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意志论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13 共2047字
摘要

  叔本华(Schopenhuaer,1788-1860),是 19 世纪德国着名的哲学家,然而在哲学家当中有许多的与众不同。他的哲学观不同于尼采,更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几乎所有的哲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乐观主义者,而他的人生思想带着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从生命意志到欲求,从欲求到痛苦、虚无是他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主导线。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唯物主义的、客观的,相反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却是唯心主义、片面的,但其某些思想论点仍然值得我们肯定,对于我们思考人生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1 关于意志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他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了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唯意志论的思想体系。其意志主要表现其自由性,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且意志所表现的等级越低,意志的不可束缚性就越大。它独立于因果律和根据律之外,是不可见的。"在他看来,世界是虚幻的,人的命运本质上是悲惨的,生活的世界充满着无穷的痛苦和无尽的磨难,对于我们所追求的幸福,也只是痛苦解脱的那一刹那。"[1]

  可以看出,他的意志论是悲观主义的低鸣;相反尼采则是憧憬超人的快乐、权利的诱惑,是乐观主义的高唱。

  在意志的肯定方面,个人于低等动物和植物并无太大的差别,只不过随着意志等级的提高,意志的肯定也就越来越复杂。但是"人是有认识的,因为认识到我们的欲求,所以会压制这种欲求,出现对一直否定的一面,对于这种意志否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主动的挣脱意志的束缚,一种是我们不由自主的摆脱了意志的控制,而达到对意志的否定"[2].然而,意志中最重要的生命意志是不可能消失的,因此对于意志的否定是消极的,如果真正做到否定意志,那么只有个体的灭亡了。

  2 痛苦与幸福

  意志一旦受阻,我们便会痛苦,意志达到目的就是满足、幸福。我们所看到的现象也经常是痛苦的,没有长久的幸福。因为,一切的追求挣扎都是由于缺陷,对自己的不满而产生的。追求挣扎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没法衡量和没有终止。

  人生的痛苦源于"生命意志",人是意志发展的最高产物,在这个阶段,意志作为非理性的东西产生理智,因此,当人具有了理性和个性的时候,就会处于理智与意志的矛盾中。其意志论中心是生存意志或生命意志,当我们想要活得更好,生存的更舒适时候,我们才会分化出理智并且依靠理智。理智一出现,我们就会很快意识到自己非理性的意志将要破灭,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痛苦。
  
  意志的现象越完美,那么痛苦也就日益显着,相对于人,动物们是幸福的,动物没有这样的自我意识,它们只在乎当下,并不欲求着什么,也就更谈不上存在这中痛苦,人却不同,我们的认识会使痛苦变得更加剧烈,我们无法阻止我们的欲求和意志,反而要义无反顾扑向它,因此,我们总是被它牵着走。另外,人不仅有意志,还有希望和理想。但是希望和理想不能从根本上减缓痛苦,解决问题,因为人生没有了痛苦,就没有了支撑力,没有了动力。
  
  生命的意志是活力、欲求,而欲求是没有止境的,当它得不到满足人就会痛苦,而一旦人的欲求得以实现,他又会发现这样的幸福是转瞬即逝的,而且,这样的幸福也不是我们所想像那么美好,同时,暂时的欲望满足以后又带来新的欲望,带来新的痛苦,如此反复,备受纠缠。人生就好像钟摆一样,从痛苦摆向无聊,然后再反过来,永远没有停息。
  
  但是,痛苦使人清心寡欲,让人生不会感到无聊;痛苦激励人不断前进,成就伟大的事业。由此,我们所了解的痛苦是积极的,而幸福从从根本上说是消极的,幸福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不断的追求挣扎、与痛苦相斗争而产生的,幸福和快乐只是存在于解脱痛苦后那一瞬间,我们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有的人觉得自己十分幸福但是却必须为了满足需求而承受痛苦与折磨;有的人以为自己无欲无求,大彻大悟于人生,然而他不可能不被自己意志所激动;而"有的人完全毁灭自己的意志,抛弃自身,也就是寻求死亡的人,意志确实是不会存在了,那么这个时候也无从谈所谓的幸福了"[3].
  
  所以,痛苦是积极的,幸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消极的,而我们每天都需要面对它们。

  叔本华肯定了痛苦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的一生中,我们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就一定会经历某种程度的艰难困苦,从而在痛苦中追求挣扎,这样的人生才会过得充实有意义。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并不是只有痛苦的存在,我们不应将这种痛苦扩大化。因为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行为主体都与客体发生着联系,人的思维和行动会对客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关键在于我们对于痛苦所持有的心态以及我们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去理解它,而不是疲于接踵而至的欲望,使得自己身心痛苦。人的一生充满了种种荆棘,有时候使人痛不欲生,有的人因此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需要用积极的人生观、哲学观去面对痛苦,缩小痛苦,做到真的哲学生活化,生活哲学化。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莫蒂默。阿德勒。西方思想宝库[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77.
  [3]叔本华。人生的智慧[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外国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