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

浅析舞蹈在《长调歌王--哈扎布》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内蒙古艺术 作者:白雪燕
发布于:2017-06-27 共6688字
  摘要:哈扎布是享誉世界的蒙古族长调歌王,蒙古剧是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地方剧种,蒙古族舞蹈在蒙古剧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蒙古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列入2015年度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蒙古剧《长调歌王--哈扎布》为例,着重研究蒙古族舞蹈在《哈》剧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剧中舞蹈的来源、文化学层面的意义与价值等。
  
  关键词:蒙古族 舞蹈 蒙古剧 哈扎布 方法。
  
  一、《长调歌王--哈扎布》的创作过程。
  
  “漂洋过海翩翩飞来,呼儿唤女多么欢畅,天真活泼的七只小雁啊,愿你们在北方安然成长”.这是着名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先生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也是一位长者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和祝愿。蒙古剧《长调歌王--哈扎布》(以下简称《哈》剧)在《雁歌》的旋律与《雁舞》的律动中逐步走入尾声。此时,许许多多的观众为艺术家感人的艺术人生潸然泪下。
  
  2005年11月25日,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10月27日,长调歌王哈扎布先生与世长辞,他没有看到长调申遗成功的那一天,人们都为之感到遗憾。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是长调的申遗单位,同时也是长调的保护单位。为了让社会、让更多的人认识长调、喜爱长调、推动长调保护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缅怀哈扎布先生,2015年初,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领导班子决定,珍惜国家艺术基金这一平台,利用本所独有的优质文化艺术资源,创作、演出一部蒙古剧,以此纪念长调申遗成功10周年和长调歌王哈扎布先生逝世10周年。
  
  之后,《哈》剧应运而生。这是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首次将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艺术创作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
  
  笔者有幸参与了《哈》剧的舞蹈创意和策划工作。该剧于2016年5月7日在歌王的故乡--锡林浩特市首演。其后,在听取各方面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并完成了在锡林郭勒盟40场的巡演任务。2016年7月18日,在锡林郭勒盟首届文化艺术节上,修改后的《哈》剧作为开幕式首演剧目与观众见面,受到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二、《长调歌王--哈扎布》的结构特色。
  
  《哈》剧在结构上可谓简洁、明快,独具特色,采用的是“2+6结构”,即序幕、尾声加上中间6幕。为了便于叙述,先分幕次简略介绍一下剧情。
  
  序幕:在哈扎布先生的塑像前,先生的女儿向阿爸诉说“蒙古族长调民歌”获批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及蒙古剧《长调歌王--哈扎布》投入排练的喜讯。
  
  第一幕:新中国成立前夕,一群国民党散兵流窜到哈扎布的家乡--锡林郭勒草原。仓皇逃窜的散兵误以为哈扎布是用歌声给解放军通风报信,决定枪毙他。面对死亡,哈扎布从容歌唱,用长调成功自救。
  
  第二幕: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的那一年,家乡举办那达慕盛会。热闹的会场上摔跤手们进行着力的博弈、智慧的较量。姑娘们为摔跤手加油、祝贺,跳起欢快的《奶茶舞》。欢庆的氛围中,哈扎布与心爱的姑娘伊德欣表达爱意、互诉衷肠、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三幕:新中国成立后,在艺术上如日中天的哈扎布,将歌唱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胡松华,退让并推荐其去人民大会堂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演出中胡松华演唱的长调《赞歌》获得成功。
  
  第四幕:“文革”期间,哈扎布历经磨难,但对长调的热爱丝毫未减。在农场劳动期间,偶遇自己的救命恩人旺钦,女儿的身世之谜解开。
  
  第五幕:“文革”结束后,哈扎布回到首府,一家人团圆了。可就在此时,哈扎布的夫人伊德欣病倒了。夫妻爱、母女情和长调交织在一起,感人肺腑。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白雪燕. 试论舞蹈在蒙古剧中的作用——以蒙古剧《长调歌王——哈扎布》为例[J]. 内蒙古艺术,2017,(01):25-2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舞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