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意象?对于艺术创作,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有人认为,意象是驰骋在形式之外的;有人认为,意象是存在于真实具体的内容之中。无论是游离在外,还是渗透于内,意境创作对于艺术表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意象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好作品,但好作品一定有意象。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周易》中就有“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之说。“象”是具体可感的物象,不是抽象的符号。
艺术中的“意象”,强调作品借助具象的形态,创作出具有意境之美的抽象符号。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认为,意象在艺术中的运用包括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西方艺术中将意境更多地运用在形式的隐喻中。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诗歌具有隐喻性特征;黑格尔则认为“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理念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艺术形式则是诉诸感官形象的具体形式。两者统一在艺术作品的整体中。
舞蹈的媒介是身体,舞蹈作品是利用丰富可变的肢体语言构建艺术符号,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传递出富于情感表现力的深层内涵。因此,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意象创作既遵循一般创作规律,又区别于美术、诗歌等艺术形式,受舞蹈艺术特殊性的影响,它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舞蹈艺术的舞台创作,其核心是关注舞蹈本体,即舞蹈身体语言。它需要构成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的意象符号。意境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满足其一般创作规律,即:意象的孕育、形成、物态化三个阶段,除此之外,它区别于书法、绘画、建筑、音乐等其它艺术种类,表现出“综合时空的纯形式艺术”。这充满艰辛的艺术创作阶段,在孕育、形成和最后的物态化的整个过程中,是艺术家搭建的充满个性、有秩序的“网幕”:组织点、线、光、色、形体、声音,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舞蹈是综合时空的艺术,意境讲究自然,那么舞蹈便是“节奏化了的自然”———“不是由几何、三角所构成的西洋的透视学空间,而是阴阳明暗高下起伏所构成的节奏化了的空间。”
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运用写意的手法,将舞蹈动作模拟出“水”的流动状态,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弱到强的逻辑结构搭建语言表达的层次,从出现到汇聚再到展开,形成一幅轻柔、流畅、飞腾、扬落、涌动、咆哮的水的自然状态,借由人体搭建的意象符号,隐喻出人体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
古典女子独舞《扇舞丹青》,在舞蹈语言的构建上,不仅表现出女子的轻柔和灵巧,还增添了刚健的气质,运用扇子与肢体在节奏、力度、速度和空间的配合,营造出“高山坠石、千里阵云、春蚕吐丝、棉里藏针”的意象空间。朝鲜族女子群舞《长白祥云》,通过女子端庄委婉的舞蹈形态,融入了自然风貌、民族情结和审美情操,用身体语言符号构建出长白山天地自然的灵气与神韵,利用有限的舞台空间营造出虚拟意象空间,流动出空灵、飘渺、悠然的无限之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认为,“艺术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人们常用‘意象’来表述艺术形象的概念。”
通过意象创作在舞蹈中的运用实例可以看出———“意象”正也是区别中西方艺术审美内涵的关键。它的艺术特征很明显:“意象道出了中国艺术重在表意、强调主体的特征,与西方艺术重在摹仿、强调客体,显然有别。”
二
动作意象的孕育是“立意”的准备阶段,也是创作的第一阶段。动作意象的孕育,离不开创作者对自然万物、社会百态等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感悟和体会。唐代著名画家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个字的领悟。“外师造化”即指“艺术家要以自然为使师,要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生活,这是孕育意象的基本要求。”
艺术舞台创作出的人物形象离不开现实生活和自然环境,编导从自然生活中建立灵感,将生活化的动作经过“去粗取精”,形成带有“意象符号”的舞蹈动作。其中“意”便是由生活中感受得来,为意象的产生提供原始的生活素材。
