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风情醇厚、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以其绚丽的风采深得人们的喜爱。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的韵律和风格特征十分关键。学习过程中教授的舞蹈组合是非常重要的,组合须具备明确的训练目的。课堂所学的舞蹈教学法是直接的、非常重要的传授方式,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民间舞蹈风格及其特征的基础表演能力。如何将正确的训练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就要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舞蹈专业学生快速熟练民间舞蹈组合,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舞蹈专业水平,同时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判断能力,发挥学生在舞蹈创编上的潜力,开拓独立的创新意识。
1 民族民间舞研究对象及课堂教学内容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综合舞蹈教材实用性来进行选择。在低年级开设中国民间舞蹈组合时,以首先传授各民族民间舞的“手位训练组合”“步伐训练组合”的教学较为合适,因“手位训练组合”是基本动律的练习,步伐组合在训练上是属于初级组合,通过训练能提高上、下肢及膝,腕等部位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再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教授传统舞蹈组合,如藏族舞蹈中的“弦子组合”“踢踏组合”; 蒙古族舞蹈中的“肩、胸、背部动律组合”“马步组合”“传统动律组合”; 朝鲜族舞蹈中的“屈伸训练组合”“跑场步训练组合”,维吾尔族舞蹈中的“赛乃姆”“手鼓舞”“十二木卡姆”组合等[1]。这些民族民间舞组合都有着不同的训练价值和实用性、典型性,通过这些组合的练习,能够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舞蹈语汇,更提高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将来从事舞蹈教学、编排、表演打下坚固的基础。
1. 1 民间舞蹈的概念与文化特征
民间舞蹈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
民间舞蹈是各个民族特有的欢快、娱乐的舞蹈,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从混沌状态的原始艺术萌芽发展而来,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映。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乃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表演群众直接创编,又在人民群众中进行传承,至今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
民间舞蹈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保持着古老文化的遗存,它是一切舞蹈创作之母,既古老又年轻,有创作性又保持着传统的风貌,情贯古今,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六大特性,即: 继承性、自娱性、群众性、即兴性、适应性、以及民族和地域性。它包涵了 56 个民族的舞蹈,且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能够将民间舞蹈传承并发展的主要文化特征表现在,以人体动态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和群众之间直接进行传承,又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传承,随着社会的改变而发展,不仅保留着原有的特征,还经历了从民间走向舞台的艺术升华。
1. 2 汉族民间舞蹈风格
汉族民间舞蹈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约在公元前 11 世纪时,汉族民间舞蹈是专供奴隶主贵族享乐的艺术表演。在《诗经》和《楚辞》中就有其生动的刻画和舞姿描写。汉、唐、宋直至明清时期,汉族民间舞蹈成为人民群众在重大节日上的主要表演形式和娱乐活动。
汉族民间舞蹈教材规范了秧歌的体态及其风格特征,训练学生在民间舞蹈风格的制约下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以及掌握东北秧歌、海洋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云南花鼓灯、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以及舞蹈的动律特征。汉族民间舞的各种舞姿加上道具的配合,训练手、眼、身、法、步的紧密结合,体现出全身舞动的韵律感,舞姿多为弧线,呈现出圆、曲、美的体态特征。汉民族的民间舞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及民族特色,它的技巧追求同样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男女舞者在表演时,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具有松弛灵活的运动能力和意识,诠释了淡雅清秀的风格和恬静的心理特征。
1. 3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特征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指的是广泛流传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受民俗文化的制约,主要指以即兴表演、自娱自乐舞蹈风格相对于民间舞比较稳定的传统舞蹈表演形式。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民间舞蹈,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特性、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因素影响,以及舞者性别、年龄的条件约束,相对地在表演技巧和风格特点上会有较大的差异[2]。同时,少数民族民间舞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4 民间舞教学的主要内容
