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

武术拳种的产生及其形成因素理论分析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09-01 共3780字
论文摘要

  武术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技术内容和表现形式。武术拳种的产生是中国武术体系形成并开始不断丰富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从武术产生初期简单的攻防格斗技术,到后来丰富完善的技术和理论的体系,武术拳种以自身独特的拳术理论为依据,在长期的演练和传承中形成稳定的技击体系。对武术自身而言,是一种规范,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一种方式。

  1 定义

  目前对于武术拳种的定义有多种解释:《中国武术大词典》中指出“流传有序、内容系统,而又有别于他家的拳种”。《中国武术大百科》描述武术拳种是“流传有序,内容系统,独具运动特点的拳术”。20 世纪 80 年代,国家体委组织参与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提出拳种的特点是“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现在我们更多的是采用这一种解释对武术拳种进行定义。

  2 武术拳种的产生

  最早的武术拳种是以技术特色来命名的。就其技术角度而言,拳包含两个方面,即“势”和“路”。“势”即每个技击动作所展现出来的招势;“路”则是展示给他人的一种姿态,也就是所谓的一种程式化的套路。武术拳种同武术流派一样,都是随着技击技术的完善和规范化而逐渐形成的,对技术进行长期的演练和实践的总结,当攻防技击的练习发展成为套路时,技击技术逐渐产生了比较稳定的技术结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特点,武术拳种也就随之产生了。拳种的产生和发展是有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过程,本文主要以历史为轴,将拳种的形成过程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武术拳种的形成大致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秦汉时期是古代武术发展的高峰时期,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西安出图的秦兵马俑中青铜兵器的种类十分齐全,包括弓驽、戈、矛、戟、殳、剑、钩等,制作工艺十分精良。汉代不仅出现了“武艺”之称,而且武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表现得丰富多彩。

  《古今图书集成·闺奇部列传》载“:关索妻王氏,精诸家武艺”。文中的“诸家”,即指当时不同技术特点的各个流派。自汉时期出现“武艺”的名称。它是徒手或手持器械的攻防格斗与套路技术的总称。秦汉时期盛行击剑,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上的“项庄舞剑”,就是典型的具有攻防意义的动作组合,已不再是单个技术动作的重复。此外,还有“刀舞”等,从技术上更接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2.2 宋元时期

  宋朝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军事斗争激烈紧张。宋元时期的军事训练得到较大的提高。同时,军队的武艺表演十分盛行,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太宗选军中勇士,教以剑舞,……每契丹使至,赐宴,乃出以示之……”。可见当时的武术体系是较为丰富的。

  同时,宋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武术套路的发展,民间武艺社团组织相继出现,出现多种武术表演形式,武艺套路形式也多起来,为武术拳种技术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书于元代,但描写宋代故事的着作《水浒传》中写有十八般兵器和徒手武艺的相关内容,“史进每请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从头指教。”可见在宋代时期武术拳种的发展已呈现较为丰富的状态。

  2.3 明清时期

  在明清以前中国古代武术的内容形式十分丰富,较为庞杂。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十八般武艺”所包含的内容更加的具体化。到了清代武术流派分立,武术拳种大量涌现,且较稳定,民间宗教与武术拳种进行结合,武术流派分类形式更加明确。与明清以前相比,武术拳种种类更为多样,形成自身独有的体系。明清时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将其体系划分为:武术功法、套路技术、技击对抗三个部分。

  2.3.1 武术拳种大量涌现且较稳定
  武术拳种在这个时期形成自身较为固定的体系,如着名的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南拳等均成型于这个时期,且技法特点各具特色。戚继光所着《纪效新书》第 14 卷《拳经捷要篇》:“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文中向我们呈现出了丰富的拳术门类,拥有各自独有的技术特点,而为世人所熟知。现今,多数学者认为“宋太祖三十二式长拳”的出现,是套路形成的一个转折点。

  2.3.2 民间宗教与武术拳种
  清朝习武之风盛行,民间出现各种宗教和秘密结社组织,这些宗教和秘密结合组织多会以传播一种或多种拳术的方式来进行宣传。例如当时影响较大的“白莲教”,许多教主本身就是拳术教师,这些拳师以教授拳术的方式来发展教徒,如义和拳、神拳会、八卦拳等。

