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位处我国西北边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风格多样。“新疆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深厚的,又是层累的。”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往往能直观地体现本民族文化的特征。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中的头部、手部、脚部动态反映了新疆回族百姓的审美取向,并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阐释着舞蹈文化的价值内核。它的动势、律动、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变化、民族交流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变化与发展,但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在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变的一面,换言之,同时具有不变性与可变性。
一、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成因分析
( 一) 地域性与动态元素
新疆是我国典型的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欠发达边疆地区,这里的地形呈“三山夹两盆”分布,以天山山脉为中轴,分为南疆和北疆两个部分。汉、维吾尔、回、哈萨克等民族长年生活居住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也包括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回族是新疆世居民族中人口数量较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和硕县乌什塔拉村回族乡、鄯善县东巴扎回族乡、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霍城县三宫回族乡、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米粮泉回族乡。“大分散,小集中”是新疆回族人口的主要分布特点。这里的回族居民和新疆其他世居民族一样,以绿洲与农耕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繁衍生息。新疆地势南高北低,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多戈壁、沙漠,气候干旱,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生活在这里的回回民族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在其舞蹈动态元素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出地域对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如在戈壁沙漠中行走,人们膝盖自然地会产生伸缩状态,该动势被回族舞蹈屈伸步所采用,节奏可快可慢,在不同的节奏变化过程中表现出人们的不同情感。
( 二) 民俗性与动态元素
新疆的回回民族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回回民族一样,有着自己悠久而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如新疆回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天大大,地大大,妈妈的盖碗茶全装下。”回族老百姓喜欢喝盖碗茶,喝茶的习俗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但回族的喝茶习俗又与汉族有差异。新疆回族的盖碗茶是将大枣、枸杞、冰糖、桂圆都放在杯中长期饮用可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在回族舞蹈中也时常能看到将茶杯作为道具进行表演的舞蹈节目,如昌吉地区的回族舞蹈《尕老汉》中就表现了喝盖碗茶的习俗: 在一段欢快的音乐响起后,一群乐观向上的回族老汉们手持茶杯时而向上举起,时而向一侧平推出去,动势姿态有高有低,节奏时而快时而慢,从舞蹈的内容上展现了新疆回族人民热爱生活、乐观开朗的精神风貌。
回族百姓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养成了练武的习惯,如今在新疆的回族百姓当中也可以见到人们习武健身的场景。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中掌的手型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习武的习俗密切相关,新疆回族舞蹈《八字大开头》基本造型和动势都源于练武习俗,舞蹈动势融入了武术动作技巧,或将个别武术动作稍加变化运用于舞蹈当中。在该舞蹈中有弓步燕掌的动势造型,左脚向旁迈步成“旁弓步”,双手为“燕掌”,重心下移,整体动势姿态与武术动作极为相似,可以明显看出是由武术的姿态造型演化而来的。其他还有燕掌蹉步、弓步击掌等动势造型,都和当地回回民族尚武的习俗是分不开的。
新疆地区生活在城市的回回民族在服饰方面与汉族服饰差异不大,但在乡村居住的回回民族在服饰上还是跟汉族有些差异: 回族女性头上戴有彩色的纱巾,上面有金线或彩色的图案,中老年女性的衣服还有对襟、盘扣、金线绣花图案等回回民族服饰的特征; 回族男性有头戴小白帽身着白衬衣的习惯,中年男子喜欢穿对襟坎肩,颜色以黑色为主,脚上穿方口黑布鞋。这些端庄大方的服饰习俗在新疆回回民族的舞蹈中也有所体现,如舞蹈《花花的尕妹》中,身着对襟衣服的回族姑娘们伴着音乐欢快起舞,粉色与绿色相搭配,色彩鲜艳明丽,体现了新疆回回民族的服饰文化特色。
( 三) 共生性与动态元素
“文化的开放性使得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会受到周边其它文化的影响,使得民族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居住地域文化的因子”[2]。新疆的回回民族长期与汉、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聚居生活在一起,各族民俗相互之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新疆地区的回族舞蹈更具地域特色。
