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

武术体育化视域下传统武术的发展危机及反思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2-20 共9267字
论文摘要

  1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发展格局,使得不同地域、区域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碰撞日益频繁,世界文化呈现出东西方互溶互补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在这个发展趋势中,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或民族独立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并且成为该国家或民族屹立于世界舞台的独特标帜.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最具民族性、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活态载体,具有独特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全力发展体育事业"的浪潮驱使着民族传统体育乃至中国传统武术无奈的走进"全盘西化""、全盘体化"的发展境遇之中.在"武术体育论"的沉重枷锁中,传统武术正在一点一滴的泯灭着自身的"文化真实",正在忽视甚至摒弃着中国武术固有的文化根基.因此,在传统武术被动体育化的事实中,切实思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武术,在"武术体育化"的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症结,已经成为传统武术在新时期的发展进程中亟需思考和面对的重要问题.

  2 中国武术"体育化"的历史回顾

  近代以来,武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曲折而艰辛的过程.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武术从"技击之术"走向"健身之法",从"文化技艺"走向"体育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武术的生存空间、生存价值、发展模式以及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武术也在"体育"的裂变中失去了它原本丰富的文化源泉和动力,并在"体育"的"挟持"和"怂恿"下,朝着西方体育、奥林匹克的方向大步前行.

  在"五四运动"改革的高呼中,中国武术面临了首次的变革."国术改良运动"标志着中西方体育文化的首次碰撞,这次碰撞也成为武术体育化的导火线.1924 年马良等人发起的"全国武术运动大会",第一次模拟西方体育竞赛模式将中国武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来进行比赛,这标志着中国武术已经开始走向"体育化"的进程.1928 年中央国术馆成立,自此之后,中国各省市的国术馆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相继成立,此时的中国武术开始了与体育的融合之路.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曾语:"西洋各种运动的意义,与国术的锻炼的旨趣,均为使人健康强壮,同趋一个目的……要想把国术和体育之间,开一条路,融会贯通起来,使双方都有真切认识与了解,非得造就一批富于体育与国术兼备的新人才不可"[1].当时的人们开始主动将武术与体育相融合,并期望武术能够早日"体育化".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术被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发展,其性质、地位、目的、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是国家层面在全国范畴内将武术作为"体育"的最权威的声明.改革开放后,武术继续以"体育事业"的目标大力发展.1982 年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对武术今后的发展道路和管理体制做出了统筹规划,并以西方体育、奥林匹克竞赛制度为模型全面展开武术的竞赛活动.由于武术的发展方向被体育属性所牵制,要达到体育的标准则必须通过竞赛来实现,这又要求作为"体育项目"的中国武术在比赛时必须依照竞赛规则来进行.1990 年 10 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1999 年 6 月 20日,"汉城 109 次国际奥委会会议决定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这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一次重要里程碑"[2].武术以"体育"的姿态从中国走向世界,也使得外国人对武术的认知局限在体育的范畴之内.

  不可否认的是,武术近百年体育化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国际武术联合会的会员国已经从最早的 38 个国家及地区发展到 145 个国际及地区,并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逐渐地从东亚文化圈覆盖整个世界"[3]",现在 150 多个国家及地区建立了数以千计的太极拳组织,全世界练习人数超过 1 亿人太极拳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武术运动"[4]等.可以说,中国武术所达到高度都已经超越了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

  然而,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的是,武术体育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考虑或尊重过传统武术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方式?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在同一个"体育"语境下发展是否可行?"武术体育论"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到底有哪些……等等的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传统武术未来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问题.

  3 武术体育化视域下传统武术的发展危机

  3.1 传统武术正在逐步走向"异变"的里程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之间的角逐中,西方体育文化占据了绝对的主导权",失语"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为了迎合世界主流文化的需要,不得不借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模式,并在西方体育文化、观念上对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自我改造",强行的实施、机械的模仿,致力于把自己打造成奥林匹克大家族中的新成员.在上个世纪 20 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之后,我们确立了武术的体育价值,选择了武术的体育性走向,体育改造的阴霾开始罩着在武术的各个层面",武术走向了'新武术',也开始了传统武术的现代改良,武术就这样走进了西方体育的语境中"[5].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一同走向了以奥林匹克精神为宗旨的运转模式之中.