中国民间舞保存着大量古代生活的形象特征,积淀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艺术文化因素,它与人民的传统观念以及民俗活动紧密联系。教学的主要内容包含了中国民间舞的表演风格,多样化的舞蹈形式,各个民族的不同特点、不同性质、不同风格的1点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学习民间舞蹈组合提高学生身体各部位的灵活程度,同时加强四肢密切的配合,使舞蹈动作达到协调统一,增强舞蹈表演的感染力。所以,教师选择教授的组合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选择在我国民间舞方面影响大、普及面广的经典性舞蹈组合。其次是选择具有独特风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做到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
2 民间舞蹈教学方法
民间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以人体动态保存文化、表现文化为主要特征,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行创作与传承的舞蹈形式。
因此,课堂中通过舞蹈组合来提高教学训练,以便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提高民间舞蹈教学训练中,组合应具有代表性、训练型和系统性。
2. 1 民间舞蹈的代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研究,中国民间舞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群重视,是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中国民间舞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和民族地域特征,所谓代表性就是各民族和地区艺人流派的典型性和民族、民间代表性。
中国民间舞教材选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综合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如东北秧歌、海洋秧歌、山东鼓子秧歌、胶州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些舞蹈都有它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舞蹈特征,其表现形式多样、系统、科学。通过这些舞蹈组合的学习,充分地代表性。
2. 2 民间舞蹈的训练性
舞蹈教学技能训练方式大都是以“言传身授”为主,中国民间舞蹈同样是以人体语言来传情达意,教学训练中要求身体个别部位松弛,组合中具有灵活性和技巧性,训练要有乐感、美感与表现力,这些都是是衡量民间舞蹈组合教材是否具有训练性标准的重要依据。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训练中,切身体验才能深入了解民间舞蹈的精髓。通过刻苦锻炼舞蹈基本功,让身体具有协调性、适应性、柔韧性、弹性及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开发肢体的表现力,掌握和熟练舞蹈技术技巧及风格韵律,加强自身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抒发,为了使其完整刻画舞蹈形象,在民间舞教学中进行贯穿乐感和表现力的训练,要让学生通过适当的教材、正确地训练方法,学习中国民间舞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舞蹈表现力。
2. 3 民间舞蹈的系统性
在教材中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简单到难、从基础组合到综合动律组合,从单一的舞蹈动律到较高的技术技巧和表现力,这样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构成具有系统性的舞蹈教学模式,舞蹈教材需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中国几千年舞蹈文化历程,给民间舞蹈提供了很多教学与创作的素材。在这些基础上还需要继续提炼加工和整理,才能让中国民间舞广泛流传。综上所述,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是中国民间舞蹈的主要教学方法,因此选择正确、合理、适合学生的民间舞蹈教材,具有绝对的重要性。
3 舞蹈组合中教学法的分类
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中,采用元素性、短句性、表演性技巧组合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分解动作”的方法,从基本“体态”到“形态”,由局部动作到整体动作,从“单一”到“组合”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训练。如何能让学生深入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和教学要领,针对这一点教师应该在教授组合时,简明扼要地介绍该组合的民族历史背景与民间艺术文化,让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在表演上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3. 1 “元素性”技巧教学方法
所谓“元素”就是舞蹈的基本要素。元素性技巧教学就是利用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部分加以提炼,再分解成元素性技巧动作,最后进行舞蹈的强化训练。元素性教学方法的特点是目的非常明确,以挖基础、找要领来解决学生的舞蹈基础能力和个人素质[4]。例如舞蹈中跳跃技巧、旋转技巧、控制能力,就必须进行元素性训练,从单一训练组合到复合技巧训练组合,才能保证技巧完成的既有数量又有质量。
3. 2 “短句性”教学法
“短句”就是将几个单一动作组成一个短小且精巧的句子。把民间舞技巧动作和风格动作串连并组织起来,编成连贯性短句便于学生进行训练。短句教学在元素教学和舞蹈组合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舞蹈编排和组合的学习过程必须经历舞蹈短句的训练。通常教学中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初学阶段、训练巩固阶段、能力提高阶段和综合表演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授课过程中通过音乐与节奏的配合,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舞蹈训练的激情,使学生快速掌握技巧训练的同时又加强民间舞蹈的风格训练。所以,进行合理的短句教学训练,使舞蹈组合在短小的训练形式和表演形式下,具有短小连贯、自由灵活的舞蹈特点,这是民间舞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教学方法。
