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

学校武术发展的阻碍原因与相应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23 共5863字
论文摘要

  1 前言

  所谓学校武术是以学校为传播范围,以青少年学生为习武对象,以教育、传承和普及为目的的武术活动,它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可行性、针对性和教育性的鲜明特点。武术要得到较好的普及和发展,学校武术教育是重中之重。从高校公共武术教学可知,90%以上的学生没有任何的武术基础和常识,这说明了我们十来年的中小学武术教育还是比较惨淡。这也绝不仅仅是高校武术教学的问题,恰恰反映的是目前学校武术发展存在不少问题,整个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对湖北省中小学和高校的学生、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结合主体需要、教育机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武术自身特点以及学校武术价值功能分析,以期从中找出学校武术发展的阻碍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使学校武术更有利于健康的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学校武术为研究对象,从学校武术发展现状着手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与学校武术开展有关的文件、文献等资料,为本研究的立论、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论文的撰写提供参考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以湖北省 20 所中小学和 11 所非体育高校的师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武汉市 5 所中小学、6 所高校;宜昌市 6 所中小学、3 所高校;荆州市 5 所中小学、1 所高校;恩施市 4 所中小学,1 所高校。问卷采用实地发放与信件发放的形式,共发放问卷 1200 份,其中中小学生 6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513 份,有效回收率85.5%;大学生发放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33 份,有效回收率86.6%;教师发放 1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82 份,有效回收率82%。

  3 调查结果

  3.1 学生对学校武术的认知情况【表1-2】
论文摘要
  
  在对湖北省 20 所中小学生和 11 所高校学生的调查中,喜欢武术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约占 64%(见表 1)。多数学生认为武术套路比较难学,武术散打搏击类项目更受到学生的亲睐。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按选择比例高低排序依次是防身自卫、培养坚韧品质、强身健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见表 2)。以上调查结果从侧面反映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性。调查还发现:湖北省中小学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呈现多样化,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了解武术的相对较少,学校教育对武术的传播与引导功能远未发掘。80%左右的学生主要通过电影电视、武侠小说了解武术,而只有 20%左右的学生通过学校体育课了解中国武术,所占比例明显偏低。这反映出当前学校体育教师对学校武术传授引导的渗透力不强,学校教育在我国武术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还未发挥出来,如何利用体育课堂正确合理的引导学生了解武术,理性认识武术是今后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

  3.2 学校武术内容开展实际情况
  
  目前湖北省有多少学校的体育课中有武术方面的内容呢?

  对此,有 61%的教师回答没有,这些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的原因排序为:学校缺少武术专长教师,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学生不喜欢《教学大纲》中的武术内容、学校无要求。其中学校缺乏武术专长教师约占一半以上,这也反映了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与中小学武术教育的脱轨。对于已经开设武术课的学校:52%的教师选择自选内容作为武术教学内容,自选内容包括武术操、养生类、搏击类的武术等。35%的教师按原有大纲进行武术教学,还有 10%左右的教师主要以自编武术套路和武术操作为教学内容,见表 3。

  由此可见,武术教学内容选择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现有的武术教材编写得复杂,缺少趣味性,很难得到教师的拥护。【表3】
论文摘要
  
  4 原因分析

  4.1 根深蒂固的教育体制与学校武术教育目标相悖

  人口基数大以及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注重升学率,学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而学校武术的教学目标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即: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能够把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作为己任,为学生终生从事武术锻炼奠定基础,能够发挥武术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提高学生的公德。学校武术课教学要求学生至少会打一套拳,会练一种器械,掌握武术技能和规律,不断了解武术,对武术产生兴趣,培养终身武术意识。事实上,武术教学活动在学校开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对武术的喜欢只是表面现象。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是从影视作品中得来的夸张印象,实际参加练习后反差很大又吃不了苦,因此真正喜欢武术并能够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武术的学生很少。加上教育体制下的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认为武术运动会影响学习,且靠武术成才几率几乎为零,忽视武术运动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对传统民族体育的认可和参与意识较差。因此,绝大多数的学校武术课并没有达到学校武术的教育目标要求,其根本原因是根深蒂固的教育体制与学校武术的教育目标产生背离,而导致当今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

