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史论文 >

霍克海默形而上学批判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比较(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11 共7359字

  三、霍克海默形而上学批判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区别

  仅仅把握霍克海默形而上学批判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同点还不足以完全解开其理论特性,只有揭示两者之间的重要区别,才会深刻理解霍氏所创立的批判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尤其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两者在”总体性与个体性“、”物化与科技异化“以及”同一性与非同一性“三方面具有明显的分歧。

  1.总体性与个体性

  在探讨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原因时,卢卡奇等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并把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关键原因归结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丧失。卢卡奇把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主要途径,归结为如何让无产阶级重新获得总体把握问题的能力。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引用大量马克思的文本术语来印证总体性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因为特殊的个人实际上囿于他们的生活状况的狭小天地和偏见中那种情况尽管必须被超越,但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为他们规定的界限和他们在这一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却是不允许被超越的。因此,阶级意识--抽象地、形式地来看--同时也就是一种受阶级制约的对人们自己的社会的、历史的经济地位的无意识“[5]110.

  因此,只有跳出狭隘的视野,以总体性的视角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以及获得对历史进程规律的把握。在卢卡奇理论框架内主要是通过对总体性的把握,恢复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进而开通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道路。”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大体上继承了卢卡奇、柯尔施的观点,但与卢卡奇、柯尔施强调’集体主义‘的立场不同,他们极端重视个体性,以致被一些评论家称为’个体化的马克思主义‘.这种个体主义立场与康德哲学有一定联系,但更重要的是吸取了狄尔泰、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等现代西方哲学家的相关理论。他们反对个人生存的标准化,关注人人的命运和出境,追求个人的自主性、自发性、创造性、自由和解放“[2]462.在霍克海默看来,革命运动面临低潮,新的社会目标使人看到的不是希望,而是恐怖和失望。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一些新情况使霍克海默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一些经典论述的信念。他认为”工人的贫困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增长的观念,已成为抽象的东西或幻想“[3]《序言》

  2.和卢卡奇一样,霍克海默也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丧失,但是霍克海默不像卢卡奇通过恢复无产阶级对总体性的把握来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而是通过批判由于受到逻辑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肯定思维方式和顺从意识,以”个体性“的回归来消解人身上的奴役。这反映出了霍克海默和卢卡奇不同的理论趋向。

  2.物化与技术异化

  对”物化“概念的分析和解释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也构成其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卢卡奇是直接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出发得出这个概念的。他当时还不可能看到马克思的 1844 年手稿,但是他关于’物化‘所说的却与马克思在那部手稿中关于’异化‘所说的某些东西极为相似“[5]《译序》7.这种惊人的相似性既表达了一个理论家对时代的认真思考,同时了也表现的其惊人的洞察力。卢卡奇对”物化“概念的深刻分析是与其对商品经济的细致分析分不开的,他指出”商品结构的本质已被多次强调指出过。它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5]149.在一定意义上,卢卡奇认为正是因为欧洲工人阶级普遍生活在”被物化“的世界中,才导致了他们集体的”失语“,丧失了阶级意识和革命的热情,由此导致了欧洲无产阶级运动的接连失败。卢卡奇对”物化“理论的解释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工具理性的回应和批判。

  卢卡奇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韦伯”合理性“的理论,从”物化“分析的视角,对”工具理性“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异化进行了深刻批判。在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中,对”物化“研究演变成了对科技异化的深刻洞察和批判。霍氏在《科学危机及其札记》以及与阿多诺合着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对科技发展导致的新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卢卡奇不同,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物化“分析和批判阶段,而是从科技发展的视角,揭示了导致现代社会异化的原因。霍氏认为,科技在一定程度上了执行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具有形而上学的特性,成了晚期资本主义国家操纵人的新的工具。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霍氏从历史的视角深刻分析了科技造成异化的社会渊源,认为这是启蒙理性演变成工具理性的必然逻辑结果。无疑,霍氏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了切中了问题的要害,为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尤其是”科技异化“提供了一种深邃的理论基础。

  3.同一性与非同一性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规划与恢复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密切相关。卢卡奇试图通过对总体性的把握恢复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这种带有费希特式的”自我意识“的悬设,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同一性“回归。”卢卡奇所说的总体,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支配权的总体‘,不是所有的可能存在和现实存在,而是指我们已知的全部事实的融通汇集“[8]30.与卢卡奇的理解高度相似,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同样强调对”总体性“、”同一性“的把握,”像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样,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也把社会当作一个总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这个整体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强化并反映着所有别的因素“[6]

  《中译本序》3.葛兰西则在阐述其”实践哲学“的思路上,与卢卡奇和柯尔施殊途同归,论证了”实践“的”同一性“原则。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见解不同,霍克海默的形而上学批判则视”非同一性“为其核心准则。在霍氏的经典文本中,我们发现其对”同一性“的拒斥是一贯的。在《社会哲学的现状与社会研究所的任务》中霍氏指出”根据康德的看法,每个具体的理性存在的人总体上只能被当作文化创造的要素来研究。只属于超人的整体的、至高无上的东西,只有在社会总体性方面才能被揭示出来的 (并不隶属于我们的)存在结构,是不存在的“[9]123.霍氏继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之后,就一直积极探讨一种能贴近现实的、彰显”主体性“的”非同一性“的研究方法。在《启蒙辩证法》中,霍氏把这种原则贯彻到人类的整个文明史,得出带有悲观主义的”瓦解逻辑“.因此,可以看出,在看待”同一性“这个问题上,霍克海默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间存在有明显分歧。

  参 考 文 献

  [1] 胡大平。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放桐。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 批判理论[M]. 李小兵,等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4] 顾海良,梅荣政。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 (匈)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 (德)柯尔施。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 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7] (意)葛兰西。 实践哲学[M]. 徐崇温,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8]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辩证法的历险[M]. 杨大春,张尧均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9] 霍克海默。 社会哲学和研究所的任务[J]. 王凤才,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2011(5):123-129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西方哲学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