的局面。在国内体育文化传播体系内,政府相关机构承载着重要的体育发展导向,然而现实是这些机构在民族传统体育保存与推广上践行不力。而在教育体系内学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上一直没有可观的进展。在向国外传播体育文化上,由于我国文化传播体系的不成熟以及大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规则粗糙,造成了海外传播推广的困难。无论是在传播管理体制,还是在传播理念、传播模式、方法手段、传播内容的选择等方面,中国的文化传播都还存在许多问题,至今仍未形成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相称的传播局面[5].正是如此,中国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上的弱势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期。

  1.5制度困境:竞技体育的激励失衡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保护缺失

  尽管一直强调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协调发展,但是由于奥运战略倾向,竞技体育的投入比重明显偏大,而竞技体育项目发展自身结构也出现不合理倾向,如受众较多项目足球、田径等发展不理想,而在受众较少项目如跳水、举重等却屡屡夺金。在运动员激励方面,竞技体育从建国初期注重精神激励到改革开放后开始注重物质激励的转变,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物质激励的力度之大达到令人惊讶的程度。随着竞技体育物质奖励的多元化和不可控因素的增多,以及数量的陡然增多,使激励效果出现了整体的失衡并产生了一些负面的作用[6].鉴于我国竞技体育已经取得辉煌成绩,急需转变思路,平衡竞技体育项目,促进我国体育良性发展。

  和我国在竞技体育上的大量投入相比,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受到制度层面上的相对冷落,在践行方面更是表现失信。

  1995年6月20日由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1995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仅仅提及“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云南在2000年推出了全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自2006年12月1日起国家层面开始施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整理与认定,但是大部分地方各级相关机构组织反应比较迟缓,文化传承人激励不足。显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制度保障上严重缺失,而国家层面基于国情考虑,制度上长期以来偏好竞技体育发展,结果导致基层在践行已有民族传统体育相关制度时常常失信或曲行。

  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当代困境产生的根源

  2.1经济建设的功利性倾向与文化的功能性失调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之后,由于经济的超前发展,西方文化的入侵,出现明显的文化功能性失调现象。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认为价值倾向、社会道德观等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是引起社会文化发展困境的根源。而在当代,整个中国发展体系内,经济先行成为公认的不二法则,但是随着发展的进程,不和谐现象凸显。伴随着经济导向,许多文化传统功能性失调,一些逐渐走入完全为经济服务的误区,一些则出现功能改变的现象。

  如广西的抛绣球原为男女青年婚嫁中的仪式之一,而今天在广西成为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表演项目。

  各级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我国区域经济、文化的失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经济功利性导向与西方文化的冲击,致使出现大规模的功能性失调。

  2.2文化生态的快速变迁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断裂

  20世纪至今的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巨大的文化震荡。中西文化、古今文明在这块生生不息的大地上激烈冲撞、交织、融汇,构成转型时期特异的文化生态[7].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各个群落的文化生态在人口流动、居住模式、土地使用制度、亲属构成、技术技艺等方面发生了快速变迁,大量传统文化在自然、社会、科技等的发展中受到现代化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逐渐失去原有的内涵与功用。如高脚马原是湘、鄂、渝、黔四省边境各县市广大土家、苗寨用于丛林山路的行走方式,后来被开发为一项民间传统的体育活动,成为深受该区域青少年儿童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但是当代高脚马更多地作为一项表演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来讲,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性的超大规模城镇化进程已经改变了我国城乡的经济、文化、人口及生态格局,超过2.6亿农村居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定居,延续几千年、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文脉断裂的困境[8].《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但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来讲,由于传承断裂,步履维艰。大量的传统村落(寨)由于人群城镇方向的流动出现普遍的空心化现象,祖辈流传的文化传统很难影响到新生代,造成严重的文化传承断裂。但这种分裂的两端可能因裂痕渐深而失去均衡,年轻人一方持续拓展空间,传统的一方趋向弱势[9].长此发展,传统文化随着年代的延伸其断层裂度会变得越来越大,正是在这种文化断裂的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3外来文化的兴盛与传统文化的式微

  伴随着外来文化思潮,奥林匹克运动文化逐渐受到国人的认识,许多项目深受国人的喜爱,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游泳等项目很快占据中国体育开展的主流地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这些西方体育项目成为开展的主体。

  面对外来文化的兴盛,我国的传统文化却逐渐式微。如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已不如情人节、圣诞节那么受人推崇,甚至中国最大最被重视的传统节日春节近年来也在逐渐淡化。西方文化思想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也开始逐渐远离我们的文化传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着我国区域民族的文化传统,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崇尚外来文化传统的倾向,致使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冷落。

  2.4政府的缺位、越位、错位与制度供给不足

  我国当代由于国情所在,各级人民政府依然经济建设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在文化传承上政府不能充分承担应有的责任,致使文化建设的公共供给不足。政府在民族传统体育设施配备、文化救济、制度制定等上则往往处于缺位状态,这些政府职能上的缺位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上的危机。而同时,在一些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却出现干预过多的越位现象,具体体现在政府的一些相关职能部门管理者习惯于用经济市场规律去干预传统文化市场,降低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效率;也体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经营组织包办过多,使这些机构失去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的机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协会、社团以及区域民俗组织管理上附属于政府组织,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组织很难形成自我管理体系,严重阻碍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组织在文化传承中的应有功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我国政府组织由于一些部门职能交叉或重叠,也出现较多的错位现象,如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相应的传承职责,具体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容易出现交叉错位的系列问题。

  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促使国内环境不断生变迁,制度建设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也表现为强制性制度与诱导性制度并行。从20世纪末至今,随着不断的城镇化、国际化进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一些成熟的项目如太极拳、少林功夫等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而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自身与外在因素限制,在传承与发展中步履维艰,基于此,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然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制度供给往往是滞后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制度的制定与践行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民众对于文化传承制度供给反应的速度与强度不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保护的制度保障主要依托于传统文化,单在体育领域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纲要》还是各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条例,都难以满足当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制度传承与保护需求。民族传承体育文化保护制度供给的反应速度在国内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也很少对其进行必要的制度践行情况评估,鉴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当代的开展现状,亟需我国政府、社会组织、民众慎重审视。

  2.5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文化认同的远离

  面对全球化浪潮以及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冲击,青年一代由于现代网络化、城镇居住的密集化等原因逐渐远离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往往浮于表面,而缺乏亲身接触。加之,现代家庭的聚集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以往的传统节庆氛围不复存在,致使广泛的家庭、族群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即使在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因为全国性的高考导向,也没有充足的传承空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都与传统养生保健、祭祀、婚嫁、节庆等密切相关,因为传承群体的分离与现代性的影响,造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缺失。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