  4.2 主体需要与学校武术特点的制约

  什么是主体需要?这里说的主体需要主要是指:学生对健身、健美、娱乐、终身体育的需要以及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要。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主体学生的需要。由于高新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加剧,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加快,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加大,加之现代文明病的产生,环境的污染和社会平衡的破坏,广大青少年开始认识到,健身不仅是自己在校期间学习的需要和将来毕业后择业的需要,而且更是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需要。从而大大地加强的健身的主体意思,并使主体需要和社会需要得到内在的统一。健美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觉追究的重要的体育目标,中国武术讲究内外相合,动作方向复杂重复少,动一发则动全身。每个动作要求演练者的手、眼、身、法、步的高度配合之外还得把内在的精、气、神、意协同一致。武术讲究的是身心合一,而非主要以塑形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肌肉练习。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这是娱乐的需要。学习武术入门难。武术的技术动作较为复杂难掌握,动作方向、路线难记住,学习武术套路又要好的武术功底,基本功不扎实,难以练好武术套路,就会缺乏成就感导致练习积极性消退。此外练习武术枯燥,习练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质,这就使得学生的对娱乐的需要得不到较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要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引进新的体育项目,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武术的内容和形式博大精深,学校武术特点表现出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实际任选范围极大,这有利于推广普及,可是另一方面技艺的精湛、深邃的内涵、强大的艺术魅力增添了学生对武术掌握的难度,令人可望而不可及。

  4.3 主体需要与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不一致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育中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在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传承民族文化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武术教育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武术教学内容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这个主体的需求,如何构建符合时代特色的武术教学内容体系,是学校武术发展的当务之急。

  从调查中可知武术课的内容比较单调陈旧,教学课时偏少。

  在学校体育课达标中,对武术没有具体的要求,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此外,武术课大多数是由非武术专业的教师担任的,上课主要采用武术与其他体育内容混合进行的方式授课,教学效果不好,武术课已名存实亡。这种状况主要是受整个武术发展大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由于历史原因,武术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被不允许谈技击。从此,武术的套路形式得以发展,强调“高、难、美、新”的竞技武术成了武术发展的主流。五十年代后期创编了初级长拳、初级器械以及 24 式太极拳等武术套路成了学校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至今,这些内容仍然通过翻版重组,换汤不换药的被学校武术拿捏着。但对学生而言,这些内容陈旧过时、枯燥乏味、学习难度大。以致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搏击类项目内容的需求较高。当务之急是将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和主体需要保持一致,拓展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既要包含民族传统文化有代表性,又要有简捷实用讲武术的本质技击。

  武术课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方法死板、老套,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练。由于受到影视作品、武打明星的影响,很多学生普遍喜欢武术,而这时的武术只能算武术艺术,它是通过现代高科技及夸张想象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此,当学生们实际练习武术时,会产生失望感,从而失去兴趣。今后,学校武术教学应从武术技法着手,重点学方法,拳该怎么打、直拳该怎么打、摆拳该怎么打,然后再加入腿法,再学习摔法,到最后这些技术动作可以融合成一个套路。这样,即使套路忘了,方法仍会。这样的教学方式更适合青少年。

  4.4 武术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与学校武术价值功能方面的实现
  
  从《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到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都按照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规定了处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所适宜学习的武术内容。但是他们仅仅把武术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分割成各个阶段,并尽使之串连有序,而忽略了作为传播和发扬武术运动的载体,人的情感、兴趣等等,没能顾及与之配套的人文环境,即提供了硬件指标,忽视了软件的文化支撑。

