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

潮州音乐与英歌舞的关系分析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5-06-15 共2246字
摘要

  根据对近些年来的中国南方地区的歌舞艺术演艺市场的实际生态状况的调查研究与结果汇总行为的研究分析,我们在实际性的意义层面发现了潮州音乐艺术与潮汕文化流行地区的英歌舞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深切地感觉到实施潮州音乐与英歌舞之间的关系分析应该具有着比较充分的现实性参考价值,本文将围绕有关话题展开简要的尝试性论述。

  一、潮州音乐的基本艺术特点

  潮州音乐是中国南方,民间性音乐流派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与中国潮汕地区的历史性文焕传承脉络有密切的相互关系的一种音乐流派形式,由于之前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已经意识到了潮州音乐艺术与潮汕地区的英歌舞艺术在表现层面上的相互联系,所以为了使我们接下来的论述性内容具备更加充分的现实理论依据,我们特别在这里对潮州音乐的艺术特点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和盘点。

  潮州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受过福建南音的重要影响,表现在音律行进与发展过程中两者具有在声调起伏方面的相似性特征,时至今日,依然有一个流派分支的潮州音乐是在一只古老的福建南音音乐流派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这种发展渊源在一定的历史层面上体现了潮州音乐文化的古典音乐艺术来源背景。潮州音乐的音律特色是七律音阶式,它是基于隋唐时期的五声音阶体式发展而来的七声音阶体式,它的乐谱记录形式处在潮州地区流行意外还比较广泛地流行于福建闽南一带的民间地区。

  潮州音乐的乐曲结构模式以及演奏方法有着极为明显的唐宋古乐的艺术描述性特征特点,值得有关人员的研究与关注。

  二、与英歌舞有关的一些基本性的情况介绍

  英歌舞是一种融合了舞蹈艺术、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身汉民族的广场活动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其表演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具有豪迈雄壮、气氛浓厚热烈等现场环境特征,英歌舞一般流行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等省份,一般情况下由男子演员实施表演行为,有一定程度的歌颂英雄的艺术价值趋向。

  这里试以普宁地区的英歌舞作为局里性研究对象,它可以被认作是一种壮美阳刚的展现汉族男性公民的力量品性的群体性舞蹈艺术形式,在这个地域的英歌舞艺术形态实践样式中,主要是比较鲜明而生动地描写了水浒传故事中的梁山泊英雄好汉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

  在表演行为的实践过程中,所有的参演演员要描摹独特的艺术人物形象的脸谱映像,并且要按照梁山泊英雄好汉的形体与性格形象展开艺术人物造型,要求在确有必要的实践条件下,指令所有的有关的舞蹈表演演员穿着武士服,实施实际是英歌舞艺术表演实践行为。

  表演时队列形态往往变化繁复,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都能动态的图形样式,英歌舞的表演过程中演员的实际的动作套式亦具有五花八门的艺术描述学指征,在一般的描述性条件情形下,一般情况之下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视觉观感跳荡起伏的的舞姿动态变化情形,在这样的现实性普宁英歌舞表演形态境况中,形成了普宁英歌舞特有的韵律性美学指征。

  考虑到实际化的潮州音乐与民歌作品,我们也就相应地为普宁地区的英歌舞艺术找到可雄浑刚猛、豪迈粗犷的性格特点,充分地体现了中华南方民族的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特征。

  英歌舞的发展历程与水浒梁山英雄故事有着深厚的密不可分的相互关联性,英歌舞艺术事业的有关研究与从业人员,为了在英歌舞的实际表演的实践形态中充分展现水浒英雄故事中的有关人物的英雄性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有相对性地创作了基于潮州地区的基本音乐流派的典型特色的音乐配乐作品,为英歌舞的舞台实践的表现效果的较大幅度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基于现实层面意义的助力因素。

  具体阐释之,在现实实践意义层面上,英歌舞是属于潮汕文化流行地区的典型性的汉民族群众性舞蹈表演活动,所以它的配乐选取也就主要地借鉴了潮州地区的一些已有的具有成型的形制状况的音乐作品,只是在极个别的现实性实践条件下实施了对有关的音乐配乐作品的有针对的改变与二次创作实施行为。

  英歌舞的实际的演出活动的进行流程中,参演的舞蹈演员人数在一般情况下被有关行业的从 业者们 规定为16 -24人,在极少数的个别情形中也有增加至32或36人的情形,在实施梁山英雄聚义的特殊性艺术情节表现实践的过程中,最多时参演人数可至108人。

  但在任何的人员队伍的形式条件之下,参演的舞蹈演员的实际数量都被约制为偶数,执棒及持小鼓者各占一半,现在也有极其特殊的舞台或者广场表演实践流程中指令所有的参演舞蹈演员全部使用短棒的。

  主要动作有“洗街”、“藏剑”、“单、双镖枪”、“背槌”、“过跨”、“勾脚”等;主要图形有“双龙出海”、“麦穗花”、“眼镜圈”、“田螺圈”等;主要情节有“下山打探”、“急水渡泊”、“化妆卖艺”、“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凯旋归山”、“欢庆团圆”等。

  所有的舞蹈表演动作以及舞蹈演员的人员排列图形都是从古典时期的练兵和攻城阵法演变而成,具有充分的翻转善变的特质,在艺术层面上充分表现了梁山泊英雄好汉机智勇敢、替天行道的豪迈气概。

  三、结语

  在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的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性版图中,南方地区的潮汕文化给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发展版图带来了比较充分的丰富性推动,本文围绕着潮州音乐的艺术特征及其对潮汕地区的英歌舞艺术的现实流变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和介绍,以供有关领域的读者朋友之参考。

  参考文献:

  [1]柳剑文。英歌舞与花鼓的舞蹈形态学比较---兼辨萧遥天“英歌源自花鼓”说[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2]张曦。潮州音乐?还是潮汕音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4)。

  [3]余少萤。潮州音乐创作研究[J].音乐创作,2013,(07)。

  [4]吴卉连。潮汕、闽南英歌舞述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舞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