3. 3 表演性组合教学法
“表演性组合”就是训练学生表现力,结合民间舞组合与民间舞教学剧目,通过训练使学生达到适应社会舞蹈艺术需求,能够独立完成舞蹈表演,创作舞蹈剧目的重要方法。表演性组合教学过程中,将各类民间舞技巧融入到表演性较强的组合中进行训练[5]。经过学习进行表演组合编排,也可以将一些生活中的情感和故事情节融入到舞蹈中,从情绪入手给技巧的运用找到寄托情感的依据。“表演性”组合教学方法,有效地将技术技巧、风格特征、舞蹈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舞蹈与技术技巧完美融入到音乐中,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
4 结语
通过科学、系统地学习中国民间舞组合,能快速提高学生在舞蹈音乐和节奏上的把握。表演中结合民间舞的技巧,配合舞蹈动律表现个性渲泄、生命情感、烘托气氛的作用,也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舞蹈中没有情感的投入,那么,难度再高、再精湛的技术技巧表演,在民间舞中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可言。综合以上民间舞教学法,使学生或舞者能够很好地把握每个组合的体态动律,除了可以提高自身各部位的灵活程度,还能加强四肢密切的配合,使舞蹈动作达到协调统一、充满美感,更加增强了舞蹈的感染力。中国民间舞通过以上教学法的训练,足够让学生和舞者在舞蹈的大潮中心醉神怡、激动振奋。在精益求精中不断发展,由此足以展现中国民间舞课堂教学训练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罗雄岩.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7 -83.
[2]潘志涛.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15 -67.
[3]吕艺生. 舞蹈教育学[M].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127 - 139.
[4]刘青弋. 关于全民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思考[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4: 39 -46.
[5]平 心. 舞蹈技能的学习曲线[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4( 2) : 29 -35.
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变的中国古典舞 《孔乙己》 选材独特,舞蹈动作的运用也是少见的中国古典舞的拧、倾、圆、曲,从一个文学作品中挖掘一个大家熟悉的平民形象。...
民间舞蹈是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广泛流传于社会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悠久的历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当前,民间舞蹈创作的生存环境...
民间舞蹈是我国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在当前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重大冲击的新形势下,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与...
舞蹈包含了音乐、表演、戏剧、文学等多门艺术,是一门综合体艺术。在这些艺术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最密切的。舞蹈可以通过音乐传递感情,表达思想,又可以将音乐的结构运用于舞蹈的动作创作上。编舞者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进行舞蹈段落的编排,可以说是...
舞蹈能够直观地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舞蹈是美的艺术,充分表达舞者的内心感受,反映的是真实的艺术.在最近的舞蹈比赛中,往往以舞蹈中的难易系数评价舞蹈是否突出.所以,在日常的舞蹈训练中,教师和学生关注的也是舞蹈技巧,对舞蹈自身魅力及其中的感情没...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本质上是人们内心情感通过肢体语言的流露。下面是舞蹈论文题目100个,供大家参考阅读。...
1我国的广场舞蹈沿革背景以及发展情况我国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国家社会经济,随着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政策引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浪潮时代,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发展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当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中的人...
舞蹈艺术是一种技术性极强的艺术门类,优秀的舞者,首先应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较好的体形条件和舞蹈技术能力,这是舞蹈表演的基础.舞蹈技术不是舞蹈的一切,舞者即使圆满完成了技术技巧动作,也还不能完全达到舞蹈表演最终目的.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方面,即艺术表...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独特的社会自然环境,生长着一个由各种舞蹈门类组成的相关舞蹈团体和组织共同聚集而成的大型舞蹈群落,对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用舞蹈生态学的观念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较为明确的分析出其发展机制,为...
四川天府之国西南部,有一块别具特色的区域凉山,汉语或许意喻凉爽的山。在彝族语言诺苏方言中称凉山为诺苏木地,或是宁木,意思为诺苏的家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就生活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