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胡学文小说的精神力量探讨
【引言】胡学文作品中小人物的苦难生活研究引言
【第一章】底层小人物的悲苦人生
【第二章】直面苦难的生命力量
【第三章】作家小说创作的艺术探索
【结论/参考文献】胡学文底层小说创作的情怀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在胡学文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底层小人物的意志、精神、情操、品行,这是作家"为人生"小说创作的精神、根本和正道。从古至今,文学大家都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努力实践着人的精神和意志。"果戈理在'关于普希金的几句话'一文中认为,'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对人民的衣衫的描写,而在于对人民真正的精神的描写。'果戈理曾说:
'诗人,即使他描写完全另外一个世界,然而却是以自己的天然的眼光,以全体民工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的话,他也可以是一个民族的诗人。'这里'民族的诗人'和'真正精神的描写',实质上就是要表现和挖掘老百姓心底的蓄势待发的质性和韧劲。"而在这里,胡学文做到了这一点。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执拗的人物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坚忍意志、执拗个性的一种反映,他的作品展现了作家的人生态度和人文关怀,诠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底层小人物在面对生存绝境时所迸发出来的临危不惧和英勇抗争,他们生命力的激扬、涌动,他们对生命尊严的坚守、捍卫,无不折射出底层小人物的精神之光。正如朱光潜所说:"观尝一部伟大悲剧就好象观看一场大风暴。我们先是感到面对某种压倒一切的力量那种恐惧,然后那令人畏惧的力量却又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平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体会到的活力。简言之,悲剧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悲剧观尝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的感情。"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苦难人生、悲惨境遇无不令人哀伤,但作家对他们精神崇高的肯定,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对真理的揭示,使读者将泪水化为勇气,用鲜血点燃火把,化悲痛成为力量。可以说胡学文作品中的底层人物给我们吟唱了一首壮美之歌,使人生充溢昂扬着悲壮、英勇、励志奋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也是悲剧哲学最为撼动人心、最吸引人的精神力量之所在。悲剧主人公经历命运的考验、生存的危机、社会的影响,但他们为人的的精神意志未曾因生存状况的恶劣而削减,相反,在苦痛的生活中他们的生命意志和精神向度得到了肯定与强化,他们作为大写的人体现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矢志不屈与英勇抗争。同时他们的这种不屈不饶,从宏大的人类历史发展来看,正是人类生命力量绵延不息的本质体现,正所谓"唯悲才美,愈悲愈美".恶势力越是百般阻挠、横加侵犯,悲剧主人公越是遭受苦难、悲惨毁灭,人们对恶势力越是否定鞭挞,对悲剧主人公越是同情赞颂。时代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个人的前程、家庭的美满,我们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为人的生命力量和进取精神。
胡学文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作家,他在"为人生"创作道路上的精神坚守,折射出作家光辉的人格;同时,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方法的探索完善,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踏实努力。当然,纵观胡学文的小说创作,其中也还有一些可以提高和升华的空间,比如小说由于写得太实,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家写作空间的拓展,作品的内容偶有重复感,影响了小说的思想意蕴和审美价值。随着胡学文对生活的深入和创作经验的不断提升,我们相信作家定会继续努力,在"扎实生活、诚实写作"的创作道路上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广大读者奉献优秀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一、理论著作:
[1]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吴小美。虚室集[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
[5]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7]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裴毅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0]蒋孔阳。悲剧精神与民族精神·序[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王铁仙。新时期文学 20 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2]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13]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14]钱谷荣。当代文艺问题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6][前苏联]安东诺夫等。论短篇小说的写作[M].蔡时济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6.
[17][英]约翰·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18][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9][英]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M].蒋孔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0][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1][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花城出版社,1984.
[22][美]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3][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三联书店,1986.
[24][英]克利福得·利奇。悲剧[M].尹鸿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3.
[2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6][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7][法]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M].杜小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二、期刊文章:
[28]向宝云。悲剧:中国与西方--中西悲剧的文化思考[J].社会科学家,1990,1.
[29]杨亦军。关于悲剧、人道精神与存在主义文学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8,1.
[30]李玉悌。论悲剧艺术的魅力[J].唐都学刊,1998,1.
[31]张丹飞。试论中国悲剧概念的确定[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12.
[32]刘荣林。生存原欲的"绝唱"[J].文艺报,2000,10.
[33]武彦君。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精神的演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
[34]陈晓明。解开乡村的精神困局[J].文艺争鸣,2003,2.
