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视角的传统武术,是以理性思维主导下,循规蹈矩的行为准则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行为态度,作为身心入静的整体方式。所以,传统武术的整体修心理念,即是对人之身心修养而为之的合道理念。
该文所提炼出的精修和勤行,是两种不同层面的修心过程之总称。精修,即精细的修为。精修是武术于传统悟道思维的引导下,运作文化载体的行为过程。勤行,则是在精修的修心方式下,以武术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坚韧性格驱使下,衍生出的武术人之内在的精神特质。
在道之分化下的传统文化载体中,蕴含着因道之动用而映照出的文化载体之义理。通过对武术修心之道的分析和探讨,这里,将传统武术修心的行为方式定性为“强制引导”与“自然引导”.当然,两种修心的行为方式并不能与身体之外向训练一样,进行阶梯式的划分和阶段性的训练。两种修心的行为方式在修心的运作过程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融合在一起的。
1 修心的实质
1.1 精修之修
传统武术的训练过程,包括对桩法、拳法、步法、身法,等等方面的细致训练。人们于传统文化修身养性而悟道的致用,大多又是以“养德”之目的而运作的。当然,无论是外在的技击训练,或是内在的德性训练,传统武术精修的最终目的,均是为了使人之身心由躁动而获得安静的体验和感悟,即入静。
可以说,精修的过程对人之身心体验、价值、意识等具有深远影响,乃至影响人之传统思维中固有的观念。那么,精修的过程必然含有强制的成分,当然,强制的成分并非是加以性定的应然过程,而是对事物本质的实然引导。从修心的视角看,武术精修的方式和方法,是对人之思维意识下的固有、固执、妄念的消除,即入静而使人之意念专一的过程。
当然,以“精修”为主体的武术之法,并非完全是对精细的行为做出刻意的引导和追求。此处之“精”的含义,是至纯或至善的观念引导,即“致良知”的静心之法。正如佛家打坐、入定的方法,以令心神专一,不散不乱的精神作用,或心神凝然不动的状态,即入定。而佛家的禅定方法,从来都不是井井有序的展开的,无论是顿悟、渐修,都是以坐禅之静虑、冥思以排除杂念过程,排除心中杂念。佛家所说的善念,也可以理解是以行为而致良知的过程,而后的排除杂念的过程,则是对身心之认知的杂念排除,即精修之修。
1.2 勤行之修
勤行,也是为了追求入静的体验。故,勤行的实质,是为平稳、安静之心而存在的长久修为过程。与精修不同,勤行表现出的行为,是对自我身心的意向性作为。而勤行过程的作为结果,是在无意识的逐渐淡化自我身心中的躁动之性。所以,武术中的勤行之修,是一种坚持不懈的修为,此种修为方式,偏向于对人们内心中精细之修的续航与坚持。
传统的武术拳师,大多以“言传身受”的方式进行教导,故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武术谚语,传统武师对于传授勤行之道的过程中,旨在督促,而不解或少教其要。这一教授武术的方式,本意就是对勤行以养德的尊重,是对个体而言的践行之修。也就是说,无论外向或内向训练,武者只有通过自我身心践行其中的方式,才能真正感悟拳理对自我身心的修养与影响。
可以肯定,勤行的意向性行为,与虔心的修为态度、坚韧的修为品质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勤行的修行过程中,多数武者并没有因不厌其烦的肢体训练和套路重复而丧失对武术之修的追求,反而从勤行的过程中,真实的体验到了对自我内心的静谧之体验。这也正是武术长存于世、文化之载的真正魅力。
2 修心的共法
2.1 强制的引导
这里所说的“强制引导”,也是一种引导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强制性的方法,强制引导,只是一种以引导为目的的带有强制性质的方法,引导才是重点。作者如此理解,源于对传统文化修心的方式方法。传统文化的修心方式方法,都是以自然而然的引导作为主要方法的,人之心理、生理,都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变化,故对其思想的转变时间、意识的清晰程度,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状态。
假设传统文化背后的修心作用为一道虚掩着的“门”,当人观之而不作为时,是看不到“门”背后的所有内容的,“强制引导”的作用,仅仅是使其推开而迈入那一道“门”,进而改变了其自我意识中的文化形态,也许就能够产生了对这一载体的兴趣爱好。故,称之为“强制”引导。强制引导的过程,一定是至精而为之的主体引导思维,即使称其方法以“强制”二字,但其强制的硬性手段,几乎也是不存在的。
武术所适用的精修方法,并非只是对武德素养的提升。既然是一种强制引导,在武德能够适用于人之身心的训练之前,要以带有强制的推动其“被迫”进入身心训练、修养、乃至技击术的关注。武术在精修的过程,其实然的理性作用,与其他文化载体入静的方式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在做任何训练时,不能忽视其所需要引导的强制理念,即排除个体构成复杂认知的外界干扰而入静的过程。
2.2 自然的引导
精修是带有强制性质的对自我的引导,是对身心训练过程以至精纯的良知态度而运作的过程。勤行与精修,是两种不同方法和态度的训练,但并不相互排斥,二者并行于修心以入静的过程中。有精修之行为态度,则必然是以勤行的作为方式展开训练的;而勤行的训练过程,也必然要以精修的行为态度作为前提。
其实,武术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拳术之勤行训练,自然含有意向性的自我体悟。在外人看来,武术训练的过程重在苦和久,对于习练者而言,精修而勤行的过程,是不可能给身心带来“心苦”的感受。
所以,对于前文所说的强制引导的精修,其实就是对人之身心入静的定性过程。既然入静能够使人之身心产生安静、平稳的体验与感悟。那么,在武术修行的过程中,也就根本感受不到武术训练之持久而带来的“心乏”感觉。《菩萨戒经》云:“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佛家所言“于念念中”,自是入静以至明心见性的勤行过程。所以,武术勤行的道理,是从武术中,静思反省其意的过程。
3 结语
