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银建军版《文学理论教程》的特色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5-28 共4755字

论文摘要
   文学理论教材是文学观的体现.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教材呈现出不断革新的局面,出版的教材种类不断增多,在内容和体系上各有特色,编者们都力图在继承传统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银建军教授主编《文学理论教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 就是在这种学术氛围下出现的一部独具特色的力作.该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西比较视野和方法论.

    文学理论的重要任务是要揭示文学的普遍规律,但其本身是建立在对文学实践的研究基础之上的,由于时代、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导致各国各民族的文学实践和文学理论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尤其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文学理论大量向中国传播,对我国的文学实践和文学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内学术界对文学理论研究中相关范畴的表述和阐释常常直接借用西方国家的文学理论术语,这种情况在一些文学理论教材中也较为常见,以致于有学者认为中国文论患了“失语症”[1].从比较视野和比较方法论的角度,我们可以有效地避免文学理论研究中一边倒的局面,在我国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来探究文学的普遍规律,发现其共性和差异性.

    银本《文学理论教程》在探讨文学理论范畴和系列问题上即体现出鲜明的中西比较视野和方法论特色.

    该书的编写思想立足于两个基本点的比较: 一是西方文学理论,一是中国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的探讨和研究涉及到众多概念、范畴、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范畴中西文学史上往往各有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来阐述,银本《文学理论教程》采取了二者兼顾的方法,通过比较来寻其共性和差异.从内容安排和整体布局上看,该书基本上继承了童庆炳教授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的体系; 从思维范式上说,中西文学理论的比较是该书探讨文学理论、建构理论体系最基本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特点既宏观体现在该书内容的编排和问题构架上,也微观体现在书中对涉及文学理论一系列概念范畴的探讨上.下面是该书从比较视野的角度对一些概念范畴进行探讨所提出的观点:

    ( 一) 想象.想象是文学创作中的中心环节,古往今来的文论家都非常重视想象在艺术思维中的核心作用.中国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也提出“神与物游”,这标志着中国古代艺术想象论的成熟.在西方,最早提出“想象”的是亚里士多德,但由于受到艺术模仿论的影响,在西方很长时间里人们对想象基本上持否定态度.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想象的地位才在文学创作中得到确定和推崇.

    ( 二) 意象.文学意象是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同典型、意境一样,是审美理想的高级形式.

    作为一个概念范畴,“意象”在中西文学和文化中都经历了一个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即重视对“意”和“象”关系的探究,经历汉、魏晋、唐宋、明清等几个重要阶段后,“意象”已成为文学理论中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范畴.西方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学创作中再现性和叙事性文学十分发达,“意象”观念却迟迟没有形成,浪漫主义的兴起才确立了意象诗学的地位,20 世纪西方众多的批评流派都高度重视意象.

    ( 三) 灵感.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灵感即“迷狂”,黑格尔否定了古希腊思想家关于灵感来源于神力驱遣的观点,强调材料积累对于诱发灵感的重要性.中国古代以陆机、刘勰和严羽等人为代表的灵感论对后世影响较大,强调作家平时的积累是诱发灵感的重要因素.

    ( 四) 风格.虽然 20 世纪的西方文论因受到作者死亡论的影响而不再热衷于谈论文学风格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建设中一个现实性的存在,与以往的文学理论教程一样,银本《文学理论教程》专用一章来探讨文学风格,但编者借鉴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法,将中西各种风格论的异同作了比较分析.我国古代文论家对风格的探究,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体现我国文论家对风格特征的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西方对文学风格较有代表性的论述主要出现在近代,席勒、尼采、荣格和狄尔泰等人的观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中西文学对文学风格的论述虽有其共性,但更多的是体现了文学风格内涵的丰富性和风格类型的多样性特点.

    二、民族性、地方性和当代性.

    该书的编写着力于体现出“三性”: 民族性、地方性和当代性.

    其一是民族性.由于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差异,各民族文学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体现出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点,这种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也就是文学的民族性.文学理论的建设应该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这是我们在探讨文学理论时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进行对话的前提和基础.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民族性,从大的方面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 从小的方面说,是各民族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品格.银本《文学理论教程》彰显了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学理论的个性.广西是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有包括壮族在内的 12 个世居少数民族与汉族和平共处,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该书在论述文学理论和观点时,即大量列举了广西作家作品尤其是广西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在探讨文学理论普遍规律的同时彰显出少数民族文学独有的审美观和文学观.

    如第二章探讨“文学的审美性”时,编者引用了侗族谚语“饭养人体,歌养人心”和藏族的一首情歌“爱情挂在嘴上/好像草上露珠/爱情藏在心底/好像石上花纹”等强调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学具有一种质朴美.在论述“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这一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时,编者列举了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的民歌,指出这些少数民族文学的寓教于乐功能.总而言之,书中大量出现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列举和论述,显示出这部文学理论教材鲜明的民族意识和特色.

