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80 年代,林清玄以其出山后所创的 10 本“菩提系列”散文再次声名大噪。他以一位佛门弟子的济世情怀,第一个将佛学禅理融入散文给世人一帖清新良药。进一步探究可发现散文所反映的并不是台湾独有的社会问题和精神贫瘠,而是整个世界共同需要面对的生态危机。因此文章试从生态批评入手,来探讨分析“菩提系列”散文所体现的生态意识。主要从生活空间的浊乱和人们内心的浊乱来探究散文所体现的浊乱的生态灾难,进而从欣赏有情和无情之物的感情基调来探求散文清雅的生态审美诉求,最后从初、中、高三级分类中,总结揭示出简单的生态栖居观。
关键词: 林清玄 散文创作 生态意识
A Brief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Lin Qingxuan
Abstract: Lin Qingxuan made his mark with ten sparkling Bodhi Prose again after hecame out of the retirement in the 1980s. By virtue of the leniency as a Buddhist, Lin firstintegrated Buddhism into prose, which is considered as fresh and effective medicine to commonpeople. Through a deeper research of Lin's prose, it seems that his prose reflect an ecologicalcatastrophe which the whole world should confront, more than the social problems and spiritualbarrenness only in Taiwan. In terms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cologicalconsciousness of Lin’s Bodhi Prose. Start with the disordered ecological catastrophe which isdemonstrated by the disorder in people’s living space and inner min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elegant appeals of ecological appreciation in Lin’s prose afterwards through the emotionalkeynote of appreciating the living and heartless matter. Finally, by exert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primary, intermediate and senior level, this paper makes a simple conclusion of the concept ofecological inhabitation.
Key words: Lin Qingxuan; the prose writing;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目 录
引言
一、生态灾难的体现:浊乱
(一)生活空间的浊乱
(二)人们内心的浊乱
二、生态审美的诉求:淡雅
(一)欣赏有情之物所体现的淡雅
(二)欣赏无情之物所体现的淡雅
三、生态栖居观的表现:简单
(一)初级:减少欲望,简单生活
(二)中级:不圆满中,处之泰然
(三)高级:在简单中,提升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引言
林清玄是台湾文学界比较传奇的一位人物。他在三十岁以前就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奖。在事业巅峰之时,毅然放弃一切,入山修行,研读佛经。出山以后所完成的 10 本“菩提系列”散文──《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畅销数百万册,深受读者喜爱,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籍。2007 年后经过他的整理,精选了 10 本“菩提系列”中的 130 多篇文章,分别修订成《心的菩提》和《情的菩提》,再次出版,依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其间蕴藏的佛教的济世情怀和禅理对于现代社会人的心灵抚慰,使得林清玄成为了很多人的“心灵导师”,而他也被称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由于林清玄不小的影响力,很多学者对林清玄和他的散文进行了研究。纵观学术界对于他的研究,一般围绕林氏散文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林氏散文反响如此之大,散文内容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乡土文学、如何体现佛理禅韵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对于利用 20 世纪兴起的生态批评研究来分析林氏“菩提系列”散文,至今还没有论文专着加以研究阐述。本文主要从生态批评方法入手,从“菩提系列”散文所体现的浊乱的生态灾难、清雅的生态审美诉求、简单的生态栖居观这三个方面来探求散文所体现的生态意识。
