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为学科定位的争论
文艺美学自诞生起,围绕它是否能够成为一门学科的问题一直受到争论。在《首届全国文艺美学讨论会综述》中,龙辛总结了文艺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四种观点:“一是文艺美学是一般美学的分支;二是文艺美学是在审美关系中确立其对象与范围;三是文艺美学是美学的应用科学;四是文艺美学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2001年,李鲁宁《文艺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综述》中总结学科定位的几种观点:“以胡经之、曾繁仁、谭好哲、马龙潜等先生为代表主张‘交叉学科’说,以杜书瀛、周来祥、王元骧、陈炎等先生为代表主张‘分支学科’说,以董学文、王德胜、仪平策、夏之放等先生为代表对文艺美学学科存在合法性提出质疑。”
无论是“研究对象”之争、“学科定位”之争,对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提出异议的“质疑者”和不必独立存在的“取消者”,实际上都是在对文艺美学的性质发问。
文艺美学,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专业用词,使用者对其内涵心照不宣;同时,学科定位模糊,使得文艺美学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之际,仍有质疑其科学性及合理性的声音。从学理上说,学科定位的模糊是争辩不断的源头。与传统文艺学相比,文艺美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追求;与美学相比,文艺美学形而上的思辨色彩较弱而实践性较强;与各个部门艺术美学相比,文艺美学有独立品格的艺术审美追求。
实际上,经过理智判断会发现,历史上任何一种科学研究的成熟都难免要通过激烈学术争论的积淀。围绕文艺美学学科定位展开的激辩,是学科发展扎根大地的需求,也是其成为新兴学科的驱动力。
二、作为学科发展的必然
(一)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
1.文艺美学与文艺学。文艺美学与传统文艺学互动极为密切。文艺美学运用文艺学的文艺研究成果,分析其独特的美学规律;而文艺学通过揭示文艺的审美价值,不断深化存在的合理性。
文艺美学与文艺学存在着区别。从字面上理解,传统学科的文艺学研究范围限于文学现象;文艺美学中“文艺”采用了现代汉语的解释,概括为“文学和艺术的总称”。首先,对文艺规律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文艺美学侧重审美规律研究;文艺学侧重于一般文艺规律研究。其次,对文艺研究角度的侧重点不同。文艺美学站在美学的角度,侧重分析审美活动;文艺学站在社会学的角度,侧重分析意识形态。最后,对文艺意义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文艺美学侧重揭示审美体验的超越意义;文艺学侧重揭示它文艺社会价值。
2.文艺美学与美学。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艺美学,以实际研究活动有意识地改变美学相对忽视艺术实践的情况。在研究领域方面,传统美学研究人类所有审美活动;文艺美学开辟了一个专门研究文艺审美活动的领域。在理论渊源方面,文艺美学借鉴了中国古代文论注重现实的特点。我国文艺美学的发展,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文论注重实践的长处和吸收西方美学注重思辨的优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艺美学可以被认为是对美学的一种融合与超越。融合是指文艺美学的研究保留了对艺术现象感性内容的关注,超越是指文艺美学研究领域不局限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而是真正实现了对艺术活动的全方位观照。
3.文艺美学与部门艺术美学。在学科属性方面,文艺美学以部门艺术美学为基础,综合研究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规律,被看作为部门艺术美学的“元理论”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文艺实践领域的创作热潮让大量富于审美意味、敢于直面现实的优秀文艺作品涌现,文学美学、音乐美学、绘画美学等部门艺术美学蓬勃发展。部门艺术美学研究的勃兴与文艺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独立学科的出现基本是同步的。第一,观念的转变促成文艺美学的出现。“文革”结束之初,各部门艺术美学研究领域的审美倾向,逐步摆脱直至抛弃盛行的“阶级论”,转而强调文学艺术的审美功能。第二,认识的清晰助推了部门艺术美学研究的蓬勃兴起。文艺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独立学科,使文艺工作者们认识强调审美本性对部门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挤兑已在的文艺理论系统,而是深化艺术领域的研究,是各个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在中国产生的独特土壤
1.社会条件。文艺美学是应运而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人文学科,它的性质与历史提供的社会条件有紧密的关系。第一,20世纪70年代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共识反映在文艺研究领域,要求理论研究对文艺实践的关注,促成我国美学研究由哲学美学向文艺美学转折。第二,中国新时期新启蒙运动让文艺摆脱了阶级斗争工具的命运,在美学中找到了最为适宜的实现形式,美学作为一种最无政治意味的文化形式,对于高度政治化的文化具有很强的舒缓功能。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语义学、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大量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引进,拓宽了理论视野提高了文艺实践能力。第四,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带来的大众文化浪潮下,文学艺术生产与消费愈发商品化、娱乐化,极大地冲击了固有的文艺观念和审美观念。随着我国融入世界文化和国内文艺发展观念的变化,要求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从民族文化特色的角度去阐释文艺实践的审美现状。
2.发展脉络。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 年代前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现代美学家的文艺美学研究实践。文艺美学作为专业术语,出自1971年台湾学者王梦鸥《文艺美学》,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部以文艺美学命名的学术着作,介绍了西方文艺审美观念的演变和文艺美的要素,但其中提到的文艺美学,指的是关于“文艺美”的学问,而不是当前文艺美学指的文艺审美研究,不能看作新学科产生的标志。
1980 年,胡经之在首届全国美学会议上提出美学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文艺实践,会后率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艺美学课程,并主编《文艺美学丛刊》,而1989年着作《文艺美学》的出版标志着文艺美学初步完成学科建构工作。此后,大量文艺美学着作涌现并深化了研究体系,如由北京大学叶朗、江溶、胡经之等主编《文艺美学丛书》,杜书瀛主编《文艺美学原理》,周来祥的《文学艺术的审美性和美学规律》,张少康的《古典文艺美学论稿》等。目前,文艺美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文艺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2000年,教育部设立了国家级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围绕文艺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先后组织全国性的专题研讨会,承担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定期出版《文艺美学研究》专刊。