  为了把武术推向世界的舞台,为了让武术与世界体育接轨,我们强制性的将武术推向体育的发展空间之中,而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不加思索的选用了西方体育模式作为武术发展的整体坐标,武术的加工和改造也就始终围绕着这个核心坐标来进行,最终导致了近代以来的中国武术的发展始终在做着"削"自己的"足"",适"他者的"履"的怪象.可以说,武术选择现代化发展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武术自身"新陈代谢"的结果.竞技武术的诞生和发展,也可以说是与时代接轨的产物.竞技武术从传统武术中走来,它以传统武术为根基,以一种新的形态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它以全新的形式和理念来实现武术传播的途径,它选择了体育并以体育为平台发展的如火如荼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代表着中国武术走向竞技舞台,代表着中国武术新的高度.然而,对传统武术而言,同样选择体育道路的发展模式却成了饮鸩止渴的谬言.

  从历史中走来的传统武术,虽然它的母体应该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但是,由于武术整体的体育化使其跟随竞技武术一起被卷入体育浪潮的异化漩涡之中.正所谓"唇亡齿寒",作为中国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武术同样摆脱不了这种无奈异化的悲剧.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血脉中的重要因子,它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在武术体育化的视域之下,传统武术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发展模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传统自身的文化内涵以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由于中国武术偏离了传统意义上的"正途"走向了西方体育化的阵地,导致了作为"活水源头"的传统武术面临两种艰难的抉择.它要么舍弃原本的"魂魄"而被竞技化,要么保持自我而被边缘化.无情的现实逼迫着传统武术,为了生存只能选择异变.在这场残酷的异变中,原本追求内敛、追求体悟、追求自然的传统武术,现如今已经变得追求外在、追求简单、追求名利,原本作为中国文化中民族特色的身体技艺,现如今已经变成西方体育"中国文化"的另一块招牌.

  3.2 传统武术正在逐步走向"边缘"的境遇

  进入近代以来,没落的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的炮火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双重冲击下分崩离析,致使"当年曾孕育和产生武术的特定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也随之不复存在,武术在这一期间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子系统一起饱受冲击,遭遇到了自成型以来从未有过的困惑"[6].特别是在"武术体育化"之后,由于"新武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众对传统武术的思想、理念的误读等,武术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偏向于更接近体育项目的竞技武术,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排挤和冲击.相关研究指出",由于表现性技击、健身类武术走上武术发展的前台……传统武术的传承场域已经今非昔比……形式不断淡化,内容不断浅微,受众不断萎缩,价值不断异化,社会发展的无情现实使得传统武术的传承沦落为'昨日黄花'"[7]",由于各区县市体校的武术教学和训练均要针对省和国家级竞技比赛的需要而进行设项,传统武术难以与以高、难、美、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现代竞技武术竞争,而逐步被边缘化"[8]等等.

  面对这些不争的事实,人们深刻的认识到若再不对传统武术进行改造和革新,其必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雪泥鸿爪,仅遗留在史册的记载和脑海的回忆当中,于是我们开始寻求新的传统武术发展的道路.然而,我们在传统武术的道路抉择中又一次将传统武术安置在"体育"的话语下,对其进行了近乎全面的体育化改造.因而,经过几十年的"翻新"之后,传统武术最终却沦为非武非体的"异类".程大力在《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到"在竞技武术套路身上,传统武术被残酷地肢解、扭曲、剥离、以偏概全、信手涂鸦、面目全非,在竞技散手身上,钩摆直拳法来自拳击,鞭腿膝法来自泰拳,摔法来自西洋跤,我们那里还能找到传统武术的哪怕是丝毫的痕迹"[9].

  可以说传统武术的体育化破坏了其本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它即将斩断传统文化与武术之间连接的血脉,即将改变我们传统武术文化的历史原貌,即将抛弃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基本精神,即将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中国品牌".