一、生态灾难的体现:浊乱
虽然现代性承诺给了人们美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它却随之也带给了人们太多的生态灾难,比如:自然、社会、精神、文化这些生态危机,使得水土大量流失、森林大片被毁、河海被污染、物种大量退化、精神的失落、道德的沦丧、心态的失衡,形成了逐渐开始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大灾难。在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中,有不少对于这些生态灾难的描写,我认为大致可以从浊乱的生活空间和浊乱的精神追求这两个方面去剖析散文所体现的生态灾难。
(一)生活空间的浊乱
从十本“菩提系列”散文中,可以发现林清玄借助佛教用语,对我们所处空间有如下三个概括:五浊恶世、娑婆世界、末法时代。其中,“五浊恶世”主要是在《清欢》中有所提及。而“娑婆世界”和“末法时代”则是专门有文章进行阐述。从名称的内涵,和相关文章所记叙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浊乱的生活空间。
1.名称所体现的浊乱本质
“五浊恶世”是佛教用语。亦译“五滓”,意为“五种浑浊不净”。认为现实世界充满烦恼痛苦,是“五浊”充盈之所。1
“娑婆世界”是佛教名词。“娑婆”意译“堪忍”,故又作“堪忍世界”。指释迦牟尼进行教化的世界,实即现实世界。2
“末法时代”则是针对佛法的三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而言的。我们如今所处的,即是“末法时代”。《法华玄赞》卷五:“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证并无。”“教”是指教说,“行”指修行,“证”指证果。3
首先,从这三个名称所代表的含义,特别是“浑浊不净”、“堪忍”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到“浊乱”的生存本质。其次,林清玄用“五浊恶世”来形容所处之地,以“娑婆世界”和“末法时代”为题进行阐述,这是林清玄身为佛门弟子,对现世的批判和担忧,在揭露生存空间浊乱的基础上,从侧面提醒我们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2.内容所描绘的浊乱本质
面对当代人的生存现状,林清玄亦有生动地描写:
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卫生堪虑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黑天暗地、不见天日的卡拉 OK 去乱唱一气;是到乡村野店、胡乱搭成的土鸡山庄去豪饮一番;以及狭小的房间里做方城之戏,永远重复着摸牌的一个动作……这些污浊的放逸的生活以为是欢乐,想起来毋宁是可悲的事。为什么现代人不能过清欢的生活,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4
这一篇《清欢》,实为《不清不欢》,文章约有 3500 字,其中有 2500 字的篇幅是林清玄在对当代人生活浊乱的尖锐批判。从这段文字中,首先我们通过:啤酒屋是油烟爆起、卫生堪虑的,卡拉 OK 是黑天暗地、不见天日的,土鸡山庄是胡乱搭成的,还有棋牌室是狭小的……不多的文字,却令人感到所处空间是乌烟瘴气、浊乱不堪的。其次,从人们所从事的活动,像吃炒蟋蟀,这是我们身处江南水乡之人无法理解和尝试的。可我们也知道,进行此类尝试的事件不在少数,而人类也确实为自己的那些胡吃滥吃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而永远重复着摸牌等行为,可以悲哀地感受到现代人在浊乱的空间中,从事着浊乱的活动,每天浑浑噩噩过日子,毫无追求,在虚度光阴中最后走向灭亡,令人觉得一切都显得如此的浊乱。
林清玄用生动的笔触,心痛地描写了台湾人民的生活场所和生活方式。在文中,他还批评了馆子里的菜口味很重,咖啡厅里吵哄哄的,山里、海边、曾经清静幽雅的白云山庄,有人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臭秽、吵闹,呼啸而过的飞车党,带着伴唱机来跳舞的青年,甚至本该是佛门清净地圆通寺,此时外头摆着满满的小摊,儿童乘坐的机器马,叽里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更有甚者卖着烤烘香肠,孩子的哭闹声,非常浊乱;为了一点小利益,被牺牲的骑马场,非常浊乱;曾经的青年公园,此时已经破旧不堪,非常浊乱。
这篇《清欢》出自于林清玄的第一本“菩提系列”散文《紫色菩提》,是他的第二篇佳作,文章赤裸的批判,强烈的谴责,亦是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位佛门弟子对浊世的慈悲关怀。
《娑婆世界》也是出自第一本“菩提系列”散文《紫色菩提》。虽说这篇文章主要是作者在阐释佛经,但是从他翻译的白话文中,我们也可以触目惊心地了解到我们所处的空间在佛经中的解释。林清玄在文中这样解释道:
娑婆,这里翻译为忍。娑婆世界的众生安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十种恶事,不肯出离,因为有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世界,所以称之为忍。5
