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

太极柔力球运动萌发及其特征与运动形式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2-22 共3233字
论文摘要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新兴的一项体育运动,是东方传统文化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衍生出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自然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太极”思想的又一具体体现。现刊中很多人都把太极柔力球运动与太极拳相提并论,如:“该项目,,积极借鉴、汲取太极拳运动和武术运动中-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拳理拳技,奠定其自身的,,基本运动思想”[1];“创编者在查阅了大量武术书籍,特别是有关太极拳的拳理的着述后,吸取了太极拳的功力之精髓,于1991年根据太极拳-先引后发,借力打力.的原理,经过多次实验改进,正式发明了“太极娱乐球”和“球拍”两项器械”[2];“它把太极拳的拳理和网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的技术精华融为一体”等等。太极柔力球运动在很多地方与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太极拳运动有着相同之处,并从太极拳运动中受到诸多启发,但是,太极柔力球运动绝不是从太极拳运动中衍生出来的,它是自然界运动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产生是偶然中的必然。

  1 太极柔力球运动萌发过程

  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晋中卫生学校的白榕老师带拳击训练队,当时的拳击手套是棕制成的,硬度非常大,为避免在实战演练中受伤,他将球胆注水后放入拳套中来替代棕垫。一天白老师在水池旁放水,一位同事将水袋抛过来,软软的水袋呈弧型飞来,他随手拿脸盆去迎接水袋,在脸盆接触水袋的瞬间,身体自然轻柔地带动水盆顺水袋来势在体前下沉画弧,然后轻轻上抛,水袋随着脸盆的弧形转动,划出一道轻灵圆活的弧线后,轻快地抛落到另一手中。这种轻灵的感觉立即激发了他的某种灵感和兴趣,便和同事多次重复这一动作,后来又将水盆换成家用的炒锅。随着不同的抛接动作,又设想双面凹形“炒锅”,于是,形成了太极柔力球拍的设计理念。球胆逐渐被小皮球、硬壳塑料球代替。胆内的水被沙粒代替,这种处处是弧形的抛、接运动,便形成了现在的太极柔力球运动的雏形。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磨后, 1991年,“太极娱乐球”(即太极柔力球)和球拍获得国家专利权,并迅速推广到全国,现已走向世界。

  从上述过程来看,应该说在第一次用脸盆接水袋时顺其来势,弧形引带的那种轻飘的感觉所引发的某种“灵感”才是太极柔力球运动萌发的根源,我们应从这点去探究太极柔力球的根源才不会失真!这种灵感就是“太极”理念的具体体现。太极理念人们知之甚少,在太极拳运动非常普及的中国,看到这种运动形式的第一感觉就是太极拳。民众有这种说法能够理解,但在学术上我们不能只看其表面的运动形式,而忽略其运动本质。这种弧形运动,引进合出、以柔克刚、借力用力的风格和特点,正符合了“太极”理念和“圆”的运动规律,堪称是一种“太极化”的球类运动,但与太极拳运动的缠丝运劲和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劲法截然不同。

  2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核心思想、思维形式、价值取向和运动精神

  太极柔力球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思维习惯,如本能的、直接的,而是非本能、多角度、反面的表现方式,遵循“走圆化柔,顺其自然,无楞无角,不见拙力”的思想、“弧形引化,借力用力”的技击方式。运球过程中避免拍和球直接撞击和折返式的回球方式,先举拍前迎来球,再借助身体各部位的绕动、旋转、翻转等动作,顺球来势弧形引化来球,整个过程皆顺人体自然生理现象做顺关节运动,球拍合一,拍人合一,人与自然“和合为一”;避免自身意识上本能反应和机械性的反关节动作,经过意识、思维、通过大脑运动中枢传递信息支配肢体作出动作,要求身体松柔自然,技法上注重顺与随,在运动中要求心静神逸,身体多关节、大小肌肉协调配合,达到思维的指向和身体的趋向、思维的内容与活动的内容完全一致,身之所往也就是心之所向,心之所向就是身之所往,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思想——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人和自然是相通甚至不分的,天道、人道自然是一致的,即所谓“天地与我同体,万物与我同根”。通过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性,人的行为与自然协调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界环境的平衡统一,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完美和谐的精神追求。这是物质世界与生物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真谛!也是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真谛!太极柔力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其文化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而非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太极拳运动的衍化产物[3]。

