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无论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还是文学史,都是建立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切文学研究必须从文学作品出发。在文学研究中,我们应该提倡感性地去阅读和感悟,理性地去研究和批评。
文学研究的目的和态度
正如王彬彬教授所说,文学研究不同于捕鱼捞虾一类营生,它不是纯技术性的活动。然而对于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而言,其意向性各有不同,在这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时代,文学研究的目的似乎变得不那么纯粹了。许多中文专业学生、文学研究和批评者为达到个人目的而进行文学研究,或为了完成论文,或为了满足科研任务量,或为了职称晋升,真的是将文学研究当成一种捕鱼捞虾类的纯技术性活动。带着这些功利性的目的进行文学研究是不理性的做法,是对文学的不尊重,甚至造成了学术风气的败坏。
那么文学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为,古代的学者学习和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提升自己的学问道德,做一个真正的人;而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做给别人看,取悦于人或追名逐利。宋代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中有言“: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表达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即文学是用来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孔子的“为己”说和周敦颐的“文以载道”说概括了文学研究的两个目的:一是实现自我修养的提高;一是通过理性地理论研究实现文学传播道义、弘扬精神的社会功用。
所以,把文学研究当成捕鱼捞虾类的技术性活动,或将文学研究当成追逐名利的手段,都是极不理性的做法,不是一个文学研究者应该具有的品格。作为文学研究者和批评者,正确的态度,首先是对文学的尊重,其次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和民主平等。更为重要的是,文学研究者和批评者应该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文学研究的过程不同于捕鱼捞虾的过程,捕鱼捞虾是在开始之前必须解决用什么工具的问题,有了好的工具才能有好的收获;文学研究则不同,文学研究和批评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阅读文学作品。一切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前提必须是对文学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感悟,即感性阅读。阅读通常分为消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大多数读者属于消遣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而较少批判性阅读。消遣性阅读满足读者的审美愉悦需要;欣赏性阅读满足读者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需要;而批判性阅读不仅要能够理解和欣赏一部文学作品,还要能对它的价值做出评价。文学研究和批评需要这种批判性阅读。而当今的文学研究者和批评者,为求更快地实现各自的目的而弱化,甚至省略了鉴赏和批判的过程,“这种将‘研究’与‘鉴赏’分割开来的两分法,对于既是‘文学性’的,又是‘系统性’的真正文学研究来说,是毫无助益的”.
在感性阅读和鉴赏之后才能进行理性的文学研究。在文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常会运用文学理论来论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对文学理论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充分阅读和鉴赏的基础之上。文学理论使用的过程“应该是把对文学的感悟和理解上升为理论,而不是对一种或多种外在理论的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应该是自下而上而不应该是自上而下,是从内到外而不应该是从外到内。目前的一些有志于从事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人,还没有做到理性研究,正如王彬彬教授所说:“他们通常胡乱阅读一些外来理论的译本,而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却极其贫乏,似懂非懂地‘掌握’了许多理论,但对文学本身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却并没有超过社会平均水平。”这些人缺乏对文学研究的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能力。
文学研究与文学理论
再看文学研究与文学理论的关系。按照韦勒克与沃伦的观点,文学研究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和评价;文学史是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文学理论则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可见,在文学研究中,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是三位一体,互相渗透的,三者共同作用来完成文学研究。
那么,当今的文学研究还需不需要文学理论?随着消费浪潮的来袭,传统的文学经典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而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却日益占据社会文化的主流地位,文学被边缘化了。但即便如此,文学也并没有失去生命力,它也紧跟时代的潮流,尝试着对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在这种状况下,事实是现有的文学理论正在渐渐失去其效用。因为我们所知的文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学进行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而如今,连文学本身都成了待讨论的问题,那么文学理论也就面临着合法性的危机。
任何事物都需要发展变化才有生机,文学理论也不例外。文学理论是一种方法上的工具,是伴随着文学成为独立的精神文化现象而出现的,或者说是使文学成为文学的标志。文学理论是对所有文学现象的研究,它一方面追求文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一方面总结文学经验,指导文学活动,所以我们今天的文学研究仍急需文学理论。但随着文学的多样化,文学理论也不能一成不变。那么我们如何得到适用于当今文学形式的文学理论呢?毫无疑问,我们仍要回归到对作品的阅读和感悟中。文学理论不是固定不变的法则,而是对文学实践经验的概括,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实践,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最后用于指导实践;而实践则既是文学创作,也是文学阅读和鉴赏。
所以,文学研究绝不是一项纯技术性的活动。感性地阅读和感悟,理性地研究和批评,这才是文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和有效途径。
近年的文学地理学研究, 已经展示出蓬勃的活力, 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极具发展潜力的学术增长点。但是在其学科归属、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建设尤其理论体系建构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层的理论探索。...
近年来,学界对文学理论的反思研究逐渐沉寂,没有了往日理论论争的喧嚣,也没有那么多的热点问题吸引大众的眼球,从长远看,这种沉寂也许是一种力量的积蓄,文学仍然繁荣,文学理论也会在文学实践的回归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结语纵观新世纪女性文学十几年来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其媒介化、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基本走向,联手推动着女性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变迁。在全球化的消费语境,以及中国当代多种形态共生、错综复杂的语境影响下,新世纪的女作家们的意识形态也处于消费文...
阿洛伊斯李格尔(AloisRiegl,18581905)和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hrichWolfflin,18641945)都是19和20世纪之交德语圈内非常关键的艺术史家,现代西方艺术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可以说他们二人的思想构成了形式主义艺术史上的双子星座。本文尝试通过比较李格尔...
传统的方法论诠释学认为,在理解活动中,理解者能够比作者更好地理解自己。〔1〕(P192)哲学诠释学把这视为一种天真的浪漫主义解释理论,它突出强调所有的理解特别是人文科学对象的理解总是从理解者的诠释学处境出发的理解,人们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所有人...
题目:文学史研究中现代性的缺失与重建目录摘要(详见正文)第1章绪论第2章主要内容结论参考文献以下是正文摘要:在文学史研究中,为了实现先在的文学史观念,现代性问题被遗蔽了。模糊性、二重性及反思性是现代性的固有机制,中国现代性具有...
朱国华先生的《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既是追溯文学权力之来龙去脉和前世今生的史著,又是窥测文学未来之命运的占卜书。作为史著,朱著讨论了文学权力在漫长时段中的历史演变,从口传时代,中经文字印刷时代,最后,不出所料地落实于、终了于大众媒...
反映性是文学不可排除的本质属性, 但要体现反映论在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价值, 还须克服传统反映论文艺观存在的直观论、机械论和唯智主义的倾向, 而使之与实践论相结合, 突出人作为一个知、情、意统一的整体存在在反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当看到《文学性的命运》时,命运这么沉重的话题让我以为这可能是一本较艰深的著作。阅读时才发现相当一部分是学术随笔:带个人体温的文字,有着作者独特的视角和个人化经验,同时又不乏严谨而审慎的学理,从中可以看出吴晓东对文学过往与现实的精微体察;从...
【摘要】:编辑用体需求问题,与编辑活动的科学发展及编辑活动效益的实现紧密相关。它是编辑用体研究的最核心与最精彩的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影响编辑用体需求的主要因子有需求类型、需求层次、需求背景、需求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