作者借助佛经解释,为我们展现了是何等浊乱的行为形成了这样一个浊乱的生活空间。
这十种恶事,基本每一个有情众生都会犯,如果深入自省,再对照相应的名称,亦可以感受浊乱的生活状态。而在接下去描述中,林清玄运用了“三毒”、“诸烦恼”、“八苦”等字眼,再次比较隐晦地向我们展示了“浊乱”意味。
《末法时代》出自第八本菩提系列《红尘菩提》。林清玄在文中对于“末法时代”有个比较明确的说明:
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在 1990 年的今天看来,因为从前的人没有今天的人那么多病痛、那么多烦恼,以及那么多的欲望。而世界确实在改变中,像空气污染、环境败坏、交通混乱……也都是以前的人所不能想象的。6
这段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我们首先可以从三个“那么多”中体会到人们存在状态的浊乱,接着从“空气污染”、“环境败坏”、“交通混乱”以及省略了很多内容的那串省略号中感受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确实正在变得浊乱不堪,令人担忧。
在《慈悲喜舍是药》、《黄昏菩提》、《人生丛林》、《正义堂与幸福堂》、《惜生诗抄》、《时代之风》等篇目中,还从很多方面展现了如今生活空间“浊乱”的生态危机。
林清玄以一位佛门弟子的眼睛观望这个世界,将所见所闻诉诸于笔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浊乱的生活空间。其实,人才是组成这个生活空间的基本元素,生活空间的浊乱,说到底还是人们内心的浊乱。所以,形成浊乱生态危机的原因,不得不重点从人们的内心来进行探讨分析。
(二)人们内心的浊乱
林清玄在《一个茶壶一个杯》中这样说道:“一个复杂的社会勾起了人更复杂的欲望。复杂的欲望则是搅乱了单纯的心,使我们不知道能坐下来谈天说地是生命的一种至美,使我们不知道踩着夕阳在小路上回家是生活中必要的历程,使我们忽略掉吃妈妈煮的稀饭配酱瓜是比大饭店的山珍海味更值得珍惜的。”7
在专章《众生的心》中,更是简单明确地这么写道:“众生的心,清楚时就散乱了。
菩萨的心,在散乱中更清楚了。众生的心,静下来就睡着了。菩萨的心,在睡着时犹沉静。散乱的心如风中之烛,动摇不定,不能起用。静下来就睡着的心如河水冰冻,见不到水里的游鱼。”8
虽说复杂的社会、复杂的欲望,扰乱了单纯的心,使得人们在浊乱的生存空间中被欲望驱使,悲哀地成为欲望的奴隶,忘却了内省、回应自己的精神需求。其实,这也是菩萨和众生的本质区别,在《众生的心》中,林清玄通过诗意地对比,让我们可以清楚了解。但是,众生生于五浊恶世,菩萨也是生于五浊恶世,同样的生存环境,却造就了不同的追求,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价值观的错误定位和精神信仰的缺失造成了当今人们内心的浊乱。
1.错误的价值观
在个人暴富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更多地消费,而消费本身亦成了很多人用于吹嘘、攀比的载体。于是,当代很多人在精神的空洞化和价值基因的稀释化下陷入了精神疯狂,这并因物质的匮乏而产生。如《金片子》,描写了一个用黄金打造名片的真实商人形象。林清玄对此现象,无不遗憾、悲哀地说:“我真的没有想到台湾竟然有人用纯金来印名片,这除了表示一个人的骄奢之外,还能表示什么呢?使用黄金名片的人,并不会因为名片的价值而增加自己的价值呀”9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错误的价值观导致的荒谬行为。当那个商人强调名片是纯金的,并补充强调名片之珍贵、价值之高时,不禁令听者、读者啼笑皆非。此类人在暴富的过程中,贫穷的精神层次适应不了暴富的现状,于是想要用黄金来炫耀自己的价值。现代人借助外物来衬托自己的价值,却从没想过外物只是外物,它们只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使用价值而已,因此,这是一种在精神的空洞化和价值基因的稀释化下,人们内心浊乱,分辨不出幸福和价值的真正含义的表现。
于是,在《求好》中,林清玄这么写道: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于是,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拚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的──“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10
生活品质的提高恐怕并不需要对吃喝玩乐挥金如土,学习艺术、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等都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途径,产生这种错误观念的直接根源我们也可发现亦是精神的空洞化和价值基因的稀释化,使人们无法关照内心,于是对外物产生了执念。
错误的价值观,还有其余不同的体现。如:在《情困与物困》中那个爱玉成痴的朋友,最后人不成人,家不成家。在《认识许多大师的人》中,林清玄认为那些“认识许多大师的人”、“认识许多富翁的人”、“认识许多大官的人”、“名片上挂了许多头衔的人”。
似乎如果不这样抬身价,自己就一文不值了。在《流金岁月》中,更是觉得可笑。一个人学六字大明咒:om mani padme hom,念了一次竟然记下:Om! Money pay me home.还天真的说:“哇这个咒真不错,把所有的钱都付到我家来。”这样的人,又何是少数?
