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

现代电子媒介下审美新范式对文学的影响与对策(5)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胡友峰
发布于:2017-06-15 共16548字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边缘化导致了文学的形而上学特性被忽视。 文学的形而上学特性是文学之为文学的本性之所在, 对文学形而上学特性的忽视会导致文学的被取消。 虽然说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与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媒介的转型对当今时代的文学的内涵与外延有着深刻的影响, 媒介变革总是想尽力改变传统的文学规则和惯例, 但是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特性还是有着内在一致性的。 “不同时代的文学或许各有其媒介技术方面的差异, 但这些差异无法代替一种可能会以不同面貌显现的深刻的同一,就是体验、想象力和才华,及由此而生的独创。 ……对自己所身处于其中时代的深切生存体验, 应是文学的生命之所在”. 文学的体验性、审美性、语言性、情感性等因素并不会因为媒介的变革而发生改变。 文学是人的一种生存体验, 通过生存体验对世界进行认知,用语言将这种生存体验的情感传达开来,这应该是文学的本有的内涵。 在电子媒介时代,必须重申文学想象功能和形而上学特质, 这是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特性。
  
  3. 倡导一种“尊灵魂”的创作法则。 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以来,由于媒介生态与市场法则的合谋,中国作家的创作进入到一个由“消费文化”主导的文学现场之中,经验的贫乏、欲望的叙事成为传媒时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在当下的文学生产实践中,故事性和身体经验压倒了思想性和审美性。“就此而言,在今日的小说写作中,重申灵魂叙事,重塑健全的精神视野和心灵刻度, 便显得迫在眉睫。 书写经验、讲述欲望的时代正在过去,文学的生命流转,正在重新转向对灵魂的审视。 我相信,这是文学发展的大势。 我这样说,并不是要为文学的前行提供一个精神意义上的解决方案, 只是强调,文学气息的流转已经发生变化,尊灵魂的写作时代已经来临。 ”在电子媒介上时代,倡导一种“尊灵魂”的创作法则已经势在必行。 这要求作家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要努力恢复文学的现实指涉,使得文学具有一种厚重感和实在感,而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因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泛化文学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存在之轻”. 这种“存在之轻” 使得文学缺乏与读者产生共鸣的能力和被读者铭记的魅力。 那么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使文学创作来源于我们真实的生活, 而非仅仅构造一个虚拟的文学世界, 要让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真正的接地气。 其次,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要端正自己的创作动机。 过多的追求功利和物质对于一个作家的创作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有些作家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高的收益往往凭空捏造故事和情节, 而这些情节都丧失了生活的根基和本真。 例如玄幻小说中的传奇人物和天花乱坠的情节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要调整自身的心态。 我们的阅读不是为了得知某一故事的结局, 而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体验, 一种心灵的震撼和内心的思考。 再者,要努力恢复“纯粹的审美追求”,回归文学的常态和本真。 我们需要做的是逆转文学商业化、利益化的发展方向, 使得文学的创作和欣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迸发与情感交流, 而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实际的利益。 只有这样,文学才是真正意义上“尊灵魂”的创作。
  
  身处电子媒介时代的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从“形象”到“拟像”的这一审美范式的转变以及文学带来的深刻变化。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与质量的不断提高, 电子媒介的飞速发展已经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了。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保留传统的文学, 以期能够很好地融入当下的文学,合理利用电子媒介这个平台,使传统文学能够成为电子媒介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使得两者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为文学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因而,即使电子媒介时代的审美范式发生了由形象审美到拟像审美的转变,也不意味着我们的形象审美就将消失。我们要通过努力,还原生活和世界的本真,不能深陷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
  
  注释:
  
  ①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98、114、159 页。
  ②③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金吾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5 页。
  ④⑤李泽厚:《美的历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年版,第 9、10 页。
  ⑥⑦沈军:《从形像到拟像---鲍德里亚视阈下的图像透视》,《前沿》2009 年第 12 期。
  ⑧高字民:《从影像到拟像--- 图象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的变迁》,《人文杂志》2007 年第 6 期。
  ⑨吴琼主编:《视觉文化的奇观》,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序言第 12 页。
  ⑩沈军:《从形像到拟像---鲍德里亚视阈下的图像透视》,《前沿》2009 年第 12 期。
原文出处:胡友峰. 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与文学镜像[J]. 浙江社会科学,2017,(01):103-113+158-15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艺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