[35]杨昌江。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美感之比较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3,6.
[36]朱航满。在悲剧之中寻找温暖[J].河北日报,2003,12.
[37]李运抟。平民小说:弱势群体与弱者活法[J].小说评论,2004,1.
[38]刘荣林。挖掘老百姓心底的质性和韧劲[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5.
[39]孟繁华。犹疑不决的批评[J].河北日报,2004,2.
[40]张韧。从新写实走进底层文学[J].文艺争鸣,2004,3.
[41]段崇轩。文学:距离底层民众有多远[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4.
[42]王健。乡土小说文化价值略谈[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4,12.
[43]陈冲。在欲望中坚守[J].河北日报,2005,4.
[44]李运抟。新时期文学的弱势者与审美取向[J].新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7.
[45]南方。胡学文小说创作研讨会纪要[J].文艺报,2005,8.
[46]范咏戈。胡学文中篇小说《荞荞的日子》等五篇底层写作:对小说的一种召唤[J].文艺报,2005,8.
[47]孟昕、张志慧。在熟悉的生活中执著地探寻生命价值--论胡学文小说的精神指向[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1.
[48]朱航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胡学文中篇小说中的苦难叙事与悲剧意识[J].小说评论,2006,4.
[49]胡学文。《命案高悬》创作谈:高悬的镜子[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6,8.
[50]刘荣林。对农民人生命运的寻根--兼谈阎连科、石钟山、胡学文的小说[J].理论与创作,2006.
[51]司敬雪。草原文明的当代歌者--记作家胡学文[J].中国作家网,2007,1.
[52]金赫楠。独特的底层叙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3.
[53]王慧青。论悲剧艺术的崇高美[J].邢台学院学报,2007,3.
[54]胡学文。谈创作:小说的丈量[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5.
[55]赵惠莲。胡学文现代乡土文学创作[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10.
[56]李雪梅、林海燕。试论胡学文小说的寻找主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8,4.
[57]景俊美。坚守的力量--读胡学文小说新作三篇[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5.
[58]李志孝。转型时代的乡村底层人生--胡学文小说人物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5.
[59] 韩剑梅。读胡学文的中篇小说《婚姻穴位》[J].中国作家网,2009,9.
[60]焦会生。胡学文小说中的现实品格与精神操守[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4.
[61]刘聪颖。困顿中的生命超越[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6.
[62]赵书华、王国英。以胡学文小说为例谈"作为老百姓的写作" [J].文学教育,2010,6.
[63]王向东。论胡学文的乡土世界[J].扬州大学学报,2010,11.
[64]王杨。胡学文:乡村情缘是我的底色[J].中国作家网,2011,1.
[65]马海婷。拯救与关怀--胡学文小说评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2,2.
[66]李婷。论胡学文农村题材小说的"底层叙事"[J].求索,2012,9.
[67]马淑贞。"寻找"主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的两种叙事考察--胡学文小说创作意义管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2.
[68]包莉秋。活在"圈套里"的人--胡学文短篇小说《离婚》评析[J].长城,2013,4.
[69]陈志敏。胡学文学说中的草根人物探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8.
[70]宋潇婧。人生要由多少谎言来掩盖--胡学文小说《红月亮》对心灵的拷问[J].安徽文学,2013,10.
[71]桫椤。在呈现与遮蔽中行走--读胡学文长篇小说《红月亮》[J].河北日报,2013,11.
[72]韩传喜。个体生存的两难困境与诗意消解--读胡学文的中篇小说《落地无声》[J].小说评论,2014,3.
[73]张显凤。隐匿与照亮--胡学文的《隐匿者》及其启示[J].当代文坛,2014,4.
[74]桫椤。胡学文:寻找对抗现实的力量[J].文艺报,2014,8.
[75]胡学文。文学的恩赐[J].文艺报,2014,8.
三、硕士论文:
[76]赵惠莲。乡土人生的现代书写[D].河北师范大学,2006.
[77]郭维芬。乡村的悲歌[D].河北师范大学,2006.
[78]朱宇峰。近二十年文学底层叙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79]冯海燕。苦难叙事的坚守与变异[D].河北师范大学,2008.
[80]李宁。胡学文小说创作论[D].宁夏大学,2013.
[81]李善美。李文求与胡学文的农村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82]李倩迪。生动的经验叙事与自觉的观念视角--胡学文小说变化伦[D].河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