错误的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对于金钱、物质、名利的错误认识上,还体现在疯狂的吃喝本质上。林清玄信佛吃素,是我们知道的,因此,他提倡吃素、放生。散文中描写的现代社会人们疯狂吃喝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态危机,而这些也是人们内心浊乱的原因。
《水牛故事》中,林清玄写了老一辈人听到吃水牛会大骂:“伊娘咧”妇女听了大叫:“俺娘喂”揭露了现代人已经不知道不吃水牛是种美德,是感恩它们与农民的同甘共苦之情,只顾着逞口舌之欲,丢失了感恩之心,如果不是浊乱的内心,如何能做到这点?疯狂的吃喝,从曾经的疯牛病、到后来的禽流感,还有那些报不上名,但是又存在着的威胁,已经造成了多少生态灾难!
2.精神信仰的缺失
传统文化的断根,使得很多人都丢失了中国的传统美德,比如:助人为乐、谦逊待人等。而没有了精神信仰,使得人们内心变得麻木不仁。《爱语》中,作者以一位病人的身份,亲自体验了办事处小姐直紧绷着脸,从没有对一个人和颜悦色、好言相向,当然每个人面对她时,无不是胆战心惊、小心翼翼的冷漠过程。 《真心相待》中,卖鞋的服务员本来很热心,可是听到作者说再看看,脸就立刻拉下来,臭不可视。《欢乐悲歌》中,那个只是为了好玩,就随便钓小鱼,哪怕只有食指大都不放过的人。
我认为林清玄散文中这些人虽然以千百种姿态出现,内心却是统一的相同。因为“浊乱”,所以会有错误的价值观、会麻木不仁,毫无慈悲心。这些都是林清玄散文所体现的人类内心的一种生态危机。
生活空间的浊乱,使得人们内心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浊乱。但是,人们内心浊乱了,也就形成了生活空间的浊乱。不管是生活空间的浊乱还是人们内心的浊乱,都是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所体现的当下我们正在面对的生态灾难。而这些危机也恰恰反衬了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中对于生态审美的诉求。
二、生态审美的诉求:淡雅
生态审美是以自然审美为目的而非手段的审美,生态文学家怀着尊敬热爱之情陶醉于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而不是把自然当做工具来表现自我、表现人的心态。11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已经是一件毫无选择的现实了。林清玄在认识到现实的同时,把更多情怀投向了大自然。在他的笔下,有许多的自然之物。受佛教的影响,这些自然之物身上,更多的则是体现了淡雅的气质。这也是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生态审美诉求的主基调。
(一)欣赏有情之物所体现的淡雅
在《一只毛虫的圆满》中:
小时候,我曾经养过一箱毛虫,所有的人看到毛虫都会恶心尖叫,但我不会,只因为我深信毛虫是美丽蝴蝶的幼年时代。每天去山间采嫩叶来喂食,日久习以为常,竟好像对待宠物一样。我观察到那些样子最丑的毛虫正是最美的蝴蝶幼虫,往往貌不惊人,在破茧时却七彩斑斓。
最记得是把蝴蝶从箱中放走的时刻,仿佛是一朵花飘向空中,到处都有生命美丽的香味。
……
这就像一条毛虫一样,生在野草之中,既不管春花之美,也不管蝴蝶飞过,只是简简单单地吃草,一天吃一点草,一天吃一点露水;上午受一些风吹,下午给一些雨打;有时候有闪电,有时候有彩虹;或者给鸟啄了,或者喂了螳螂;生命只是如是如是前行,不必说给别人听。只有在心里最幽微的地方,时时点着一盏灯,灯上写两行字:
今日踽踽独行,他日化蝶而去 12
林清玄在文中,欣赏了毛虫和蝴蝶的美。他没有嫌毛虫丑,他只是淡淡地告诉读者,最丑的毛虫会变成最美的蝴蝶,在他眼中,这种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美。他也没有浓墨重彩写这些蝴蝶是多么美,多么令他难忘,而是在感受这些自然之美时,话锋一转,提升到了一个人生哲理的高度,即:淡然生活,最后化蝶而去。这里处处都体现了“淡雅”。不嫌毛虫丑是一种淡雅;不管其他只管吃草是一种淡雅;生命如是如是而前行,也是一种淡雅。林清玄对于类似有情之物的描写并不多,还有一篇《鸟与音乐》中则将不同的鸟与不同的音乐进行联想比较,全文宁静和平,也是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淡雅”的审美要求。
(二)欣赏无情之物所体现的淡雅
林清玄对于无情之物的描写比较多,特别是对花的描写。他的笔触是淡雅的,他笔下的无情之物也是淡雅的,如:茶叶、兰花、黄花、翠竹、青草、梅、莲花……他写得最多的就是莲花(荷花),其中以此命名的就有 6 篇,分别是:《灵山上的那朵莲花》、《清净之莲》、《荷花之心》、《莲瓣之不朽》、《每天都是莲花化生》、《水晶石与白莲花》。