  在清朝乾嘉年间,广泛传播的武术拳种就有七星红拳、义和拳、梅花拳、义合拳、八卦拳、八番拳等。虽然在这些拳种的传播和习练的过程中,被人为的披上了宗教、封建的外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武术拳种的形成及其有效的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3.3 武术流派的分类
  古代武术流派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分类方式:以不同拳种来划分,把每一种拳种作为一个流派。例如太极拳、少林拳、南拳、形意拳、八极拳等。以山川地域来划分,例如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黄河流域的武术拳种、长江流域的武术拳种等。以技术特点来划分,例如长拳与短打、内家与外家。

  2.4 民国至今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社会各界不断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武术拳种的发展必定会受到极大地影响。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开始以新的观念去看待武术运动,在已有的传统武术的基础之上对武术拳种进行整理,出现了许多关于武术拳种的着作。

  例如马良着与《中华新武术》、唐豪着《太极拳史研究》《太极拳与内家拳》、王乡斋着《大成拳论》《意拳正轨》、孙禄堂着《八卦掌学》《太极拳学》《形意拳学》等等,这些武术拳种着作的出现使得武术拳种从理论上更加系统,进一步的推动了武术拳种的科学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体委的组织参与下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武术拳种的挖掘整理工作,第一次挖整工作进行于 20 世纪50 年代,对太极拳、长拳、刀、枪、剑、棍等项目进行了重点整理,出版了许多武术专着,翻印了部分有价值的武术古籍。

  第一次挖整工作发生于 1983~1986,开展了武术“普查家底、抢救遗产”工作,查出拳种 120 个以及多种武术文献、拳谱、实物等。1959 年开始推行武术竞赛制度,整理和创编 24 式太极拳、初级长拳等多类竞赛套路。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解放三十年来很少形成新的风格的武术拳种,在多类大型赛事中,除长拳、太极以外的多种传统拳种是不被重视的,而且许多民间拳种在继承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断层,对传统武术拳种的保护和继承成为武术界内人士日益关注的话题。

  3 拳种形成因素的理论探析

  任何一种武术拳种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产生的初期都会经过大量的功放格斗技术的实践,随着技击技术的完善和规范化而逐渐形成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拳种自身较为稳定的攻防技击体系、独有的技击理论、地域文化的影响等。

  3.1 拳种稳定的攻防技击体系
  
  一个拳种一旦形成了稳定的技术体系,便会成为以后继承和发展的核心内容。以少林拳为例,期初拳种的主要内容当属棍法,后来在发展的过程逐渐与其他拳种、器械进行结合,对自身进行丰富和完善,保留其稳定的攻防技击特点,为拳种的创立提供了成熟的技术储备。

  3.2 独有的技击理论
  
  如果说成熟的攻防格斗技术是武术拳种存在的核心,那么独有的技击理论则是武术拳种得以长存的灵魂。武术拳种的形成一般都是先有技术体系作为初级形态,在此基础之上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其进行理论的构建与规范。“太极”、“五行”、“八卦”、“阴阳”等这些传统哲学思想经常会被用来作为创拳的理论依据。有很多的拳种也会借助于哲学名词进行命名。许多典型拳种的理论性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例如太极拳的“阴阳”“刚柔”观,形意拳的“五行学说”,八卦掌的“八卦学说”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独有的技击理论对武术拳种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3 地域文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地理空间较大的国家,地理环境造就了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南北之差、东西之异,促成了武术拳种独特的技术特点。“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武术谚语为世人所熟知,长江以南地区多水田,古时的交通多以船为主,以广东福建地区为代表,山地多、水田多、滩涂多、长年进行海上贸易,在这样独特的地域环境的影响下,为了保证在水田中或是在船上能够正常劳作,逐渐创编出“步稳势烈、发力短猛、擅用手法、防守门户严谨”的“南拳”,而“稳马“”腿法少而低”则是南拳的主要特点。

  4 结语

  武术拳种在漫长的时代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拳种被继承和保留了下来,但是也有很多濒临失传,这是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武术拳种需要的是我们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在竞技武术成为主流武术的时代大背景下,更应该引起我们对于已有的武术拳种的关注,我们应该勇敢的保护不同风格的拳种,努力创编适合时代发展的新拳种。

  参考文献:

  [1] 余水清. 中国武术史概要[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陈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3] 徐伟军.武术的嬗变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
  [4] 朱华亮,吴永杰. 流派武术之因———地域文化对传统武术影响的解读[J]. 搏击·武术科学,2012(3).
  [5] 薛 欣. 中国传统武术门派演变的内在理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4).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