昌吉地区的回族女子舞蹈《绣》,表现的是一群回族姑娘在用灵巧的双手绣牡丹的主题,该舞蹈中就明显吸收了汉族传统舞蹈的一些特征。如汉族古典舞身韵当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划圆为主,该舞蹈《绣》的中段动势韵律就运用了这一特征,充分体现出回回民族极大的文化包融性。回族舞蹈《花花的尕妹》中,姑娘们手持彩扇,膝部以软屈步为主,上肢动作主要以汉族秧歌中的“划八字”为主要动势,头部摆头与碎摇头交替出现,形成了新疆回族舞蹈特有的姿态动势。盘子舞是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产生于古老的库车,流行于乌鲁木齐、伊犁、喀什等地,而新疆回族舞蹈也有盘子舞,与维吾尔族的盘子舞很相似,只是回族舞蹈在部分道具和动作上有所不同。此外,与内地回族舞蹈不同,新疆回族舞蹈脚下步伐踏点跳转和维吾尔族刀郎舞明显有相似之处,很可能是借鉴了后者的动律元素。
二、新疆回族舞蹈动态特征
新疆回族舞蹈的动态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为头部动态、手部动态、脚部动态。新疆回族舞蹈头部动势主要包括: 摆头、转头和摇头。摆头的动势主要用于男子舞蹈中,头部摆动是向左右两个方向做倾倒的姿态,动作可大可小,根据舞蹈的需要进行调整。在新疆民间,回族群众跳起《尕老汉》的舞蹈时,摆头是主要动势,人们会将头的左右摆动幅度加大,同时会将摇头与摆头相配合,且穿插在一起。新疆地区回族舞蹈摆头的动势在孩子的舞蹈中也时常出现,左右摆动一拍一次,强拍向下表现出孩子们的纯真可爱。转头动势在焉耆地区的回族民间舞蹈中比较多见。如在双人对舞的过程中,转头动势会反复出现,节奏均匀,双人对舞的过程中有向同一方向转头的动势,有两人同时向相反方向进行头部转动的动势。在双人对舞转转圈的运动路线中,转头动势可两人同时向内转头,再向外转头,在此过程中舞者可以进行情绪的沟通与交流。左右转头动势一般在一个人自唱自跳的回族舞蹈中比较常见,主要表现舞者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回族女子舞蹈《绣》中有左右转头的舞蹈动势,姑娘们手持牡丹花图案,单手左右摆动,随之头部动势左右转动,舞蹈的表现过程充满动感与生气,表现出回族姑娘心灵手巧的特征。摇头动势在新疆回族舞蹈中是最为常见的,摇头可分为摇头和碎摇头两种动势。摇头的动势节奏较平稳,一般用于叙事性舞蹈和宴席上的舞蹈动律; 碎摇头在节奏较欢快的舞蹈中常出现。
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中头的动势内容丰富,从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对头部不同姿态的把握和运用上,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该民族舞蹈文化的整体动向,从而进一步了解人们的精神状态。同时,对头部动势的合理运用,更凸显出新疆回族舞蹈有别于其他地区回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新疆回族舞蹈手部动势主要包括: 掌型、扶耳手、虚握拳手。掌型在回族男子舞蹈中较为多见,一般用掌型表现出男性的阳刚之气。如《尕老汉》中多用掌型表现舞蹈中的人物特点,掌型的上、下、前、后的定格与摆动,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扶耳手是回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姿态,在舞蹈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常用此手势动态,男、女舞蹈中都可见到该动势姿态,扶耳手的运用强调出舞者间的相互交流。虚握拳手是在男子舞蹈中常出现的动作姿态,拇指张开,其余四指并拢向掌心虚握拳,该手势动态也来源于回族群众练武、劳动的日常生活。
新疆回族舞蹈《踩点点》则运用了拳与掌相交替的基本手形,在舞蹈中踩、踏的过程中,手的动势由掌变拳或由拳变掌相互交替,干练的动作表现出新疆回族青年朝气蓬勃的状态。
新疆回族舞蹈中脚部动势以脚的着地方式来区分,可分为: 前脚掌着地的屈步,脚后跟着地的屈步,全脚掌着地的屈步。该动势用脚不同的着地方式表现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风貌。地区的差异性也是该动势产生的差别原因,如焉耆地区的回族舞蹈,无论男女老少在进行舞蹈的过程中都是习惯于脚后跟着地; 在昌吉、阜康等地则会出现不同的着地方式。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前脚掌着地屈步流动表现出灵巧、轻盈的体态特征; 全脚掌着地多表现人的踏实、稳重; 用脚后跟着地的屈步则表现出一种风趣、乐观的风格。如《尕老汉》中多出现脚后跟着地的动势姿态,而《绣》中多采用前脚掌着地的屈步。
总之,新疆地区回族舞蹈的动态特征由头部、手部、脚部动势姿态为其主要表现方式,头、手、脚的不同动态特征呈现出舞蹈文化的特殊性,即舞蹈文化价值的“独一性”特征。
三、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与其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地域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有不变性的一面,又有可变性的一面。不变性主要表现在头部动态的摆动和摇动,头部动作幅度的大小则是根据舞者情绪的需要而随之变化的。头部的碎摇动、摆动、转动是其最显着的风格特征,变化的多样性也是以其为基点进行的,故此新疆地区回族舞蹈头部的摇、摆、转是动态元素不变性的一个表现。
动态元素不变性的第二个表现是新疆回族舞蹈中顺撇转的动势姿态,该动势主要用于回族男子群舞之中,左手在体前按掌位,右手背后,上身向前倾,同时头向左倾倒,重心向下向左转动。该动势在男子群舞中常常用到,在社会文化剧烈变化的今天,该动态元素特征却始终没有变。
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的可变性表现在: 手部的动势如掌、拳的交替使用,特别是女子的手势动态,会根据舞蹈者需要进行简单的变化; 膝盖屈伸的快慢是可变化的,在舞蹈作品中,编者可以根据舞蹈的需要,对屈伸进行节奏上的处理或力度上的处理,如可以把均匀的两拍子的硬屈步动势变为四拍子的软屈步,让舞蹈的情绪状态又有所变化。舞蹈《踩点点》中的屈步和维吾尔族刀郎舞的步伐大胆结合,动作轻快、灵活、多变,但膝部的屈伸则是变化的基点,有所变化又不失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之本,动作元素的合理组合恰到好处。身体中段的发展变化是新疆回族舞蹈的一大亮点,舞蹈《绣》中大量运用了汉族身韵的动律元素,用提、沉、划圆、旁移自然地与回族舞蹈动律相结合,较好体现出回族姑娘心灵手巧的特征。脚下步伐的动态元素在实际的舞蹈作品中可变性也很强,如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将平稳的走步变为快速的流动或急速的旋转,脚下的动势姿态丰富多彩,随时根据需要加以变化。
四、结语
