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情感体验的“显微镜”,在审美的现实语境中来审视审美活动的结构和状态,就会关注到美的状态特点,即呈现为对于审美情感的体验和把握过程。这一情感就是美感,也就是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结成的意味关系。由于美的现实语境是千姿百态的,也就必然造成审美关系的万种风情。因此,人与对象的种种审美关系,既具有审美者的同质性的情感净化效应,也会具有因审美关系的差异性所造成的美感效应的不同特质。
对文学的美学研究正是要通过区别审美关系的差异性,从而深入感悟文学美感的独特魅力。
文学美感是情感的独特形式表现。文学的审美情感是在文本观照的意义上产生的一种有意识的知觉感受,而不是单纯的生理情绪。文学审美活动的基础是文学欣赏,这是人对于对象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不仅表明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参与行为,它更深刻地揭示着人在其中所理解和感悟的具体的审美的内容。
作为审美活动的文学活动正是人对于艺术世界的形式冲动,而不是情绪发泄时的自然流露,因此,其实质是一种表现性的情感活动。自然事物和一般性人造物品作为审美对象,其情感性,其形式所依托的物质本性也能触发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却难以达到文学艺术之审美的效应。在文学的审美阅读中,文本表现为作用于读者知觉的具体形式,审美对象不再是文学生产实践中被应运的客体文本,而是能够给人以感性的体验与想象,让人感受到其中寄寓了生命意味的美感意蕴。这种情感意味是由对象特征的人文信息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形式。就一般意义上而言,情感是人与对象发生各种关联时人对于对象的态度体验。
当外物具有合目的性时,人就会对其产生好感、喜爱的情感,这就表现为一种肯定对象的态度;而当对象具有反合目的性,甚至有害于人时,就会对其产生不满、畏惧或愤怒等各种否定性的情感态度;而当外物对于人来说无所谓需不需要时,便会对其产生非合目的性情感,人对于对象就会产生漠然处之的态度。
审美活动就是当外在对象光辉可感的外在形式吸引和拨动了审美主体的心弦时,合乎人的目的所触发的情感活动。这种审美情感过程正是一种积极肯定而又综合并蓄的审美心理反应过程。
诚若彼德罗夫斯基所言,审美“情感——这是人的各种现实的关系,亦即需要的主体与对他有意义的客体的关系在他头脑中的反映”。文学的审美过程,就是读者循着肯定性文学对象及其形式特征所指引的维度,进入一种超拔的精神境地,从而对现实人生有所发现和感悟的过程。由此而言,文学活动是形式的品味活动,更是情感活动,文学的美感就是读者对于文本形式所呈现的外物世界的情感态度。在文学阅读的审美体验中,作为审美者的读者在艺术形式的多彩世界中得到情感的肯定性满足,其精神上就会感受到极度的欢欣和愉悦,心灵上便能获得无限的触动和抚慰。正基于此,置身其中之时,读者自身情感得到宣泄、净化和补偿,并由此产生独特的审美育化的效应,既使读者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也培养读者产生对现实人生的热爱之情,从而鼓舞其自觉内省地抵制假恶丑、追求真善美的勇气。
文学美感与一般美感同归而殊途。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表现活动,美感就是由引起情感愉悦的事物作用于人的特定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快感体验。但是美感并没有因此而消融在感觉器官中,而是在快感与事物相结合的过程中,情感客观化为事物的形式属性,进而快感与形式的感觉复合为美的感受。由此看来,一些事物并没有完善的美感形式,但由于它激发了人的情感体验,使得对象成为了情感的客观形式和载体。因此,文学与一般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具有共同的美感旨归。然而,其归途却不尽相同。雕塑、绘画、建筑、音乐、戏剧、自然风光以及气味和味道等审美对象都是感官对象,人们欣赏时其首要的任务不是对于对象的内容进行甄别,其审美过程总是停留在主观情感和欲望实证的层面。而文学作为以语言艺术的特殊手段造成的文本中,蕴含着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历史价值的多维共生意义,这使得文学的审美欣赏需要读者对作品有足够的分析能力,需要对文本对象的象征、题材、故事进行描述和阐释,其对于宗教、神话、历史和一般社会文化的内容都会涉及,甚至连作家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和基本创作情况都要了解,这样欣赏才会有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才会有深刻的审美体验。