  武术博大精深、流派众多、技艺精湛。通常武术的某一个拳种花几个月或一两年时间能大概的了解部分内容,也能完成一些动作,身体素质较好的练习较刻苦的学生掌握的程度可能会更好,可是关于武术的文化内涵、精神不是一年两载不可能理解吃透。别在现在这个要求效率的时代,青少年可能不愿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去体会武术的内涵和艺术魅力,这使得武术的推广道路上出现重视武术的技术传授而忽视武术的文化内涵传授和艺术魅力的展示。也使得学生对武术的内容、存在形式及内涵产生了隔阂。这是武术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对学生学习武术动机的调查结果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防身自卫,其次才是强身健体。

  可知,学生们所认定的学校武术价值功能的防身自卫价值更为重要,但从目前学校武术教学现状来看,防身自卫的学校武术价值功能恰恰较少体现。无论是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都很少涉及技击法,即使有,也不深入和形象。因此,我们应该从追求强身健体的价值功能过程中提高学校武术防身自卫的价值功能,再辅之于精神文化及武德方面的教育。从而实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

  5 对策措施

  5.1 学校武术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继承性和时代性相结合,是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事物如果没有继承就无法维系,没有继承就无法发展。学校武术教育应坚持以技击为核心,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现行武术教育只注重武术技术的传授,这种技术又只限于身体操练层面。单一的武术技术的传授仅仅是把武术看做一般的体育,与西方体育项目并无区别。技击是武术最根本的核心属性,学校武术必须以武术的核心属性为中心开展教学,在技击学习过程中体现其外延属性。

  要构建符合时代特色的武术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符合时代特色的武术教学内容体系最重要的是把握学校武术的基本规律,因为规律是事物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而学校武术是由体与体育手段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体系就必须从人体(体质)与体育手段的矛盾运动中区探索和把握。比如:开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就是要以学校为本,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本,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创建学校体育特色。

  普通中小学体育设施参差不齐,场地有大有小,开展体育活动的经费也多少不一,有些活动对时间和季节性也有不同的要求,而开展传统武术不受季节、环境条件、运动器械设备等多种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很适宜在普通中小学开展,同时传统武术注重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修炼,融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非常适合中小学生。

  5.2 学校武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是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体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是没有国界的。一切优秀的体育文化,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被各国人民所接受。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引进、吸收国外的。因此,我国学校体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世界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我们也重视自己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教学,但目前从总体情况的来看,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还是比较薄弱。对于武术今天在学校中发展的困境,首先问责的应该是我们武术界自己,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整合出一套适应奥运、适应学校、适应大众的模式和体系,单纯地沿用了竞技武术的模式,造成了今天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尴尬局面。假如我们的青少年接受的都是外来体育文化,长此下去,作为体育人和武术人,恐怕我们是要负历史责任的。传统武术的回归和振兴,一切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因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兴衰,制度起着关键的作用。

  6 结语

  学校武术发展一直是武术界和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调查湖北省 20 所中小学和 11 所非体育高校的师生,以期从中找出学校武术发展的阻碍原因。结果表明,学校武术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有:根深蒂固的教育体制与学校武术教育目标相悖,主体需要的变化与学校武术特点的制约,主体需要与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不一致,武术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与学校武术价值功能方面的实现等。对于学校武术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优化武术教学内容,其能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增加教师的教学兴趣,满足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其次是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校体育教学的模式创新和整合,要体现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的指导思想;再次是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品位,号召学校体育教师重视武术推广,为学生的综合培养和素质教育而努力研究和探索。总而言之,学校武术发展还需要教育机构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董新伟,王智慧.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学校武术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2(2):91.
  [2]赵 刚,黄淑杰等.从学校武术课现状透析武术教育的背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128.
  [3]刘凤婷.和谐社会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153.
  [4] 杨建营,邱丕相等. 学校武术的定位及其教育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75.
  [5]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99.
  [6]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34.
  [7]王 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模仿[J].体育科学,2006(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