    其二是地方性.该书的编写立足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定位,编者的目的是“针对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学生的特点,着力编出符合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教材,突出地方性、当代性、民族性、通俗性、实践性的特点”[2]27.出于这样的定位和目的,该书的编写区别于综合性大学所使用的教材,在借鉴了国内外文学理论教材的成功经验的同时充分开发地方优势教学资源尤其是像广西这样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众多的民族地区的优势教学资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释文学理论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水平和教学改革的质量.新时期以来,广西诞生了一些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作家,如东西、鬼子、凡一平和李冯等,形成了文坛“桂军”.这些作家既为广西人民所熟悉,更是广西文坛的骄傲,银本《文学理论教程》把这些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作为教材内容,在突出教材地方性特色的同时对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无疑能起到重要作用.

    其三是当代性.当代性是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品格.作为一部文学理论教程,“当代性”是其价值和意义的重要体现.银本《文学理论教程》将文学理论的探讨和当前文学创作现状紧密结合,在丰富文学理论的当代性上有创新之处.第一,将文学理论的探讨建立在对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研究当代文学最为关注的问题,提出体现当代性的文学价值观.尤其注重从当代的文学观念和文化观念来审视文学,提出文学的审美品格已经逐渐转移到大众文化之中,文学理论必须打破纯文学的苑囿,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如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分析,该书没有停留在传统文学理论教材对“文学具有无功利性”

    的论述上,而是强调在社会变革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学逐渐融入大众文化,不带任何功利性的文学已经难以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超级女声”、“芙蓉姐姐”等文化现象和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文学形态均进入了该书编者的视野.第二,兼收并蓄 20世纪以来的科学研究新成果和文学理论.20 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和符号学等,西方文论在 20 世纪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银本《文学理论教程》更为注重对当代西方文论的吸收利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学理论的七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生态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文化学、文学社会学和文学价值学,尤其是肯定了“文学生态学”作为文学理论基本形态的重要意义.第三,对“文学活动的要素”提出了新观点.自美国当代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作家、作品、世界与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四要素”的著名观点[3]5,不断出版的各种文学理论教材均将此作为定论来探讨文学活动的要素,银本《文学理论教程》在沿袭传统观点的基础上根据当代文学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提出文学活动的要素还应当包括“文学媒介”和“文化生态”,认为“运用整体眼光去观照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在各要素之间增加传播媒介以促其互相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各文学要素在整体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并解释文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2]49.笔者认为,将“文学媒介”作为文学活动的要素是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创新.文学发展到今天,传播媒介正越来越显示出其对文学的干预和影响力,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网络媒介,不但文学创作的内容、表现方式在发生变化,读者对于文学的欣赏与消费也在发生改变,传播媒介已经成为文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将传播媒介作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这传统的文学活动四要素之外的“第五要素”虽然不是银本《文学理论教程》的首创[4],但作为一部文学理论教材,该书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一观点,并将之作为建构文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不但体现了编者的勇气,更体现出编者眼光的敏锐和前瞻性.

    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

    在对文学理论进行共时性探讨中注重文学理论的历时性是该书的又一特色.从本质上说,文学理论的建构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一方面,文学作为学科门类,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的特征,这种特征并不因为历史和地域等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改变.这也就意味着文学理论的言说和建构具有其自身的共时性,这种共时性正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学理论能进行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基于这样的前提,银本《文学理论教程》提出文学理论的基本任务表现为五个方面: 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作品构成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接受论,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既不是由谁主观确定,也不是取决于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地域的文学创作,而是由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以及文学本身所决定,这就确立了文学自身所具有的共时性特征.另一方面,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历时性,不同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基调和价值取向,影响着文学理论的内容和形式.以往的文学理论教材或偏重于文学理论的共时性,或关注文学理论建构的历时性,笔者认为,银本《文学理论教程》在对文学理论的探究中较好地实现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该书的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中编者即专用一节的篇幅来概述中外文论,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传统西方文学理论、20 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各自的发展历程及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著作、代表人物和理论流派等,既为读者清晰地勾勒出文学理论历时性发展中的突出成就,也奠定了该书在探讨文学理论诸多范畴和现象时兼具文学理论发展史的基调.第五章介绍文学的创作方法、第六章介绍文学体裁的含义及分类、第十章介绍文学批评方法,均贯穿以史为纲的线索,对文学理论历时性的强调体现了编者力图建构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有关文学本质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

    银建军教授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对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文论均有所借鉴,并充分吸收了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建设的新成果,直面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和变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更难能可贵的是,编者并无“一书行而百书废”的野心,而是自觉地将教材定位于服务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突出教材地方性、民族性、通俗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为学之精神和品格更应为学界所倡导.

    参考文献:

    [1]曹顺庆. 唯科学主义与中国文论的失语[J]当代文坛,2011,( 4) .

    [2]银建军. 文学理论教程[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美) 艾布拉姆斯.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单小曦. 现代传媒: 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N]. 文艺报,2007- 3 - 2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