视、听、味、嗅、触觉等感官对象的审美体验,缘自人对于直接体验到的具体事实的生理愉悦,而文学美感的获得则是源于文本外在的和内在的经验方式。一般艺术只要关注审美对象的外部方面和表象就可以使人获得美感,而文学美感的获得则源于蕴含着情感的美的形式。文学创作和欣赏作为审美创造活动,要求读者领会审美对象的要义、鉴赏对象的画面和结构、把握语言的音韵。文学美感的获得完全不停留于物质的外在形式,而是通过对作者和文本内部人物的心理蕴含和文化背景的理解,深入文本的内部结构,拓展文本的审美价值。可以说,文学美感的获得既取决于审美者的审美态度,也依赖于文学作品本身的结构形态,文学美感的获得是读者借助作家创造的艺术的力量,在文本内部进行的更为广阔的阅读行为造成的“人与对象的交流契合”。因此,文学的美感取决于不同人们在同一文本语境中的情感对话,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如同科学家试图探究整个世界的奥秘一般,文学活动的审美过程需要尽可能完整地关注和理解文本内部的艺术世界,才能全面把握文学的复调旋律,获得美感体验。
文学美感是情感和思想的复合结晶。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不同于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书法等具有明确的物质属性的审美对象。文学的审美属性不是其作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文本对象在其全部的话语情境中,以其话语内容被读者直接感知的具体性语境。因此,文学审美属性是由它的本质特性决定的。从文学创作和接受两极可以更透彻地审视这一现象的特殊之处。从创作的角度看, 文学活动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现实、艺术对象与社会价值、审美情感与表象特征、思想意蕴与艺术手法动态结合的过程,其内容包罗万象而广阔无垠。作为审美活动的书写过程,不是对现实的照搬照抄,而是发现和发掘事物所蕴含美的形式特征的过程。作家对语言、体裁、情节、人物、意境、意蕴的趋向和范围的把握,使得创作并不停留于对外在状貌的浅层感受,而是用哲人的眼光和思想对现实对象进行深入思索。正如罗丹所说,创作就是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由此来看,文学书写是情感活动,更是一种审美选择的理性介入活动。它是作家内在心灵的激情燃烧与喷发,更是作家以其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来创造艺术形式的艺术沉思过程。因此,文学书写的审美过程正是情感和思想的复合结构过程。虽然万物都有可能是美的,但一些自然现实的事物作为审美对象,对其欣赏的过程本质是生物性的;而文学的审美欣赏过程需要沉思默想地寻根究底,才能把握对象的独特美感。究其根源,文学文本是情感和情境的复合结晶形态,情由境生,要把握文学之情,就要你的想像能够生发情感的物境。
在此基础上的文学欣赏是读者充满灵感用心体察的活动,其本质是社会性的。也正因为此,黑格尔将自然现实排除在美学研究的对象之外,认为美学应该研究艺术。倘如其说,美学更应当研究文学,才可以显示出文学具有“合理性”的独特意义。在文学欣赏中,读者要获得美感,就要精确和深刻地理解对象世界,也要与作家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审美理想、趣味爱好进行艺术性对话,这不仅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更是一种充分调动感觉、知觉、记忆、理解的心理机能,而进行的认知性的思索过程。对文本对象的审美欣赏需要做出艺术分析和审美判断,只有思考到作品的真假、好坏、利弊才能有美丑的判别。可见,文学的欣赏必须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和表现出情感。可以说文学的情感不是一般艺术的或原则上的情感,它总是在特定情境中生发的并为读者所触发的情思,这是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审美想象的能力渗透,也是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审美观念的生成过程,其主观随意的程度远低于对自然事物的愉悦体验。因此,文学史上篇篇佳作都仿佛历久弥新,不断引人入胜,而一般艺术则多吸引人的自然情趣而已。文学美感中的情思并不是一种利害关系的简单思量,而是对叙述、人物、风格、语言等要素的认知和体悟,是澎湃的情感与理性的思量在美的场域中彼此照应而互动生成的审美育化效应。
