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

民间舞蹈《云南映象》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30 共2102字
摘要

  《云南映象》是舞蹈家杨丽萍"隐退"村寨两年之后携上百名"村民"带来的舞蹈,她担任这部剧的主领舞,并兼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

  在全长2 个小时的演出中,来自滇山村寨的上百名舞蹈演员,通过7 场歌舞,展现哈尼族、彝族、苗族、藏族、傣族、白族、佤族等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设定情景为日月、土地、家园、火祭、朝圣、雀之灵。

  云南作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集成块",仅舞蹈一项,就有1095 个舞蹈的品种,有6718 个舞蹈的套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在中国舞蹈界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演员的技巧和舞蹈的调度,注重的是舞台跨度有多大,腿举多高。

  这种观念造成了穿紧身裤跳藏族舞,穿高跟鞋跳民族舞的现象,也造成了民间舞蹈团的课程中,设置芭蕾舞训练为必修课,却鲜少有真正的民族舞作品。而电视综艺晚会则令民间舞蹈停留在追求欢娱和舞台情绪的角度,角色搭配。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南映像》作为一桩文化现象,"原生态"与"保护"被格外地凸显出来,民族文化在逐渐地萎缩消失,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当杨丽萍成功地运用少数民族舞蹈语言编创舞蹈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时,她谈到学习舞蹈、创造角色的经验体会:"抓紧一切下乡劳动和演出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向傣族民间老艺人学习傣族民间舞蹈,不管男的、女的动作我都学,边学边仔细琢磨傣族舞蹈的风格、造型、律动。"正是在这种"原生态"的土壤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杨丽萍的舞蹈生命才得以绽放异彩,而同时,"原生态"的民间舞蹈艺术也在濒危的状态中焕发新的活力,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向。
  
  《云南映象》上演时,时任云南省省长的徐荣凯在观看演出后,高度评价了《云南映象》的两个现实意义,"一是在云南民俗舞蹈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如何凸现艺术家的个性并以此来引领和丰富舞蹈民族性的时代建构;二是在云南民族舞蹈的生态保护和风情展示中,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并进而实现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统一。"《云南映象》主打"原生态"的民间舞蹈牌,在商业上所取得的成功,引发了关于"原生态"的讨论。云南舞蹈事业的舞评家聂乾先指出:"《云南映象》是由民间原生态舞蹈和杨丽萍创作的舞蹈作品两大部分整合而成。民间原生态舞蹈部分,大多是彝族舞系的节目;杨丽萍作品《雀之灵》、《月光》多为傣族舞系。
  
  原生态节目像是浑厚的红土地,杨丽萍的作品像是腾升在红土地上的一座美神,两者相得益彰。"可以窥见,聂乾先不认为《云南映象》的"歌舞集"全是"原生态",也不认为杨丽萍那些曾经独自亮相的舞蹈作品是"原生态".也有专家指出《云南映象》的作品并非原本意义上的"原生态",将民俗景象搬上舞台,脱离了它的生存环境,脱离了民俗生态,本身就称不上是严格意义的"原生态".杨丽萍运用新的意识、新的技法、新的思维方式去改编创新,既迎合了现代普通观众的审美需求,又大打民族特色的大旗,成为一种舞台再造的现代"民俗奇观".以"民俗奇观"的形式来向城市族群推销一种崭新的异样体验。

  杨丽萍并不在意她的"原生态"是否是学术研究上严格意义的"原生态",她所标榜的"原生态"是指演出七成的演员都是她在云南各个村庄里找到的,这些人在云南生活,夜以继日地在云南的土地上劳作。他们的舞蹈来自生他们养他们的土地,并不是在舞蹈教室里学的,更具有特性,在民族特性这方面与从小学习专业舞蹈的演员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舞蹈是有灵魂的,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杨丽萍需要的就是那些透露着最淳朴、最自然的风情的舞蹈,她的演员就是原住民,他们的舞蹈都是在生活中劳作的动作,不是学来的。

  学院派舞蹈在艺术上主要依据美学原则,创作的宗旨是创造具有审美感染性的艺术形象。而杨丽萍将动作身体原发的激情冲动奉为舞蹈艺术的灵魂和宗旨,不重视技术动作的演绎。杨丽萍在设计舞蹈动作时,更注重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动作、举行仪式时的动作,看重的是身体表达,即追求原生身体状态的舞台表达;另一方面,杨丽萍在设计舞蹈动作时,放弃对"意义"的追问,而是强调一种感染性,来自于身体本身动律所建立起来的。对所谓原生身体状态的舞台表达,具有的是一种"直接感染力",即不需要进行联想或者思考就能产生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舞台上身体纵情狂欢的感染性,造就了舞蹈语言由表意性向表演性转化。所谓"表意性",指的是传统民间舞以身体为媒介,进行特定意义的表达;表演性则是将身体的纵情绽放当做是目的,身体成为世俗风情本身。这种表演性语言的确立,促进了舞蹈的语言类型多元性转型。

  《云南映象》成为一种新的舞蹈文化现象,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民间舞蹈以民族区隔为分类标准的界定,突显了对地方性经验的表述,激发赞扬对身体的直接感染力的释放,制造现代舞台民俗奇观。将民族经验替代为地方性经验,将传统审美原则替代为身体表达原则,将认同感替代为奇观感,对民族民间舞进行了创新改造,形成了民间舞的艺术转型。

  对于一直依赖国家扶持或赞助的舞蹈演出来说,杨丽萍的成功显然别具意义,张艺谋通过创造文化形象的方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环节,杨丽萍则通过表现地方民俗景观来塑造其艺术形象,同时寻求市场资本,成立演艺公司进行循环演出,以此培养各个层面的观众对舞蹈的新体验。通过这种体验的获得,将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新探索提上日程,让我们不得不用新眼光打量不同形态的民间舞蹈。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民间艺术论文
返回:舞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