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

海德格尔“此在”历史性的界定及其领悟形态

来源:湘潭大学哲学系 作者:林宝
发布于:2020-03-03 共4561字

  摘    要: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对此在的时间性作了重要的阐述,学者们也更关注于此,然而,仔细研究后发现此在的历史性也有很重要的地位。文章拟从此在历史性的生存论存在论解说、“流俗的历史领悟”与此在的演历、此在历史性的基本建构等三个方面入手,尝试对海德格尔此在的历史性思想进行探析。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此在; 历史性;

  Abstract: In “Being and Time”,Heidegger has made an important exposition of the temporality of being-there. Scholars also pay a lot attention to it. However,after careful study,it is found that the historicity of being-there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Heidegger's historical thoughts from three aspects:the ontological explanation of historical existentialism,the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vulgar,the history of this being,and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this being.

  Keyword: Heidegger; being-there; historic;

  一、“此在”历史性的由来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这一概念。他认为,以往的哲学家对人的存在的界定突出不了特殊性,体现不出人之为人存在的特殊意义。传统哲学是在尝试对存在的某种属性作出解释,意即这个讨论的存在加入了人的主观属性的东西。为了与传统的哲学家有所不同,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此在是从存在论角度出发,按照存在论意义理解的存在者,用来特指人这一特殊存在,但需注意的是它不是指具体的可视的人。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此在处于运动的状态,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而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存在。人是世界上唯一的由于自己的存在然后感知到自己本质的存在者,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人的具体存在才由此逐渐证实了万物的存在的一般意义及奥秘,所以是让存在自己彰显出自己,不需言说定义。“历史性与时间性本身有关。这也就是说,历史性不是一个建立在流俗的时间概念基础上的概念。”[1]历史性来自于时间性,他不是从所谓的历史学中得来的,所以需要对生存论时间性的要求的可能性及其流变结构进行分析,才能获得对历史性的存在论的领会,也就意味着这里的此在的流变指的是自己显现出自身的运动。存在者在历史性地生存着,并清晰地表现出历史进行和掌握历史的存在的可能性。需要指出的是此在必须在存在“在时间中”这层意义上被称作“时间性的”。因为就算没有历史学,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关于时间演历的使用,如钟表或者是日月星辰等标志时间性的刻度工具的使用。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是以同一种方式“在时间中”进程。

  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只能是人的历史,也就是属于此在的历史。而此在又是时间中的此在,所以此在的历史性与时间性必然具有一定的联系,从而通过对此在的思考展开对存在的分析。

  二、“此在”历史性的界定

  此在历史性的处所问题主要讲的是历史性的界定问题,与历史、历史学等不同之处,以及历史性的独特之处。有学者认为,传统的历史学定义跟海德格尔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有很大的出入。“此在”的历史性应该界定在生存论的存在论范围内。历史学上的器具或史记跟历史性是不同的。[1]前面讲到海德格尔认为作为此在的人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跟此在相关联的历史,具有流动变化的特性,然后具有充实的演历过程。从先后顺序来讲,并不是历史学者将它定义为历史才有了这个东西的存在。历史跟此在密切相关,不可脱离此在来谈历史。历史属于此在。历史之所以能够产生,正是由于人的出现,有了人的痕迹。所以在界定历史时,它的存在需要有人这一前提,基于此在的存在。所以说,“历史性就意指这样一种此在的演历的存在建构。在它的实际存在中,此在一向如它已曾是的那样存在并作为它已曾是的‘东西’存在。无论言明与否,此在总是它的过去,而这不仅仅是说,它的过去仿佛‘在后面’推着它,它还伴有过去的东西作为有时在它身上还起作用的现成属性。”[2]海德格尔的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历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过去”,也就是指发生了的。历史之所以称之为历史,就是因为已经过去了。历史是过去了的,但过去了的却不一定都能称之为历史,如何界定过去了的称之为历史,海德格尔也有一番思考。他认为不能因为去研究了才是历史,这个顺序应该是它先是历史地存在着,然后才成为了历史学科思考的东西。那么又是什么成为了历史呢?是物件本身过去了吗?显然也不能这样认为。有些物件尽管它是属于过去的东西,但仍然对今天有使用价值,所以就不能说历史的物件是“过去式”。既然如此,又需要怎样解释确有历史的存在呢?这个历史究竟是因为什么而成为历史?海德格尔发现,还是需要从此在的本体论存在论角度去思考历史。
 

海德格尔“此在”历史性的界定及其领悟形态
 

  海德格尔说:“一个时代只是因为它是‘有历史性的’,才可能是无历史学的。”[1]这里可以理解为人类就算没有历史也会有历史性,也说明在海德格尔看来二者存在差异。历史学的角度研究的主要是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经验,而海德格尔从另外一种角度指出,历史性是指此在立足于时间性的一种演历的能整体存在的建构。海德格尔把历史性看作是基础存在论上的范畴。简单地说,就是要想理解此在的历史性,需要从此在的时间性出发进行分析。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导论中所言:“要追问存在的意义,适当的方式就是从此在的时间性与历史性着眼把此在先行解说清楚,于是这一追问就由它本身所驱使而把自身领会为历史学的追问。”[2]历史学家的目的是寻找某个历史时期的客观史实,尽力运用各种方法透过历史遗迹去发掘背后的历史史实。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历史性的分析不是为了确证某个过去了的历史,也不是基于过去了的历史物件,而是要与自身的生命相联系,更重要的是为了弄清楚过去了的这一“曾在”对“现在”甚至“将来”的效用。所以,分析此在的时间性和历史性更有助于理解存在的意义问题。“此在历史性的分析想要显示的是,这一存在者并非因为“处在历史中”而是时间性的,相反,只因为它在其存在的根据处是时间性的,所以它才历史性地生存着并能够历史性地生存。”[3]

