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

中国古典舞三种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2-12 共2699字
论文摘要

  中国古典舞蕴藏着巨大的美学魅力和文化价值,其中的女性形象以其柔美的肢体动作、温婉的身韵气质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就从中国古典舞作品的女性形象的分类谈起,以文雅之女、悲情之女、忠烈之女等三种最具代表性女性形象,详细阐述中国古典舞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

  一、中国古典舞女性形象的基本类别

  中国古典舞女性形象众多,但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象型女性形象,这类女性形象是指处于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形象,其形象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叙事功能,舞蹈表现大多以动作刻画和性格刻画为主.如《庭院深深》中的少妇、《木兰归》中的花木兰等都是中国古典舞中的具象型女性形象.另一类是抽象型女性形象,这类女性形象并非处于具体的情景中,因而在表现时更加注重情绪的抒发或精神的塑造,如《扇舞丹青》《爱莲说》《春江花月夜》等作品中的独舞或领舞角色都属于这一类.

  二、中国古典舞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文雅之女

  文即文采,雅即典雅."文雅"一词用于女性身上,很自然地令人联想到有文采、有内涵的清秀才女、淑女等女性形象.在中国古典舞作品中,优美文雅的雅女形象一直是编导们钟爱的刻画对象之一,这类形象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外化,具有超然洒脱的美感.下面笔者就以雅女形象塑造最为典型的作品《扇舞丹青》为例,从三个方面对这一形象的塑造做详细阐述:一是体态的塑造.在表现文雅之女时,舞者的体态往往以"弧圆"为主.具体来讲,这种"弧圆"的体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强调身体向上的动势的上弧线体态,它使肢体从抛物线低点出发,完成一个半圆后慢落回归,着重表现了女性的静雅;另一种是强调身形稳健的下弧线体态,它需要舞者通关膝盖挤压和下肢控制完成,重点突出女性的淡然、稳重.在《扇舞丹青》中,上述两种体态均有表现--舞蹈演员以腰胯部为轴,上肢和下肢分别以弧形画圆,整个过程中演员身形挺拔、刚劲柔韧,一静一动中充满了端庄、文雅之美.二是眼神的塑造.眼神是塑造舞蹈人物形象的关键元素,在对古典舞文雅之女的气质进行表现时,舞蹈演员的眼神更是必不可少.一般来说,舞蹈演员扫眼时要以慢速横扫或跟随道具,以一种美好、祥和、淡然而又充满自信和幸福感的眼神来传达雅女角色的内心情感.在王亚彬版的《扇舞丹青》中,演员的扫眼速度大概为中速四拍,转眼时也基本保持慢速,表演过程中,演员很好地做到了"手之所至,眼随之;感情所至,神随之;心之所至,情随之".三是道具的辅助.道具能够辅助舞蹈形象的塑造,是表现人物性格、气质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塑造文雅之女的形象时,编导往往安排团扇、笔墨、琴瑟等颇具文艺气息的道具来衬托人物的文人气质和高尚情操.在《扇舞丹青》中,扇子是表现女性文雅的关键点--演员伴随着《高山流水》的配乐翩跹起舞--她手持扇子,身体以"圆"为律动,不断做出类似于挥笔画丹青的动作.舞蹈表演过程中,演员完成了一连串跟随音乐快慢而变化的扇花技术,身体也仿佛入水的墨滴一般恣意、飘洒,给观众一种文雅而又率性的视觉感受.