而没有用莲花(荷花)命名,可是内容涉及到的,更是不少。这里就不作赘述了。
他对莲花(荷花)的喜爱,是因为莲花(荷花)象征着纯洁,是能代表佛教的花。
他在《每天都是莲花化生》中就提到了往生净土是从莲花中生出来的。在《水晶石与白莲花》中这样赞叹道:“白莲花是穿过了污泥染着的试探,把至美至香至纯净的花朵高高标起到水面”13,从这些“出淤泥而不染、纯净”的赞叹中,可以体现作者欣赏白莲花的感情基调就是淡雅。他在《清净之莲》中这样感叹道:“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池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染着,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14莲花对于每一位佛教徒来说,都是淡雅万分,神圣庄严的,林清玄对于莲花的喜爱,自是不言而喻。而对莲花的赞美,甚至希望自己也像这样一朵清净之莲的愿望,亦可证明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淡雅的生态审美诉求。
如果说:像茶叶、兰花、黄花、翠竹、青草、梅、莲花……这些花,本身就是代表着淡雅,那么对于其他颜色等比较俗气的花,在林清玄的笔下,也是透着淡雅的气息的,如他在《愿做自由花》中写道,当看到大片金黄的青菜花时,仿佛走进了一个金黄的梦。
并饱含深情地说是它们的自由,使它们成为了中部大平原上最耀眼的风景,令作者最动容。并且看到它们的自由时,作者感觉自己也像从束缚中被解放出来。
作者欣赏花,甚至愿意做这样一株自由的花,体现了他愿意与自然交融的生态审美观。虽然作者描写的景色是满眼金色,异常灿烂,但是青菜花这种不与时花竞,只是自由自在地生长的品质不但让人觉得一点俗气都没有,反而淡雅不少,而作者由花及人,要走清净之路的觉悟,更是增添了不少淡雅之情。
林清玄身为佛门弟子,本身就秉持着众生平等、万物皆为生养父母的观点,并且深受中国“天人合一”传统思想的熏陶,因此,他的散文中体现了比较浓厚的生态审美思想。由于佛门中注重无欲无求、清静自然,因此,他的生态审美诉求则体现了淡雅之情。
三、生态栖居观的表现:简单
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的生态审美诉求体现了淡雅之情,则必定决定了其生态栖居观是简单生活。
简单生活观是与消费文化相反的生态的人生观念。它主张人类节制物质需要,拒绝消费文化对人们的诱惑,尽可能简化物质生活,减轻对生态承载的压力,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丰富人的精神生活。15
覃碧卿在《此岸与彼岸的审美统一──林清玄散文漫论》16中这样分析道:“菩提系列”这类作品,表层现象是:作者沉醉于对佛经的文化阐释,倾向于佛教境界的义理阐述。深层现象则是:作者通过平凡人物的日常经验或琐碎现象的阐述,揭示出和佛教义理相契合的真理。这段话肯定了林清玄借助世俗之事来传达和揭示哲理的目的,从而展现了林清玄对于生活的态度。而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中对于简单生活的体现我们可以认为有三点。1.减少欲望,简单生活,是为初级简单。2.在不圆满中,处之泰然,是为中级简单。3.在简单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是为高级简单。
(一)初级:减少欲望,简单生活
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中,对于简单生活的提倡,重点体现在减少“口舌之欲”上。如:
1.有时候生活清淡到自己都吃惊起来了。尤其对食物的欲望差不多完全超脱出来,面对别人都认为是很好的食物,一点也不感到动心。17
2.吃素,确是为了长养慈悲心、为了不吃众生的肉,但更重要的是为这个“素”字,素是清净、简单、朴质的意思,“吃素”就是吃清净、简单、朴质的食物,这是求自身清净者的本分,其实没有功德可言。18
3.我虽住在城里,却总在早上煮一锅粥、放一些青菜,然后配着豆腐和腐乳吃早餐,如果说米和青菜是“璎珞粥”,豆腐和腐乳就是白玉和黄玉了。19
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林清玄对“吃”的一种态度。从文章名字“清雅食谱”、“吃清净食”、“璎珞粥”中,我们首先就感受到“简单”。在《清雅食谱》中,他提出了“超脱对食物的欲望”,并且告诉了我们有些毫不起眼的东西,慢慢品味却是另有一番滋味。其实品味毫不起眼的东西,本身就有一种“简单生活”的观念在里面。“淡极始知花正艳”,因为心态简单,所以才能从中品味出不简单的滋味。在《吃清净食》中,作者提出了对吃素的看法。他认为:“吃素”就是吃清净、简单、朴质的食物,这一看法,也明确体现了作者的简单生活的态度。“璎珞”虽然乍一听较为艳丽豪华,可是细一探究却明白这只是一种较为尊敬好听的说法而已,只因粥里野菜牵连似璎珞,故得此名。野菜再简单不过了,作者用深情的笔墨赞美了这样一种简单的粥,并表达了自己也爱喝这样的粥,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即能肯定作者的“简单生活”观。