  面对传统武术逐渐"消亡"的境遇,我们政府部门是否应该扪心自问,将传统武术框定在"体育"之中,是否尊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体育论"的观念是否符合传统武术的时代价值",体育"形式的传统武术是否适合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传统武术来继承……我们只知道传统武术是优秀的文化载体和民族瑰宝,却不知道在武术体育化的进程中,它已经苟延残喘地寄人篱下.寄托在体育屋檐下的传统武术,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采,逐步走向被统一、被消亡的不归路.每当武术在国际场景中获得赞誉时,人们想到的只是"高、难、美、新"的竞技武术.每当电视屏幕中出现的花哨、优美的武术片段时,更多的也都是竞技武术.而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武术的核心,却总总被忽视、总总被忘却,以至于人们已经不知道传统武术到底是何物,它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甚至于有人说"我们的传统武术已将传统丢失,于是我们又回过头来整理我们的传统"[10],如此往复,有多少拳种已经悄然消逝,多少拳师后继无人.

  4 对体育视域下传统武术发展的时代反思

  4.1 "武术名词"的含糊滥用,造成了传统武术认知上的偏颇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动作为素材,以中华民族文化为理论依据;以套路、搏斗和功法练习等运动形式为载体,以传统武术习练和现代武术竞赛为实施手段和存在方式;以实现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培养意志、提高攻防技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11]"武术"作为一个名词,代表着整个武术的大体系,除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外还有学校武术、社会武术等多个子体系.在中国武术近代发展的变革中,我们犯了一个"武术名词"含糊滥用的错误,没有厘清传统武术和其他武术之间的关系,常用"武术"或"中国武术"这样统称来代替或表示武术中各个不同的体系.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种含糊的界定会使人们在武术的认知上产生严重的误解.

  从宏观上讲,武术主要指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传统武术"是指竞技武术以外的具有'流传有序、体用兼备、理、法、势齐全'的武术拳种."[12]竞技武术是指"在传统武术基础上,有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逐步形成发展的,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活动内容,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依照竞赛规则,以争取优异成绩为根本目的的中国现代竞技体育项目."[13]

  它们是中国武术现代发展的两种表现形式,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一个更多的代表着文化,注重文化的继承,而另一个更多的代表着体育,强调体育的传播,它们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共同担当起中国武术发展与传承的重任.然而,我们在武术的研究、推广时却总是忽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间的巨大差异,常常不会去刻意区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通常会用"中国武术世界化 xx"、"中国武术跨文化 xx"、"论武术的 xx"以及"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等等这样的词句来概括所要表达的主体.这种模糊性的名词使用对整个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极其不利,会导致人们混淆对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正确认识.

  "武术"名词的模糊滥用,也导致了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武术的内涵和价值产生一定的误解.由于竞技武术在整个武术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竞技武术在大众面前出现的频率相对来说比传统武术更频繁,所以每当我们所提及"武术"时我们脑海中所呈现的景象更多的是竞技武术的体育形态.

  这不仅这会导致人们在对武术的认识深化过程中会逐渐偏向于竞技武术,而且会在认识传统武术时,以竞技武术的体育属性来充当或解释传统武术的本质和内涵.所以说",武术"名词的模糊滥用,已经将传统武术裹携在整个武术的范畴中强行的进行了"体育定位",使得人们在发展和认识武术时,将传统武术一并当做一种体育项目来看待了.因此,对于"武术"这一概括性名词,我们不能随意滥用和泛用.不负责任的滥用和泛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人们对传统武术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阻碍传统武术健康、科学发展.

  4.2 "以偏概全"的属性定位,忽略了传统武术价值上的广博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主要依靠于文化本身为社会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以及能否满足人们物质或精神上的某种需求.武术在中国流传数千年而不泯灭,说明武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能够符合并满足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特定的作用.传统武术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身体技艺",根植并生长在华夏大地之上,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等精髓,形成了多元的社会功能,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武术在民间的流传,主要用以自卫、健身、修性、娱乐,社会功能是多元的."[14]

  在其演进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属性.例如在古代的冷兵器时期,武术以"上斩颈领,下决肝肺"的技击属性为主.在唐宋时期,武术以"套子、花法"的娱乐属性为主.在民国初期,武术以"强国、强种"的健身属性为主.在建国初期,武术以"增进健康、改善体质"的体育属性为主.除此之外武术的"文化""、艺术"、"教育"、"养生"等属性也在时代的发展中频繁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并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

  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面对西方体育的冲击,出现了"土洋体育之争",武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后,开始了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在此时,武术的"体育"属性得到强化和推崇,对之后中国武术的"体育"定位有着深刻的影响.从马良的"新武术"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 08 年北京奥运,中国武术一直以"体育"的属性和身份来作为发展和认知的主体,领导部门也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宗旨来发展武术,使得武术的其他价值和属性被无视化和边缘化.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内容,也由于拥有体育的属性而被从新认定为"民族体育项目".这种权威的"体育身份"使得武术的发展不断向西方体育、奥林匹克靠拢和前行.在体育化的过程中,传统武术的文化、技击、修身等属性逐渐被体育的属性所掩盖和埋没.