传统武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武术的发展及未来道路,经历了无数前人的探索与整理。文化,本身就是对人类内心净化与升华的一种文明现象。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修行修心的方法各有千秋,却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传统武术修心方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武术内向的修心之作用,与作为修心之主体的人是分不开的。继续延续对传统武术修心的研究,是对文化真实作用的延续和见证,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下的人之身心修养的挖掘与阐释。
参考文献
[1] (晋)鸠摩罗什。大藏经·六祖坛经[M].夏华,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3:224.
[2]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2.
[3] 王斯斯。“俭以养德”的精神实质[J].学理论,2013(7):77-78.
[4] 曹希亮。中国养生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11.
[5] 刘东。中华文明读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52.
1前言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打运动有别于套路运动的动作多变、神形兼备,而是参赛双方依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击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格斗项目。现代武术散打运动依傍于中国传统武术,在融合了近代西方体育思想之后逐渐演变为现如今的发...
结论沧州回族武术是中国武术历史长河中的一支涓涓细流,武术已成为宣传沧州、推介沧州的名片。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的成功举办,展示了沧州的人文风貌,挖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突出沧州的武术底蕴与文化特色。沧州古时侠义之乡,今朝好人之城.在经...
引言一直以来,武术文献的研究,处于冷门状态,得不到武术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这不仅因为现今品流驳杂的武术文献难以辨伪考证,也与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武术古籍文献的存留罕见,真正保留下来并有一定价值的武术文献更是寥寥无几的现状息息相关。所以...
中文摘要我国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很明确的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小康社会不仅仅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指数上,更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所以,不仅要要全力的构建全民健身健康体系,还要积极的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武术如何在现代社会更好发展是全民族共同关心、关注的大事。武术源于农耕社会,历史悠久,拳种繁多,以家传或师徒传承形式,依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是一种活态的传承方式,因此具有人...
武术套路竞赛在今天的中国武术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武术套路竞赛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武术套路竞赛在内容上可以是民族的、传统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中西通用的、现代的。武术套路作为体育运动项目,被生活在...
自古以来的大部分时期,武术就只有少部分人所有,民间习武一直被统治者严厉禁止,一些人不得不转入地下进行练习。在艰苦寂寞的环境下,通过长期的磨练强大自己;在中国农耕文明社会背景下,形成了独有的封建宗法制,武术仅在门内相授,还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
摘要:本文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对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机能指标(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力量、速度、灵敏和柔韧等)以及专项技术训练方面的身体训练控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研究旨在为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身体训练实施有效的控...
峨眉武术养生文化,溯源于道家的养生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是在道教导引、行气和佛家禅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养生文化,其以广纳众长,博大精深,讲究阴阳调节、内外兼修等特点,在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蕴含着强烈的儒、释、道文...
一、引言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应用到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武术课教学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优秀道德品质,还能树立民族自尊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