群舞《回家》,运用大量生活元素,“坐火车的无奈、靠在旁人身上打盹、发现钱包被偷后慌张的表情……”作品紧紧抓住了“坐火车回家”的平凡一幕,围绕现实生活情境,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特定的情绪中提炼动作,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中国传统意象论认为,‘意’是统摄‘象’的,而‘象’则是用来表现‘意’的;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最重要的是‘立意’。”
由此,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意象的孕育,“象”是由创作主体的“意”进行改造和生发的,“外师造化”成为意象孕育的基本条件,“中得心源”才是起到决定性意义的关键。
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阶段是意象的形成。意象孕育源自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感悟,而意象的形成更多则是创作者内心艺术构思的心理活动。优秀的舞蹈作品形象,离不开科学地运用艺术创作思维。
原则上,它遵循两点:“以少总多”和“拟容取心”。“以少总多”出自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它指“并不只是语言精炼,而是以极少的文字蕴藏丰富的内容,使事物的神情形貌丝毫无遗地表现出来……熔铸、锤炼出最能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对象本质特征的意象。”
艺术舞台上的舞蹈作品创作,动作语言更需要简洁凝练。过多重视“技术”层面,就会出现形式高于内容,忽视肢体的基本动势、外在动态与内在表现的协调统一。面对如今种类繁多的作品创作,不难发现作品中动作一味追求琐碎、变化多样、华美的艺术效果,内容雷同,这势必会削弱舞蹈作品的艺术张力与个性。由此,可以借助“以少总多”的传统意象的创作方法进行舞蹈语言意象的形成。“以少总多”强调的是加强艺术创作的典型化而不是强调抽象化,不仅“要对同类意象加以概括,而且要对意象的个性加以强化,使之个性化,具有更鲜明、更形象的个性特征。”
“拟容取心”,出自刘勰《文心雕龙·比兴》,其内涵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即‘意’,与它要用以比拟的外物,即象,虽然相距极远,但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使它们像肝胆一样紧密结合……创造最能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精神实质,而又最鲜明、最具体、最有个性的艺术形象。”
舞蹈作品是通过敏感的社会题材和贴近社会生活的真实来源,经过艺术提炼和加工后用舞蹈身体语言进行意象的构建。
经过孕育与形成,艺术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是意象的物态化,即经过创作者的“内视”使意象物态化,最终形成舞台艺术作品。物态化需要依靠恰当的物质媒介和高超的技艺手段得以实现。宋代著名画史评论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到:“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
这里的“笔”就是“用笔”。“意”只有通过合理的“用笔”才能将其物态化。这里的“物态化”即艺术表达。在艺术创作的阶段中,物态化的过程是编创者的艰辛创作的过程,也是创作者才能和智慧得到集中呈现的过程。舞蹈的创作同样需要静心布置与谋划,才能将身体语言中的意象神韵得以精确传达。革命题材群舞作品《八女投江》集中描述抗日战争时期,五军一师妇女团为掩护大部队转移,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最后毅然决然投江的革命故事。在身体语言的意象营造上,首先是动作语汇的意象限定,用“护”、“捂”、“搂”、“扑”等战斗的动作来表现特定情境下的特定人物身份和气质;其次是通过调度语言来表现战争中殊死搏斗的情境氛围;最后,无助的眼神、蜷缩和颤抖的动作语态、恐惧地哭泣等等,表现人物真实的心理状态。
三
动作意象从孕育到形成再到物态化的三个阶段,并非顺次产生,而是相互交错、穿插和反复交替的现象。舞蹈动作意象物态化的过程,不是原先构思时形成的样子,它总在被不断地修正、补充与发展,最后越来越趋近于完善;意象在构思阶段已经形成,它只存在于艺术创作者的“内视”中。同时,这种没有被最后物态化确定下来的意象,流动可变。
只有通过这一阶段更加缜密地加以审视,才能使得意象得到丰富和充实。编创者在物态化的过程中仍旧可以回头重新感受、体验动作的生成效果,及时纠正和改进动作意象。“意象的物态化,本质上是艺术家主体生命活动的客体化,需要艺术家继续倾注全部的感情,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最积极的创造性。”
例如著名编导赵明为舞蹈家刘岩编创的古典舞《水中月》,舞蹈动作不再刻意表现“柔韧性和似动若静,寓动于静的重心迁换及控制力”,而是从“形”把握住“象”,再由“象”转换成一种意境———“水影、光影、镜影在舞者造化中浮动、游动、漾动,像水一般在舞台上流走、塑形,流质一般的哲思意蕴让人悠然回味。”
赵明的艺术创作正是通过对传统审美内涵的重构体现自我表达,动作风格提取主流审美精华,保持了中国当代舞蹈的传统审美意蕴。