概而言之,缘于审美者体验对象的信息渠道的差异,不同于一般审美活动,作为“心灵化”的“生气灌注”的艺术整体,文学阅读的美感,生发于读者对作家的精神世界、文本艺术世界、读者自身的现实世界的体验。而这一艺术的独特魅力就体现在,其美感的获得是由读者全部心灵参与,深入体悟作家对文本对话场域的组织安排,真切感受作家态度立场的角色倾向,准确理解文本反语、典故等蕴藉载体的愉悦过程,其情思互映的独特美感效应,不仅表现在可以悦人、悦己,更表现为可以事父、事君的深长意味。
注释:
[1][苏]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朱智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94页
[2]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6页
[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98-199 页
真正的笑只属于人的范围,它源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也蕴藏着多方面的内容,每一种笑都是特殊的,不可一而概之。不管何种笑、何人笑、笑何人,要分析表象之下的本质意义就必须放到笑的发生环境中去,顾全各方因素,方可见其特殊性。...
一、引言悲剧艺术是人类探索存在起源和经历痛苦生活的产物,标志着人们试图确定自我存在和高尚价值.因此,悲剧的审美价值往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高贵美.当人们的生存面临着压倒性的优势的公然否定时,他们仍然坚持斗争,直到丧失抗争力,以展示人类的崇高和尊严...
在数字阅读日常化的今天,网络文学已形成较大的阅读市场,正在创造新的文学美学,并对文学本身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由于网络文学出身、业态等特殊性,其审美特征中暴露出的价值偏离已引起业界关注,若不能做相应调适,将难以持续健康发展。一、网络文学的...
结语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兴会的内涵与其字面本义联系紧密。兴与会含义的发展也对兴会范畴产生了深刻影响。兴中情的出现使兴会得以确立,加之会中领悟侧重体验理解的部分又使兴会的审美内涵得到了深化。兴会范畴始于魏晋南北朝,发展深化于唐和宋,完善...
随着时空之远逐渐变得抽象,文人士大夫常常将“远”作为艺术和人生追求的最高精神理念和审美准则之一,由此形成了“远”这一审美范畴。...
颓废是西方象征主义的重要范畴,被赋予美学新义。西方文学较先使用颓废(Dcadent)这个词的是法国批评家德西雷尼扎尔,1834年他以此批评浪漫派过分注重细节和雕琢而破坏了整体。后来象征主义颓废文学接受这个批评,并将其雕琢内涵发展为精致。19世纪80年...
一个民族在某个时代中的艺术思想与审美理想是当时背景下民族理想、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处于明中后期的中国在艺术上与思想上也正经历着艺术革新、思想解放的碰撞、荡涤与变革。马克思曾指出,一个社会的自我批判总是在其自身尚未达到崩溃但矛盾又已充分暴露的...
《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中的这则内容主要由师生讨论《诗经》而生发,触及儒学要义,并及绘画理论。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先秦典籍的大量缺失...
怪诞(grotesque)广泛存在于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之中,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全面展开和后现代文化的骎骎日进,怪诞逐渐凸显为美学文艺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阐发。在文艺作品中,怪诞人物形象不仅显着地...
从文艺美学提出之时,作为跨学科、边缘学科的文艺美学,成为文学理论界争论的一大焦点问题之一。文艺美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性学科,学科的归属是否妥帖,学科的研究范畴如何定义,诸如此类的学术问题至今仍无确切定论,而其探讨争论的过程却有助于我们对此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