  (二)悲情之女

  悲情之女是中国古典舞中非常常见的形象之一,她们往往同历史故事或是民间传说有关,属于典型的具象女性形象,如《庭院深深》中幽怨的少妇、《窦娥冤》中悲愤的窦娥、《长恨歌》中悲情的杨玉环等,她们的身上潜藏着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下女性的无奈和呐喊,因而其形象更具舞台张力.下面笔者就古典舞作品《庭院深深》中悲情之女的形象塑造方式进行探讨.一是体态对形象的塑造.在表现悲情之女时,舞蹈演员通常会挤压身体形态,使之弯曲呈"S"或倒"L"型,以此表现极度悲痛对身体的影响.与此同时,演员还会做出抖肩、抖手等抽搐动作来表现内心的压抑、惆怅、愤懑等情感.如《庭院深深》中,少妇弓背呈"S"型,背对观众而坐,头侧向扭转,同时肩膀不断重复"裹""含""合"的律动.这一连串的体态动作将沉郁、幽怨的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极强的舞台感染力.二是步伐对形象的塑造.在表现悲情之女时,步伐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对人物内心情感的表现起着关键作用.一般来说,舞蹈演员在表现这类人物的步伐时需要将重心下移,产生一种悲痛到无法趋步的感受,或是移步时做出失重、倾倒等重心不稳的动作,以此来表达悲痛情绪的精神状态.在步伐轨迹上,演员通常需要按照半重叠、半交错的路线反复趋回行走,以此来突出人物内心悲苦无助之感.如《庭院深深》中少妇起立沿庭院行走至卧房一段,演员就多次使用了倒步、回抽等动作,形象地表现了人物踉踉跄跄、悲痛无望的内心情感.三是眼神对形象的塑造.一般来讲,在表现悲情之女时,舞蹈演员的眼神可根据角色的具体身份和经历进行细致刻画,既可以表达为悲苦、哀怨、彷徨无依的眼神,又可表达为愤怒、压抑、几欲爆发的眼神.如《庭院深深》这部舞蹈作品中,演员需要体会到封建礼教压迫下妇女的抑郁、幽怨的心绪,以一种黯淡无光、失落绝望的眼神来表现主人公的悲苦形象.

  (三)贞烈之女

  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忠烈之女以潇洒的人生态度和执着的生命体验诠释了中国女性坚韧、细腻的内在精神,极具个性与魅力.如《花木兰》中的主人公花木兰、《杨家将》中的主人公穆桂英等都是忠烈之女的典型代表.下面笔者就以古典舞独舞《花木兰》为例,从三方面详细说明这一古典舞形象的塑造.一是体态对形象的塑造.在表现贞烈之女时,舞蹈演员需要肌肉紧绷、挺腰拔背,将这类形象豪迈、大气的英雄气概和勇敢无惧的凛然气场表现出来,尤其是亮相前的蓄势体态更要借助腰部和背部的劲力完成.例如,舞蹈《花木兰》中,演员步入舞台后的亮相姿势就是在上下肢肌肉的劲力配合下完成的,演员先下肢立定紧绷,而后腰部发力扭转上身由侧位到正位,最后单臂抬起做出有力的空中悬停,整套动作英气勃勃,突出表现了人物的健美和刚强.

  二是动作对形象的塑造.在中国古典舞中,演员通常需要完成横拧、跨步、大跳、后绷抬腿等一系列幅度大、力度大的动作来突出贞烈之女的潇洒气概.如《花木兰》中为了表现木兰英勇、果敢的横拧动作就需要演员将下肢依身体反向固定,而后上身在保持肌肉绷紧的状态下水平旋拧,同时在拧的过程中加入倾、仰、俯等身形变化,这一系列动作线条挺拔而富有力度,突出了木兰的飒爽和刚强.三是眼神对形象的塑造.舞蹈演员在表现忠烈之女时需要根据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去诠释其个性和内心细节,总体上仍要以坚定、执着、炯炯有神的目光为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中国古典舞中最常出现的三种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舞蹈作为一门开放的艺术,其表现方式不是绝对的,每一位编导和舞者都可以在实践中探索到各类角色的最佳表现方式,我们应该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借鉴,不断探索塑造古典舞形象的新途径,将这一民族艺术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吕艺生.《舞论》.北京:青年文艺出版社,2001.

  [3]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舞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