(二)中级:不圆满中,处之泰然
我们所处的世界即是“娑婆世界”,“娑婆”本身就代表着“不圆满”。因此,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他在《拈花菩提》自序中,写到自己抽到了一张下下签时感悟到:人的生命中难免会遇到有如下下签这样糟的情况,我们应该要带有一种宽容的心去承担,让它随着流水流向大海,或者挂在树上随风飘动吧在具体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明确感受到他这样的观点,如:“修行人在遭遇困难与苦厄时,应该知道自己的困难与苦厄是好的呈现,因为只有在过程中有苦难,才使我们在最后能有一个庄严的离开,得到更庄严恒久的生命。”20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林清玄对遭遇苦难如何处之的观点。总观点是:要认识到这是一件好事,以及文中所说“用承担之心去面对它,承担使我们在折磨时坦然”,我们可以感受到林清玄用一位佛门弟子的情怀告诉了我们遇到困苦,如果只是用抱怨、悲泣等这些消极的举动,只会让情况更复杂糟糕。倒不如放平心态、坦然面对、做好自己、使这一切都变得庄严,这才是真正的简单去生活。
在《十五楼观点》中,作者通过两个不同的人的态度:一个说万一遭遇台风、地震……怎么办?另一个说住这么高比较接近西方极乐世界揭示了一个道理:一切生活的对待都是因观点不同而产生了悲喜。
“苦”和“乐”其实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你若安之若素,以平常心对待,那么一切苦厄就起不了折磨的作用了,这就是一种简单的生活观。其实最令人执着的,恐怕就是“情”带给人的体验。林清玄在《俗情一了》中说:“人生苦短,是人生最大的悲剧,20林清玄:《拈花菩提》,作家出版社,1993 年,第 28 页。
面对这个悲剧,唯有觉悟,才能快乐地过活。”21
这一句话,简洁明了地揭示了林清玄对“情”的处之态度。“觉悟”即是一种“简单看待”,只有简单对待“情”带给人的悲和喜,欢与乐,人生才能从容豁达。
(三)高级:简单生活,提升境界
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中,较多的是这种“高级简单”,而这种“高级简单”则较多以叙事说理的方式来呈现。汪苏在《略论林清玄散文的情感取向──林清玄散文研究组论之四》22中提到:过多的说理使得散文变得枯燥空洞, 说教味十足。我认为,说理本身就是一种表现感悟的方式之一。当代名僧星云大师在《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代序)》中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同样的,“人间到处有禅机”。从许多禅的名称,可以看出禅的社会性,如禅食、禅衣、禅床、禅坐、禅味、禅话、禅行、禅悦、禅喜、禅友、禅眷、禅用、禅心、禅人等,人间社会里,哪里没有禅呢?23正是禅具有如此广泛的覆盖面,因此,林清玄将一次次人生的体验编织成一篇篇的文章,并对这些现象进行一些理性的阐述来诉说自己对这些现象的心态,借此以涓涓细流般的感受来影响读者。
如:林清玄在《罗汉汤》里这么写道:
罗汉喝的汤有一些特质:一是节俭惜福,二是不拣择,三是能容。这些特质,能使人超越爱憎之念,能任运无碍地过活。
我们喝罗汉汤,应有罗汉的心胸。24
文章不长,刚开始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罗汉汤是怎样一种杂菜汤。汤本身非常简单,而这种汤表达的意义也非常简单,从这些简单中,作者却感悟出了一个不简单的道理:应有罗汉的心胸。罗汉的心胸,则是要我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节俭惜福、不择拣、能容忍,进而升华到放下那些名闻利养,多包容万事万物,这样才能心无挂碍地生活。这就是简单生活的一种高级体现。