“文化的共存需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而不是促进假设中的某个文明的普遍特征。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3]事实上,“当代社会,对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尊重和维护,既是每一个民族国家的内部要求,同时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4]。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的可变性,是在不失其民族特色、风格特征、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当然,我们也“不赞成那种认为优秀文化只能永远停滞在原始如初阶段才是‘正宗’的观点”[5]。新疆回族舞蹈文化以其自身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构建并传递着新疆地区回族的民俗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它了解舞蹈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求同存异继而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这也是新疆回族舞蹈动态特征在社会变迁、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变性与可变性共生的文化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疆传统文化变迁[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 5) .
[2] 巴玉玺. 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差异性的理论辨析[J]. 三峡大学学报,2014( 2) .
[3] 赛缪尔·亨延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周琪,刘绯,等,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5: 369.
[4] 黄永健. 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34.
[5] 邓钧,邓光华. 传承 生存 发展———论侗族大歌文化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J]. 贵州大学学报,2014( 6) .
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变的中国古典舞 《孔乙己》 选材独特,舞蹈动作的运用也是少见的中国古典舞的拧、倾、圆、曲,从一个文学作品中挖掘一个大家熟悉的平民形象。...
民间舞蹈是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广泛流传于社会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悠久的历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当前,民间舞蹈创作的生存环境...
民间舞蹈是我国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在当前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重大冲击的新形势下,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与...
舞蹈包含了音乐、表演、戏剧、文学等多门艺术,是一门综合体艺术。在这些艺术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最密切的。舞蹈可以通过音乐传递感情,表达思想,又可以将音乐的结构运用于舞蹈的动作创作上。编舞者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进行舞蹈段落的编排,可以说是...
舞蹈能够直观地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舞蹈是美的艺术,充分表达舞者的内心感受,反映的是真实的艺术.在最近的舞蹈比赛中,往往以舞蹈中的难易系数评价舞蹈是否突出.所以,在日常的舞蹈训练中,教师和学生关注的也是舞蹈技巧,对舞蹈自身魅力及其中的感情没...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本质上是人们内心情感通过肢体语言的流露。下面是舞蹈论文题目100个,供大家参考阅读。...
1我国的广场舞蹈沿革背景以及发展情况我国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国家社会经济,随着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政策引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浪潮时代,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发展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当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中的人...
舞蹈艺术是一种技术性极强的艺术门类,优秀的舞者,首先应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较好的体形条件和舞蹈技术能力,这是舞蹈表演的基础.舞蹈技术不是舞蹈的一切,舞者即使圆满完成了技术技巧动作,也还不能完全达到舞蹈表演最终目的.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方面,即艺术表...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独特的社会自然环境,生长着一个由各种舞蹈门类组成的相关舞蹈团体和组织共同聚集而成的大型舞蹈群落,对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用舞蹈生态学的观念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较为明确的分析出其发展机制,为...
四川天府之国西南部,有一块别具特色的区域凉山,汉语或许意喻凉爽的山。在彝族语言诺苏方言中称凉山为诺苏木地,或是宁木,意思为诺苏的家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就生活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