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体系需要有大量的实际参与群体,也需要文化传统自发传承的大氛围。而当下,也正是家庭、社会、学校整个国民大教育体系之中,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认知上没有上升到自觉传承教育的层面,造就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传承的无力。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认同渐行渐远,尤其是年轻一代逐渐远离民族传统。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图谱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视为四大传统节日。事实上,自从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被增设为法定节假日,从政府的视角认可民族传统文化,并借此倡导传统文化的回归,但是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让人感觉节日逐渐“人气不足”,节日人们简化为吃喝玩乐,而忽视了传统节日的相关仪式象征、文化内涵与意蕴。与传统节日相伴的大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在简化节庆中逐渐淡化,成了在参观或者迎接等特殊需要表演的“工具”,长此以往造成民众文化认同的远离。
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当代困境的消解路径
3.1尊重文化传统与项目改良创新
面对今天出现的年龄结构断裂与族群解散现象,我们仍然要全面认知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尊重文化传统,继续挖掘族群散落的传统体育,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促进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国民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来源之一。无论是普遍开展的太极拳、打陀螺,区域开展的高脚马、板鞋竞速、抛绣球、赛马,还是较少人群开展的桐子镖、斗牛斗等等都是我们宝贵的民族累积。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鲜活的物质载体,也是烙上区域民族记忆的“ 活化石” ,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因此,我们要尊重文化传统,淡化代沟,积极践行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体系,只有如此,才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薪火相传,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逐渐连接因年龄结构断层引起的文化传承断裂。
除了尊重文化传统之外,我国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存在着自身难以广泛开展的现实缺陷。例如武术,就因其自身门类众多、规则不一,成为申请奥运会项目未获成功的因素之一。但是一个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首先是应该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其次是要有广泛的民众参与主体,而民众的广泛参与,意味着要有大众普遍容易接受的项目规则,而这正是我国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欠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改变项目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适时改良创新,这也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比赛规则不统一,裁判法模糊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遍存在的现象。当然在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之外,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它们讲究内外兼修、天人合一、身心融合,在抵御现代文明病、增进健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现代价值。正是基于此,我们有责任对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良创新,以利传播与发展。如广西的抛绣球在广西体育局的推动下制定统一规则,改良创新发展了高杆绣球与背篓绣球两个项目,受到人们的喜爱,得到了更好的传播。所以,我国民众应该看到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本身局限,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项目改良创新,通过统一规则、优化项目开展流程等方式,以适应现代化带来冲击,进而促进项目本体内涵的保存与发展。
3.2自我造血与市场化运作
面对现代化与生态保护的悖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趋势很难遏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自身该如何消解。在我国,尤其是在广大农村,随着地理生态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影响,原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生结构受到很大冲击,而乡村社会文化系统未能及时做出适应性改变,结果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需要“外部输血”来保存与发展。今天民族传统体育依然不是当代的主流运动项目,在民众传播层面和价值评价体系之中,始终无法获得足够有效的关注和支持。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在政策、制度层面的关注与支持也比较薄弱,民间自发发展民传统体育文化也将面对许多困难。但是真正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还是要依靠与项目密切相关的群体,逐渐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生机制,让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人与周边民众成为建设的主体,不断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与社会组织要在政策上进一步积极调整与跟进,让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与受众感受到对文化的尊重与认可,逐渐完成从“外部输血”到“内部自我造血”的转变。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同时也蕴含着浓厚的自身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现代化冲击之下,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存在着自身如何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商业化的现实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现实中的弱势,也必然要通过市场化来增进其传播与发展,也就是要在其使用价值的基础上,以满足人们身体享受、精神享受、文化娱乐为前提进行商业化经营。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但是不能过多干预,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在保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逐渐走上市场化运作道路,实现自身造血功能。
3.3项目历史图谱体系构建与海外传播
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较多,加之重视不足,造成一些项目系统内的传承体系缺失。更为令人遗憾的是像赛龙舟这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韩国作为江陵端午祭的一部分在2005年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后,韩国又准备申报 “拔河”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拔河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楚国时代的“牵钩”,传承至今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这也为我国跨境文化遗产传承的项目敲响了警钟。而像广西的抛绣球文化系统,由于研究挖掘整理较多已经具有完善的历史图谱体系[10-11].因此,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们要充分挖掘其历史渊源与传承轨迹,绘制历史图谱,一方面利于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与保护中争得话语权,另一方面也便于民众理解这些项目的历史脉络。
在理清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历史图谱体系基础上,进行海外传播是一种国际趋势,也是弘扬推广民族文化进行世界优秀文化共享的需求。事实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化”的过程,也是海外本土文化选择、解释、涵化的过程,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海外本土文化发生实质性文化传播影响的过程。因此,我国相对散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必须经过细致的挖掘整理,弄清其传承脉络与文化内涵,才更可能受到海外的接受。显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图谱绘制及相应的项目改良创新是海外良好传播的基本前提,逐渐取得世界民众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普遍认可,是消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当代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3.4学校体育引入与传统体育承转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有机载体,是十分宝贵的学校体育课程素材来源,它的突出特点是其不但承载了我国区域民间民俗文化的积淀,而且也烙上了特定区域的民族文化印痕。如果将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既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心理认同。面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的当代困境,学校作为重要的知识与技能传承场所,我们有必要在学校体育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育组织能力,让学生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技能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当代学校体育开展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如1996年广西民族学院(现广西民族大学)已经把“抛绣球”、“抢花炮”、“珍珠球”、“赛龙舟”、“板鞋竞速”等项目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探索。今天学校体育教育要整合传统和现代体育资源,由点及面传播先进的体育理念[12].在体育教学中灵活采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要敢于改革与创新。随着越来越多的接受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育的学生进入社会,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可度会逐渐提高。学校作为知识与技能传播场所,培养大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体系的践行者,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应该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国民教育必修体系中,作为国术的重要内容在学校体育中传承,不断涵化学生群体的文化自觉,提升学生群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技能习得水平,造就大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承转者。