三、当代境遇与发展前景
(一)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文艺美学经过30多年,获得了较迅速的发展,在文艺美学学科定位和性质、研究范畴等方面建构了独特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科内部发展的需要,文艺美学面临新的冲击和挑战。
第一,文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变化。电影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是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电子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艺术的传播能力,而且声像艺术、影视艺术、网络艺术逐步占据传统文学艺术的主导地位。第二,文艺美学研究对象的泛化。21世纪以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学界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认为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局限在传统艺术领域内的审美活动,应该扩大到大众生活中的日常经验。面对审美研究对象的泛化,美与非美的界限在不确定中变得更为模糊起来。第三,文艺美学保持民族特性的要求。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除了对经济、政治、价值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在文化领域也不例外。文化领域表现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支配与控制,文化向强势文化单质化趋向发展。
(二)发展的前景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学界的争辩声和社会的挑战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一,不断深化与相邻学科的支撑关系。文艺美学的理论自觉,填补了学科边缘的空白,为各部门艺术研究拓宽了发展空间,也为文学艺术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视角。如文艺学、美学的研究成果,为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文艺美学的具体实践为文艺学、美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实践经验。
第二,不断深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在信息化时代,文艺美学将生动的文艺现实与勃兴的大众文化纳入研究范畴,为自我和相邻学科的发展拓宽了维度与资源。现实社会中,生活与审美、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不断变化,文艺美学对审美实践多样化的包容,摆脱了传统文艺研究狭隘的经院式研究,增强了理论的可操作性和开放性,为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提供了适应性强的分析理论体系。
第三,不断深化文艺美学学科独立品格。文艺美学独特的民族理论话语和美学范畴,让中国文艺理论建设摆脱了在世界文论中的“失范”与“失语”。文艺美学面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全面、辩证,应该整理、研究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的历史,结合国内文艺研究的现状,在引进西方文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创造性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龙辛.首届全国文艺美学讨论会综述[J].文史哲,1986(5).
[2]李鲁宁.文艺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1(11).
[3]李劲松.文艺美学学科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时代背景[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8).
[4]周来祥.文艺美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胡经之.文艺美学论[M].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83
在数字阅读日常化的今天,网络文学已形成较大的阅读市场,正在创造新的文学美学,并对文学本身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由于网络文学出身、业态等特殊性,其审美特征中暴露出的价值偏离已引起业界关注,若不能做相应调适,将难以持续健康发展。一、网络文学的...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的转型时期。这可以从艺术类型与审美特征上清楚地表现出来。如果说,秦汉艺术的主要类型是宫殿建筑、陵墓雕塑、汉画像石以及汉赋的话,那么,魏晋南北朝艺术的主要类型则是音乐、绘画(人物与山水)、园林、书法、诗歌等;如果...
一个民族在某个时代中的艺术思想与审美理想是当时背景下民族理想、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处于明中后期的中国在艺术上与思想上也正经历着艺术革新、思想解放的碰撞、荡涤与变革。马克思曾指出,一个社会的自我批判总是在其自身尚未达到崩溃但矛盾又已充分暴露的...
怪诞(grotesque)广泛存在于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之中,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全面展开和后现代文化的骎骎日进,怪诞逐渐凸显为美学文艺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阐发。在文艺作品中,怪诞人物形象不仅显着地...
从文艺美学提出之时,作为跨学科、边缘学科的文艺美学,成为文学理论界争论的一大焦点问题之一。文艺美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性学科,学科的归属是否妥帖,学科的研究范畴如何定义,诸如此类的学术问题至今仍无确切定论,而其探讨争论的过程却有助于我们对此门...
西蜀园林作为四川平原地区的地方性古典园林, 蕴含着丰富的蜀文化内涵, 同时又具有西蜀地域特色的文艺美学特征。...
方东美,中国现代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之一,作为现代新儒学代表,方东美学贯中西、自成体系,尤其在文艺美学思想方面,方东美更是成绩卓然。虽然我们看到的阐释方东美哲学思想的专着论文不少,但是,专门论述方东美文艺美学特色的论着并不多。方...
文化通常被认为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总和,所以在语义学的上下义关系中,文化是上坐标词,政治文化和文学均为下义词。政治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文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这两个表面上看似没有必然联系的学科,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交叉点并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
一、分析美学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作为20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力的西方美学流派,分析美学的最大特色是将语言分析哲学引入美学领域.众所周知,分析哲学通过实证主义的语义分析,确立了语言在哲学中的地位.但是,分析哲学的重语义分析,也使得它备受诟病.如斯科利莫夫...
电影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更多的技术被应用在电影创作中,通过本文分析可知,新技术的应用使电影的本质、元素及受众接收方式都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