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拳法之一,是一种以柔和、缓慢、圆活、稳静为特点的拳术。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长期锻炼实践证明: 太极拳既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又是一种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经常打太极拳,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骨骼肌肉等运动器官都有良好作用。现根据多年来教授太极拳的教学经验,对太极拳的意识与教法作一探讨。
1、 太极拳研究的必要性
1. 1 从太极拳理论的发展简史谈深入研究的必要性自明末清初陈王廷创太极拳以来,名手辈出,历久不衰,但这些后辈们注重的是擂台比武,并不重视文字记载,直到第 15 代陈鑫( 1849—1929) ,首次用文字总结了历代陈氏太极拳的练拳经验,他花费了 12年之久,著下了《陈氏太极拳图说》及《三三拳谱》等著作,目前能见到的较经典的著作还有《太极拳谱》《太极拳论》《行功心解》等,这些著作主要阐述的是推手与攻击的太极原理,对健身及延年益寿方面的原理则三言两语,让人感觉比较空洞。一方面是由于时代限制了他们的想法,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原因使他们无法承担起深入研究的责任。
1. 2 从目前一些学者对太极拳健康理论的研究谈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一些学者对太极拳对人体各个系统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肯定了太极拳对机体的某些良好作用,但这些实验基本上均基于太极拳是一项普通的体育运动来考虑的,并未道出其区别于一般体育运动形式的特殊性。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选择上,均是习练太极拳者与一般人比较,而未与从事其他运动形式的项目比较,这表明从立题的根本上,作者仅是将太极拳作为普通的一项运动来考虑的,并未揭示出太极拳运动的特殊性。
1. 3 从太极拳运动的特殊性谈深入研究其健身作用的必要性 太极拳是一项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一种运动形式,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活动”。近些年来人们对“生命在于运动”的提法提出了异议。至于太极拳运动在延年益寿方面究竟是不是优于其他运动形式,仍需要大量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关于太极拳教学的研究更是必要和十分重要。
2、 把握太极拳内功教学的重要环节
2. 1 “以意导动,意动身随” 主要是用意练意、练身。“意动”是意识活动,“身随”是在意识指导下的肢体运动。太极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使内在的意识活动与外在的肢体运动表里一致,达到“以内动导外形,以外动合内动”的要求。动作要正确、连贯、圆活,动作过程中,内部的意识活动过程与外部动觉表象的开合虚实和旋转变换过程,务求“上下相随,内外合一”。
2. 2 “以意引气,意动气行” 主要是用意练意、练气。意和气都是内部运动,是太极内功的主要内容。
练“以意引气,意动气行”就要调息,太极拳运动的调息是在意识指引下动作与呼吸相配合。练太极拳时,把意识、动作、呼吸三者融于一体,练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内气潜转,气遍全躯”的效果。
“以意导动,意动身随”和“以意引气,意动气行”是一个整本。拳谱中说: “心为令,气为旗”。就是说,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十三势行工歌诀中说: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这是说,肢体运动是执令而行的士卒。所以练太极拳要求“始而意动继而气动,然而身动”,不论是气动还是身动都是在意动指挥下进行的,意占主导地位。意动、气动、身动是用意练意、炼气、练身的过程,使形、气、神达到统一,形成太极拳独特的整体的健身功能。
对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开发智力,陶冶性格,延年益寿等,都有重要意义。
3、 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教法的采用
教授太极拳,首先要让学生在理论上了解太极拳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者学好压腿、走步、转腰运掌这三项基本功,通过练习就能初步掌握太极拳的一些基本要领,并为初步学好套路和不断提高水平打下基础。
教授太极拳的过程中,无论教学生哪个动作,首先要做到讲明要领、摆正姿势。做动作时,要以腰带动上肢动作,而不能只是上肢动而腰不动,比如做“云手”动作时,臂的左右绕动,要以腰为轴,以腰的左右转动带动两臂左右运动。上肢总的要求沉肩垂肘,下肢总的要求是屈膝、松胯,轻起轻落,使下肢动作轻稳,并且身体重心转移要明显,在整个太极拳套路中,随着两手动作的运行,身体重心始终在左右两脚之间来回移动。在动作变化方向转变时,一定要注意脚的外撇与内扣的配合,只有脚的位置正确,动作才能稳固。缓慢均匀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练习太极拳时不能性急,思想要平静,随其自然,有如行云流水一样去完成每一个动作,也就是要掌握好速度。多做几次或几十次匀速的左右野马分鬃和云手动作,这样可以控制好速度上的变化。轻松柔和,自然放松,用意不用力,好像抽丝一样,轻起轻落,要求迈步如“猫步”,连贯圆活,动作与动作之间要连贯,不能生硬和有明显的停顿,两臂在做动作时,不能完全伸直,更不能直来直去,而要保持一定的曲度和走各种弧形,两腿的动作也要有一定的曲度和走一定的弧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太极拳的学习中,照顾了上边,忘了下边,照顾了手,忘了脚,出现手动脚不动,脚动手忘动的事情,这样在教学中应该采用让学生分解练习,双手背后练习脚的动作,然后脚不动练习手的动作,经过反复练习,最后手脚,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在太极拳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旧的不适应的教学方法,使太极拳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虞宝海. 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杨桦. 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全国高校公共体育课教材》编写组. 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太极拳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中国传统的太极阴阳理论为基础,集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说、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为一体,且具有强身健体、医疗保健与实战等的深受大众喜爱的拳术。...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医学、美学等思想和理论,形成了集健身、养生、修身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运动不仅是高校大学生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项目,更是促进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座...
一、引言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应用到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武术课教学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优秀道德品质,还能树立民族自尊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前言本文拟从和谐社会的阐释,太极拳的功能,太极拳运动在个人和谐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找出太极拳运动对发展和谐社会的影响的具体表现,使太极拳运动在发展和谐社会方面起到更大的影响和作用。紧扣时代主题,大力弘扬太极拳在和谐发展中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太极拳是目前中华武术中的发展最好的拳种之一,太极中的很多技术更是蕴含着中华武术的精粹,它包含了深厚的传统东方哲学思想和智慧.陈式太极拳的倒卷肱和24式以及其它各式太极拳都不尽相同.它是陈式拳中的经典动作,其要点在于利用大小臂的转翻变化擒拿对方的...
文化是一种积淀,传承得以让积淀不断厚重。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唯一没有断代发展的国家,自古就秉承着传承为纲的遗风。武术是以经验认知为主导的文化事象(周伟良语),其发展的基点在于传承。展开武术传承这幅历史卷轴,师徒制始终担负着关键角色。明...
文化是几千年来民族发展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寄托。中华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儿女自强奋斗的写照,民族不断发展的内在力量。...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各地域、各民族武术发展的共同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奉献给世界文明的一份珍品。岭南是古代百越民族聚居之所,北依南岭,南傍南海,南岭万山叠嶂,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在历史上大致相当于两广地区,在今天...
阴阳所具有的对立制约、交感互藏、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关系不仅影响了太极拳形成与发展,更指导了太极拳的练习。研究和探讨阴阳关系在太极拳中的表现,有利于在深入理解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提高对太极拳的认识和水平。...
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太极拳,在竞技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现代竞技特征的武术套路竞赛项目。竞技太极拳是全运会武术套路比赛、世界武术套路锦标赛等重大武术赛事的竞赛项目之一。优秀竞技太极拳运动员成套技术中动作质量的完美呈现、演练水平的神韵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