3.5政府主导与律法完善
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法国政府主导模式下保护文化遗产的举措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早在1913年,法国就立法设立了专门负责对历史古迹分类的机构,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和享受文化遗产,增强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1984年法国率先推出了“文化遗产日”活动,鼓励有实力的基金会、企业和个人出资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13].而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特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还离不开政府的关注与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要求各级政府组织对其区域内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和传承等,同时可以制定政策自上而下约束基层。在我国当代背景下,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造血功能尚不充足,单靠企业或个人捐赠很难在资金上给予充足的支持。此外,有计划地推行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也需要靠政府部门的推动来完成,如有组织地选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员到高等体育院校进修学习深造,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提供必要的综合型人才支持。面对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处的困境,政府对其保护要切实做到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有所为有所不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形成自我完善机制。
尽管我国在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纲要》,但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相关款项很少,责权比较模糊,而《体育法》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亟需修改补充,做到真正的有法可依。我们的近邻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的现代化、城镇化、国际化时代,同样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国内文化遗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但是,韩国在1962年出台《文化财保护法》,对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等进行细致的保护,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修改完善,至今已经修改14次以上。我们可以借鉴像法国、韩国等国家比较成熟的做法,宏观层面,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保护法或条例,微观层面,在地方政府根据区域文化与自然生态现状出台配套的律法条例,对具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可操作的律法保护。
3.6文化自觉与文化生态建设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跨度大,不同的地理生态与人文环境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体育,单独依靠政府、律法很难有效传承这些民族文化。这就要依靠广大民众,带动区域群体逐渐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意识,在全民中逐渐形成广泛文化自觉的局面。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全球化的到来为文化自觉提供了最大机遇[14].事实上,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真正动力应该建立在民族文化自豪感与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而这种民族文化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又建立在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之上。
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给我国文化生态良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上造成了困难。文化生态建设既包含物质文明上的文化生态建设与精神文明上的文化生态建设,为了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既要摈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的物质功利倾向,打造自然民族村落与和谐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圈,也要营造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氛围,促进民众自觉保护意识形成,创造文化传承上的心理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文化生态圈的稳定,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生态建设具有前瞻性,不能等到诸多问题凸显,才制定相关政策。只有把生态文化教育作为全民教育,把生态意识拓展到全民意识,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正义与生态义务,提倡生态良心,才能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一个生态善的伦理环境。也只有生态道德与生态行为成为民众共同应诺的社会意识,文化生态建设才不会成为空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可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持续传承空间。
4 结语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曾经创造各种辉煌,但是随着西方文化兴盛,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式微,不断的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更是造成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的断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也受到很大冲击,带来许多问题与困境,群体年龄结构断裂带来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生态保护上的现代性悖论、文化堕距产生观念重构上的需求、西方体育文化强势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弱势、竞技体育激励失衡与民族传统体育制度保护缺失等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诸多困难,我们有必要探寻这些困境产生的根源,借鉴国内外经验,寻求有效的发展路径。通过政府主导建立健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制度,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构建项目历史图谱体系,统一与完善项目规则,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自我造血功能,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大力引入民族传统体育培养项目的习得者与传承者,不断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桥接城镇化、现代化带来的文化传承断裂,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的重构。
参考文献:
[1]徐代云,盛琳颖.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认同的省思[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3(2):114-119.
[2]汪全先,商汝松,李乃琼.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13,20(3):112-116.
[3]彭克宏、马国泉.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278.
[4]步德寿.高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2:8.
[5]徐稳.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6-103.
[6]俞继英,宋全征,杨再淮,沈建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激励的原则与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46-51.
[7]张皓.生态批评与文化生态[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2(1):5-11.
本文主要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完善传承发展制度、创建民族体育文化保护区和文化节、加强教育推广等多角度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