  三、两种不同的历史领悟形态

  第一,流俗的历史领悟,分析流俗的历史与此在的演历这一问题要看到真实的历史性。流俗的历史具有蒙蔽的反作用,需要先对此进行“化污漂白”,领悟清楚,才能完成历史性的生存论存在论构建。在书中,海德格尔也重点论述了如何由流俗向本真转化。海德格尔认为,它虽然有意指发生在过去了的意思,但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对后来或者现在有作用的东西,也就是说,作为过去之事总是对“现在”或“未来”仍有所效用的东西。例如中国古代的秦始皇兵马俑遗迹,在时间上它确实属于当时的历史事件,但它作为一段发生的过去随着遗迹的留存仍然对“现在”甚至是“将来”有所效用。

  具体说来,海德格尔所谈及的是跟人息息相关的领域,而不是跟动物等种类的关联。就是说体现的是人的主体性,而不是考虑动物的自发性行为因素。以此,把存在者的历史与自然区分开来。由此可发现这种关系到作为事件主体的人具有一种联系,是一种演历的过程。演历就意味着存在着过程,那么历史的流变是不是从古至今连续的过程呢?在海德格尔那里,历史是此在的历史,正因为它的存在才有了历史,没有此在的存在也就没有了过去。另一方面,此在的存在要在时间中度过。既然是在时间中,那么就有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划分,谈论历史也就会追问过去,这在以往的哲学家看来是很正常的思路,但仅仅追问过去还不能真正地去理解历史性。过去了描述的只是当时的情况,并不能说明意义这一内在本质,只能说其“曾在此”,即指来自于过去并能指向现在或者未来的曾在。所以,海德格尔认为自己所言的此在才是理解历史的最好根据,过去的历史需要把此在的历史性当作基础。海德格尔在书中也通过举例的方式试图向大家阐明此在历史性这一问题。他说,那些古时候的器具、饰品等历史物件,在时间上虽属于过去的某一段时间,但是历经时间的洗礼,这些物件依然是存在着的,并且确实在世,没有逝去,也没有独立隔离与现在毫无关联,所以就不能认为它成为了过去。究竟该如何界定呢?海德格尔认为,“仍还现成的器具具有过去的性质和历史的性质,其根据在于他们以用具方式属于并出自一个曾在此的此在的一个曾在世界。”[1]也就是说,并不是用“过去”这一时间范畴来规定历史事物,而是曾在此。这一分析最终也就弄明白了:此类的存在者因为属于世界所以才是过去了的历史。不过历史事物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能有历史事物的存在,是由于它在存在论层次上对此在有了规定。人的在世界之中存在,然后展开着活动,随之产生了与人有关的一系列经验事件或物具,这些器具或者事件是一种此在的曾在此状态,曾在此时此地这一曾在世界存在着。它的演历过程是从发生在过去的当时当地的曾在状态向着现在和未来不断变化。正是此在的存在并活动着才组建了过去了的历史事件,并成为其基础,这才是此在的本真的历史性。而在分析流俗的历史的时候,却很容易产生蒙蔽或者是误导的反作用,因为直接把历史事物当作历史来对待、当作是时间上的一个节点,它脱离了与此在的联系。殊不知正是因为有此在在此才有了历史,所以与此在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本真的历史领悟,历史是因为此在的存在也就是有人的世界才会有本真的历史。虽然我们也说自然物有时间层面上的历史,但这里的历史意义是纳入到人的存在论中的,与人有关。如手摇纺车这些历史物件今天仍然在使用,说它是历史的、过去的,正是把它和人联系起来后来理解的。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有以下几种概念的历史定义:一是从时间上看发生在过去的称之为历史,但与现在仍有关联或者说是仍作用于现在,如古董,虽然产生在较早时期但仍存在于今天;二是历史不仅仅指过去的“过去”,而是出自过去的渊源,同时和过去之后的目前和将在有着联系;三是历史指在时间中演历的存在者整体,它从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出发,并通过与人有关的存在者领域与自然区别开来;四是历史指从曾在一直保持到现在的物件本身。因此,海德格尔认为,历史主要的概念并不仅仅是发生在过去了的,而是出自这一过去的渊源,并作用于将来,它是一种贯穿于“过去”“现在”“将来”的“作用联系”。概括起来,历史应该是在共处中“已经发生了的”却又“延存下来了的”和“继续产生效用”的演历,历史性作为此在的存在论因素,在时间中度过。处在某种发展的联系中,它们都与处在事件的主体的人有关。历史来自于此在的存在,在这种联系中打上了时间的烙印,此在的历史性同样有着时间性。此在的存在正是因为在时间中才有了显现的刻度,有了痕迹和衡量标准,并由此展示出此在的在世状态和历史性特征。

  四、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历史性的差异

  马克思赋予了历史性更多的实质性内容,而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更抽象一些。马克思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角度考察历史性,立足于客观的现实,认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基于物质生产资料。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可以看出马克思研究的历史性也侧重于实践角度,针对的是人类社会这一大群体。海德格尔研究的历史性基于时间性,从存在论层面展开分析,虽然也讲了如何向死而在和本真的历史领会,但过于抽象和理论化,不具有可实践性,没有马克思阐述的好理解和实操性优势。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译.熊伟,校.陈嘉映,修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张汝伦.《存在与时间》释义: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潘兆云.论《存在与时间》中的历史性思想[J].理论界,2013,(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海德格尔论文
返回:外国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