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概述与局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3 共2541字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承受着时代带给他的压力,接受与包容外来文化,成为当时必不可少的发展步伐.继承与摒弃也一度成为当时的话题,但是中国的实际国情带给文学上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在继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接受并融入外来文化,并与之将相辉映是这百年积淀的总概论.

  1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概述

  所谓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一个从上世纪末开始延续至今并且仍在继续的文学进程,这是一个由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转变并最终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处在中国社会历史大动荡、大变革中的中国文学的发展,犹如一条长河,慷慨悲歌,曲折跌宕,波澜壮阔,浩荡前行,中国文学开始走向并融入"世界文学",并且自身也在受着世界文学带来的影响,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大碰撞、大交流,在碰撞交流中,中国文学以现代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语言塑造现代文学形象,启蒙国民意识,弘扬现代文明,讴歌民族精神,深刻折射出中华民族从救亡图存走向全面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这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艺术地再现了这个伟大历史时期的壮丽图景,在灵魂的新旧交替的广大时代中通过转变获得重生并崛起的机会.

  泱泱中国古往今来,江河山脉一样巍峨绵延的文学成就,碧空星月一样浩瀚闪烁的文学人物,既令中华民族为之自豪,也使整个人类为之骄傲!但时间总是发酵美好事物最好的酵母,中国文学经过百年的积淀,吸收外来文学营养使之民族化、继承民族传统使之现代化,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二十世纪就其文学的整体发展态势与结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文学模式或文学体系.首先是主流文学即载道文学,这种文学类型由始至终起着一贯性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优势地位;然而相对来说,审美文学的发展则起伏跌宕,几经危殆衰颓,审美文学对于中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有自己文化的鲜明特点,要想将这一特点继承并发展下去,审美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审美文学却总是处于艰难曲折的生存境况与发展条件,直到二十世纪末期才显现出雄起勃发的气象;最后是通俗文学,通俗文学与审美文学也有同病相怜之处总是有低潮期,但是不同之处是通俗文学总见高潮迭起,当然在历经几次大的起落后,通俗文学则有野火春风之势,即便滑落低谷空音之际,也与主流文学和审美文学共依并存,尽显其顽强和不可灭绝的生命底蕴和文化内涵.

  一个世纪的风雨过去了,在宏观的历史视野下,重新考察 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可以鲜明地看出:自中国文学进入 20 世纪以来,就开始突破古典主义的氛围,步入了现代化的历程.一个世纪沉淀与磨砺,中国文学先后经历了四次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浪潮:"清末民初启蒙主义、改良主义文学新潮"、"五四新文学潮流"、"工农兵文学潮流"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潮流",这些个文学思潮的背景与出发点各有特点,并且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现出其不同的阶段性与阶级性,但都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创新与发展或者说是一种突破,四个较为有影响力的文学思潮都共处于"20 世纪现代中国文学"的总体之中,有着共同的现代性特征,他们不仅规范着"20 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总体方向,也标示着其启蒙主义、民主主义的基本性质,对整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具有特别重大的革命意义.二十世纪是中国文学的大变革,由古典一步步走向现代,大量包容与吸收外来文化,使之与中国文明交相辉映.

  2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局限

  历史永远是伟大的教科书.中国历经百年沧桑,文学改革层出不穷,但是如果把"世界文学"作为参照系统,那么除了个别的优秀作品外,总体上来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对人性的挖掘和深层意识的剖析,显然缺乏哲学深度,其结果远远未得到个性化的生动变化,一方面文学自觉地的肩负起"启蒙"的任务,另一方面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环,都有这种为时代所规定的特色所在,而二十世纪的中国,时代的中心显然是政治,倘若真诚的自我反省本来有希望达到某种深度,可惜其发展方向也往往停留在政治、伦理层次上的检视."20 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源于启蒙,兴于启蒙,衰于脱离启蒙向"政治文学"的演变,政治压倒了一切,冲淡了一切,文学始终还是围绕着政治这一中心环节而展开了,服从、服务于政治,除了政治性思想之外,别的思想启蒙工作始终来不及开展,文学也就渐渐的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丧失了对人性,对思想巨大的影响力,所谓"普遍人性"的概念实际上是未被本世纪的中国文学所真正接受的.

  但是与其说这是一种局限性,毋宁说这是一种中国鲜有的特色,人性的弱点总是作为民族性格中的伤疤被认识被揭露,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中",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始终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抗议而绝不是对纯艺术的无限追求与渴望.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生动地体现了其启蒙主义、民主主义的主体倾向和基本性质,特别是文学中的"自我启蒙"精神,那种苛刻的、虔诚的自责与反省,是以往没有的,在危机四伏的大时代中,文学的责任重大,使命崇高,文学中充满了自我牺牲的圣洁情感,这种牺牲包括了人们受到的现代教育、某些志趣和内心生活的影响,这些牺牲对于我们来说是神圣的、崇高的,但是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过于深刻与真诚,有时候甚至带有某种被扭曲,以致病态的成分,这就使原本高洁的牺牲成为了一种博人眼球的工具,丧失了原本文学带给人的抚慰,也使文学产生了放不开手脚的毛病,中国知识分子除极少数杰出人物外,绝大多数都缺乏独立的人格意识和批判能力,在他们的笔下少有敢于张扬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和批判意识的伟大杰作,部分知识分子缺乏独立高远的审美气魄和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视野,在传统和现实的双重压力下,他们不是做了金钱的奴隶,就是做了权力的奴隶.因为缺少西方作家那种独立深思的责任感,也缺少自我批判的忏悔意识,这是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文学经历百年的改革与创新,依旧缺乏伏尔泰式的"犀利尖刻"与卢梭式的"坦率勇敢",这智慧的伤口往往腐蚀了理性的力量,文学就开始显得豪迈不足而沮丧有余.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改革进程中所承受的一些局限性,当然这不只是人性的弱点造成的,还有时代的倾向性,在那个时代我们刚接触了外来的文化,想要一蹴而就是不能的,只有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沉淀,在时间的磨砺下我相信中国的特色文学依旧会魏然挺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孙玉石,严家炎.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次座谈[J].当代作家评论,1989(5).
  [2]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缘起[J].读书,1985(10).
  [3]王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念研讨的回顾与反思[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现当代文学论文