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远”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经过中国历代文人学者在诗画、评点等艺术领域的使用,其含义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漫长嬗变。古典美学中的“远”,从时空之远升华到意蕴之远,这种流变体现出中国古代美学的数次转折。
关键词 : 远,美学;流变,
一、“远”的本义探究
“远”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具有空间,时间和哲思维度的重要的美学范畴。许慎着《说文解字》中对“远”的解释是,本义作“辽”解,乃相去甚远之意,故从辵。又因为袁本作“长衣皃”解,长有相距辽远意,故远从袁声。可见“远”字的本意是指物理空间之远。《广韵》中也有同样的解释:“远,遥远也”。这些是关于“远”的原初意义的较早界定。此外,诸如《周易·系辞》中的“远取诸物”;《国语·周语》中的“远无不服”等都是取空间距离之“远”。随着空间距离之远含义的发展,“远”逐渐延伸出时间之长的含义,例如姚鼐《登泰山记》中“其远古刻尽漫失”以及《文选序》中的“远自周室”等,都表达了对时间历史的追溯。“远”字的本义在发展中没有彻底消亡,在先秦时期以后也仍有大量的运用。
二、“远”字审美范畴的延伸
随着时空之远逐渐变得抽象,文人士大夫常常将“远”作为艺术和人生追求的最高精神理念和审美准则之一,由此形成了“远”这一审美范畴。在文学文本和文艺批评领域,古人对于“远”范畴的使用灵活多变,或单用“远”一字,或用高远、深远、平远、志远等相关范畴,或延用心远、旷远、阔远、迷远、清远、幽远,以及远观、远势等与之相关的名词和概念。这些范畴与概念共同构成了“远“范畴的家族。
从中国古代美学的流变来看,“远”字内涵的延伸与儒、释、道三家文化在中国的源远流长不无关系。儒家注重道德,强调人伦纲常,“远”字在文论中多以形容人的道德品性,围绕人与人生,体现出一种端正高阔的态度。另一方面,佛教也就是释家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则呈现出远离世俗的特点,“远”字的含义也从红尘跳出,达到“空”的境界。此外,“远”在早期与“大”有关系。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可以感知到在描述道的存在和运行时,古人用“大”来把握自然宇宙万物。这里的“大”突破了字面意思上空间距离的宽广,而用于形容“道”的无边无际,在空间上表现为远,在时间上表现为逝。大(道)——逝——远——返,“远”在这里用来表达那些可视而又无法限定的无限宇宙时空,从远到返是一种反方向的追寻。由于道家和道教对于中国艺术理论的巨大影响,因而在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文人们对“远”的追求也超越了时空的审美,从有限的本义延伸到无尽的美学范畴。
三、“远”审美范畴的历史演变
(一)魏晋时期“远”的观念
“远”在魏晋时期进入审美领域,展示在大量的诗评画论、人物品藻中。“远”用来品评人物时多指其人的品行、风采或思想等。在《世说新语》中“玄远”一词被用来评价荀粲以及阮嗣宗说的话,意为其谈吐高妙悠远。诸如“清远”“通远”“旷远”等也皆用以称道人物的风度、识见。其次,“远”也作为表明高洁志向使用在诗词中,陶渊明在《饮酒》中的“心远地自偏”就以“远”刻画其内心渴望远离世俗的精神世界。最后,“远”也用于文艺批评以及作品风格的区分,钟嵘在《诗品》中用“清远”评论嵇康诗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将“远奥”归为一种创作风格。魏晋风流的熏陶,使“远”逐渐呈现出超脱自然的特点,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超然飘逸的气度以及悠然自得的风貌。“远”字从形容人物到作为文学的审美领域,初显其意味深远、超越现实的境界。
(二)唐代“远”的观念
到了唐代,“远”开始明确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有了新的发展。文学之远意在唐代的诗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远”范畴开始大量出现在文学评论中,从大唐盛世的豪迈文风到晚唐的平淡深远,越来越多的文人将“远”纳入诗文创作的审美内涵。王昌龄在《诗格》中论到诗要“意阔心远”,刘知几的《史通》中也提出了“远识”的概念,远”在诗作中表现为见于言外的弦外之音,表达了作者的个人修养,是一种超脱物外的意。王维《山水论》曰:“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于云齐。”同样是作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诗式》中“意中之远”的提出也明确了“远”不仅是山水之远,而是跨越了现实世界,达到“意”之境的精神状态。
(三)宋代“远”的观念
宋代,“远”除了在诗文评论领域进一步发展,还在绘画领域扩大了其审美内涵。郭熙对绘画中的“远”有了新的阐释并提出了“三远”说。“深远”“高远”“平远”,都着意于一个“远”字,其作用不仅是对绘画技法做出的指导,更是意图将人的视力和思想引向远处。郭熙的理论,不但将“远”做出了层次分析,还提出了“远山”“远水”“远人”的具体创作方法,事实上不仅影响着绘画理论,对以意境见长的山水诗歌同样具有创作指导意义。“韵”是宋代文艺审美的另一个理想境界,“尚韵”的风尚也极大丰富了宋代“远”的审美内涵,使“远”从意境美延伸到追求独特精神的境界美。
(四)明代“远”的观念
明清时期,“远”在审美领域的内涵已趋于成熟并在艺术形式上进一步深化。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将“远”作为评价古琴的二十四“况”之一。文中“远”况位居第四,将“远”与“虚”“空”比较,强调了“远”中蕴含的空灵之境,又从“气”与“神”中探测出“远”中蕴含的生命气息。“远”用作把握音韵时不能仅从具体技法出发,而要从神韵入手,感受精神层面的美感。音乐之远具有哲学意味,早在唐朝《法苑珠林》中就有将“深远”作为“梵声”之美的首位,这需要审美主体超越想象的限制,从而获得自由的审美体验。
(五)清代“远”的观念
清代对“远”审美范畴的补充和完善集中在对旧有“远”的美学内涵上进行了创新性理解。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以“清远”论诗,但实质探讨的是“远”和韵的关系,是对宋代“远韵”的进一步发展。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则将“远”看作体现创作含蓄之美的高度,做到“神远而含藏不尽”让人体会到文中未尽之意。至此,“远”完成了其在中国古典美学上的嬗变,从远视、远思到远意,“远”在动态中跨越了时空进程。