“他的创作观归纳为创作动力———万斛泉涌,不择而出;创作方法———随物赋形,尽水之变。”舞蹈身体语言的审美内涵,必须借由合理而富于想象力的外在形态,传达一种生动、形象、有张力的意象化的语言符号。正如晚清著名词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有道:“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这“风雨江山”非真正的大河江山,而是作者心中难以言表的情思所寄。舞蹈的身体语言的意象形成,正是作者创作中的情感所托,也是创作者创作出来的审美意象。如今的舞台作品创作,应体现出舞蹈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带有生活质感的审美意象。
结语
任何艺术创作都有其自身遵循的一般规律。中国传统艺术的观念下,中国舞蹈的创作理念需要包裹在充满意蕴的情调之中,作品方可回味无穷。意象创作在舞蹈中的运用既具有其一般规律的共性,也带有艺术家独特理解的艺术个性。在舞蹈创作中,要强调意境的作用,它不仅能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直指舞蹈作品的灵魂,同时也是检验作品好坏的重要指标。在今后舞蹈创作中,意境创作必将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伴随艺术家的个人造诣,拓展出丰富与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9.
[2]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梁峰,高敏.当代舞蹈作品《回家》的创作思维解析[J].华章,2014(6):107.
[4]金浩.论当代舞蹈创作中的文化机杼[J].北京舞蹈学报,2010(2).
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变的中国古典舞 《孔乙己》 选材独特,舞蹈动作的运用也是少见的中国古典舞的拧、倾、圆、曲,从一个文学作品中挖掘一个大家熟悉的平民形象。...
民间舞蹈是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广泛流传于社会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悠久的历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当前,民间舞蹈创作的生存环境...
民间舞蹈是我国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在当前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重大冲击的新形势下,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与...
舞蹈包含了音乐、表演、戏剧、文学等多门艺术,是一门综合体艺术。在这些艺术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最密切的。舞蹈可以通过音乐传递感情,表达思想,又可以将音乐的结构运用于舞蹈的动作创作上。编舞者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进行舞蹈段落的编排,可以说是...
舞蹈能够直观地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舞蹈是美的艺术,充分表达舞者的内心感受,反映的是真实的艺术.在最近的舞蹈比赛中,往往以舞蹈中的难易系数评价舞蹈是否突出.所以,在日常的舞蹈训练中,教师和学生关注的也是舞蹈技巧,对舞蹈自身魅力及其中的感情没...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本质上是人们内心情感通过肢体语言的流露。下面是舞蹈论文题目100个,供大家参考阅读。...
1我国的广场舞蹈沿革背景以及发展情况我国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国家社会经济,随着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政策引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浪潮时代,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发展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当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中的人...
舞蹈艺术是一种技术性极强的艺术门类,优秀的舞者,首先应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较好的体形条件和舞蹈技术能力,这是舞蹈表演的基础.舞蹈技术不是舞蹈的一切,舞者即使圆满完成了技术技巧动作,也还不能完全达到舞蹈表演最终目的.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方面,即艺术表...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独特的社会自然环境,生长着一个由各种舞蹈门类组成的相关舞蹈团体和组织共同聚集而成的大型舞蹈群落,对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用舞蹈生态学的观念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较为明确的分析出其发展机制,为...
四川天府之国西南部,有一块别具特色的区域凉山,汉语或许意喻凉爽的山。在彝族语言诺苏方言中称凉山为诺苏木地,或是宁木,意思为诺苏的家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就生活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