在《愿生彼国》中,林清玄则更明确地提出了愿意去西方极乐世界,也只能去信靠西方极乐世界的观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佛门弟子们最高的精神追求了,但是去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容易,要“福德因缘俱足”、“临命终时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才可。而福德因缘的俱足,则得落实到平时的生活点滴中,需要善男信女在布施、惜福、忍辱等善事中去聚集,而我们知道,他们的求佛之路是简单到甚至是很清苦的。因此,林清玄在散文中明确以此为章进行阐述,也是从侧面告诫了我们要在简单生活中,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终达到大圆满的西方极乐世界。
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在批判浮躁不安的社会的同时,始终告诫我们只有以“简单生活”为目标,才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个正常干净的心态,问心无愧地活着。
结语
林清玄在文学史上是继许地山之后文学中佛学思想较浓的作家,他也是第一位将佛学思想全部以散文的形式来呈现的作家。在欧美兴起了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期间,中国很少有人问津这个领域,而林清玄的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他的散文对于浊乱的社会是一帖清新良药,其研究价值还有待进一步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2]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概论》,学林出版社,2008 年版。
[3]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4]星云大师:《六祖坛经讲话》,新世界出版社,2008 年版。
[5] 陈聿东:《佛教文化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6]林清玄:《紫色菩提》,作家出版社,1993 年。
[7]林清玄:《凤眼菩提》,作家出版社,1993 年。
[8]林清玄:《星月菩提》,作家出版社,1993 年。
[9]林清玄:《如意菩提》,作家出版社,1993 年。
[10]林清玄:《拈花菩提》,作家出版社,1993 年。
[11]林清玄:《清凉菩提》,作家出版社,1993 年。
[12]林清玄:《宝瓶菩提》,作家出版社,1995 年。
[13]林清玄:《红尘菩提》,作家出版社,1995 年。
[14]林清玄:《随喜菩提》,作家出版社,1995 年。
[15]林清玄:《有情菩提》,作家出版社,1995 年。
[16]陈鸿雁:《论林清玄乡土文化散文及审美风格》,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年。
[17]杜有生:《寻找心灵归宿的“人间菩提”》,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年。
[18]朱才华:《寻找心灵的故乡》,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7 年。
[19]卞新国、徐光萍:《如何看待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9 年第 1 期。
[20]覃碧卿:《林清玄散文的审美魅力》,《中国文学研究》,2005 年第 1 期。
[21]汪苏:《略论林清玄散文的情感取向-林清玄散文研究组论之四》,《湖北社会科学》,2007 年第 12 期。
叶梅,这位湖北恩施籍的土家族女作家,以执着自信地展现鄂西秀美神奇而又雄浑险峻的自然风光和书写鄂西土家族儿女的生存境况、精神品格及其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命运的作品名扬文坛。研究者则称其作品为土家族文化小说[1],极力挖掘其作品中所蕴涵的土家族优...
本文主要从生态批评方法入手,从“菩提系列”散文所体现的浊乱的生态灾难、清雅的生态审美诉求、简单的生态栖居观这三个方面来探求散文所体现的生态意识。...
人与自然历来是生态学关注的中心,尤其是在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恶化的今天,对人与自然的关注更具有反思人类生存本质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也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主题,贯穿于远古神话至当代的小说,随着近代生态运动的蓬勃兴起,以新的视角和方法描写人与自然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