  传统武术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诸多属性中体育的属性只占了相当小的一部分,它所蕴含的其他属性的价值远远高出这种表层的体育属性的价值.在对武术的认知上,管理部门犯了一个"以偏概全"的认识错误.他们在社会剧变中只看到了中国武术所表现出来的体育属性,却没有看到中国武术"高于体育"的内在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在某一个时期摸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属性,我们就盲目的把传统武术定位在体育的狭小范畴之内,而否定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属性,淡化它奇巧精湛的技击属性,无视它潜移默化的教化属性,忽略它独领风骚的艺术属性.传统武术的定位,必须站在民族的、文化的、发展的高度来定位,必须能够反映出传统武术的历史属性、现代属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属性,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摒弃对传统武术"以偏概全"的属性定位.

  4.3 "崇洋媚外"的左倾思想,导致了传统武术理念上的缺失

  鸦片战争之后,"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无奈的屈服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我们的传统文化也随之在这样一个不平等的对话中,极不情愿的走进了一个西方文化单向度的传播模式之中."[15]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西方文化、西方体育文化所特有的那种进步性、祛魅性和科学性,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追求自由、崇尚公平和公正等显着的特征,激发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西方体育"深深地迷恋和向往,导致了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体育在西方文化、西方体育一个多世纪的挤压下,徒步走向痛苦不堪、忍气吞声、羡慕嫉妒、无奈悲凉的境遇.在这个境遇中,中国文化特别是民族体育文化开始走进"唯西方化"的思想倾向之中.左倾思想的日益突出,导致了发祥于东方文化沃土的中国武术经过对西方体育文化的认知和接纳,追求和效仿后,"越来越偏离民族传统武术的精神实质,异化为西方体育的另类形态."[16]

  "崇洋媚外"的左倾思想并不是以讹传讹的虚话,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西方文化已经严重的威胁和挤压到我国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我们的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越来越突出西方式的思想观念以及精神追求;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越来越西方化,家庭用品、交通用具甚至平常所食用的蔬菜水果都是国外进口;我们所从事的体育文化活动大都以篮球、瑜伽、健美操、高尔夫等西方体育活动为主.反观国民对我们本民族的自主品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持有何种态度?在汽车行业里,车水马龙的车辆中很难寻见几辆国产汽车;饮料行业中,美国碳酸可乐占据了饮料市场的半壁江山;手机品牌、日化用品品牌都被欧美品牌夺去了多数市场.民族传统文化、技艺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压迫下同样摆脱不了边缘化的厄运,中国戏曲危在旦夕,部分剧种濒临灭绝、木偶戏、皮影戏、四川变脸在失传……等等的事实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品牌和技艺的态度,不正反映出国民对于西方文化的那份"痴狂",对于本民族文化的那份"冷漠".

  如果一门传统技艺灭绝的话,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寓在这一传统技艺中的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现如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技艺---传统武术,正在承受着多方面的冲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流失和断层,亟需我们对其进行积极的保护和发展.然而作为继承中国文化主体的中国人却仍然沉醉在"崇洋媚外"的病态思想之中,这种无视和不屑一顾导致了多少像传统武术这样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技艺在加速的社会"西化"进程中边缘化着、消亡化着.

  4.4 传统武术的"时代短板",限制了传统武术形式上的扩延

  造成一种文化的没落或边缘的因素有很多,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外界的也有自身的.传统武术的生存危机除了有人为造成的因素之外,还有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例如,传统武术中过于陈旧的的传播模式以及传统武术技艺本身的滞后性等都或多或少的牵制了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

  传承模式的"陈旧性"、"局限性"严重阻碍了传统武术大众化普及进程.在物质匮乏的农耕社会中,传统武术作为一种生存技艺、一种养家糊口的独有本领,对习练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像传统武术这样的传统技艺只属于本家族或本门派所有,绝对保密,不得外传.这便形成了其单线式的传承方式,即一对一的传承,父传子、母传女、师父传徒弟.由于"这种一对一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借助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来进行的因而对传者的依赖性很大,若传者突然去世,或传授的技艺无徒可收时,传者所拥有的这门技艺就可能失传."[17]