  3 太极柔力球运动特征

  太极柔力球运动不同于直接的、正面折返式的运动,而是顺关节、多角度、间接的、反面的表现方式。以“弧形引化”触接球并顺势将球抛出为主要特征。来球方式只有一种,但回球的方式取决于身体与球所处位置和回球落点位置而多种多样,区别于拍与球直接撞击、折返式的持拍对打的球类对抗项目,而是“太极化”的球类运动。“太极”含有至高、至极、无穷大之意,是一个开放的和谐系统,在这个无际、无垠的和谐大系统中包含着无数个由太极组成的和谐小系统,即“无极生太极”。[4]太极图是太极的缩影,太极是个圆,但不是平面圆,而是立体圆,这个立体圆上无论那个剖面,都可以看到太极图一样的图形。太极乃天地万物本然之理,亘古以来,颠扑不破者也。人们在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中,逐渐引发出了“圆”和“空”的概念,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太极柔力球无论是单人练习还是双人对练,亦处处都是圆,正如立体的太极图一样,无论是在近似水平面上体前运动,高接低抛,还是低接高抛,左右旋转,球运行的路线都是太极图中的路线,太极图就是太极柔力球运动路线的真实写照,圆和空是其主要的运动特征。

  太极柔力球堪称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之一,在众多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中(太极拳除外),很少有如此符合“太极”理念的了。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蓄而后发的运动法则使得太极柔力球有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和鲜有的运动特征。

  4 太极柔力球运动形式

  道之动,周行而不怠。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便是“道”,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圆圈式的运动,从圆圈中去体悟道,在圆运动中寻求一种意境[5]。“圆”是太极柔力球项目的唯一运动形式,在迎球的瞬间,根据来球路线、速度、落点及自身身体形态,意识思维已经决定回球路线,同时确定了这个圆的圆心和半径,以圆的形式将球送回到对方,整个动作无楞无角,不见拙力,走圆化柔,顺球自然。“圆”的概念自从太极图开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都蕴含其中,“动则生静,静极复动”,形成事物发展从起点到终点,再由终点回到起点的往返运动,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变化无穷。长久以来,我们便习惯用太极、用圆表示事物规律,不同于西方的“十字架”的文化。太极柔力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形式,从核心思想、运动特征、运动形式几方面来看,其产生根源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沃土。

  5 太极柔力球与太极拳

  太极拳运用了自先秦经宋明以来三千年哲学发展的一个成果——太极哲理,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结合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基础,逐渐形成太极拳拳理,因其招式、劲法变化无穷,故取名太极拳。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博采众长,独立和谐地构成了太极拳文化内涵。它所以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亦是因为它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深深扎根于众多学科的广袤深厚的领域中,才如此灿烂多彩。

  太极拳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社会影响力很大,妇孺皆知,而太极柔力球运动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对其理论体系的研究非常重要。在创编之初,虽是受太极拳运动的某些启发,两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不能认为太极柔力球运动就是从太极拳运动中产生的,汲取了太极拳的功力之精髓创编而成的。为学术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应实事求是地探求其本质根源,发展其基础理论。“太极”不是某运动的专有名词,它是宇宙万物普遍运动发展变化的法则。太极柔力球仅有十几年发展历程,但其中却蕴含着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是自然规律表现形式之一。太极柔力球和太极拳是太极法则下的两个事物,是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我们不能仅依据起源时间的早晚来决定两个项目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恩荆.太极柔力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25(6): 855~856.

  [2] 张发景.太极柔力球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20(8)92~9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