四、结语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远”范畴是古代文人登高望远、超然物外的精神体现。在中国的艺术哲学中,大自然无处不体现出流动不已、俯仰远近的生命精神。从可观之远到意会之远,中国的文人在尚“远”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内在精神家园的追寻,从浮躁浅薄的世俗解脱到自由的心灵归宿,达成了将审美境界当作人生最高境界的愿望。同时,探寻“远”的流变能够提醒文学创作者放弃同质化、庸俗化的低级趣味,重视自身修养,从而将当代浮夸无度的文风重新摆正。
参考文献
徐学凡2013《论沈括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的以大观小法》,《齐鲁艺苑》第6期。
周碧琬、王全权2018《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广 西社会科学》第3期。
Q郝玲、卫欣2018《生态美学观照下的六朝山水画论》,《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5期。
Q庄众显2018《浅谈诗词的格韵律调》,《大众文艺》(学术版)第9期。
0周知新2018《试论中国兰文化的发展脉络》,《大众文艺》 第16期。
段德宁2018《中国美学范畴亚范畴化探析》,《大众文艺》 第20期。
卫欣、王勇2018《时代的审美与审美的时代》,《黄河之声》 第21期。
0朱克迎、庄众显2019《赵孟顺绘画中的“书卷气”》,《美 与时代》(中)第6期。
陈芳芳2019《浅析“两山”理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艺术科技》 第6期。
张纯纯2019《电影<24帧>的生态美学研究》,《大众文艺》第8期。
周栋2019《中国古代清美学范畴之流变》,《艺海》 第10期。
Q张律2019《浅谈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再发展-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为例》,《美术教育研究》 第1期。
陈芳芳2019《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蕴美》,《艺术评鉴》第17期。
吴妍、苏雯2020《浅析“隐”字的美学范畴及其流变》,《汉字文化》 第12期。
Q蔡-姝2020《浅析"静"的文化意蕴及当代价值》,《汉字文化》第15期。
吴茜、汪瑶2020《初探"势美学范畴之流变》,《汉字文化》 第18期。
彭楠2020《浅析老子道法自然”自然观中的生态智慧》,《艺术科技》 第23期。
对于美术作品的研究,多数文章采用单向的研究方式,如同类作品的横向比较,及不同时期作品的纵向比较。笔者认为《美的历程》在研究方式上较其他着述不同,它以美学规律形成的现实因素为切入点,整体研究文学艺术作品的格调,笔者对于其美学研究方法有以下认...
一、崇高与优美的美学起源关于崇高与优美的论述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但这一时期还并未将崇高与优美分而论之。崇高的概念形成在古代的修辞学之中,在希腊文中崇高也被称之为高度庄重雄浑,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十分流行的术语。但是在这一时期,崇高...
“隐秀”与“幽玄”这对中日古典文论范畴, 它们的相异性根源于两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幽玄”范畴的源头虽在中国, 但在本土的美意识发展深化的内在要求下, 该范畴被赋予了多种含义, 不同时代的不同学者对此认识也不尽相同。...
《谈美》一书是朱光潜在1932年于留学期间写成的一本书,在这部篇幅并不巨大的书中,他并没有用一种严肃的学术语气,而是用一种更像朋友间畅谈的口吻,力求用一种明白晓畅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去解释他所坚持的思想。《谈美》可以看成是朱光潜庞杂文艺美学思想...
文学批评从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一路走来,经过了实用说、表现说,虽然每一种理论都足以对一般的艺术进行令人满意的批评,但无可否认,它们在实际应用时都只考虑了艺术品和其外在参照物之间的关系。直到20世纪,理论家们才开始较为明确地认识到艺术品本身具有...
李渔,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九年,浙江兰溪人。原名仙侣,字谪凡,又字笠鸿,号天徒,又号笠翁,别署觉世裨官、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李渔是明末清初着名戏曲家,小说家,文学家。李渔61岁时着作出共六卷的《闲情偶寄》专着,具体...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的转型时期。这可以从艺术类型与审美特征上清楚地表现出来。如果说,秦汉艺术的主要类型是宫殿建筑、陵墓雕塑、汉画像石以及汉赋的话,那么,魏晋南北朝艺术的主要类型则是音乐、绘画(人物与山水)、园林、书法、诗歌等;如果...
风流是日本传统美学的精髓,它与四季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饰り是装饰的同义词,但在艺术和艺术工艺中被更多地理解为风流精神的视觉化。这一概念强有力地促成了公元10世纪日本风格的产生,也促成了当时和歌和假名字母的创作,日本本土文化的特性开始绽放。...
摘要埃里希弗洛姆,美籍德裔犹太人,20世纪享有盛誉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弗洛姆一生致力于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对人的生存境况和前途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关怀,为实现人类的自由幸福描绘出美好的蓝图。本论文试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弗...
结语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兴会的内涵与其字面本义联系紧密。兴与会含义的发展也对兴会范畴产生了深刻影响。兴中情的出现使兴会得以确立,加之会中领悟侧重体验理解的部分又使兴会的审美内涵得到了深化。兴会范畴始于魏晋南北朝,发展深化于唐和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