  同时,中国古代社会建立在宗族社会之上,使得众多传统技艺的传承都带有浓厚的宗族气息,大多采取血缘、师徒、地缘、业缘等方式来进行技艺的传承."师徒传承是一种拟血缘化的传承',聚族而居'的地缘传承是拟血缘化传承的进一步泛化.师徒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是以血缘传承为圆心而逐次展开的同心圆,是血缘传承的扩大化,即使再扩大也是在一个极其有限的场域、行业中承继."[18]

  因此,传统武术传承模式相对于现代教育模式而言,则显得相对落后,其"局限性"和"陈旧性"已经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同时,传统武术技艺本身的滞后性难以适应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时代需求.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保持和保障传统文化稳定性和完整性、传统技艺传承与延续的客观条件.当客观条件发生改变时,文化传承就面临威胁,传承链就会在某一环节中出现断裂.由于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原始的、封闭的社会环境和状态已经不复存在,人们开始倾向于现代化文化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生存、对美、对快乐有着新的认识,同时对传统的艺术和技艺也不再有着昔日的热情.而传统武术的习练方式、难度系数、审美要求、价值目标等都与现代人追求的"思维理念"有着巨大的鸿沟,导致了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望而却步、不肯问津.

  例如,传统武术重在"体悟",而体悟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只有通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长年累月的"细嚼慢咽"和"品尝体味",才能有所体验和感悟,"才能逐渐提高对中国武术技术层面的认识,实现对中国武术内在层面的更深理解."[19]

  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面对这种费时、费力的传统技艺,我们又有多少人愿意去"体悟",愿意去"品尝"呢.

  面对传统武术的"时代短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单一、局限的传承模式"、"陈旧、固化的传承理念""、枯燥无味的修炼模式"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很难适应于现代人'快餐式'的生活模式、高效率的生活节奏,它们已经不利于甚至已经有碍于传统武术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因此,面对时代的抉择,我们应该适度对一些不利的、负面的、制约和阻碍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的因素进行大胆的"革新".因为,只有适应时代的文化,才会被人们所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是传统武术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也是任何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5 结语

  传统是现代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瑰宝,一种文化想要获得更深层的传播和发展,就必须认识到传统的重要性.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武术的文化根基,对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武术体育化"的今天,保持传统武术的主体意识刻不容缓.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主体意识是不能没有的,否则的话就会出主而入奴,就会沦为其他文化的附庸"[20].在武术体育化的场域之中,传统武术已经面临着异化和消亡的危机.在这个危机关头.如果我们还是随心所欲的让西方体育慢慢吞噬传统武术的话,传统武术必将会成为与西方体育同质的身体文化,它的民族个性、文化内涵也会随之丧失.因此,只有站在民族的高度、站在文化的高度认识和发展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才能在世界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中谱写民族文化、民族技艺的"华彩乐章".

  参考文献:

  [1]张之江.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中央国术馆三周年纪念大会宣言[M].南京:中央国术馆,1931:31-32.

  [2]杨建营.20 世纪武术发展总体走势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07):46-48.

  [3] 高小军.中国武术研究(国际传播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3.

  [4]罗 盘.杨广现.全世界习练者超过一亿人,河南太极拳洋弟子遍天下[N].环球时报,2008-05-28.

  [5]王 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04):28-31.

  [6]王 岗.武术发展中的"文化围城"现象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328-1331.

  [7]王 林,虞定海.传统武术传承场域嬗变论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55-161.

  [8]刘 勇,汝 雷.阜阳传统武术的历史与传承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98-101.

  [9]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北京:体育文化导刊,2003(04):19-23.

  [10]洪 浩,田文波.大武术观视野下武术发展六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05):45-50.

  [11]王 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8.

  [12]上海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51.

  [13]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5.

  [14]邱丕相.武术初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5.

  [15] 王 岗.民族传统以与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模仿[J].体育科学,2006(07):71-74.

  [16]王 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04):28-31.

  [17]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63.

  [18]王 林,虞定海.传统武术传承场域嬗变论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